海魂(校对)第4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2/735

  在等待舰队到达的期间,谈仁皓与常荐新花了很多的时间去了解英国与法国海军的战舰。这是两个全新的对手,是他们之前一直不很重视的对手。而要想击败对手,那就得首先了解对手,了解对手的战舰性能,这算是最基本的功课吧。
  英国海军在战后建造了好几级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可在战争接触之后,海军军备条约限制了各个海军列强,特别是对战列舰排水量的限制,最终导致几乎所有的列强在这一时期内没有建造新的战列舰,甚至退役了大批在第一次全球战争之前建造的老旧战列舰,以缩减战列舰的总吨位。英国海军也是如此,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军的主要工作是对一战期间建造的几种战列舰进行大范围改进,以提高性能。可如同其他的所有列强一样,英国海军也很清楚,海军军备条约迟早有一天会失去效力,而在此之后,就得抓紧时间建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战舰,因此英国海军在海军军备条约实效之前好几年就开始了新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得益于技术的飞速进步,在20年的条约期过去之后,各个国家建造的新战列舰在性能上都比以往的任何一种战列舰有了质的提高。
  英国海军建造的第一种新式战列舰就是“英王乔治五世”级。这是第二种以“英王乔治五世”命名的战列舰(上一种是在第一次全球大战末期建造的战列舰)。
  该级战列舰是在条约还没有失效的时候设计的,因此带有明显的“条约痕迹”,一般被划为“条约型战舰”。在18年开始建造,同级五艘,分别为:“英王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号,“豪”号。该级战列舰最大的诟病就是其14英寸(大约356毫米)的主炮口径是同期战舰中最小的,而且只有十门(最初设计是十二门),火力明显弱于当时其他几个列强的战列舰。而其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优秀的水平装甲设计,以及新式防鱼雷设计,还有就是,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在建造时就明确要安装雷达的战列舰。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性能在德国海军面前是足够了(实际上,比“俾斯麦”级好了不多少,很多方面还不如),可是比唐帝国,美国,甚至日本的新式战列舰都差多了。因此,随后英国就提出了在“英王乔治五世”级的基础上发展更好的战列舰的要求。这就是“狮”级。
  “狮”级的排水量比“英王乔治五世”级增加了不少,最大的变化就是换装了三座三联装16英寸(大约406毫米)主炮,这与当时美国的战列舰设计是比较接近的。可该舰的最大问题是,内部空间狭小,升级的余地非常有限,而且其性能比“英王乔治五世”级并无根本性提高。在大战爆发的时候,英国曾经一度想取消“狮”级的建造工作,可后来随着俄国参战,英国的压力减轻了很多,“事”级的建造工作得到了恢复。该级舰同级四艘,分别是:“狮”号,“勇敢者”号,“征服者”号,“暴怒者”号。最后一艘在25年中期才服役。
  实际上,这两种战列舰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严重缺乏防空能力,如果要增强其防空能力的话,那就得对舰面布局进行大改,这是很难办到的。因此,在22年初,英国海军就提出应该发展一种防空能力更优秀的战列舰,而且在性能上必须全面超过“英王乔治五世”级。而这就是“前卫”级战列舰的由来。
  23年10月分,“前卫”级的首舰,也就是“前卫”号正式开工建造。该级战列舰的主要特点是,主炮采用了四座双联装15英寸(大概381毫米)主炮,使用了高平两用副炮,而且大量配制了高射炮。其最值得赞赏的地方就是优异的航海性能,这完全体现出了英国人在战舰设计方面的深厚功底。当然,相对于当时唐帝国与美国的战列舰来讲,其火力仍然略显不足。可最大的问题是,这艘战列舰还在建造之中呢,而且,同级的其他战舰的建造计划还没有确定下来!
  相对而言,法国海军的主力战舰就要差得多了。不仅仅是性能上差距很大,而且在数量,级别方面更比英国海军少得多。
  法国在第一次全球战争后建造的第一种主力舰是“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也有人称其为战列巡洋舰。其设计的针对对象是德国海军的“德意志”级小型战列舰。因此,“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速度达到了29.5节,在那个年代是相当惊人的,而重视速度也算得上是法国海军数百年来的传统吧。可与其速度不相匹配的是,该级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仅330毫米,而且炮塔的布局极不合理,战舰的装甲厚度也是当时最为糟糕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认为“敦刻尔克”级应该划入到战列巡洋舰的行列中去,而不应该被算成是战列舰。而该级舰也就只有两艘,即“敦刻尔克”号与“斯特拉斯堡”号。
  法国在战前动工建造的最好的战列舰是“黎塞留”级,其首舰开工时间为17年,而当时英国海军的“英王乔治五世”级还在设计之中呢,可以说,“黎塞留”级是当时欧洲最为优秀的战列舰了。
  “黎塞留”级的排水量(满载)接近50000吨,而且其速度达到了惊人的32节,后来也只有“依阿华”级超过了这一速度。而在17年的时候,恐怕还没有哪个国家会想到战列舰需要这么快的速度吧。而其主炮为八门四联装的380毫米火炮,其装甲也并不弱,比当时大部分的战列舰都要好。可问题是,直到战争爆发时,第一批三艘都没有造好,其建造工期也算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了吧。同级舰为:“黎塞留”号,“让·巴尔”号(也被成为“吉恩男爵”号),以及“克莱蒙梭”号。
第五节
另类航母
  航母的出现改变了海战的方式,同时也取代了战列舰。这个说法本身并没有错,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并不是在任何地方,航母都可以取代战列舰。航母要想成为真正的霸主,需要战胜的不是战列舰,而是天气。
  相对而言,太平洋上的天气情况是几个主要海洋战场中最好的,而且太平洋海域广阔,有足够的空间让航母活动。这些条件都是对航母有利的,这也是为什么战争打到现在,航母之间的决战几乎全集中在太平洋上,而且航母真正决定胜负的地方也是太平洋的根本原因。相反,在其他地方,航母就不见得是“万金油”了。
  英国是欧洲第一个,乃至世界上第一个认识到航母重要性的国家。早在第一次全球战争的时候,几架从英国海军的水上飞机就轰炸了德国的港口,这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例海军航空战例。第一次全球战争结束之后,英国是最初开始建造航母的四个国家之一,而且是欧洲最先开始研究海军航空战术的国家。可很快,英国就被日本,美国给抛在了后面,后起直追的唐帝国也很快就超越了英国。相对而言,在当时排得上号的四个海军强国中,英国是最为不重视航母的,而这与英国海军的任务范围,以及北大西洋上的恶劣气候条件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在航母出现的初期,海军航空战术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连整个航空战术都是一片空白,很多人根本就无法理解海军为什么需要轰炸机,以及航母到底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多大的力量。这个问题在所有国家都存在,而且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摸索着前进,走了不少的弯路,而航空战术本身就是在大战期间成熟的,在残酷的战场上总结出来的。可在战争爆发之前,所有的国家都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都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发展航母。而对英国海军来说,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天气对航母的影响,以及航母在北大西洋,地中海等英国海军活动的海域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比起太平洋来讲,北大西洋的天气条件用“恶劣”都不足以形容。特别是在北海地区,一年中就没有几天是好天气。而在当时,航母比其他任何战舰,甚至是驱逐舰都更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当时,英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航母甚至连驱逐舰都不如,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英国人发展航母的态度,以及英国航母在战争期间的使用。
  实际上,大战爆发之前建造的所有航母,包括日本与美国那几艘用战列巡洋舰改造的航母的抗风浪能力都非常糟糕,而且在航母出现的初期,航母本身的技术,飞机的性能,以及相关的战术都不成熟,因此航母的战斗力低下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任何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发展海军,这也是正确的选择。
  英国人就做出了自己的正确选择。在发展航母方面,英国与唐帝国,美国,日本的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英国人没有完全放弃航母,而且在战争期间,英国海军的航母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同时,英国并没有照搬别国发展航母的经验,因此,英国海军的航母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异类。
  以太平洋为主战场的唐帝国,美国,日本海军在设计自己的航母时,摆在第一位的都是航空作战能力,而具体的体现就是携带的作战飞机的数量,以及出动速度。因此,这三个国家的航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航母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的装几架飞机进去。比如,当时唐帝国的“皇帝”级的载机数量超过了100架,日本海军的“苍龙”级达到了84架,美国海军的“约克城”级则达到了108架。而后来的航母携带的战机数量更多,唐帝国的“长江”级标准载机数量是108架,可作战时一般会携带120架,“湖”级的标准载机数量就达到了120架,而在实战中还创造了携带135架的纪录。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达到了120架,就连日本的“翔鹤”级也超过了90架。
  说直接一点,唐帝国,美国,日本在对航母的要求方面,打击能力是排在第一位的,在首先确保了航母的打击能力之后,再去设法提高别的性能。而这也造成了一个客观问题,即这些航母都很“脆弱”,特别是在战前设计与建造的航母都非常脆弱,战沉率相当高,而且抗风浪的能力非常糟糕,唐帝国与美国的航母都曾经被风暴吹掉过舰艏!只是在战争期间,唐帝国与美国才认识到了航母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可两国采用的办法绝不是通过减弱打击能力来提高防御能力,而是通过增大排水量来提高防御能力,以及适航能力。
  英国人对航母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一开始,英国海军就将航母的生存能力,特别是抵抗风浪的能力摆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上。英国航母第一个采用全封闭舰艏,后来唐帝国与美国海军才陆续采用这一设计。另外,英国海军的航母还是第一个采用全封闭机库的,直到战争结束,唐帝国与美国海军都没有采用全封闭机库,只采用了半封闭机库。另外,英国的航母还是第一个采用全装甲飞行甲板的,而唐帝国与美国是在战争期间才采用这一技术的。另外,英国航母的结构所占比重远比唐帝国与美国海军的航母高,这也算是一大特色吧!
  英国人提高航母的适航能力,以及生存能力的办法不是通过增加航母的排水量,而是通过减少打击能力,也就是载机数量来获得的。直到战争后期,英国才开始建造排水量超过40000吨的航母,这比唐帝国与美国海军落后了很多。而在战争爆发之前,以及战争初期,英国海军航母的一个共同毛病就是,比同等大小的其他国家的航母的载机数量都少得多!
  在“鹰”级之前,所有的英国航母的载机数量都在60架以下,而且只有“皇家方舟”号达到了60架,另外的都在45架之下,最少的只有27架。如果用唐帝国海军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这根本就不是舰队航母,甚至连小型航母都算不上。要知道,帝国海军的“山”级小型航母的载机数量都有60架,而新建的护航航母的载机数量都有24架,而所有的舰队航母的载机数量都在100架以上!
  这也正是英国航母的特色,即适航能力强,抗风浪的能力比其他国家的航母都要好,可航空打击能力却是最差的。这不仅仅体现在了航母的载机数量上,而且还体现在了载机的质量上!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英国航母上的作战飞机还都是双翼机,而当时,唐帝国海军的舰载作战飞机的性能就已经足够的糟糕了,可英国海军的更糟糕。到24年的时候,英国海军已经计划为自己的航母换上更好的战机,可当时“海火”的研制工作还没有完成,英国人不得不从美国引进了F4U,用在了自己的航母上(也正是英国人在使用中总结出F4U是一款优秀的战斗机,最后促使美国海军也用F4U取代了F4F)。
  如果单论航母的航空打击能力的话,那么英国航母肯定是最糟糕的,可问题是,英国人的设计是基于航母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还能保持作战能力,而不是针对太平洋那种良好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行动的。因此,在特殊的环境下,英国航母的战斗力甚至比唐帝国的航母还要好。当然,在北大西洋与地中海上,英国航母也并不是在哪里都吃得开的。其“勇敢”级的“光荣”号就在22年的时候,被德国海军的“杀恩霍斯特”号与“格瑙森诺”号在挪威附近海域给干掉了,这也是唯一一艘在正式交战中被火炮给干掉的舰队航母。另外,“勇敢”号在爱尔兰附近海域被德国潜艇U-29号给送到了海地,“皇家方舟”号也在地中海上被德国潜艇U-81号射中一条鱼雷,还没有回到直布罗陀就沉没了。
  这些极端战例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这也直接的体现出,北大西洋与地中海战场与太平洋战场是不一样的,就算是航空打击能力更强的帝国航母,或者是美国航母也不一定可以有更好的发挥。这同时也影响着英国海军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在大战期间,唐帝国与美国都转变了海军的战术思想,特别是双方都损失了大量的战列舰之后,都将航母当作了主战战舰发展,航空战术也飞速进步。两国海军的航空作战理论都已经相当成熟了,航母的地位也得到了确认。可在当时,英国海军仍然没有放弃战列舰,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以战列舰为主战战舰,航母不过就是战列舰的随从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其实也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英国人对航母不那么热心了,特殊的自然环境,地理因素,再加上德国海军这个不争气的对手,英国自然会继续顽固的认为战列舰是海战的主战武器了。而且在实战中,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在北海,地中海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英国海军的那些巨舰的表现要远远好于别国的战列舰。
  从英国海军的发展方向上也能够看得出来,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的海军有着重大的影响,另外,实战结果也在左右着海军决策层。英国人不是顽固,而是在用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方式建造自己的海军。其实,从英国人建造的战列舰的性能上就能看得出来,英国是一个很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国家,而且绝不会轻易的跟随潮流,英国所选择的发展方向都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
  当时,英国海军在建造“英王乔治五世”级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其14英寸的主炮太小了,根本就无法与唐帝国,美国的新式战列舰匹敌,可英国人仍然坚持使用了14英寸主炮,而在实战中也证明了,这种火炮是足够对付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而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北海海域,恶劣的气候条件让双方的交战距离往往只有数海里,而在这个距离上,14英寸的穿甲弹与16英寸的穿甲弹都能够击穿对手的装甲。
  另外,英国海军一直没有发展重巡洋舰,而是更偏重于轻巡洋舰,特别是装备众多射速快的中等口径火炮的轻巡洋舰。因为在英国人看来,200毫米火炮的威力已经过剩了,而155或者133,127毫米口径的炮弹也能够穿透巡洋舰的装甲,就完全没有必要需要那么大的口径,而火力密度比威力更重要。
  在驱逐舰,潜艇,乃至作战飞机等等方面,英国人都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针对本身所在地区的特殊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唐帝国与美国海军的作战飞机都坚持使用风冷发动机,而且对作战飞机的有一点特别的要求,那就是不能太轻,太轻了在航母上起飞与降落都不方便,因此,唐帝国与美国海军多是独立研制作战飞机的,根本就不会采用陆航的飞机。而英国人的“海火”则采用了水冷发动机,而且是直接从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发展而来的,这也算得上是英国特色吧!
  对对手了解得越多,谈仁皓就越是惊讶。这次的主要对手是英国,而不是法国。对谈仁皓来说,英国是一个很神秘,可同时又很值得敬佩的国家。也许,正是因为他对英国不是很了解,所以才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感觉吧。而越了解对手,他才越有可能战胜对手!
第六节
联合远征舰队
  一月二十八日,谈仁皓收到了新的消息,同时也收到了新的情报,一封最为关键的情报,即英法联合远征舰队的具体规模。而同时送到的消息却是一条坏消息,莫罗尼港沦陷了!
  “现在部队正在撤退中,残余的舰队正在全速返回科伦坡。”常荐新也一直在关注着相关的消息,“就我们现在了解的情况来看,两艘小型航母没有撤回来,都在半途沉没了。‘千岛湖’号受了重创,肯定得返回帝国进行大修。南大西洋舰队的六艘战列舰全部被击沉,没有一艘逃了出来。另外,还有几艘巡洋舰与驱逐舰战沉,返航的战舰中,超过一半的需要大修,能够继续作战的不会有多少。”
  “联系下科伦坡那边,没有受伤的,以及能够在就地维修,恢复战斗力的战舰全部留下来,我会另外通知会合时间以及会合海域。”谈仁皓现在把手上的另外一封电报给了常荐新,“英法联合远征舰队的实力比我们所想像的还要庞大,现在我们必须得想尽一切办法加强舰队实力。你与港口司令部联系一下,看看这边还有没有可以随同舰队出征的大型战舰,有的话,也要全部带上。确定了可以临时补充的战舰之后,我们再详细分配这些战舰的任务。”
  常荐新点了点头,然后就翻开了电报,接着他也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这次送来的情报得到了多方证实,首先是帝国的情报机构在英国那边获得了相关的情报,另外德国也从法国政府那里拿到了一份相关的情报,再加上翁一鸣与姜仲民在之前的战报,以及这次莫罗尼港那边的战报,最后进行交叉对比,基本上确认了英法远征舰队的具体实力。
  这支庞大的远征舰队分成了两支编队,各自以英法海军的战舰为主。
  英国远征舰队里有四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除了“威尔士亲王”号还在维修之外,其他四艘全都被派了过来。另外还有两艘“狮”级战列舰,一艘“声望”级战列巡洋舰,总共有七艘主力舰。另外,还有十四艘巡洋舰,以及二十多艘驱逐舰。
  法国远征舰队的主力是两艘“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以及两艘“黎塞留”级战列舰,可以说法国海军的主力几乎全部南下了。另外,舰队里还有十二艘巡洋舰,十多艘驱逐舰,其规模并不比英国远征舰队小多少。
  英法联合远征舰队里一共有十一艘主力舰,而且其中有八艘是战列舰,而且全是速度在30节左右的快速战列舰,其战斗力肯定超过了第三特混舰队。可让谈仁皓感到头痛的是,在这份情报中只提到了英国远征舰队里还有三艘航母,可却没有提到具体的型号,甚至没有提到这三艘航母到底在哪!
  谈仁皓没有犯姜仲民那样的错误,现在南印度洋与南大西洋上的海况条件极为恶劣,别说航母,连战列舰的航行都有点吃力,因此,英国海军的航母很有可能留在了开普敦港,没有跟随舰队北上,就算已经北上了,也没有参加攻占莫罗尼刚的行动。而这次海战中,首先要应付的是那十一艘主力舰,而不是三艘英国海军的航母。可问题是,仅仅依靠第三特混舰队是不可能打败这么都的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就算把当时已经建好的第三批四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算进去,也没有什么优势。
  问题就出来了,如果第一特混舰队无法发挥作用,那这一仗就很有可能失败,就算五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性能超过了所有英法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可对手有绝对的数量优势,足以将第三特混舰队给吞没掉。可要让第一特混舰队发挥战斗力的话,那么就只能选择别的战场,或者是等到两个月之后,南大西洋与南印度洋的气候条件改善之后再南下。而这两个选择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贸然南下的话,那么谈仁皓肯定会步姜仲民的后尘,只要第一特混舰队的航母无法使用,南下就是去送死。到时候,就算常荐新拼了老命,第三特混舰队以一挡二,也干不过对手。而在这个时候,不管是损失了第一特混舰队,还是第三特混舰队,对帝国海军来说都是最为沉痛的打击,而且势必影响到整个海洋战场上的平衡!
  可要是在北印度洋等待机会的话,那这两个月拖下去也不见得会有什么好处。英法联军在攻占了莫罗尼之后,肯定会继续北上,而下一个目标大概会选择迪戈加西亚岛,将这里作为前进基地,而该岛上只有200名帝国陆战队的官兵,而且这批部队应该已经接到了撤退的命令。再退就是科伦坡了,而且英法联合远征舰队根本就不需要攻打科伦坡,完全可以以迪戈加西亚岛与莫罗尼为基地,在波斯海(阿拉伯海)上袭击唐帝国,波斯帝国与德国的商船队,最终彻底切断这条连接着三个国家的海上生命线。而两个月内,足够英法海军做很多事了,包括在前方建立更多的基地,也许连英法的潜艇部队都转移过来了呢。到时候,情况会更为复杂,也就更难以击败英法联合远征舰队了。
  怎么办?谈仁皓感到很棘手,这边的情况与太平洋上完全不一样。最主要的问题是,可以支持舰队活动的基地太少了。在北印度洋航线上的港口并不少,可问题是,大部分都是小型港口与商业港口,都缺乏支持舰队活动的基础设施。在整个北印度洋地区,帝国海军就只有科伦坡,果阿,卡拉奇这三座军港,而且只有科伦坡港拥有支持大型战舰的基础设施,其他两座港口都无法支持战列舰与航母。
  这直接限制了舰队的活动能力,而这也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根本就不存在的问题。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体现得极为明显,换句话说,谈仁皓的选择余地非常小,他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这也间接证明了开普敦的重要性,如果开普敦还在帝国海军手里的话,那么这些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的舰队什么时候到达?”谈仁皓没有去想这些烦恼的时期,没有舰队,他什么都干不了。
  “最快也得在下个月五日左右。”常荐新走了过来,“我与港口司令部联系过了,他们最多只能提供几艘驱逐舰,其他的都是小型舰艇,无法伴随舰队在远海作战。”
  谈仁皓微微点了点头。“这次的麻烦很大,英法联合远征舰队的实力超过了我们之前的估计,而且随着莫罗尼沦陷,英法联合远征舰队已经打开了北印度洋的大门,我们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他们也肯定收到了相关的情报。”常荐新叹了口气,“也许我们可以利用敌舰队指挥官才获胜后的轻敌情绪……”
  “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考虑,毕竟我们的实力不比对手强,而且英国人应该不会犯这种错误的。”谈仁皓走到了沙盘前,“从现在的局面来看,英法联合远征军肯定会继续北上,而我们根本就守不住迪戈加西亚岛。然后,他们可以直接进入波斯海,甚至可以进入红海。如果英法联合远征舰队杀入红海,与他们在地中海上的舰队配合的话,苏伊士运河肯定守不住,至少,我们与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将彻底完蛋。如果他们在波斯海活动的话,那么我们就别想获得波斯帝国的石油了。不管出现哪种情况,对我们来说都将是不可承受的打击!”
  “那我们就只能主动迎战!”
  谈仁皓长出了口气。“可我们要是主动迎战的话,以现在的天气来看,恐怕就只有第三特混舰队可以发挥作用了。”
  常荐新也沉默了下来,他也知道轻重厉害,如果第一特混舰队只能看热闹,那么第三特混舰队是打不过英法联合远征舰队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分化敌人。”谈仁皓坐了下来,“英法联合远征舰队表面上看起来强大,可实际上却是两个国家的海军舰队,而将其分开的话,第三特混舰队去对付任何一支舰队都不会吃亏。”
  “可问题是,他们也不是白痴!”
  “对,所以我们只能等待机会。”谈仁皓让常荐新也坐了下来,“从这次远征来看,英国人的目的应该是牵制住我们,这是英国的最高利益,而且肯定是英国与美国的共同利益,只要把第一特混舰队与第三特混舰队牵制在印度洋上,那么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就有机会扭转战局了。可问题是,法国人会这么想吗?”
  “还有一点,法国已经战败了,现在只是在确定投降时间而已,如果……”
  “这是政治问题,我们无法干涉,从最坏的角度来考虑,法国也许会建立流亡政府,而法国远征舰队将听从流亡政府的命令,那样的话,法国远征舰队就将继续作战。”谈仁皓摇了摇头,“当然,也有出现另外一种情况的可能,但我们不能抱太的大的希望。”
  常荐新也叹了口气。“那我们就先争取打垮法国人,然后再找英国人算账。”
  “我也是这么想的,法国的根本利益在地中海,因此法国海军参加远征的目的,肯定是要通过远征来协助地中海方向上的进攻。就算现在法国政府已经没有这个计划了,可法国舰队的指挥官肯定会这么想。那么,他们就肯定会提出进入红海,协助地面部队与地中海那边的舰队攻占苏伊士运河。”谈仁皓稍微停顿了一下,“也许,英国远征舰队也有这个计划,可现在他们不会冒险进入红海。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的话,那就可以将英法联合远征舰队各个击破了。”
  “那我们就得首先确定这个推测的正确性。”
  “我会直接与甘永兴参谋长联系的,希望海军能够尽快获得相关的情报。”谈仁皓一边说着,一边站了起来,“在获得新的情报之前,我们暂且不做具体的战役安排,而且舰队还要等几天才能赶过来呢。对了,翁一鸣与姜仲民什么时候过来?”
  “翁一鸣将军明天就将到达,然后将返回司令部。姜仲民现在在科伦坡那边,负责整顿被击溃的舰队。”常荐新也站了起来,“我跟他联系过了,他将在科伦坡等我们。”
  “南大西洋舰队与第五特混舰队的具体战报整理出来了吗?”谈仁皓微微皱了下眉毛,他也知道第五特混舰队被击溃的责任不在姜仲民的身上,可他很想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海军司令部还没有给我们相关的资料,等我们到了科伦坡之后,可以直接找姜仲民。”
  “好吧,那我们到时候再找姜仲民好好谈一下。”谈仁皓点了点头,“尽快确定舰队的情况,我等下就去找港口司令部,让他们提前做好为舰队提供补给的准备工作,舰队到达之后,我们立即前往科伦坡。”
  “那我们去联系下科伦坡那边,让他们也做好迎接舰队的准备工作,并且尽快搜集英法联合远征舰队的情报。”
  送走常荐新之后,谈仁皓走到了沙盘旁。这是一座印度洋地区的沙盘,上面标出了由帝国以及同盟国控制的主要军事据点,而其中几个据点上已经插上了米字旗。
  数百年来,印度洋一直是帝国海军的内海,为了确保在印度洋上的霸权,帝国甚至不惜出兵干预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内政,而且与波斯帝国达成了共享南亚次大陆的协议。而这数百年中,除了很短的几次战争之外,印度洋上一直是很平静的。现在,这里已经不再平静了,自第一次全球战争中,西方联合舰队杀入印度洋之后,英法联合舰队再次闯进了印度洋,威胁到了帝国的后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2/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