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2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0/735

  谈仁皓微微点了点头,然后沉思了起来。廖汉翔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唐帝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尴尬处境,同样,美国也面临两线作战的尴尬处境。如果能够利用澳洲战场来牵制住美国的话,那么这对欧洲战场的帮助是很大的。同样,今后利用欧洲战场来牵制美国,也能够帮助到澳洲战场。如果首相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的话,那么南下与东进就没有任何的争议了,南下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虽然南下对我这个新的战区司令官没有一点好处,但是今后要想登陆美国本土,那就少不了夏威夷群岛,是不是?”
  “爸,如果南下的话,那么你的任务还是有的。”谈仁皓立即把跟甘永兴商讨的结果说了出来,“如果能够利用威克岛与中途岛来牵制住美军,并且分散美军的注意力的话,那么南下就将更加方便了。”
  廖汉翔迟疑了一下,接着就笑了起来:“你这招是指东打西!”
  “应该是指东打南!”
  两人都笑了起来,通过在太平洋中部地区的活动来掩盖真实的企图,最终达到战役目的,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使用的战役安排了。
  “后天,我会跟校长去京城,这次将由首相大人亲自决定下一阶段的作战行动。”谈仁皓暗叹了口气,“也许我无法来送你了,如果有新的消息,我再联系你。”
  “好吧,过几天我也要去关岛了。”廖汉翔也叹了口气,“也许,今后几个月我们就难得见面了。”
  谈仁皓笑而不语,如果真的确定以南下为重点的话,那么第一特混舰队很有可能被分到西南太平洋战区去,而不属于廖汉翔管辖的太平洋战区。当然,谈仁皓相信,要不了多久,他肯定有机会到太平洋战区的管辖范围内作战的。
  第二日,帝国的宣传机构就公开了占领关岛,成功获得马里亚纳群岛战役胜利的消息,报纸,广播,以及大街小巷里谈论的都是这件事情。马里亚纳群岛战役是唐帝国与美国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从年初打到了七月份,在七个月的战斗中,交战双方投入了上千艘舰艇,上万架作战飞机,上百万的作战部队,在这个南北长八百余公里,东西宽百余公里的群岛上反复争夺,打了三次打规模海战,五次大规模登陆战役,难以计数的空战。结果,唐帝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占领了这座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群岛,将帝国的本土防御圈向东推进了两千多公里。
  这仅仅是唐帝国与美国之间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战役的惨烈程度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不是日本那种可以轻易战胜的对手。这次战役还同时使那些妄想着迅速战胜美国,获得胜利的人闭上了嘴。
  马里亚纳群岛战役拉开了唐帝国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血战的序幕,从这里开始,围绕着太平洋上的岛屿,以及澳洲的控制权,唐帝国与美国将无所不用其极的投入其本身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的军事力量,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残酷战斗。这些战斗串联起来也就是整个太平洋战争。当然,谁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知道,胜利最终将属于谁,对两个实力相当,且都已经发动起来的对手来说,谁也无法预测下一场战斗的胜负。
  谈仁皓并没有如同唐帝国的百姓那样欢呼胜利。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的胜利是建立在惨痛牺牲与巨大损失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次用鲜血,牺牲,毁灭等等换回来的胜利,同时,这也是唐帝国向最终的胜利迈出的第一步!
第十九节
微妙的变化
  这次的帝国京城之行让谈仁皓有了一种新的感受,京城仍然是那么的繁华,但京城百姓已经不再像以往那么乐观了。在百姓口头,谈论得最多的不是胜利,而是惨痛的代价,还有日本现在的局势。
  战争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实际上还没有满三年),帝国百姓对战争的看法明显理智了很多。在战争的第一年里,悲观与愤怒的情绪明显出现在了每一个帝国百姓的脸上,战争初期的惨败,以及被动挨打的局面让激怒了帝国的所有人,也激发了帝国百姓的斗志。战争的后两年,帝国百姓更多的时候听到的是胜利的喜讯,仿佛胜利指日可待一样,可到了24年,随着美国参战,战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日本战败并没有对战局产生多大的影响,帝国已经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胜利,也不会立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帝国百姓对战争的看法明显分成了两派。
  大部分百姓仍然坚信帝国将是最后的胜利者,自从帝国进入了宪政时期之后,胜利就一直伴随着帝国,在无数次的战争中,帝国都是最后的胜利者,就算是在上次大战中,帝国仍然是面子上的胜利者(实际上,帝国输得很惨)。现在,虽然帝国面对着历史上最强悍的挑战者,但仍然有绝大部分的帝国百姓坚信胜利仍然属于帝国,而且这只是迟早的事情,那种自豪与自信仍然充实着他们的内心。
  除了这部分人之外,还有一部分人在怀疑战争的必然性。虽然这部分人也相信帝国将获得最后的胜利,而且是通过激烈的战斗获得的胜利,但是他们却在怀疑战争带来的除了胜利之外,还有什么是值得帝国骄傲,值得百姓为之付出惨痛代价的好处。可以说,这部分人都是现实主义者,胜利是肯定的,可值得为胜利付出巨大的牺牲与损失吗?而最终胜利能够给帝国带来多少好处呢?难道如同之前的每次战争一样,在获得胜利之后,帝国都将倒退数十年,甚至在数十年之内一蹶不振吗?
  这种怀疑几乎每个人都有,不仅仅是百姓,连很多军人都有,差别只是怀疑的深浅而已。谈仁皓自己都感到,他有的时候也在怀疑这场战争的必要性,但作为军人,他没有去深究这一点,他要做的只是去获取胜利,在战场上获得胜利而已。
  “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胜利。”聂人凤朝车窗外的行人看了一眼,“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已经显现了出来。虽然配给制在前年就开始实施了,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自由买卖购买到一些生活品,以及奢侈品。从今年开始,政府开始严打地下黑市交易,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就有很多人在怀疑,拿那么多的粮食,药品去救援日本人有没有这个必要,如果现在帝国不是处于军事管制时期的话,恐怕很多地方都会出现游行示威了。”
  “其实我也不明白,虽然帝国有足够的粮食产量,工业生产能力也在逐年提高,但是我有必要去帮助挑起战争的敌人吗?”谈仁皓一边说着,一边摇了摇头。
  “那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日本?”聂人凤看了学生一眼,“任由日本人自生自灭?还是将日本这个国家彻底的从地球上抹掉?年轻人,这些都不现实,日本毕竟是一个得到了承认的国家,而且是一个有着数千万人口的国家。不可否认,日本资源贫乏,其出产的物资甚至连自己的国民都养不活,日本还是这场战争的发源国,正是日本的侵略行动最终引爆了这场战争。但反过来看,如果日本不挑起战争的话,我们就能避免战争吗?我们能够再安享几年的和平时光?另外,毁灭日本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到最后,仍然得由我们来收拾烂摊子,比起今后再来收拾残局,现在将日本利用起来,这不更好吗?”
  “利用?”谈仁皓很是不解的看了校长一眼,一个只有饿得连站都站不起来的居民的荒岛,有什么利用价值呢?
  “对,利用。”聂人凤肯定的点了点头,“打个比方吧,现在交战双方都是国家集团,但话说回来,国家集团也是由国家组成的,而每一个国家的利益是不一样的。就如同我们与德国在很多问题上都有着不同的观点一样,那么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俄国,日本这些国家是不是也有着很多矛盾呢?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日本,让其他的国家认识到,投降对他们没有坏处,只有好处,那么他们会是个什么态度呢?以现在俄罗斯的情况来看,随着我们施加的压力的增强,俄罗斯最终是避免不了失败的结局的,差别只是在明年战败,还是在后年战败。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日本问题,实际上就是告诉俄罗斯,投降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就能够省去我们在俄罗斯战场上的巨大投入,这对我们没有好处吗?”
  “可是,我们的投入已经足够巨大了,而且现在在日本的投入足够支持我们发动几场大规模的战役了。”
  “也许你的这个观点没有错,我们可以利用在日本的投入来干掉俄罗斯,可问题是,还有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这么多的国家,我们如果一个个的打下去,最终需要投入多少力量?”聂人凤笑了起来,“这些其实都是次要的,解决好日本问题更能够巩固我们在同盟国内的地位,这才是最重要的。”
  谈仁皓微微一惊,立即问道:“校长,你的意思是,有人威胁到了我们在同盟国内的地位?”
  聂人凤长出了口气,沉默了一阵,这才说道:“你认为,我们与德国是什么关系?”
  “盟友吧,我们一直在并肩作战。”
  “那么今后呢?”聂人凤瞟了学生一眼,“按照现在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我们远超过了敌人。虽然战术上的胜利很重要,但是战争最终拼的是国力,是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而这其中,工业,科技,资源这三项是最为重要的,而从这三个方面看,我们都要比对手强大,胜利迟早属于我们。可问题是,美国会是我们最后的对手吗?战争结束后,我们与现在的盟国还是盟友吗?”
  谈仁皓的神色沉了下来,校长这话说得太有深度了,谈仁皓之前从没有考虑得这么深远,而且这也不是一个战场指挥官,他也没有必要考虑到这么长远的政治问题。可校长这些话是很有深意的,战争结束后,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天才知道,盟友只是有着共同利益的朋友而已,当这个共同利益消失之后,朋友就会疏远,当矛盾超过了共同利益的时候,朋友就会成为敌人。
  “这些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考虑的,但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帝国就必须要保证在同盟国集团内的老大位置,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威信,确保自己的威望。也许,援助日本是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对我们有好处,而且是巨大的好处。”
  谈仁皓也不再说什么反对意见了,政治家的一些想法是军人所无法明白的,比如拿三支主力舰队去干一些跑腿的事,谈仁皓就无法明白。为了一次报复行动,让数百名飞行员牺牲,这也是谈仁皓所无法理解的。还有很多他都无法理解,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服从命令,尽到一个军人的职责。
  “首相会在明天召开第一次闭门会议,海军与陆军都将阐述自己的下一阶段作战计划。”聂人凤将双手抱在了胸前,“你好好准备一下,明天跟我一起去首相府。今天如果有时间的话,出来散散心也好,记得买些京城的特产回去,别让家人觉得你为了工作就丢掉了一切。”
  谈仁皓笑着点了点头,他也正在这么想呢。
  下午,谈仁皓就带上杜兴离开了海军司令部的宾馆,现在他住的房间又提高了一级,而杜兴因为已经晋升为上尉,还是海军中将的副官,他受到的待遇也好了许多。
  京城这几年的变化并不大,主要变的还是京城的百姓。在去西单购买土特产的时候,谈仁皓敏锐的注意到,街上的车辆比以往少了很多。
  唐帝国是第一个普及轿车的国家,一战前,帝国首位汽车商人就开始向民间推广第一种实用型家庭轿车,到战争爆发前,帝国拥有的私家轿车达到了6500万辆,而当时帝国的城市居民人口也才不过三亿五千万,平均每架五口人左右,也就是说,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有一辆轿车。因此,也有人称唐帝国为“车轮上的国家”。这实际上也正是唐帝国的基本国情,在帝国广袤的国土上,特别是在北部与西部地区,城镇极为分散,而在一战后的经济危机期间,为了讥刺国内消费,帝国政府增加了大量的财政预算,修建起了完善的西北地区道路网络,在06年到21年这十五年期间,唐帝国在西部与北部地区一共修建了25万公里的公路,其中大部分都是按照国家级干道的标准修建的。另外,还在帝国的东部与南部地区修建了数十万公里的道路网络。随着道路网络的扩展,轿车也开始普及到了百姓的家里,成为了很多家庭必备的交通工具。
  在战前,帝国京城有接近两百万辆轿车,可以说当时的京城是极为繁华的,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可现在,谈仁皓发现街上很少见到私家车辆的身影了,来往的要不是军车,就是政府的公车。
  “配给制度实施后,百姓就很难买到汽油了。”杜兴帮给谈仁皓解释了这个问题,“没有汽油,那些轿车就开不起来。本来帝国就一直依靠进口来维持国内的石油消耗,虽然新开发了几个油田,但是大部分的石油都提供给了军队,能够分配到民间的汽油少得可怜。不过,现在大部分的百姓都已经适应了没有私家汽车的生活,至少,公交车,地铁这些都没有瘫痪吧。”
  谈仁皓朝四周看了眼,确实大部分出行的百姓都以公交车,地铁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而且行人的步伐都很匆忙,住得近一点的大概都会选择步行吧。
  “将军,我们早点回去吧,听说这次陆军来的是古迅雷将军,他应该也快要晋升为中将了。”杜兴朝将军耸了下肩膀,“他们应该也是今天到,说不定,他会来找你呢。”
  谈仁皓微微迟疑了一下,然后就上了轿车。“我看过他在西北战场上的作战记录,表现很优秀,这次严定宇元帅带他来,明显是要嘉奖他,当然,以他代表陆军,也明显是要向我叫板。”
  “我看古将军应该不是那种公私不分的人。”杜兴发动了轿车,把车迅速的退出了胡同。
  “对,他不是那种人,所以嘛,他也算是个难得的朋友了。”谈仁皓笑了起来,虽然与古迅雷就见过一面,但是谈仁皓相信自己的判断。
  两人没有再耽搁时间,回到宾馆后,谈仁皓就让杜兴去找海军的后勤部门,询问最近有没有飞机返回海军司令部,好把他们买来的那些土特产先捎回去。随后谈仁皓就回了自己的房间。他必须要整理好明天在首相府发言的稿子,另外还要整理好自己的思路。上次古迅雷吃了亏,这次肯定会有备而来,谈仁皓可不想输给曾经的手下败将。
  杜兴在赶回来的时候还带了个人来,当谈仁皓看到跟在杜兴后面走进来的那个陆军中将的时候立即就笑了起来,古迅雷果然晋升为了中将,看样子,陆军也在大力提拔他这样的年轻将领了!
第二十节
携手作战
  “将军,你们就先聊,我去外面处理点事情!”
  杜兴很知趣的告辞了,谈仁皓也没有留他,在杜兴出去之后,他把那些卤菜摊开了放在桌子上,随后又打开了两瓶啤酒。
  “没有杯子,我们海军的习惯就是用酒瓶喝酒,不知道你们陆军是什么习惯。”
  “我们陆军喝的是白酒,而不是啤酒。”古迅雷笑了起来,他瞟了眼谈仁皓收到一边去的那些文件,“谈将军,看来你比我先一步晋升,这次又被你领先了。”
  “哪里的话,我们应该是同一批晋升的吧。”谈仁皓也笑了起来,“不过嘛,我们不是竞争关系,我们应该是战友关系。”
  “对,我们可不能跨军种竞争!”古迅雷接过了啤酒瓶,“听说你们在马里亚纳群岛打得很艰难?”
  谈仁皓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灌了口啤酒,这才说道:“我们都不是普通的百姓,说实话,帝国的宣传机构做的工作太过头了。胜利是肯定的,可这是建立在惨痛失败基础上的胜利,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我挺佩服你们的,陆军在西北战场上的几场战斗都打得极为漂亮,特别是哈萨克集团军群的那几次突击,就连我这个门外汉都觉得极为精彩。”
  “谈将军,你过奖了,实际上,这些胜利也都是来之不易的。”古迅雷的神色也黯淡了一些,“之前,我们一直低估了俄军的战斗力,认为我们在完成了改革之后,战斗力会远超过俄军,可实际上,我们在战场上吃的亏并不小。俄军与德军在东欧平原上打了两年多,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将领,其中好多都是难缠的对手,不说别的,这次与我们对阵的朱可夫就曾经给德国人制造了不少麻烦。在东欧战场上,如果不是莫德尔的几次漂亮防守反击的话,恐怕德军已经退到易北河去了。另外,俄军的装备也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厉害得多。”
  “他们的坦克?”谈仁皓虽然是门外汉,但他也知道,现在陆军最重要的装备除了轰炸机之外,恐怕就是坦克了。
  古迅雷微微点了点头。“我们的坦克性能仍然不过关,特别是现在部队装备的坦克,多以德国的Ⅳ号坦克为基础研制的,性能已经落后了。俄军的T-34比我们的坦克厉害了很多。这次我们还带回来了几辆俘获的T-34,交给了科研部门。你知道得出的结果是什么吗?”
  “什么?”谈仁皓放下了酒瓶。
  “这种坦克竟然是用制造拖拉机的技术造出来的,谁能相信?”古迅雷摇了摇头,然后拿出了香烟,在谈仁皓拒绝之后,他自己点上了一根。“德国人现在搞了个什么‘黑豹’坦克出来,技术也转让给了我们,结果我们的工程师得出的结论是,制造一辆‘黑豹’坦克的成本可以造至少三辆T-34,而一辆‘黑豹’是绝对打不过三辆T-34的。”
  “那你们准备怎么办?”在谈仁皓的理解中,坦克在陆军中的地位与航母在海军中的地位应该差不多吧。
  “还能怎么办?让我们的研制机构尽快拿出一种与T-34相似,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大批量生产,又能够在前线部队进行最简单的维护,同时在性能上不输于T-34的坦克。结果,你知道那些工程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吗?”古迅雷吐出了烟丝,“他们认为,最快的,最简单的,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我们生产的高质量装甲钢板替代俄国的低劣装甲钢,直接生产我们的T-34。”
  谈仁皓一愣,也跟着笑了起来。“这不是仿制敌人的装备吗?”
  “我们当然不能用敌人的装备,怎么说,也要进行一些小范围的修改吧。”古迅雷自己都笑了起来,“不过,我还真是佩服俄国佬,竟然能够用那么简单的方法生产出性能比我们的坦克好很多的坦克,也许,在很多时候,我们还真得改变一下现在的思路了。”
  谈仁皓微微点了点头。“那么,现在西北战场上那边的局势怎么样了?”
  “进展不大,但总算是顶住了俄国佬最猛烈的进攻。”古迅雷灌了口啤酒,“伏尔加格勒战役计划在年底前结束,随后我们将调整防线,最快也要到明年春天之后发动新的攻势。俄军的损失也很惨重,他们也需要时间来调整部署,近期内是无法对我们构成威胁了,真正的决战应该在明年春天之后展开。”
  谈仁皓沉思了一下,问道:“也就是说,陆军仍然将以西北战场为主战场?”
  古迅雷突然笑了起来。“你小子是在套我的话?”
  “我可没这个意思,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看看我准备的海军报告。”
  “没必要,我不是不相信你。”古迅雷立即拉住了谈仁皓,没有让谈仁皓去拿那些文件。“实际上,我们都清楚一点,现在陆海两军必须要联合行动。表面上,海军在西北战场上没有任何贡献,可实际上,我们都很清楚,如果不是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顽强进攻,美国在今年向俄国提供的军事援助将多得多,另外海军在南大西洋的存在,实际上也牵制了英法海军,让他们无法进军东地中海,保护了我们最重要的补给线路。不管今后的战争怎么打,陆海两军必须要合作,只有两军的通力合作,我们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这也是我的观点,现在不是闹矛盾的时候。”谈仁皓立即觉得自己的觉悟低了一点,“如果我们的对手仅仅只是日本,俄罗斯这样的国家,陆海两军都有足够的能力应付一个敌人,可现在的敌人是美国,如果陆海两军仍然搞内都,而不合作的话,那么结果对我们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对帝国更没有好处。”
  古迅雷立即笑了起来。“那你们的计划是什么?”
  “我仔细的研究过这大半年时间里,陆军在西北战场,以及北非战场,欧洲战场上的作战行动,说实话,我不相信陆军能够在今年年底抽调出兵力来开辟新的战场。”
  “这是肯定的,我们也确实没有这个能力。”古迅雷立即赞同了谈仁皓的观点,“也许在25年年底之前,陆军的主力仍然将集中在大陆战场上。如果俄国在25年战败的话,陆军将转战北非战场,首先控制北非,尽量迫使意大利与西班牙退出战争,随后与德军合作扫荡欧洲战场。如果到时候,德军能够击败法国的话,那么局面就将对我们更为有利了。当然,在这期间,如果需要开辟新的战场,那么海军是主力,我们只能够提供一些次要的帮助。”
  “那我们就不可能在25年之前开辟澳洲战场,最多只是扫荡西南太平洋上的岛屿。”谈仁皓去找了一幅地图过来,“以最保守的角度估计,要想登陆澳洲大陆,并且巩固立足点的话,我们至少需要六十个师的地面部队,而且其中至少需要五个坦克师与摩步师,而陆战队最多只能投入二十个师的兵力,还没有坦克与摩步师。另外,我们的海运能力也无法满足六十个师的作战需求。因此,在25年开辟澳洲战场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在陆军扫荡俄罗斯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夺取西南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封锁澳洲大陆,到26年我们再开辟澳洲大陆战场,到时候,就更有可能获得胜利。”
  “这就要看海军能否彻底的封锁澳洲大陆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0/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