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578

  当时,帝国曾有人主张从直布罗陀撤军,收缩战线,以集中兵力对付敌人。
  可是最终,帝国海军没有从直布罗陀撤走,而是决定与美英联合舰队决一死战。
  “马罗基海战”爆发前,帝国大西洋舰队返回直布罗陀海峡,与远征舰队合并,使舰队的无畏舰数量增加到了三十二艘,另外还有十二艘前无畏舰。
  同时,帝国向德国发出照会,要求德国公海舰队再次出港,奔赴直布罗陀海峡。
  明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十一日,“马罗基海战”爆发。
  帝国海军的三十二艘无畏舰迎战美英联合舰队的四十二艘无畏舰。
  当时,十二艘前无畏舰全都留在了海峡东面,提防随时可能杀出的法西意海军舰队。
  同样的,美英联合舰队里的五十六艘前无畏舰也留在了战场西北,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德国公海舰队。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
  虽然帝国海军在战舰性能,海军官兵素质方面都有一些优势,但是在战舰数量上却处于绝对劣势。最重要的是,战斗开始的时候,帝国远征舰队处于相对不利的东面,美英联合舰队占据了主攻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德国公海舰队没有及时赶到!
  准确的说,德国公海舰队在南下的时候,得知有数十艘主力舰在加的斯湾活动,并且错误的认为那是美英联合舰队的主力,从而放慢了南下的速度!
  同样的,法西意三国舰队也没有在战斗结束前到达战场。
  他们“迟到”的原因也一样,惧怕强大的帝国远征舰队,并且还得对付奥匈帝国那支并不十分弱小的舰队。
  这场持续了近三十个小时的海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到帝国远征舰队主动撤回直布罗陀海峡,美英联合舰队放弃追逐,向北撤退的时候,双方一共损失了三十八艘无畏舰!
  其中,帝国远征舰队损失了二十一艘,美英联合舰队损失了十七艘。
  另外,美英联和舰队还有十二艘无畏舰在返回港口后报废,或者在战争结束前都没能修复。帝国远征舰队则只有八艘无畏舰报废,或者错过了后面的所有战斗。
  从损失上看,双方旗鼓相当。
  只是,从整个战局上看,“马罗基海战”对双方的影响并不完全一样。
  海战后,同盟国失去了夺取北大西洋制海权的能力,英国确保了本土安全,并且仍然控制着北海制海权。
  从战略层面上讲,同盟国输掉了这场海战!
  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战斗重点转向太平洋,大西洋成为了次要海上战场。
  同时,这场海战对另外一个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就是:日本。
  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元月,日本宣布加入协约国,并且向以前宗主国,大明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宣战!
  日本“临阵倒戈”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因为就在战争爆发前,日本还数次申请加入同盟国集团!
  当时,日本的国力并不强大。
  被美国舰队敲开门户之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美国的支持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体系。当然,大明帝国并不会日本的发展感到高兴。
  迅速崛起之后,日本登上了国际舞台,并且如同德国一样,开始寻求海外利益。
  只是,当时日本的综合实力仍然十分弱小,根本算不上国际舞台上的核心国家。
  因为日本在过去数百年内都是大明帝国的外附国,所以在日本数次提出加入同盟国集团的请求时,大明帝国都以同盟国“盟主”身份拒绝了。说白了,从帝国首辅到帝国百姓,都不愿意看到一个过去的附属国拥有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
  最重要的是,如果帝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击败了美国,打垮了英法西,帝国将再次成为世界霸主,到时候日本也将再次成为帝国的附庸。显然,帝国没有任何理由让日本摆脱帝国的控制,成为独立发展的国家。
  正是如此,战争爆发之后,日本的态度悄然转变。
  早在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也就是大战爆发的第二年,日本就通过美国与协约国集团秘密接触,并且进行了加入协约国的前期谈判。
  同年,美国向日本出售了大量先进技术,并且帮助日本设计了三种战舰。
  两年多的时间内,日本不但扩建了三座造船厂,还在美国的帮助下建造了八艘无畏舰(其中四艘在美国本土建造,另外四艘在日本建造)。
  参战的时候,日本已经建立起了一支亚洲第二,世界第八的海军舰队,其中包括八艘无畏舰,八艘前无畏舰,以及数十艘巡洋舰与驱逐舰。
  正是如此,当大明帝国在“马罗基海战”中初尝败果之后,日本看到了摆脱帝国控制的机会,并且加入了战争。
  到此,帝国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当时,初了全力投入战舰生产之外,帝国还迅速调整了战争计划。
  只是,帝国必须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太平洋上面对两个强大的敌人,这绝对是难以办到的事情。
  五月,美军攻占关岛,并且向大洋洲方向挺进。
  次月,日军登陆大岛(奄美大岛),发动了进攻琉球群岛的战役。
  面对敌人的猛攻,毫无准备的帝国被迫全面收缩防线。
  十月,帝国放弃了大洋洲外围岛屿,全面退缩大洋洲。同月,帝国东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与论岛以东爆发海战,挫败了日本进军琉球岛的行动。
  十二月,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帝国决定放弃大洋洲,退守南洋。
  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初,美英联军攻占大洋洲。
  五月,“爪哇海战”爆发。由帝国东洋舰队与北洋舰队组成的本土舰队迎战由美国太平洋舰队,英国远征舰队,日本联合舰队组成的太平洋联合舰队。
  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
  战斗结束之后,帝国本土舰队退回狮城,协约国太平洋联合舰队返回关岛。
  表面上,双方不分胜负,实际上,这却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海战中,帝国海军损失了十八艘主力舰,其中十一艘为无畏舰。协约国集团则损失了二十二艘主力舰,其中只有八艘是无畏舰。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场海战,协约国认识到,要想击败大明帝国并不容易。如果战争拖延下去,让大明帝国缓过气来的话,局面将更加复杂。
  同样的,大明帝国也认识到,要想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并不容易。
  实际上,战争打到这个时候,交战双方几乎都坚持不下去了。
  同月,俄罗斯宣布退出战争,并且与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单方面媾和。
  三个月之后,也就在与俄罗斯正式签署了停战协议之后,奥匈帝国爆发革命,新上台的政府宣布战败,随即奥匈帝国被肢解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等数个国家。
  十月,德皇威廉二世在柏林宣布停战。
  同月,奥斯曼帝国宣布战败,并且退出战争。
  到此,同盟国集团只剩下了大明帝国。只是,协约国集团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除了最先战败的俄罗斯之外,法国已经筋疲力尽,且法国海军实力弱小,对大明帝国无法构成威胁。
  西班牙,意大利的情况与法国差不多,就算国内情况稍微好一点,也难以派兵远征。
  英国也在勉强支持,毕竟英国的海军舰队并没有被打垮,而且英国是协约国集团的“龙头老大”,在大明帝国宣布战败之前,英国没有任何理由退出战争。
  日本的情况比英国好不了多少。“与论岛海战”让日本人见识到了大明帝国海军的实力,“爪哇海战”更是让日本海军认识到了巨大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日本是新兴工业国,其国内基础并不厚实,长期的战争对日本的影响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得多。更何况,日本联合舰队只是太平洋上最弱小的舰队。
  唯一能够坚持的只有美国,可是美国并不愿意为协约国集团的其他国家火中取栗。
  说白了,关键就在谁是协约国集团“盟主”的问题上。
  英国是协约国集团的发起国,而且在战争中的贡献最大,自然认为自己是协约国集团的“老大”。可是美国此时的实力远超过了英国,而且在战争中的投入也超过了英国,还是唯一能够在太平洋上对抗大明帝国的成员国,自然认为自己才有资格成为协约国的“老大”。
  在其他成员国都表示无力进行远征,而英国又不愿意出动地面部队的情况下,美国为什么要单独与大明帝国对抗?
  即便战胜了大明帝国,最终得到好处的还是其他国家。
  如此一来,在德国宣布停战后,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当然,大明帝国也没有别的选择。
  此时已经不是两百多年前了,就算大明帝国的综合国力仍然世界第一,也难以凭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协约国集团。
  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十二月底,西方圣诞节的前一天,交战双方代表在巴黎签署了《巴黎停战协议》,并且于次日正式开始了和平谈判。
  到此,持续了五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只是,战争的阴影并未就此散去。
  谁都知道,《巴黎停战协约》只是一份临时停战协约,即便能够签署具有永久效力的和平条约,只要世界利益分配不均,只要有人窥探世界霸主的宝座,只要还有国家妄图超越大明帝国,控制整个世界,战争就不会离去。
  一份纸面协议,就如同一片安眠药一样,只是让战争这头怪兽暂时睡去。随着药效消失,当怪兽醒来的时候,世界将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可是,谁又能够预测未来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