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578

  十三年的战争带来的是难以估量的破坏。
  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在这场战争中,大明帝国一共损失五十五亿金元,欧洲国家也付出了至少一百二十亿英镑的经济代价。
  除此之外,“明欧战争”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比如,在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随着大量平民死亡,各地都出现了缺乏劳动力的问题,特别是广泛分布在所有殖民地的种植园,更是严重缺乏廉价的,健康的劳动力。
  结果,“人贩”登上历史舞台,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洋洲,乃至南洋,欧洲,以及大明帝国本土。
  另外,欧洲各国在海军实力上无法与大明帝国抗衡,只能重新支持“私掠船”。
  为了对付欧洲的“私掠船”,大明帝国不但花费重金,建造了数百艘速度较快的新式巡洋舰,还在各个殖民地建立了地区性舰队。同时,大明帝国也以牙还牙,开始资助本国的“私掠船”。
  一时之间,由各个欧洲国家在背后撑腰的“私掠船队”出现在了世界各地,并且大肆破坏海上贸易。
  毫无疑问,这是自马欢打通东西方航线以来,世界局势最为混乱的十三年。
  当然,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如此。

不一样的历史(十三)
  新武汉,帝国总督府。
  自从“大陆西北战争”结束,之后,这里就是帝国在北美洲大陆最西端的据点。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原先的军事要塞已经成为了一座拥有五万多人口的小型城市。只是,相对于东面沿海地区的那些大城市来说,新武汉仍然显得极为渺小。
  作为帝国最偏远的殖民地,三百多年里,新武汉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很多人甚至难以在世界地图上指出这座城市的准确位置。
  可是现在,新武汉却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大人,他们来了!”
  窗户后面,年轻的总督转过身来,面无表情的朝站在门边的侍从看了过去。
  王聪,当年帝国远征军名将王臣的第九代孙。三年前,也就在他年仅二十四岁的时候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总督大权。
  大概太偏僻,太荒凉了,除了王家世代守在这里之外,根本无人愿意到此担任总督。
  只是今天,王聪将离开这里,离开这片祖祖辈辈生活了三百多年的土地。
  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与美国代表签署协议的时候,王聪并没有任何表情,甚至连话都没有说一句,因为他知道,今后的帝国百姓将为此感到后悔!
  随后的权力交接仪式也相当简单,降下飘扬在总督府上的帝国国旗,升起星条旗。
  同时,驻扎在城外军营的帝国驻备军撤出,将营地移交给前来接管的美国军队。
  王聪没有反抗,他也没有权利反抗。
  按照帝国法律,他只是这里的总督,其职责是为帝国皇帝看守这片海外领地。现在,皇帝(内阁政府)决定将这片领地出售给美国,他必须执行皇帝的命令。
  随同王聪一起离开的帝国军人也没有反抗。
  他们只是负责守卫帝国领土的战士,当这片土地不再属于帝国的时候,他们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跟随在大部队后面的移民也没有反抗。
  与王臣一样,他们只是生活在属于皇帝领土上的农民,他们只是帝国的臣子。现在这片领地不再属于帝国皇帝,也不再属于帝国,他们必须离开祖祖辈辈生活了数百年的土地,返回遥远的家乡。
  事实上,数十年之后,帝国上下都将为这一愚蠢的决定感到后悔!
  可是,在当时,帝国还有别的选择吗?
  与欧洲的战争严重消耗了帝国的元气,同时资本家对国内国外市场的疯狂掠夺严重激化了帝国内部矛盾。
  为了维持战争,帝国必须要在国内大举征税。
  为了维持战争,帝国必须要保持内部稳定。
  可是,用来建造战舰,用来制造枪炮,用来采购物资,用来发放军饷的钱从何而来?
  明历四百五十八年(公元1826年),帝国内阁政府不得不决定出让部分海外领地,以此换取战争资金。
  当时,帝国能够出让,或者说相对更容易卖掉的,就是北美洲中部地区的殖民地。
  买家,自然是北美洲东海岸的美国。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最终美国同意用五亿美元(当时约和一亿二千五百万金元)购买密西西比河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所有属于大明帝国的殖民地。其中,约二亿五千万美元将以实物方式支付。
  新武汉,就在这分土地出让协议的范围之内!
  也正是如此,王聪才不得不带着一千多名帝国军人,以及两万多名愿意返回帝国定居的移民离开新武汉,踏上回国的路程。
  历史上,对帝国出让海外领地,特别是向美国出让海外领地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
  毕竟,正是帝国向美国出让了殖民地,使美国领土迅速扩张,国力日益强盛,最终成为了帝国的头号竞争对手。
  可是,从客观的角度上讲,当时帝国的决策也是非常无奈的。
  与帝国在其他地区的殖民地相比,北美洲的殖民地是最不重要,也是开发程度最底的。特别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对帝国的意义并不大。
  一是北美洲地区的气候相对恶劣,二是交通极不便利,三是开发难度巨大。
  不说别的,新武汉在建城三百多年之后,也只有五万多居民。在别的地区,任何一座殖民地据点在五十年之内就可以发展到如此规模。
  另外,除了美国之外,当时没有任何国家有能力购买帝国的海外殖民地。
  东方的日本,朝鲜,以及南洋地区的那些小国极为贫困,自保尚且不易,哪有能力买单呢?
  欧洲国家也被战争所困,而且当时与帝国敌对,就算有钱,帝国也不见得会将殖民地卖给欧洲国家。
  南美洲几个新生国家也无力扩张,奥斯曼帝国缺乏活力,刚刚崛起的俄罗斯连出海口都没有巩固,更不可能购买万里之外的殖民地,而日后欧洲首强的德意志帝国才刚刚统一,正在忙着处理内部矛盾呢。
  如此一来,帝国别无选择!
  如果不通过出售殖民地换取资金,帝国难以赢得对欧战争的胜利。如果输掉了对欧战争,帝国损失的不仅仅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恐怕是全世界的殖民地与世界霸权。随着帝国的威望一落千丈,谁能保证其他国家不会落井下石?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帝国都要赢得对欧战争的胜利,维持帝国的威严。
  也正是如此,在成功出售了第一块殖民地之后,帝国很快又向美国出售了第二块殖民地。
  明历四百六十五年(公元1833年),帝国以十三亿七千五百万美元(约和四亿四千万金元)的价格,将密西西比河以西,到洛矶山脉的所有殖民地出售给美国。这次,美国将以硬通货支付全部费用。
  七年时间,前后两次,帝国一共向美国出售了近六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美国也一举成为国土面积仅此于大明帝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家。当然,从人口上讲,美国仍然排在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英国,甚至日本的后面。
  可以说,通过两次不流血的领土扩张,美国成为了“明欧战争”的最大收益者。
  在大明帝国与欧洲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美国不动声色的完成了初步扩张,使国土面积扩大了八倍,并且获得了极为丰富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美国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玩家”。
  战争期间,美国采取了两边讨好,两边不得罪的外交策略。
  一方面,美国与大明帝国修好,并且用高价从大明帝国引进了大量急需的技术与工业生产设备,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另外一方面,美国向欧洲国家倾销其工业产品,帮助欧洲国家渡过难关。
  正是这种中立政策,使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同样的,处于战争中的大明帝国与欧洲国家都不愿意得罪美国,或者说,不愿意树立一个新的敌人。
  美国的崛起史,也是大明帝国的衰落史。
  战争结束之后,大明帝国内忧外患,虽然欧洲国家已经被击败,但是并没有被彻底征服(也不可能彻底征服),为了防止欧洲国家东山再起,战后二十年,帝国对欧洲实施了极为严格的经济于技术封锁,并且大力扶持刚刚统一的德意志,暗中支持意大利,用来制衡几个欧洲传统强国。
  当时,帝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国内矛盾。
  长期的战争使帝国社会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大量的战争债务更使帝国濒临破产。虽然胜利能够使帝国百姓暂时忘掉痛苦,但是却不能改善帝国百姓的生活,也无法满足百姓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
  明历四百六十八年(公元1836年)到明历四百九十年(公元1856年),帝国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动乱期。
  二十年间,帝国内阁换了十二任首辅,其中在位最短的不到三个月,最长的也不到两年。
  同期,帝国国内爆发了大大小小上百起暴动,比如明历四百七十四年,在松江爆发的产业工人起义,以及明历四百八十一年,在武汉爆发的船厂工人大罢工。
  此时的大明帝国,就如同一架嘎吱作响的马车,随时有可能停下,随时有可能崩溃。
  内忧外患之下,大明帝国的对外政策也出现了转变,对外扩张的步伐几乎完全停止,同时开始了大幅度的收缩。
  明历四百七十五年,为了镇压江南产业工人革命,帝国被迫第三次向美国出售殖民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