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78

战前帝国主要战舰年表(巡洋舰篇)
  巡洋舰:
  早期,巡洋舰被称为“护卫舰”,专指比战列舰小,速度快,装甲薄弱,续航力强大的战舰。这些战舰一般执行巡逻、传递邮件、破坏敌人海上航线的任务,同时兼顾保卫海外殖民地,保护己方商船等任务。
  一般情况下,“护卫舰”不参加舰队决战,即便遭遇敌方战列舰,也能轻易逃脱。
  海战进入蒸汽时代之后,“护卫舰”的吨位逐渐增大,火力逐渐增强,防护也逐渐提高,但是仍然不具备参加舰队决战的能力。同时,“护卫舰”的任务范围也随之扩大,其存在的意义出现了明显变化,风帆时代的“护卫舰”成为了巡洋舰。
  在驱逐舰出现之前,巡洋舰一直填补着战列舰与小型战舰之间的空白。驱逐舰出现之后,巡洋舰与驱逐舰的主要区别就是:单独远洋作战能力。
  随着海上贸易日显重要,“海上生命线”成为各个强国的生存基础,巡洋舰在海军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当时,破坏敌方的海上生命线,保护己方的海上生命线,成为了各国海军的主要任务。
  为此,巡洋舰衍生出了不同的种类。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装甲巡洋舰与快速巡洋舰。
  顾名思义,装甲巡洋舰就是在保证火力的基础上,适当牺牲速度,提高战舰的防护能力,使其具备对付敌方巡洋舰的能力。另外,对一些无力建造战列舰,或者无法大规模建造战列舰的国家来说,装甲巡洋舰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俄罗斯就曾经大规模建造装甲巡洋舰,并且用其顶替战列舰在海军中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装甲巡洋舰可以伴随主力舰执行作战任务,但更多的时候,装甲巡洋舰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速度慢得多的商船护航,对付前来袭击商船的巡洋舰,并且维持海外殖民地的统治权。
  快速巡洋舰走的则是另外一个极端,即通过牺牲火力与防护,尽最大限度的提高速度与续航能力。因此,快速巡洋舰只有两个任务:侦察与海上袭击。
  在舰队作战中,快速巡洋舰主要承担侦察任务。
  如果单独行动,快速巡洋舰则主要对付敌方基本上没有防御能力的商船。如果在袭击中遭遇敌方更强大的战舰,则凭其速度逃逸。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两种巡洋舰都逐渐淡出了海战舞台。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战列巡洋舰逐渐取代了装甲巡洋舰,同时快速巡洋舰在面对有护航力量的商船队时也难以有所作为。战后,快速巡洋舰在舰队中的位置也逐渐被更快,更小,更灵活,同时也更便宜的驱逐舰取代。
  只是,巡洋舰绝不会这么轻易的退出历史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对各国拥有的巡洋舰总吨位,巡洋舰的排水量做了明确规定,并且将巡洋舰分成了两个类别:主炮口径二百毫米(约合八英寸)以下的为甲(A)型巡洋舰,主炮口径一百五十毫米(约和六英寸)以下的为乙(B)型巡洋舰。这就是所谓“重巡洋舰”与“轻巡洋舰”。
  因为条约对主力舰(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做了极为严厉的限制,所以各国都将巡洋舰做为了提升海军实力的关键,只是各国的侧重点不同。
  如同日本这类二流海军强国,为了赶超大明帝国,非常重视火力强大的重巡洋舰。
  相反,帝国因为有着大量海上航线需要保护,并且需要一支庞大的海军力量来保护与维持海外殖民地,需要的不是造价高昂的重巡洋舰,而是相对低廉,且更适合大批量建造,能够长期在海上活动的轻巡洋舰。
  这也成为了帝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际战例证明,按照条约规定建造,“皮薄馅大”的重巡洋舰即难充当主力舰使用,又难以抵抗轻巡洋舰的攻击,在大规模海战中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相反,廉价的,各项性能搭配适当的轻巡洋舰更有价值。
  同时,大战还证明,必须要有一种能够对付巡洋舰的战舰来维持海上生命线的安全。,
  在此情况下,“大型巡洋舰”应运而生。
  如果从排水量、火力、防护、速度上来看,大型巡洋舰很容易被认为是“战列巡洋舰”的衍生产物。实际上,大型巡洋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风行的战列巡洋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特别在战术任务上,两者完全不同。
  二战期间,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普遍提高到了四百毫米以上,仅仅装备了二百四十毫米到三百毫米口径主炮的大型巡洋舰很难胜任舰队决战。因此,在诞生的那一刻,大型巡洋舰就不具备参加舰队决战的能力。
  如此一来,大型巡洋舰的使用范围有了明确的界定。
  只有一个:对付敌人的巡洋舰,保护己方海上航线的安全!
  随着战争发展,到了战争后期,大型巡洋舰才在己方已掌握制海权的情况下,投入一线战斗。其主要任务仍然是保护登陆场,为己方登陆部队提供炮火支援,打击敌方前线与后方之间的海上交通线,顶替战列舰掌握制海权。
  正是如此,大型巡洋舰避免了战列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悲惨命运,并且在战场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可以说,整个大战期间,不管是伴随战列舰活动的轻巡洋舰,还是充当“后方护卫”的大型巡洋舰,巡洋舰在战场上都极为活跃,并且为其在战后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装甲巡洋舰:
  专门为护航设计的,适当牺牲速度,提高防护的巡洋舰。
  松江级:
  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二十八年(公元1896年)三月,于明历五百三十二年(公元1900年)定型,随即投入批量建造,前后总共建造十二艘。其中(舰名后括符内为服役时间,后同):
  崇明造船厂:“松江”号(三十三年),“南京”号(三十四年),“杭州”号(三十六年)。
  威海造船厂:“济南”号(三十三年),“郑州”号(三十四年),“太原”号(三十六年)。
  京唐造船厂:“天津”号(三十三年),“沈阳”号(三十四年),“长春”号(三十六年)。
  湛江造船厂:“广州”号(三十三年),“南宁”号(三十四年),“昆明”号(三十六年)。
  作为帝国海军第一级装甲巡洋舰,松江级不算先进,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极为活跃,不但伴随主力舰作战,还担负起了繁琐的护航任务。该级巡洋舰中,有七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沉,另外五艘在大战结束后相继退役。
  武汉级:
  松江级的建造工作开始后,帝国海军提出了新型装甲巡洋舰的建造要求,并且委托威海造船厂进行设计。明历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设计工作基本完成,次年向内阁提交建造计划,随即投入批量建造,前后总共建造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长沙”号(三十七年),“南昌”号(三十八年),“福州”号(四十年)。
  威海造船厂:“武汉”号(三十七年),“西安”号(三十八年),“兰州”号(四十年)。
  京唐造船厂:“哈尔滨”号(三十七年),“石家庄”号(三十八年),“呼和浩特”号(四十年)。
  湛江造船厂:“重庆”号(三十七年),“成都”号(三十八年),“贵阳”号(四十年)。
  武汉级在松江级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进,性能有大幅度提升,吨位也相应增加了一千多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级装甲巡洋舰几乎参加了所有重大战役,并且出现在了所有战区,为帝国立下赫赫功劳。战争期间,有十艘战沉,其中“重庆”号荣获“帝国议政院集体荣誉勋章”,这也是整个大战期间,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巡洋舰。仅存的两艘也在战后退役,并且被拆解出售。
  西宁级:
  武汉级顺利服役之后,其性能并没有完全达到海军的要求,随即海军发出了新的招标书,湛江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得到海军青睐。明历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帝国内阁正式批准了西宁级的建造计划,同年开工建造。其中:
  崇明造船厂:“台北”号(四十三年),“海口”号(四十四年),“青岛”号(四十五年)。
  威海造船厂:“大连”号(四十三年),“威海”号(四十四年),“合肥”号(四十五年)。
  京唐造船厂:“唐山”号(四十三年),“淄博”号(四十四年),“扬州”号(四十五年)。
  湛江造船厂:“西宁”号(四十三年),“拉萨”号(四十四年),“乌鲁木齐”号(四十五年)。
  作为帝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级装甲巡洋舰,西宁级在批量建造之前,很多新技术都没有来得及采用,其性能虽然达到了装甲巡洋舰的巅峰,但是比起后来的战列巡洋舰仍然有太多的欠缺。作为一种装甲巡洋舰,西宁级在大战期间的表现也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先后有六艘该级战舰战沉,战后除“青岛”号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之外,其他五艘都陆续退役。
  快速巡洋舰:
  专门为破交作战,以及舰队护航设计的一种强调速度,火力适中,防护薄弱的巡洋舰。
  东北级:
  设计工作与松江级装甲巡洋舰同时展开,曾被当作是松江级的简化型。明历五百三十三年(公元1901年)获准建造,前后工建造三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铁岭”号(三十四年),“抚顺”号(三十四年),“本溪”号(三十五年),“丹东”号(三十五年),“鞍山”号(三十六年),“营口”号(三十六年),“盘锦”号(三十七年),“锦州”号(三十七年)。
  威海造船厂:“朝阳”号(三十四年),“葫芦岛”号(三十四年),“阜新”号(三十五年),“辽阳”号(三十五年),“白城”号(三十六年),“松原”号(三十六年),“四平”号(三十七年),“吉林”号(三十七年)。
  京唐造船厂:“延边”号(三十四年),“辽源”号(三十四年),“通化”号(三十五年),“白山”号(三十五年),“大兴安岭”号(三十六年),“黑河”号(三十六年),“齐齐哈尔”号(三十七年),“大庆”号(三十七年)。
  湛江造船厂:“绥化”号(三十四年),“伊春”号(三十四年),“鹤岗”号(三十五年),“佳木斯”号(三十五年),“双鸭山”号(三十六年),“七台河”号(三十六年),“鸡西”号(三十七年),“牡丹江”号(三十七年)。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快速巡洋舰,东北级的设计非常成功,大战期间非常活跃,不但在舰队中充当侦察舰的任务,还协同驱逐舰共同对付雷击舰,掩护主力舰。另外,东北级在破交作战中也表现得十分活跃,整个大战期间,共一千八百五十三艘,总计三百九十四万载重吨的商船,沉重的打击了敌国的海上交通。战争期间,该级战舰共有二十七艘战沉,剩余的五艘也在战后陆续退役。
  河北级(又被称为山东级):
  东北级服役之后,帝国海军对其性能非常满意,随即下令设计一种更先进的快速巡洋舰。河北级摆脱了装甲巡洋舰的影响,是帝国海军单独设计的第一种快速巡洋舰,并且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明历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帝国内阁批准了河北级的建造工作。该级战舰前后共建造二十四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秦皇岛”号(三十八年),“唐山”号(三十八年),“承德”号(三十九年),“张家口”号(三十九年),“保定”号(四十年),“廊坊”号(四十一年)。
  威海造船厂:“沧州”号(三十八年),“邢台”号(三十八年),“衡水”号(三十九年),“邯郸”号(三十九年),“东营”号(四十年),“滨州”号(四十一年)。
  京唐造船厂:“德州”号(三十八年),“聊城”号(三十八年),“菏泽”号(三十九年),“泰安”号(三十九年),“济宁”号(四十年),“枣庄”号(四十一年)。
  湛江造船厂:“烟台”号(三十八年),“潍坊”号(三十八年),“日照”号(三十九年),“临沂”号(三十九年),“莱芜”号(四十年),“海阳”号(四十一年)。
  全新的设计赋予了河北级强大的战斗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级战舰凭借其优秀的性能,在主力舰队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主要任务就是前进侦察,并且指挥驱逐舰对付敌方的鱼雷艇,掩护主力舰。相对而言,河北级执行的破交任务并不多,却相当有名。“沧州”号在被击沉之前,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就在大西洋上击沉了五十七艘,总计三十八万载重吨的商船。战争期间,该级巡洋舰先后有十四艘战沉,其余十艘也在战后陆续退役。
  江南级:
  随着战争临近,帝国迫切需要更多巡洋舰来保护主力舰免受敌人鱼雷艇的威胁,以及打击敌人的海上生命线。东北级与河北级的优秀性能让帝国海军更侧重发展快速巡洋舰,江南级应运而生。明历五百四十年,河北级的建造工作还未完成,帝国内阁就批准了江南级的建造工作。该级战舰前后共建造七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苏州”号(四十一年),“无锡”号(四十一年),“常州”号(四十二年),“镇江”号(四十二年),“马鞍山”号(四十三年),“芜湖”号(四十三年),“宣城”号(四十四年),“铜陵”号(四十四年),“池州”号(四十五年),“黄山”号(四十五年),“安庆”号(四十六年),“黄冈”号(四十六年),“鄂州”号(四十七年)。
  威海造船厂:“黄石”号(四十一年),“孝感”号(四十一年),“荆州”号(四十二年),“咸宁”号(四十二年),“湖州”号(四十三年),“嘉兴”号(四十三年),“绍兴”号(四十四年),“宁波”号(四十四年),“舟山”号(四十五年),“台州”号(四十五年),“温州”号(四十六年),“金华”号(四十六年),“丽水”号(四十七年)。
  京唐造船厂:“衢州”号(四十一年),“景德镇”号(四十一年),“上饶”号(四十二年),“鹰潭”号(四十二年),“九江”号(四十三年),“宜春”号(四十三年),“新余”号(四十四年),“抚州”号(四十四年),“吉安”号(四十五年),“岳阳”号(四十五年),“宜阳”号(四十六年),“湘潭”号(四十六年),“衡阳”号(四十七年)。
  湛江造船厂:“常德”号(四十一年),“张家界”号(四十一年),“怀化”号(四十二年),“娄底”号(四十二年),“邵阳”号(四十三年),“南平”号(四十三年),“宁德”号(四十四年),“三明”号(四十四年),“毫州”号(四十五年),“阜阳”号(四十五年),“宿州”号(四十六年),“蚌埠”号(四十六年),“滁洲”号(四十七年)。
  连云港造船厂:“徐州”号(四十三年),“连云港”号(四十三年),“宿迁”号(四十四年),“淮安”号(四十四年),“盐城”号(四十五年),“泰州”号(四十五年),“南通”号(四十六年),“安阳”号(四十六年),“濮阳”号(四十七年),“鹤壁”号(四十七年)。
  基隆造船厂:“新乡”号(四十三年),“焦作”号(四十三年),“洛阳”号(四十四年),“开封”号(四十四年),“商丘”号(四十五年),“周口”号(四十五年),“平顶山”号(四十六年),“许昌”号(四十六年),“南阳”号(四十七年),“信阳”号(四十七年)。
  江南级不但是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最多的一级快速巡洋舰,也是蒸汽时代帝国建造最多的一级巡洋舰。因为由连云港造船厂与基隆造船厂建造的二十艘有所改进,所以有人将这二十艘称为“江南级乙型”,将另外四家造船厂建造的五十二艘称为“江南级甲型”。实际上,两者并无多大区别。大战期间,江南级非常活跃,是战场上名副其实的多面手,被用来执行除战列决战之外的几乎所有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级舰击沉了二百三十五艘敌舰,并且在破交作战中击沉了三千五百七十八艘,总计八百九十七万载重吨的商船。可以说,江南级的卓越表现为帝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大战中,一共有三十五艘该级战舰被击沉,战后剩余的三十七艘陆续退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