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0/578

  显然,这种做法将澳洲大陆上的军民逼上了绝路。
  澳洲大陆的腹地都是沙漠与戈壁,不适合人类居住。绝大部分的澳洲居民,以及驻澳美军都在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另外,澳洲的主要农业区,工业区与城镇也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持久的封锁与炮击,对澳洲沿海工业区与城镇的影响最大。
  到七十八年(46年)初的时候,澳洲的情况已经非常恶劣了。
  虽然澳洲大陆的农场众多,能够生产出足够所有军民需求的粮食,但是在饲料与化肥无法运抵的情况下,澳洲大陆的农业产量连年下降。另外,随着主要的城镇被舰队摧毁,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众多的公共基础设施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动荡。
  为了稳定局势,美军不得不在澳洲地区推行军事管制法。
  仅在七十七年(45年)下半年,美军依照军法处决,或者是就地正法的暴动份子就达超过了三千人。另外,美军的极端管制措施还导致澳洲土著居民的严重不满,在这半年内,至少发生了五百多起由土著人反对白人统治的暴力活动。
  新西兰驻军宣布投降,成为了澳洲投降的催化剂。
  这也让帝国背上了二个非常沉重的负担。当时,帝国的海运力量已经非常紧张了,而且随着萧鼎昆调整国家战略,新建的船只数量急剧减少,要想为澳洲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新西兰与澳洲地区的美军统帅先后宣布投降,也成为了美国投降的催化剂。
  到澳洲投降的时候,除了加拿大之外,美国就没有别的盟友了!
  当然,美国是否会按照帝国的意愿宣布投降,还得看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较量。
  以当时的情况,似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会投降,但是不会立即投降。
  只是,在澳洲驻军司令官宣布投降之后的第三天,也就是五月二十五日发生的一件事情迅速改变了局面。
  当日,德国远征军在巴黎正式宣布成立。
  同一天,德国元首公开宣布,德国将以同盟国主要成员国的身份,在美洲大陆战场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一消息会让美国继续坚持下去。
  可是,更有远见的人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比如,当时白佑彬就断定,德国的表态,将成为敦促美国投降的最后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砝码!
第三十八章
适得其反
  德国元首在战争末期的高调表态,至今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战后,很多战争史学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即德国元首为什么要在明显不可能收到任何效果的情况下,宣布插手美洲战场,从而从根本上损失了德国的国家利益。
  只是,至今德国政府都没有公布与之相关的文件。
  由此可见,当时德国元首的高调表态确实突然,也确实很难让常人理解。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国高调表态之后的直接后果是,帝国必然会以肢解美国做要挟,迫使美国新任总统,也就是马歇尔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整个谈判中,美国最重视的就是国家与领土的完整性,如果真的在战后遭到肢解,美国就将永远的沦落为三流国家。当然,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曾经是欧洲大陆最大的国家,也是德国最强大对手的俄罗斯就在战败之后被同盟国三巨头肢解成了三个国家(战后帝国与土耳其的占领区合并,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而德国与意大利的占领区合并之后,成立了俄罗斯民主共和国)。如果真让德军进驻美国本土,美国肯定会成为第二个俄罗斯。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反面教材。
  英国在向帝国投降之后,帝国不但立即向英国提供了战略援助,帮助英国稳定住了国内局势,同时让英国人摆脱了战争的困扰,还从根本上保证了英国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从而使英国很有可能在战后成为欧洲地区第二大强国,继续拥有足以与德国抗衡的强大实力,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为了避免在战后遭到肢解,美国就必须立即向帝国投降。
  也就是说,德国元首的高调表态最终只能加速美国投降的步伐,而不可能给德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德国元首表态之后,停战谈判立即推进了很大一步。
  那么,德国元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做适得其反的事情呢?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许德国元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早在七十八年(46年)初的时候,德国就组建了远征军,并且将参加过东线战争,与西班牙战争的十多个精锐师(包括五个装甲师)编入了远征军。另外,德国早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开始为远征美洲大陆做战略准备工作,到年初的时候,德国已经在欧洲西部地区的港口中囤积了数百万吨作战物资。
  当时,积极做准备的还有意大利。
  虽然意大利的动员规模没有德国大,但是作为德国的亲密盟友,作为未来欧洲二大强国之一,意大利也一直希望能够将势力范围扩张到美洲大陆,在美国分得一份好处。为此,意大利还与德国达成了秘密协议,即合并二国的占领区。当时,意大利与德国在俄罗斯的占领区就基本上完成了合并工作,二国正在就成立联合军管政府的事情进行积极磋商。也就是说,意大利将搭乘德国战车,在未来的欧洲拥有关键席位。
  问题是,不管是德国,还是意大利,都不具有向美国投送兵力的能力。
  整个大战期间,德国几乎将所有国力都投入了地面战争。拿德国海军来说,其仅有的几艘战列舰中,有一半以上是从国外采购的,而不是自行建造的。而且,采购的那几艘战舰都是在战争后期,已经击败了法国,大陆战场上的局面也变得相对有利的情况下下达的订单,而在此之前,德国甚至连采购战舰的钱都拿不出来。
  在此情况下,德国根本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海运力量。
  更重要的是,整个战争期间,向德国提供战略援助的运输工作都是由帝国承担的,而且所有船队都不是直接前往德国,而是在土耳其与意大利的港口靠岸,然后通过陆路将物资运送到德国。
  如此一来,德国也根本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运输船队。
  即便在俄罗斯战败之后,德国迅速调整了战略,将海军建设放在了首位,甚至不惜提前裁减陆军规模来确保向海军提供足够的资金。问题是,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绝不仅仅是投入资金那么简单的事情。
  当时,德国还不得不向帝国订购新的战列舰呢!
  即便是建造相对简单得多的运输船只,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考虑到德国的舰船设计能力,以及德国造船厂的效率问题,德国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打造出一支足以为远征军提供掩护的舰队,以及为远征部队提供后勤保障能力的船队。实际情况是,直到战后的第四年,德国仍然没有能够打造出一支强大的舰队与船队。
  在此情况下,德国向美洲大陆派兵,必须看帝国的脸色。
  也就是说,德国的作战部队,乃至作战部队所需要的作战物资,都必须依靠帝国的海运力量。离开了帝国的运输船队,德国的作战部队别说渡过大西洋,就连三十多公里宽的英吉利海峡也无法逾越。
  意大利的情况也不比德国好多少。
  虽然在大战期间,意大利通过出兵北非战场,建立起了一支实力相对不弱的海运力量,承担起了地中海南北两岸的主要海运工作,但是意大利的这支船队与其舰队一样,只是“内海型”船队,大部分运输船只的吨位都非常小,航速非常慢,更适合在海况较好的地中海航行,而不太适合在北大西洋上航行。
  另外,这支船队也无法为德意远征军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
  由此可见,当时德国元首确实只是高调的表态,而不可能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那么德国元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难道,德国元首不清楚这些问题吗?
  显然不可能,作为国家元首,就算不太精通军事,也应该得到德军将领的提醒,不可能每一个德军将领都不知道实际情况吧。
  那么,这只能说明,德国元首是故意这么做的。
  而德国元首这么做肯定有其原因。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帝国按兵不动,并且在对美作战问题上不给德意太多的机会,最终肯定能够迫使美国投降,差别只是时间问题。
  站在德国的立场上,在面对美国只向帝国投降的问题时,其处境确实非常尴尬。
  如果美国向帝国无条件投降,那么美国就将成为第二个英国。随着美国与英国都沦落为了帝国的“被保护国”,整个西方世界的秩序都将被彻底打破,就算德国通过联合意大利,并且扶持西班牙,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德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强国,反而会因为英国与美国的倒戈,从而面临来自西方世界内部的直接挑战。
  在此情况下,真正获得好处的就是帝国。
  通过挑起西方世界的内部斗争,帝国不但能够确保其世界霸主的地位,还能够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之内不需要考虑西方世界的直接威胁。
  其实,纵观数百年来的历史就能发现,帝国一直在利用西方世界的内部矛盾来限制西方世界的发展,以确保以帝国为核心的东方世界在世界格局中占有绝对统治性的地位,从而使东方文明在数百年之内凌驾于西方文明之上,成为世界的主流文明。
  历史上,西班牙、英国与美国都是西方世界中挑战东方文明的主导者。
  德国通过依附帝国的方式,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导者,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联合西方世界的所有力量,挑战以帝国为核心的东方文明,使西方文明成为主导文明。当然,与英国、美国主导的西方文明相比,不同的只是更换了主角。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德国就需要尽最大的努力确保西方文明的统一性。
  为此,德国就必须尽量在美国获得实际的利益。
  在无法出兵美国的情况下,德国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迫使帝国在谈判中让步,让美国保住其基本利益,从而为西方文明的下一次崛起奠定基础。当然,德国更希望通过在战争末期的行动,来影响到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从而为今后美国倒向德国,跟随德国一同挑战帝国打下基础。
  正也正是德国元首高调表态的直接原因与根本目的。
  只是,谁多知道,德国元首的高调表带最后只收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面对德国元首发表的这篇极具挑衅意味的声明,帝国首辅萧鼎昆采用了最简单,也是最适用的策略:借力打力。
  美国最担心的就是遭到肢解,而德国军队到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肢解美国。
  在此情况下,美国将别无选择。如果连国土的完整性都不能保证,又凭什么去挑战强大的明帝国呢?
  更何况,美国一直就不是亲德的国家,美国更难以在短期内倒向德国。
  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国内确实没有多少亲德势力,当时主导美国政治的是新英格兰人,而德国是英国的传统敌对国,这些人肯定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改变其固有的观念,心甘情愿的接受日耳曼人的领导。
  五月二十八日,停战谈判正式结束。
  次日,马歇尔在亚特兰大宣布美国无条件向同盟国集团投降。
  同日晚上,驻扎在亚特兰大的美军准备以军事政变的方式推翻马歇尔政府,结果参加政变的军队还没有集结起来,就被马歇尔调来的军队给镇压下去了。
  马歇尔本来就是军人,要想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他,肯定没有那么容易!
第三十九章
美国投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0/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