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4/578

  比起纽约遭受的毁灭性打击,华盛顿、巴尔迪摩与费城的那点损失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从二十八日凌晨到十一月二日上午,在一百多个小时内,第四舰队与火力支援舰队的上百艘战舰总计消耗掉了二十八万余枚各种口径的炮弹。按照舰队的战斗统计数据,在这场炮击中,消耗掉的四百五十毫米炮弹达到了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五枚,四百毫米炮弹七千一百五十三枚,三百毫米炮弹八万六千七百六十六枚,一百七十五毫米炮弹七万六千五百四十九枚,一百五十毫米炮弹九万七千六百三十二枚。这其中,还没有包括消耗掉的一百三十毫米速射炮的弹药。虽然无法准确统计弹药投掷量,但是可以大概算出,总弹药投掷量肯定在十二万吨以上。
  不说别的,当时打坏的炮管,以及各种中小口径炮弹的弹壳就装满了二艘快速战斗支援舰(除非在紧急情况下,不然使用定装方式的中小口径炮弹的弹壳都不能抛弃,而是要在战斗空闲时间内整理装箱,用船只运回后方)。另外,第四舰队进行了四次弹药补给,火力支援舰队的十艘火力支援舰也进行了二次弹药补给。
  早在十月二十九日的时候,白佑彬就意识到了问题。
  用火炮轰击民用目标的效率确实不太高,主要是火炮的射速有限,且弹药投掷效率非常低下。虽然火力支援舰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其他战舰都要出色得多,但是要想尽快完成作战任务,白佑彬收里的那点力量还不太够用。
  因此,在二十九日的晚上,白佑彬就给谢昶伦与于右任分别发去了一封电报。
  当时,白佑彬要求谢昶伦将驻扎在太子港的十二艘“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全部派遣过来,并且要求于右任尽快将第四支后勤保障舰队派来,并且要求运送一批供“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使用的火箭弹!
  与其他火力支援舰不同,“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没有配备常规火炮,而是全部配备了火箭炮。在以往的战斗中,“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主要负责前期的覆盖式炮击,用密集的弹雨打击敌人的近岸防御阵地,或者是敌人的兵营,仓库等目标集中的区域。在定点清除的战斗中,“海洋之星”级几乎派不上用场,可是在面覆盖式的火力打击中,“海洋之星”级的作战效能比任何一种战舰都要高得多。
  此时,白佑彬需要对付的就是面目标,而不是点目标。
  结果,这批支援力量到来的时间比白佑彬预料的还要早得多。
  如果谢昶伦在收到消息之后,就让火力支援舰出发,那么最快也只能在十一月五日左右到达。结果,在十一月二日夜间,十二艘“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就赶了过来,而同期到达的还有五艘大型登陆舰,以及其搭载的近四千名陆战队官兵。
  更让白佑彬没有想到的是,陆少丰与姜瑞麟也赶了过来。
  随后,白佑彬才知道,陆少丰与姜瑞麟这次前来,是要执行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十一月三日上午,十二艘“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登场亮相。一露面,这十二艘战舰就用一场华丽的表演把其他的战舰比了下去。
  在短短的五分钟之内,十二艘“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就向曼哈顿岛投掷了四千余枚火箭弹!要知道,如果用普通战舰,至少需要四十五艘大型巡洋舰,或者二十艘“上将”级火力支援舰,而且以最快的理论开火速度,才能在五分钟内投掷这么多的炮弹。
  在用了十五分钟重新装填弹药之后,十二艘“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再次开火。
  暂且不论那些一百八十毫米与二百四十毫米火箭弹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当数千条火龙腾空而起,拖着灰色的烟迹,划破蓝天,飞向曼哈顿岛的场面都足以让所有人胆战心惊,更足以让其他战舰相形见绌。
  整个白天,十二艘“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以每二十分钟一轮的速度投掷着火箭弹。
  夜幕降下来的时候,这十二艘战舰才悄悄撤了下去。随后,其他战舰粉墨登场,开始用重炮轰击那些避开了白天打击的目标,进行定点清除。
  而此时,五艘大型登陆舰已经靠近了曼哈顿岛。
  与往常不一样,陆少丰随同第一批陆战队上岸,姜瑞麟也搭上了登陆艇,并且首先踏上了曼哈顿岛。
  白佑彬没有参加陆战队的行动,他还得在后方协调各支作战力量。
  天亮前,上岸的陆战队官兵全都回到了登陆舰上。只是,与出发时相比,他们带回的战利品塞满了五艘登陆舰的货舱!
  直到十多天之后,白佑彬才了解到了这次行动的详细内容。
  当时,主导行动的不是陆少丰,而是姜瑞麟,而陆战队的目标并不是美军作战部队(曼哈顿岛上的美军早就被击溃了),而是储藏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总部地下室里面的二千多吨黄金!
  当时,美国是整个西方世界的“龙头老大”,而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纽约就取代了伦敦,成为了西方世界的经济、贸易与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是,美国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向协约国集团的成员国出售武器装备,作战物资的机会,换来了大批黄金。当时,英国国库内的黄金,有三分之二成了美国的囊中之物。这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美国没有急着参战,而是通过援助的方式,继续从协约国成员国那里获取黄金等硬通货。根据帝国已经掌握的资料,在美国参战之前,英国储备的黄金已经消耗殆尽,且几乎都用来从美国购买武器装备与战略物资了。不然,美国总统也不会急着推出《租借法案》。
  当然,美国不仅仅是从英国掠夺黄金等贵重物资。
  当时,法国、西班牙、日本、俄罗斯都在从美国进口武器装备与战略物资。拿日本来说,除了一批在国内没有运走的贵重物资之外,其储备的二百多吨黄金在战争爆发之后不久就被运到了美国。另外,在整个大战期间,俄罗斯至少向美国输出了五百五十吨黄金,用来换取重要的军事物资。法国在战败之前,也向美国输出了二百七十多吨黄金。西班牙在战败之前,更是将其储备黄金的百分之七十五都运往了美国。
  而在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就已经是仅次于帝国的第二大黄金储备国。
  据后来从美国政府获取的资料,在七十一年(39年)十月之前,美国的黄金储备总量为一千七百六十四吨。同一时期,帝国的黄金储备总量为二千一百五十八吨。而到了七十七年(45年)十月,美国的黄金储备总量达到了二千八百六十七吨,而帝国的黄金储备总量却只有二千三百六十九吨。
  显然,美国比帝国更贪婪。
  在整个战争中,虽然帝国也在利用强大的工业实力,以及丰富的战略资源,想方设法的将同盟国集团内其他国家的黄金纳入自己的口袋之中,但是为了保持同盟国集团的内部团结,并且使其他国家能够在战争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帝国并没有过分的“掠夺”盟国的贵重资源,反而是想方设法的来平衡战时的对外贸易,争取让其他国家也能够用货物,而不是用硬通货的方式从帝国购买必要的战争物资。
  当然,在战后的重建过程中,帝国金元成为了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且帝国通过大量对外援助,迅速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黄金都纳入了自己的腰包,并且以此巩固了金元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为帝国获得金融霸权奠定了基础。
  从二个国家的做法可以看出,美国更加急功近利,而帝国则更有长远目光。
  当然,储备在纽约的黄金是绝不能“埋没”的。
  当时,美国已经在设法将纽约的黄金转移到内陆城市,只是要想将几千吨黄金运走,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后来获得的资料来看,早在九月初,美国就向芝加哥转移了二百吨黄金,在十月初的时候,又转移了二百五十吨。只是,在美国准备第三次转移黄金的时候,纽约就遭到了炮击。
  这也正好与陆战队在纽约找到的黄金总量相符合。
  当时,陆战队一共带回了二千四百余吨黄金。为了确保这批黄金的安全,白佑彬让准备返回扑茨茅斯的四艘战列舰为运送黄金的登陆舰护航,另外还让莫怀成派来了三支护航舰队。随后,帝国海军又安排了一支拥有四艘快速战列舰的船队在北大西洋上迎接了登陆舰,并且在直布罗陀安排了转运工作。直到十一月底,这批黄金才由一艘万吨级快速货轮安然无恙的运抵松江,并且转移到了帝国中央银行的金库内。
  当然,这是一次绝对保密的行动。
  当时,只有几个人知道运送的到底是什么货物,就连登陆舰与货轮上的官兵都只知道是一批贵重货物,而不知道货物的具体性质。另外,参加行动的陆战队官兵中,只有进入了金库的那一百多人知道实情,而这些人后来都被调回了帝国本土,与帝国政府签订了保密协议。
  直到数十年之后,帝国政府才对相关文件解密,公布了这次行动的前后经过。
第十五章
烈火焚城
  当时,针对纽约的炮击持续到了十一月十一日。
  其中,针对曼哈顿岛的炮击行动在十一月六日结束。期间,第四舰队与火力支援舰队总共向曼哈顿岛投掷了二十一万七千余吨炮弹,将这座面积不到六十平方公里的小岛反反复服轰炸了数番。重点炮击区域集中在了岛屿的南端,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弹药投掷在了这片不到二十平方公里的地域之内。
  炮击结束的时候,曼哈顿岛上的那些摩天大厦全都不见了踪影。
  比如,拥有一百零二层,屋顶距离地面三百八十一米,在六十三年(31年)建成的时候,曾经是世界上第一高楼,让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帝国大厦就只剩下了半截残破不全的墙体。当时,这座大厦至少挨了一百多枚大口径炮弹,距离地面八十米以上部位被炸得粉碎。在十一月四日的时候,第四舰队的四艘战列舰用了五轮齐射,总共消耗了一百八十枚四百五十毫米高爆弹与半穿甲弹,最终将这栋大楼彻底摧毁。
  战争结束后,新成立的美国政府在帝国大厦的遗址上兴建了一座战争博物馆。
  至今,帝国大厦的残骸仍然静静的躺在玻璃地板的下面,警告着平均每年上百万名的游客,让世人知道战争的残酷性与毁灭性。
  比起建筑物,人的性命在这几天中显得更加的脆弱。
  炮击开始的时候,曼哈顿岛上至少有二百七十万居民,且主要集中在岛屿的南端,也就是最繁华的地区。
  据美国政府的相关记录,负责废墟清理工作的人员一共找到了二十七万六千余具尸体,其中可以辨明身份的就有二十一万多具。另外,还有十八万九千余人失踪,后来只找到了不到一万人,另外近十八万人至今下落不明。因为美国的救援队伍在十一月二十日才到达,结果导致至少八万余名伤残人员在得不到及时救治的情况下死亡,另外还有近四万人因为各种原因而死亡。到十一月二十三日,也就是美国军队在哈得孙河上架起了第一座浮桥的那一天,能够活着,并且自行走出曼哈顿岛的平民只有一百六十余万。而且这些人都在及时的规避到了岛屿的北面,不然他们的结局将悲惨得多。
  可以说,如果不是舰队没有重点炮击岛屿北面,伤亡数字肯定会高得多!
  战后,上千名参加了这次作战行动的帝国海军官兵组织了一个“慈善救助协会”,专门向那些在这场炮击中失去了亲人的孤儿提供帮助,另外还有数百名帝国海军军人收养了纽约的孤儿。也许,这是帝国军人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忏悔吧。
  后来,美国政府在曼哈顿岛西岸,沿着哈得孙河修建了一条长达五公里的绿阴长廊,并且在长廊的右墙上刻上了所有在这场炮击中丧生的平民姓名。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刻在这条长廊上的名字就多达三十八万个!
  恐怕,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上,再也找不到仅仅在几天之内,就导致数十万人丧命,数十万人伤残,上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战例了。也正是如此,“纽约大惨案”也被记入了人类的战争史,并且成为了警示后人的教材。
  因为曼哈顿岛遭到的打击过于惨烈,所以很多人忽略了附近地区遭到的毁灭性打击。
  十一月七日,第二批次的八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以及补充给第四舰队的十三艘巡洋舰,二十六艘驱逐舰到达战场。
  同日,舰队的炮火转移到了长岛与斯塔腾岛。
  因为在此之前这二座岛屿上的城区已经遭到了零星的炮击,且发生在隔岸的残局具有非常明显的警告作用,所以居住在这二座岛屿上的民众早已疏散到了郊区,或者躲避到了舰队打击范围之外的地方。
  持续到十一日的炮击只导致不到一万人死亡。
  当然,建筑物与财产的损失也非常巨大,不比曼哈顿岛差多少。
  炮击结束的当天,“陈渊洋”号等四艘战列舰,运送黄金的登陆舰,以及随行的七艘巡洋舰与六艘驱逐舰脱离了编队,跟随返航的第三支后勤保障舰队一同出发了。
  实力再次加强的第四舰队并没有停下步伐。
  十二日下午,舰队到达了罗得岛州南部海域,仅用了一个小时就摧毁了该州首辅普罗维登斯。
  十三日夜间,舰队到达马萨诸塞湾。
  这次,舰队打击的对象正是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
  作为美国东北地区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港口,以及重要的工业与造船中心,波士顿一直列在打击对象的前列。
  炮击从十四日凌晨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二十日上午。
  十艘战列舰,四十艘大型巡洋舰,二十二艘火力支援舰,三十七艘通用巡洋舰,以及四十八艘驱逐舰总共向波士顿投掷了十一万七千吨的炮弹,并且在六天之内,彻底摧毁了波士顿。
  当时,重点炮击的对象是港区,而不是居民区。
  根据海军情报局提供的情报,从英国逃到美国的那几艘战列舰中,有二艘在波士顿进行维修与进一步建造。另外,还有一艘美国的战列舰正在这里建造。同时,波士顿至少有二家造船厂在批量生产小型舰艇。因此,摧毁港区,特别是造船工厂是当务之急。
  也正是如此,波士顿的居民比纽约的居民幸运得多。
  等到舰队离开的时候,只有不到三万人死于炮火,伤残人员不到五万。这对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说,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了。为了躲避炮火,大部分居民都在二十日之前疏散到了郊区。结果,到二十日的时候,波士顿几乎成了一座“鬼城”。除了那些要钱不要命,想趁机发战争财的不法份子之外,城市内几乎见不到一个人影!
  直到十多天之后,从惊恐中回过神来的波士顿居民才陆续返回自己的家园。
  也许,这些人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白佑彬。因为正是白佑彬下达了命令,让舰队重点对付工业区与港区,而不是重点打击居民区。不然,波士顿居民的伤亡数字绝不会比费城,或者巴尔迪摩少多少。
  当时,白佑彬改变战术也是有原因的。
  波士顿地区又被称为“新英格兰”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主要就是英格兰与爱尔兰后裔,而现在英国已经投降,就没有必要将炮口对准英国人的后裔了。另外,还有很多德国后裔生活在波士顿地区,而德国是同盟国成员国,虽然大部分德裔都被美国政府送进了集中营,剥夺了其人身自由,并且实施了残酷的军事管制,但是作为同盟国的领袖,帝国肯定不能在这个时候将炮口对准德裔,不然又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完成了对波士顿的炮击之后,舰队继续北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4/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