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0/578

  另外,永备防御工事的内部空间比战舰的炮塔大得多,且内部结构复杂的多。
  三百毫米复合穿甲弹的装药量只有可怜的数公斤,即便在工事内部爆炸,也难以确保彻底摧毁。而穿甲弹没有预制破片的型号,且在对付战舰的时候,弹片与炮弹的威力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穿甲弹形成的弹片都比较大,对人员的杀伤效果并不理想。加上工事复杂的内部结构,很难用穿甲弹杀伤工事内的所有人员。如果运气不太好,甚至难以直接摧毁工事内的重型火炮。
  相反,这些问题对四百五十毫米舰炮来说都不存在。
  即便在二万五千米的距离上,四百五十毫米复合穿甲弹也能轻而易举的击穿五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打穿美军工事的顶部。另外,四百五十毫米穿甲弹的装药量达到了四十七公斤,爆炸的威力是三百毫米穿甲弹的数倍。
  最重要的是,在对付美军工事的时候,甚至不需要使用穿甲弹。
  在帝国海军的测试中,使用四百五十毫米半穿甲弹,即便不能打穿美军工事外的钢筋混凝土,其上百公斤的装药量也能保证炸塌工事,或者破坏工事的结构,导致部署在工事内的重型火炮难以发挥作用。
  实战中,战列舰一般都用半穿甲弹对付永备工事。
  另外,就是拥有五十倍身管的四百五十毫米舰炮在相同的条件下,炮击准确性要比三百毫米舰炮高一个数量级。如果战列舰处与停泊,或者低速航行状态,且天气状况比较好,就算那些初次操作这些舰炮的炮手也能准确无误的打中目视距离内的固定目标。而在帝国海军的测试中,即便由雷达引导炮击,在自身以十六节速度航行的情况下,“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对二十公里外以同等速度同向航行的大型战舰的命中率也在百分之五以上,如果炮手有足够的经验,甚至能够将命中率提高到百分之八左右!
  当时,白佑彬也想知道“海军元帅”级战列舰那九门主炮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在四日下午的战斗中,四艘战列舰轮番上阵,开始用重炮为美军的岸防工事点名。
  当然,结果多多少少让白佑彬有点意外。
  美军反击的对象不是二十公里外的战列舰,而是进入海湾航道的扫雷舰。结果,在傍晚之前,就有二艘扫雷舰被击沉了!
  白佑彬不得不让另外四艘扫雷舰先撤下来,然后让杨定方安排驱逐舰去充当诱饵。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入夜之后,四艘战列舰撤了下来,而四十艘大型巡洋舰则再次轮番炮击了诺福克。
  五日上午,四艘战列舰再次披挂上阵。
  这次,执行前进侦察任务的驱逐舰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虽然美军的岸防工事修的很隐蔽,但也不是无迹可寻。比如,设置在特拉华半岛南端,也就是海峡北岸的那些岸防工事基本上都被伪装成了小土丘。问题是,特拉华半岛南端的地势本来就很平坦,一个个的小土丘显得非常的刺眼。
  结果,仅仅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在消耗了大概一千二百枚炮弹之后,四艘战列舰就打掉了北岸的三百多座“小土丘”。后来证实,这其中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是岸防工事,另外的都是假目标。
  显然,美军并不笨,而其设置的假目标也让帝国海军多消耗了不少的弹药。
  下午,炮击的重点放到了南岸。
  与北岸不同,南岸的地形要复杂得多,且临海方向都是悬崖,即便了望员爬到桅杆驱逐舰桅杆的顶部,也很难看清楚远处的情况。
  不得已,白佑彬让杨定方派出了一艘巡洋舰,并且释放了一具大型气球。
  只是,炮击效果仍然不太明显。根据了望员的观察,美军的很多岸防工事都设在了悬崖内部,而不是悬崖顶部。
  如此一来,战列舰必须抵近海岸,用直射的方式来摧毁美军工事。
  晚上,四艘战列舰再次撤了下来,并且在进行弹药补给的时候,重新分配了作战任务。
  这天晚上,四十艘大型巡洋舰没有炮击诺福克,而是将炮口对准了弗吉尼亚比奇。
  六日上午,四艘战列舰再次上阵。
  与之前的战术不同,四艘战列舰在到达距离海岸线不到十公里的地方时,航行速度都达到了二十七节,并且用九门主炮的齐射来对付一处岸防工事。
  炮战仍然打得很激烈,结果也在白佑彬的预料之中。
  美军炮手的素质确实低得有点离谱,在面对高速航行的战列舰的时候,炮击命中率连千分之一都不到。相反,经过了前几天的磨练,四艘战列舰上的炮手已经熟悉了新式舰炮的基本性能,在高速航行中打出的成绩并没有差到哪里去。
  打到傍晚,至少摧毁了五百多个工事,当然其中肯定有不少是假目标。
  “海军元帅”级战列舰也在这天接受了第一次防护考验。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击中了“陈渊洋”号的左侧舰体。结果厚达四百八十毫米,且倾斜设置的装甲经受住了考验,不但没有被击穿,甚至没有在穿甲弹爆炸之后松动变形。
  七日,炮战继续。
  打到下午四点左右,美军的重型岸防火炮全都变成了哑巴。
  晚上,白佑彬再次派出了扫雷舰。
  此时,按照杨定方提交的战斗报告,在持续了三个白天的炮战中,四艘战列舰用五千七百多枚炮弹摧毁了美军八百六十多处岸防工事。而据战后获得的资料,当时部署在该地的美军重型火炮仅有三百二十四门。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工事都是假目标!
  毫无疑问,这个弹药消耗量确实很惊人。
  如果算上发射药,当时四艘战列舰消耗的弹药足以塞满一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了。
  当然,相对于取得的战果,这点消耗根本算不了什么。
  在干掉了美军的重型岸防火炮之后,切萨皮克湾的大门已经被踢开了一半。随着扫雷舰逐步推进,在开辟出了一条足以让主力舰通过的航道之后,第四舰队就能扬长而入,冲进切萨皮克湾,让美国本土的政治、军事、工业中心全面的体会下帝国海军的强大实力,品尝一下“帝国制造”的重型炮弹的威力!
第九章
直击心脏
  扫雷工作的难度并不比摧毁美军的岸防火力容易多少。
  据海军情报局提供的确切消息,美军是年初的时候用水雷封锁了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港口,与海峡的出海通道,其中切萨皮克湾的出口就是重点封锁区域。
  一般情况下,所谓的封锁并不是绝对的。
  为了使己方的舰船能够顺利进出,在进行封锁的时候,都会留出一条可以供大型舰船通过的航道。同时,这条航道会异常的曲折,往往要设置三到五个转向点,只有专业的领航人员才能确切的知道这些转向点的确切位置,以及准确的转向角度。而这些人员都在军方的控制之中,即便是潜伏在敌人内部的谍报人员也很难接近。一般的情况下,舰船在通过敷设了水雷的海峡时,都需要由专业的领航船引领前进,在此期间,通航舰船上的航海长都不得记录航行数据。另外,也可以安排专业领航员负责领航,并且由领航员掌管准确的航行数据,等到船只离开危险海域之后,领航员才登上前来接应的舰船,离开领航船只。
  为了弄清楚切萨皮克湾出口处的航道情况,海军情报局也做了很大的努力。
  半年间,海军情报局数次安排行动,希望从美国海军部内搞到相关的文件,可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按照海军情报局的估计,当时知道切萨皮克湾出口处航道准确情况的人员不会超过二十人,恐怕连美国海军部长,以及诺福克海军基地的司令官都不知道。另外,为了给企图进入切萨皮克湾的敌人造成麻烦,美国的情报安全机构也会故意泄露一些错误信息,因此不能完全相信情报局所获得的情报。
  如此一来,白佑彬就只能采用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出动扫雷舰,在海峡出口出开辟出一条航道来。
  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扫雷舰的工作效率并不高,且自身的危险性非常大。
  当时,世界各国已经普遍装备了磁性水雷,并且研制出了可以根据磁场强弱来辨别战舰大小,并且只有在大型战舰通过时才会启动的现代化水雷。显然,要对付这些“智能”水雷,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扫雷舰也不是万能的,在面对水雷的时候,扫雷舰并不比其他战舰强多少。
  扫雷工作从七日夜间重新开始,一直持续到了天亮。为了避免遭到美军机动炮火的打击,扫雷舰并没有在白天行动。
  就这样僵持了二天,白佑彬终于有点耐不住性子了。
  一个夜晚,扫雷舰仅能推进五百米左右,而切萨皮克湾出口处的危险海域至少有五海里,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开扑出一条安全航道。显然,让舰队在外海等上一个月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十日上午,扫雷舰没有撤下来,仍然在前线行动。
  为了掩护扫雷舰,白佑彬让杨定方派出了护航战舰,并且让第四舰队的所有战舰处于警备状态,做好随时压制美军机动炮兵部队的准备工作。
  实际上,直到十一日上午,美军的机动炮兵部队才赶到。
  战斗没有多少悬念,在数十艘巡洋舰的压制下,美军的机动炮兵部队迅速被歼灭了,根本没有对扫雷舰构成多大的威胁。
  可扫雷工作的进展也没有快多少,至少要到二十日才能开辟出一条航道来。
  当天晚上,秦孝东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即利用高强度的炮击来清楚掉航道上的锚雷与漂雷,然后再派出一艘满载的大型巡洋舰以最快的航速通过雷区,用自我牺牲的方法来开辟一条航道。
  显然,这个建议非常疯狂。
  似乎为了说服白佑彬,秦孝东主动提出让他的旗舰“云飞扬”号担任“冲锋队员”。
  结果,次日凌晨,在没有得到白佑彬同意的情况下,“云飞扬”号就冲进了雷区,并且以三十三节的速度一口气航行了近五海里。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云飞扬”号在进入了切萨皮克湾之后,并没有停下,而是迅速转向,又调头驶了回来。
  白佑彬收到消息的时候,“云飞扬”号已经第二次通过了雷区,回到了安全海域。
  显然,秦孝东的鲁莽行为已经严重违背了帝国海军的军法,虽然白佑彬不会以违背命令为由将好友送上军事法庭,但是秦孝东不顾海军官兵,不顾帝国海军战舰的安危,以极端危险的方式执行任务,已经足以让他丢掉头上的乌纱帽了。
  当时,白佑彬没有急着处理秦孝东的问题,而是让杨定方立即率领第四舰队,沿着“云飞扬”号探出的航道进入切萨皮克湾,按照计划杀向波托马克河的下游,然后全面炮击华盛顿。
  随后,白佑彬就让顶替于右任出任第四舰队参谋长的付勋杰去替换下了秦孝东,并且将秦孝东关在了“胜利”号旗舰的一间军官卧室内。
  十二日天亮时分,第四舰队的二十四艘大型战舰首先到达了炮击阵位。
  炮击从六点四十五分开始,当时居住在华盛顿的众多美国平民,以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官员正在吃早饭,或者刚刚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炮击不但来得非常突然,也来得非常的猛烈。
  到八点半的时候,付勋杰率领的二十艘大型巡洋舰也加入了炮击的行列。
  一直打到傍晚,第四舰队才首先撤了下来,到切萨皮克湾外海接受弹药补给,而付勋杰的远程炮击编队则坚持到了夜间十二点,也就是第四舰队重返阵位时才撤了下来,与后勤保障舰船会合。
  针对华盛顿的炮击进行了三天二夜,第四舰队的四十四艘大型战舰一共向岸上投送了二万四千八百余枚重型炮弹,总弹药投掷量近二万五千吨。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时的华盛顿仅仅是一座人口不到二十万的中型城市。
  最重要的是,华盛顿的重要建筑,以及城区的分布没有任何秘密可言。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帝国的情报部门就通过“合法”的渠道掌握了华盛顿的基本情况,并且绘制出了军用地图。也许,最值得惋惜的是,炮击开始的时候,美国总统已经转移到了戴维营农场,并没有呆在白宫。
  这场炮击,也是自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美英战争)之后,二百多年来,华盛顿遭到的第二次彻底毁灭。
  当时,遭到重点炮击的所有目标几乎都被彻底摧毁。
  对付岸上的固定建筑物,不管是战列舰,还是大型巡洋舰,使用的都是装药量在一百公斤以上的高爆弹(四百五十毫米高爆弹的装药量达到了二百四十四公斤)。另外,四艘战列舰还首次使用了装填了燃烧剂的特种炮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0/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