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4/578

  在此情况下,米切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尽快歼灭德意舰队。
  因此,在完成了第二次战术转向之后,米切尔就没有打算进行第三次战术机动,继续保持交战距离,而是提前向八艘战列舰下达了在击沉或者击毁“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的交战顺序,同时命令八艘战列舰首先击中炮击“俾斯麦”号,然后再集中火力对付“提尔皮茨”号,直到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米的时候,再去对付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
  这就是经验,舰队指挥官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舰队指挥官根本不需要过分的干预舰队的作战行动,战术指挥属于舰长的工作。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很多时候,舰队指挥官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战局,从而做出详细的战术安排。往往,舰队指挥官的细节把握与控制能力,对舰队的战斗力,以及作战行动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正确的指挥能够带来胜利,而错误的指挥带来的只有失败。
  毫无疑问,米切尔在细节把握与指挥方面确实非常厉害,丝毫不逊色于美军的其他优秀将领,甚至不比帝国海军的优秀将领差多少。
  在他的指挥下,八艘刚刚服役的“蒙大拿”级战列舰已经干掉了二艘战列舰。
  现在,轮到“俾斯麦”号倒霉了。
  从一点三十分开始,八艘“蒙大拿”级战列舰的炮口全都对准了仍然在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俾斯麦”号。
  其实,此时米切尔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德意舰队剩余燃油肯定不多。
  “俾斯麦”号在遭到重创之后,舰首已经严重变形,且在高速航行的时候,出现了埋首现象,这表明“俾斯麦”号的舰首舱室肯定进水了。而“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最大航速只有二十九节,在舰首已经进水的情况下,其航行速度竟然超过了二十九节。显然,其排水量低于标准排水量,而且低了很多。而“俾斯麦”号在之前的战斗中消耗的弹药并不是很多,所以只有在燃油所剩无几的情况下,其排水量才会大大低于标准排水量。
  只是,当时是夜间,了望员只发现了“俾斯麦”号有埋首的现象。
  另外,“俾斯麦”号是作为“近海战列舰”设计的,虽然其适航性能比“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好得多,但是其高速航行能力并不是很出色,在高速航行时出现埋首现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米切尔知道对手的燃油所剩无几,恐怕会选择主动撤退吧。
  当然,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打到第三轮齐射的时候,“俾斯麦”号就挨了第四枚穿甲弹。
  炮弹落在了B炮塔的炮座上,并且轻而易举的打穿了装甲。万幸的是,包裹在弹药舱外面的装甲盒挡住了穿甲弹,不然这枚穿甲弹就足以让“俾斯麦”号彻底完蛋了。
  一点三十七分,“俾斯麦”号再次中弹。
  炮弹从战列舰舰桥的顶部擦过,随后又越过了烟囱,打断了后桅杆,最终落在了C炮塔的头顶上。可以说,这条弹道简直太神奇了,在击中了C炮塔顶部装甲之后,最终在炮塔内部发生爆炸,彻底的摧毁了C炮塔。
  不幸中的万幸是,当时C炮塔还无法瞄准美军战舰,炮塔内没有储备炮弹与发射药包,也就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
  仅仅一分钟后,第六枚穿甲弹落在了“俾斯麦”号上。
  弹着点与第四枚穿甲弹几乎相同。这次,“俾斯麦”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保护弹药舱的装甲盒只属于强化装甲,其厚度根本不可能挡住十六英寸穿甲弹,也不足以让穿甲弹直接贯穿。
  结果是灾难性的,在猛烈的爆炸之后,“俾斯麦”号迅速左转,离开了原来的航道。
  当时,“俾斯麦”号并没有立即发生二次爆炸,大概是通往储备发射药包的舱室的防火门起了作用,而穿甲弹爆炸之后,很难直接引爆没有安装引信的炮弹。大概是十多分钟之后,“俾斯麦”号的B炮塔弹药舱才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因为炮塔内的官兵全部阵亡,参加损管的官兵也全部阵亡,所以这次爆炸的原因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直到数十年后,一支德国的考察队在大西洋的海底找到了“俾斯麦”号的残骸,对其进行了彻底的考察之后,才初步确定了爆炸的原因。
  竟然是损管队员妄图修复B炮塔,而没有向弹药舱注水,导致弹药舱内的易燃物品(用来密封的橡胶,存放炮弹的木制框架等等)起火燃烧,而高温导致通往发射药包储藏室的防火门变形,最终导致发射药包爆炸!
  毫无疑问,这是操作失误导致的。
  如果及时向弹药舱注水,就不会有这次爆炸了。另外,“俾斯麦”号的上一次维修是在意大利的造船厂进行的,而B炮塔炮塔内的防火门都换成了新的。虽然没有资料证明这些防火门是从德国运过来的(重达十多吨,而德国到意大利又没有铁路,公路运输非常困难),还是在意大利采购的,但是其质量肯定有问题,不然不可能在高温下变形。毕竟,防火门的主要用途就是隔绝高温火焰,如果在高温下变形,还怎么起到隔绝作用呢?
  根据一些不太可靠的消息,“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在意大利进行维修的时候,大部分零备件都是从意大利的工厂采购的,而不是从德国运来的。虽然意大利提供了最好的服务,但是其产品质量确实存在严重的问题。
  后来,很多德国海军史学者就将“俾斯麦”号的沉没原因归结为意大利的劣质防火门。
  当然,这种说法有点极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弹药库没有发生爆炸,“俾斯麦”号也失去了作战能力,最终仍然难逃劫难。
  在“俾斯麦”号离开编队,独自转向之后,“提尔皮茨”号成为了下一个挨打的对象。
  当然,米切尔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了。当时,米切尔也没有想过能够击沉“俾斯麦”号,只是想迫使“俾斯麦”号脱离战斗队列,不再追击美军舰队。
  战斗并没有在此停止,为了打退德意舰队,八艘“蒙大拿”级战列舰还得干掉“提尔皮茨”号,再与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进行线列决战。
  在面对八个强大的对手时,“提尔皮茨”号的结局不会比“俾斯麦”号好多少。
第四十五章
巨舰末路
  相对而言,“提尔皮茨”号的运气比另外三艘德舰要好得多。
  从开工建造的那一天开始,“提尔皮茨”号的命运就与其姊妹舰“俾斯麦”号有所不同,而在其服役之后,更是与“俾斯麦”号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最初的时候,德国希望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俾斯麦”号的设计工作。
  当时,德国海军不得不面对一个极为严酷的现实,那就是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再也没有设计过真正意义上的主力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主力舰,且在超过三万吨的舰体上,仅配备了九门口径不到三百毫米的主炮,足以证明其设计基础有多么落后。
  最终,德国海军还是在帝国工程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
  可以说,从主炮配制,到副炮配制,以及舰体设计,“俾斯麦”级全面参照了帝国海军的“长江”级战列舰。只是,在大部分关键设计上,德国工程师仍然坚持了自己的观念。比如采用口径为三百八十二毫米的主炮,沿用了一战时德国战列舰的三轴推进系统,采用了非常落后且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穹甲,仍然按照“全面防护”的思想来敷设装甲。结果,“俾斯麦”级战列舰在标准排水量超过“长江”级六千多吨的情况下,除了速度略微快一点之外,其他方面都远不如“长江”级。
  因为开工时间比“俾斯麦”号晚了几个月,所以在“提尔皮茨”号开始建造的时候,德国的工程师已经认识到,其很多设计已经落后。只是,当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修改设计,且德国不愿意承认失败,所以只能在原有的设计上做一些小范围的改动,以尽量弥补其天生缺陷。
  结果,“提尔皮茨”号的标准排水量比“俾斯麦”号增加了一千二百吨,满载排水量则增加了一千七百吨!
  当然,仅仅小范围的改动是不可能完全弥补其根本缺陷的。
  下水之后,“提尔皮茨”号的舾装进度也比“俾斯麦”号慢得多,结果比“俾斯麦”号晚了半年建成。
  服役后,“提尔皮茨”号长期在波罗的海进行战备训练。
  期间,该舰伴随“俾斯麦”号,在二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以及其他战舰的陪同下执行了数次任务,结果每次都在没有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被英国海军的本土舰队赶回了波罗的海。
  直到这次远征之前,“提尔皮茨”号才与姊妹舰一同杀入比斯开湾。
  结局已经明了,在与英国舰队交战之后,“提尔皮茨”号遭到重创,不得不躲入法国港口,随后在帝国海军第四舰队的掩护下前往意大利,进行了数个月的大修。
  如果说“俾斯麦”号还一度让英国海军神经紧张,寝食难安,那么“提尔皮茨”号只算得上是北大西洋这个舞台上的配角。因为一直伴随“俾斯麦”号行动,所以被人记住的只有“俾斯麦”号,而没有“提尔皮茨”号。
  当然,相对于“俾斯麦”号三次遭到重创,三次大修的经历来说,“提尔皮茨”号就要幸运得多了。在其服役之后,只大修过二次,且受损程度都不是很严重,最终都挺了过来,并且在大修之后重新焕发青春。
  只是,在面对一批批新锐的快速战列舰时,“提尔皮茨”号已不再强大了。
  在向美军舰队突击的时候,“提尔皮茨”号一直在“俾斯麦”号的右后方,其舰首方向上的四门主炮一直以每一分半钟一轮的速度向美军战列舰投掷穿甲弹。当然,炮击效果很不理想,一是速度太快,二是航向并不稳定。
  可以说,“俾斯麦”级战列舰本身就不是用于快速交战的战列舰。
  其相对糟糕的适航性能,使其在高速航行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埋首现象,从而导致战舰的纵摇频率过大,使炮击准确性大大降低。
  其实,这也正是快速战列舰与条约型战列舰的主要区别。
  大部分条约型战列舰的最快速度都能达到三十节左右,有的甚至比后来出现的快速战列舰还要快一点。可是,大部分条约型战列舰只有当航速控制在十到十四节之间的时候,才能使炮击命中率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相反,快速战列舰不但速度快,而且可以在相对较高的航速下进行炮战,比如第一代快速战列舰的交战航速可以达到十六节,第二代就提高到了十八节,到“省”级与“衣阿华”级的时候,甚至可以在二十节的时候保持相对较高的炮击命中率。简单的说,快速战列舰可以在相对较高的航速下保持航行的稳定性,而这是几乎所有条约型战列舰都不具备的能力。
  “俾斯麦”号左转之后,“提尔皮茨”号立即成为了重点炮击对象。
  当时,“提尔皮茨”号与美军战列线的距离仅有一万四千米左右,美军炮火的转移速度非常快,“俾斯麦”号在一点四十分左右转向,一点四十二分的时候,第一批炮弹就落在了“提尔皮茨”号附近。
  仍然是毫无悬念的八对一。
  也许,“提尔皮茨”号与“俾斯麦”号最大的差别是,该舰有一名相对理智的舰长。
  在发现情况不对劲之后,“提尔皮茨”号也立即左转,并且进行了高强度的战术机动,以干扰美军的炮击。
  问题是,战术机动在很多时候只对光学观瞄设备有效,对雷达无效。
  在由雷达指挥火炮的时候,炮战基本上就是一场“概率战”。
  火控雷达能够测出目标的航向、航速(帝国海军的第五代火控雷达甚至能够测出敌舰的转向角度,以及加速度),然后由弹道计算机计算出炮击参数。此时的炮击参数是一个相对数据,并不是光学观瞄设备提供的那种精确瞄准数据,所以炮击是针对某一片海域,而不是某一个目标的。如此一来,只要挨打对象在炮击范围之内,就很难避开所有的炮弹,战术机动产生的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打到这个地步,“提尔皮茨”号最佳的选择就是撤退。
  问题是,美军舰队根本没有给“提尔皮茨”号撤退的机会。
  一点四十七分,在“提尔皮茨”号刚刚转过九十度的情况下,一枚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就击中了该舰舰体右侧距离舰首大概三分之一舰长处。
  万幸的是,炮弹的入射角太大了,在打穿了露天甲板与穹甲之后,并没有向下行进,而是向前行进,最终打在了B炮塔弹药舱外的装甲盒上,然后发生了爆炸。结果,这枚穿甲弹只是炸毁了B炮塔的液压旋转装置,并且在战舰舰体上开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导致相邻几个舱室进水,并没有对战舰构成致命的威胁。
  只是,“提尔皮茨”号的好运也在这个时候用光了。
  一点四十九分,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因为距离已经不到一万一千米了,所以美军换用了标准穿甲弹)直接击中了“提尔皮茨”号右舷舯部,命中点就在二号锅炉舱附近。穿甲弹毫不费劲的打穿了“提尔皮茨”号的主装甲,并且连续穿透了三层舱壁,最终在二号锅炉舱旁边的舱室内发生爆炸。因为三根高压蒸汽管道被炸断,导致该舰丧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动力,速度也立即降了下来。
  二点过,又是一枚穿甲弹落在了“提尔皮茨”号的舰体上。只是,命中点不在战舰的中部,而是在尾部。穿甲弹首先打穿了次主装甲(“俾斯麦”级沿用了全面防护的设计,次要部位的装甲厚度也有一百多毫米),然后打穿了包裹在舵舱外的,厚度超过了三百毫米的装甲,最终在舵舱内发生爆炸。
  结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提尔皮茨”号在丧失了部分动力之后,又丧失了机动能力。
  接下来的战斗完全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虽然“提尔皮茨”号上的德国海军官兵一直没有放弃抵抗,但是在面对如同暴风骤雨般刮来的炮弹时,其抵抗多多少少都显得毫无意义。
  十分钟内,至少有二十八枚十六英寸穿甲弹,以及超过二百枚的六英寸穿甲弹击中了“提尔皮茨”号,且大部分十六英寸穿甲弹都打在了“提尔皮茨”号的舰体上,并且发生了爆炸。
  面对如此重创,“提尔皮茨”号并没有立即沉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4/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