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9/578

  因为采用了老旧的设计观念,要求次要部位都具有抵抗中等口径穿甲弹的能力,所以导致“俾斯麦”级在拥有超过四万吨标准排水量的情况下,其防护性能反而不如差了好几千吨的“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如果考虑到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装甲钢冶炼生产技术,那么“俾斯麦”级的防护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另外,“俾斯麦”级的综合生存能力也非常糟糕。
  在几年间,“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数次遭到重创,都是因为综合生存能力,或者说舰体设计的问题过于突出,导致关键设备极易遭受损伤,从而导致整艘战舰都失去作战能力。相比而言,帝国海军的“皇帝”级战列舰的综合生存能力都超过了“俾斯麦”级,在实战中往往挨了很多炮都能够继续作战。
  可以说,德国海军这四艘战列舰确实没有什么好骄傲的。
  另外,德国海军的二所战列巡洋舰也没有多少战斗力。
  虽然“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在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之后,换装了大口径舰炮,拥有了战列巡洋舰中出类拔萃的火力,但是二艘战舰都过于老旧,且设计思想非常落后,舰体老化问题也相当严重。
  最重要的是,战列巡洋舰不再是海洋战场上的主角。
  帝国海军早在二年前就让“果敢”号从一线战场上退了下来,顶替战列巡洋舰的大型巡洋舰也主要执行破交作战任务,很少参加舰队决战。即便在太平洋战场上,破交舰队往往被临时抽调去伴随主力作战舰队执行作战任务,舰队指挥官也会想方设法的让大型巡洋舰避开敌人的战列舰,特别是快速战列舰。
  从综合战斗力上看,德国海军的二艘战列巡洋舰连帝国海军的“海龙”级都比不上。
  如果说德国海军的六艘主力舰只是性能上差了一点之外,那么意大利海军的四艘战列舰差的就不仅仅是性能了。
  作为“条约型战列舰”中排水量仅此于“俾斯麦”级的“维内托”级,在很大的程度上,甚至不能称其为战列舰,完全可以将其当作“内河炮舰”。主要原因就是,“维内托”级并不是针对大洋作战而设计的,其最初要求就是在地中海执行作战任务。
  这一设计思路,直接造成了“维内托”级最致命的缺陷。
  其续航力只有可怜的四千五百海里,而且还是在理想条件之下的续航能力。如果在恶劣条件之下,再考虑到任何一个海军都有的战时守则,战舰必须保有一定的余油,“维内托”级战列舰的续航力甚至难以超过三千海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帝国海军最差的驱逐舰的续航力都在三千海里之上!
  另外,横渡北大西洋的最短航程是二千八百海里。也就是说,“维内托”级的续航力只够勉强横渡北大西洋。如果选择更长的航线,或者遇到意外情况,“维内托”级战列舰连横渡北大西洋都很困难。
  除了续航力之外,其糟糕的适航能力也是致命的缺陷。
  虽然地中海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内海,但是比起北大西洋,地中海绝对是平静的海洋。“维内托”级的干舷很低,且没有任何防止海浪上涌的措施,其采用的普通舰首根本不适合在恶劣海况下高速航行,即便是在平静的海面上,只要航速超过二十二节,就会出现“埋首”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意大利海军也想过对其进行改造,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为了提高续航力,意大利海军首先对“维内托”级的防鱼雷隔舱进行改进,使其成为油舱。但是在改造之后就发现,增加了侧舷的重量之后,将导致其原本就不好的横向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从而严重威胁到了战舰的生存,结果改造工作被取消,接受了改造的“维内托”号再次被拖进船厂,将侧舷油舱拆除了。
  为了提高战舰的适航能力,意大利海军准备仿造德国海军在“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上的做法,为“维内托”级安装飞箭艏。可是在对“意大利”号进行了改进之后,发现飞箭艏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没有多大的效果。原因很简单,“维内托”级不是战列巡洋舰,而是战列舰。
  除了续航力与适航性能之外,“维内托”级的其他问题与“俾斯麦”级很相似。
  其口径为三百八十一毫米的主炮在近距离炮战中拥有同时代战舰中数一数二的威力,其穿甲能力甚至超过了“北卡罗来纳”级与“南达科他”级配备的MK6型十六英寸舰炮,以及帝国海军的六十七年型四百毫米舰炮,但是在远程炮战中,“维内托”级主炮的穿甲威力,乃至命中率就不值一提了。
  其防护性能甚至比“俾斯麦”级都要糟糕得多,最大厚度仅三百五十毫米的垂直主装甲带,同样厚度的炮塔正面装甲,以及二百六十毫米厚的司令塔装甲,在同级别战列舰中算是比较出色的,可是在快速战列舰面前却差了很多。而最大厚度仅有一百六十二毫米的水平装甲更是差到了极点。
  同样因为战舰稳定性过差,所以“维内托”级根本无法在改进中提高防御能力。
  很明显,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早已过时,其战斗力非常值得怀疑。
  除了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中,德意舰队里辅助战舰的作战能力也差强人意。
  在帝国海军用通用巡洋舰取代了所有的轻巡洋舰,同时用多用途驱逐舰取代了老式驱逐舰的时候,德意舰队里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仍然维持着战争初期的水准。用不太客气的话来讲,德意舰队里的大部分轻巡洋舰的战斗力甚至不如帝国海军的第五批次“花”级驱逐舰,更比不上“岛”级与“湖”级通用巡洋舰。
  除了战舰性能之外,分别属于二个国家,二支海军的舰队指挥体系也是个严重问题。
  说白了,战争打到这个时候,帝国海军也“独来独往”,情愿以“租借”的方式从同盟国那里获得战舰,也不愿意与同盟国组建联合舰队,就是不想因为指挥权的问题而削弱了舰队的作战能力。
  虽然用“乌合之众”来形容德意舰队有点过分,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德意舰队的战斗力确实没有多少可以恭维的地方。如果想依靠德意舰队击败美军第23舰队与第24舰队,无疑是在痴人说梦。
第三十七章
疏忽大意
  对德意舰队来说,欠缺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战舰与强大的实力。
  比如,德意战列舰上使用的雷达在各项性能方面都远远比不上帝国海军的雷达,另外德意而国在情报方面也有所欠缺。
  虽然德国是最早研制的国家,德国海军也早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为其主力舰配备了雷达,当时“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还利用雷达所带来的优势,在北海战场上重创了英国海军的“声望”号战列舰。但是德国在雷达研究方面的投入并不多,且对雷达的认识并不深刻。
  可以说,导致德国雷达技术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战场环境。
  北大西洋常年风急浪高,海况极为恶劣,而早期的雷达很不稳定,非常容易出故障,难以在海上维修。相对而言,太平洋上的气候条件就要好得多,更有利于雷达的使用与维护。结果,德国海军认为雷达只是看得更远的“了望员”,而没有将雷达的重要性提升到火力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地位。
  要想依靠引进来获得先进技术,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件不靠谱的事。
  随着雷达在战争,特别是海战中大规模使用,且作用日益突出,德国也从帝国引进了好几种雷达,并且针对北大西洋上的独特环境进行了改进。可是,从防止技术泄密出发,帝国出售给德国的雷达基本上都是“淘汰产品”。比如,帝国海军已经装备了第六代搜索雷达与第五代火控雷达,并且针对不同大小的战舰研制了不同型号的雷达,而帝国在七十六年(44年)年底出售给德国的只是第四代搜索雷达与第二代火控雷达,其性能早已落后,根本无法适应战场环境。
  因为雷达方面的欠缺,所以到现在,德国战列舰的远程交战能力都不怎么样,“德意志”级战列舰上仍然保留了完备的光学测量与瞄准仪器(从“省”级乙型战列舰开始,其副光学测距仪就被取消了,只保留了一部光学测距仪,以及三部光学瞄准仪)。不得不承认,德国在光学设备方面的技术确实领先于其他国家,其生产的光学测距仪与光学瞄准仪的精确程度比帝国的同类产品高出了一个数量级。问题是,在远距离炮战,以及夜间战斗中,光学测距仪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的机会。
  也许正是因为雷达方面的问题,德国海军并没有为“德意志”级战列舰引进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舰炮,而是使用了威力明显差了一个级别,远程交战能力更是差了很多的六十七年型舰炮。
  情报方面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战争爆发之后,德国本土就遭到了英国海军的全面封锁,其对外通道几乎彻底断绝,导致很多德国外交人员都只能借道土耳其,或者意大利出海。随后,同盟国集团进行了战区划分,德国的主战场就在欧洲大陆上。
  数年下来,德国一直高度重视英国、法国、西班牙与俄罗斯的举动,其在英国的情报网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德国在美国的情报网并不完善,很多时候甚至需要依靠帝国提供的相关情报。
  美国参战之后,立即驱逐了德国的驻美外交人员,并且在其德裔聚居区事实了严格的军事管制,导致几个德国情报部门花费了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情报网全军覆没,上百名谍报人员从此销声匿迹。而此时,帝国则利用日本战败,大量日本人流亡到美国的机会,向美国派出了大量情报人员,建立了数个关系广泛的情报网。另外,加上战前建立的情报网,整个战争期间,几乎一直由帝国的情报部门在负责收集美国的重要情报。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德意舰队除了规模庞大之外,确实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
  可以想像,当这支从来没有离开过“家门”的舰队在经历了二次停靠补给,千里迢迢的赶赴北大西洋西部战场之后,等待着它的绝对不是辉煌的胜利,而是一场灾难,一场灭顶之灾。
  最严重的是,一直以睿智见称的斯佩上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他看来,英国战败之后,美国已成强弩之末,美国海军也已奄奄一息,胜利指日可待。兴奋战胜了理智,冲动掩盖了危险。
  入夜之后,德意舰队里就只有二部搜索雷达在运转,其他雷达全都处于关机状态。
  这是斯佩犯的第一个错误,在他看来,只要有雷达在运转,就能监视周围数十海里范围内的一切情况,不给敌人可趁之机。可他却忘了一点,电子干扰早已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二部雷达监视的范围不足以覆盖所有危险方向。
  斯佩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将前出的侦察舰召了回来。
  按照计划,舰队将在夜间十二点左右,在百慕大群岛以东大概五百海里处与帝国海军第四舰队会合。而在八点过的时候,前出的侦察舰已经到达了指定会合海域,并没有发现第四舰队,也没有发现敌情。结果斯佩在九点前就让侦察舰赶了回来,而不是让其继续执行前进侦察任务。
  显然,斯佩认为,在即将与第四舰队会合的情况下,根本不需要提高警惕。
  斯佩犯的第三个错误是没有提高舰队的战备级别。
  虽然德国海军并不是“远洋海军”,其军规体制并不完善,但是按照帝国海军的作战条令,舰队在越过了大西洋中线之后,就得进入战备状态,所有官兵都得做好随时与敌人交战的准备工作。
  此时,德意舰队里的大部分官兵仍然按照平常的作息制度在执勤!
  十点四十五分,“日耳曼”号战列舰上的雷达探测到了出现在西北方向上,距离大概二十五海里的一支舰队。
  随后,斯佩才下令启动“德意志”号上的雷达,并且联系了后方的意大利舰队。
  到此,斯佩犯了第四个错误。
  他认为那是赶来会合的第四舰队,因此没有提高警惕,更没有下达战斗命令,甚至连联络舰艇都没有派出去。更要命的是,在发给意大利舰队的电报中,斯佩让意大利舰队指挥官不要惊慌!而当时,“维内托”号上的雷达操作员已经起了疑惑,毕竟那支舰队是突然出现的,而搜索雷达对大型战舰的最短探测距离都有四十海里,怎么可能等到距离只有二十五海里的时候才被发现呢?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斯佩大意轻心的结果。
  直到十点五十五分,当双方距离不到二十海里的时候,那支舰队由向东南方向航行转为向南航行的时候,斯佩才有所怀疑。
  而在这个时候,斯佩犯了第五个错误,也是最严重的错误。
  当时,他并没有将下达战斗命令,而是让通信军官发出了询问电报,要求对方尽快赶来会合。直到十一点过五分,斯佩才派出了一艘驱逐舰,去联络已经到达的“第四舰队”。而此时,双方的距离已经不到十七海里了。
  更重要的是,德意舰队此时在向西前进,而西面的那支舰队则在向南航行。
  也就是说,如果那支舰队不是第四舰队,而是美军作战舰队,那么美军作战舰队已经占据了丁字头,并且获得了最有利的战位。此时,德意舰队如果迅速转向,还有可能避开危险,至少不至于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斯佩却没有下达转向的命令,只是发出了询问电报,派出了联络舰艇。
  到十一点十五分的时候,前方的舰队已经到达了“德意志”号的一点钟方向(也就是以航向为轴向的三十度方向),且并没有钻为向西航行的意图。此时,双方的距离已经缩短到了十四海里。
  十四海里约和二万六千米。
  在这个距离上,美军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可以毫不费力的击穿德意舰队里任何一艘战列舰的装甲。
  当时,斯佩已经预感到了麻烦,通信参谋在发了三次询问电报之后都没有收到回电!
  十一点十七分,了望员报告,前方海面上出现了微弱的闪光,可是了望员并没有说明是不是炮口闪光。
  二分钟后,前出的驱逐舰发回了一份含糊不清的报告。
  到此,斯佩终于醒悟了过来,并且迅速下达了战斗命令。随后,“德意志”号战列舰开始左转向。
  而在这个时候,斯佩又犯了一个错误,他没有命令满舵转向,而是以三分之一舵转向。大概,斯佩也不敢肯定出现在前方的一定是美军作战舰队。或者说,斯佩认为与第四舰队的联络频道出了问题,所以他在下令转向的时候,还让通信参谋按照之前收到的联络代码去检查了通信电台的联络频段。
  毫无疑问,指挥官犯的一系列错误最终将德意舰队推向了深渊。
  十一点二十分,了望员拉响了战斗警报。
  这次的报告很明确,炮口闪光,而且是大口径舰炮的炮口闪光!
  紧接着,了望员又发出了报告,开火的敌舰有八艘之多,而且都是大型战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9/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