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6/578

  此时再做调整已经来不及了,虽然第21舰队在次日凌晨就离开了新奥尔良,进入了墨西哥湾,但是舰队并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很多补给工作都没有到位,另外圣地亚哥、太子港与罗德城的美国海军基地都没有做好迎接第21舰队的准备工作,甚至没有办法为第21舰队提供足够的燃油。如此一来,第21舰队只能留在墨西哥湾,至少在半个月之内无法前往加勒比海。
  五月十日,第43舰队与第42舰队首先部署到位。
  二天之后,第41舰队也进入了尤卡坦海峡。
  到此,封锁墨西哥湾的行动顺利部署到位。到五月十五日的时候,参加此次作战行动的八支破交舰队也相继部署到位。
  到此,即便美军第21舰队想离开墨西哥湾,也失去了最佳的机会。
  白佑彬没有去最前线,而是与后勤保障舰队一同留在了锡尔弗浅滩海峡东北海域。按照他的部署,实力最弱的第42舰队居中,实力最强的第41舰队与第43舰队分别位于西面与东面。如此一来,不管第21舰队从哪个方向突围,都将遭到优势兵力的拦截。当然,如果美军从向风海峡杀出来,第42舰队就有麻烦了。
  十六日,一封从海军总参谋部发来的电报让白佑彬松了口气。
  之前在巴拿马湾活动的第13舰队已经绕到合恩角,进入了南大西洋,并且正在以最快的巡航速度北上,预计在二十五日左右就能到达加勒比海,参加北大西洋上的作战行动。只是,电报中没有明确提到第13舰队的具体编制。
  同日,运载着三个陆战师的登陆舰队与运输船队到达,同时到达的还有新组建的火力支援舰队,其中担任旗舰的就是刚刚从第四舰队调去的“黄河”号战列舰。
  当天晚上,白佑彬就与陆少丰就攻打太子港的事情进行了商议。
  按照陆少丰本来的意思,陆战队将直接在太子港南面的海滩上登陆,然后向北推进,火力支援舰队进入加勒比海,在战场南面活动,而第42舰队则进入太子港西部海湾,负责压制美军的岸防火力。
  结果,这一计划被白佑彬推翻了。
  首先是第42舰队暂时还得留在锡尔弗浅滩海峡东北海域,执行拦截美军第21舰队的作战任务。其次是第六舰队还没有到达战场,加勒比海的制海权并不牢固,火力支援舰队在进入加勒比海之后,很容易遭到美军小型舰艇集群的攻击。最后就是从南面登陆攻打太子港的难度太大。按照白佑彬的想法,陆战队应该首先攻占太子港西面的戈纳夫岛,然后在岛屿东面建立远程炮兵阵地,这样就能减轻舰队的压力,同时也能够减轻陆战队的压力,为今后扫荡大安得列斯群岛打下基础。
  陆少丰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更重要的是,白佑彬是战区司令官。
  计划确定下来之后,登陆时间也选择在了二十日。显然,这比海军总参谋部确定的进攻时间晚了好几天。对此,白佑彬并不是很在意,只要第13舰队准时到达,即便第61舰队仍然得在小安得列斯群岛海域支援陆战第十军,在集中了四支作战舰队的情况下,第四舰队能够轻而易举的完成作战任务,甚至分出一支作战舰队为陆战第八军提供直接支援。
  只是,事情在十九日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天,阿根廷宣布加入同盟国集团,并且向协约国集团宣战(当时协约国集团就只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了,其中加拿大是英国的海外领地,在英国投降之后,美国出兵控制了加拿大,并且成立了新的政府)。
  第二天,巴西就再次声明,将严守中立国的身份,不支持战争的任何一方。
  收到消息的时候,白佑彬才得知,第62舰队(第13舰队进入南大西洋之后,番号变更为第62舰队)已经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并且计划在那里停靠半个月。这明摆着是个政治任务,第62舰队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除了加强帝国与阿根廷的“传统友谊”之外,还可以显示帝国的国威。
  这下,第62舰队不可能在短期内,甚至无法在六月上旬到达战场。
  二十一日,陆战第八军的先头部队在火力支援舰队的掩护下登上了戈纳夫岛,并且在天黑之前就控制了滩头阵地,完成了向内地推进的战术进攻行动。驻扎在戈纳夫岛的美军并没有进行顽强抵抗,主要是数量太少,根本不是陆战队的对手。
  同一天下午,第61舰队炮击了罗德城。
  攻打罗德城的行动并不是很顺利,毕竟罗德城是美国海军在小安得列斯群岛北部,也就是背风群岛中最重要的港口与海军基地,其兵力密度相当惊人,岸防设施也相对完善。即便第61舰队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前期炮火准备,也没有能够彻底打垮美军的防御体系,更没有炸毁美军的抵抗意志。
  到二十七日陆战队上岸的时候,罗德城的美军仍然斗志昂扬。
  相对而言,陆战第十军的战斗要比陆战第五军的战斗惨烈得多,直到五月的最后一天,陆战第十军才控制了滩头阵地,并且开始向港区推进。此时,原本编入北大西洋战区的火力支援舰队也被调了过去,整体作战计划重新修订,攻打罗德城的重要性排在了攻打太子港之前。也就是说,在陆战第十军占领罗德城之前,陆战第八军只能呆在戈纳夫岛上,而无法进攻太子港。
  战斗打到这个地步,也多多少少在白佑彬与陆少丰的预料之外。
  当时,怨言最大的就是陆少丰。按照他的说法,如果不是陆战第十军进攻不力,陆战第五军在五月底就能登陆太子港,而不是拖到六月份还没有展开行动。
  反正,一时之间,白佑彬与陆少丰都成了看客。
  当然,这一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因为进入六月份之后,美军将进行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新的威胁出现之后,帝国海军必须对战略部署做出调整。
第三十二章
危险机会
  其实,当时的情况也让白佑彬很不满意。
  郑恩博指挥的第61舰队已经进入了加勒比海,而白佑彬指挥的第四舰队则必须留在战场外,对付那支根本没有胆量离开墨西哥湾的美军作战舰队。如果不是海军总参谋部要求第四舰队尽到本职,不然白佑彬肯定率领第四舰队杀入墨西哥湾,找美军第21舰队决战去了。至于能不能击败第21舰队,白佑彬根本没有考虑过。
  六月三日,一封从海军总参谋部发来的电报让白佑彬兴奋了起来。
  美军第22舰队已经成军,其主力就是之前在太平洋上遭到重创的“内布拉斯加”号、“新罕布什尔”号、“罗得岛”号与“弗吉尼亚”号战列舰,前二艘为“衣阿华”级,而后二艘为“罗得岛”级。因为在大修期间,“内布拉斯加”号与“新罕布什尔”号都进行了全面改装,水平防护性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航速下降到了三十一节,其综合作战能力并不比“罗得岛”级差多少。所以,第22舰队的战斗力不在第21舰队之下。考虑到编在第22舰队的大部分官兵都参加过太平洋上的海战,所以第22舰队的实力反而比第21舰队略微强一点。
  只是,白佑彬也只能望洋兴叹。
  第22舰队的四艘战列舰是在新奥尔良、彭萨拉科、坦帕与阿瑟港进行维修的,而这四座港口都在墨西哥湾,结果第22舰队直接在新奥尔良成军,并没有在美国东海岸地区组建,也就不存在需要突破第四舰队的封锁,进入墨西哥湾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第22舰队成军之后,立即与第21舰队会合。
  这就是白佑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第21舰队与第22舰队一同行动,不但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上轻易突破第四舰队的封锁,还很有可能杀入加勒比海,威胁到正在加勒比海活动的帝国海军陆战队。
  电报中,海军总参谋部也明确提到,第四舰队必须阻止美军舰队进入加勒比海。
  任务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第四舰队能够完成这次的作战行动吗?
  就在白佑彬既兴奋,又头痛的时候,姜瑞麟从直布罗陀发来了一份极为关键的电报。
  海军情报局,北大西洋分局的无线电部门截获了一份美军的长途通信电报,并且破译了其内容。而这封电报就是由美国海军部直接发给第21舰队的。从破译的内容中,情报人员做出了判断,美军第21舰队还在墨西哥湾西部海域活动,最快也只能在六月八日左右与第22舰队会合,且在六月十五日之前,美军作战舰队不会离开墨西哥湾。
  最初的时候,白佑彬还有点不相信这份情报,并且给姜瑞麟回了电报。
  很快,姜瑞麟就发来了第二份电报,保证情报准确无误,并且在电报中提到了美军的反击准备情况,认为在六月底之前,美军都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战略反击行动。
  实际上,姜瑞麟的保证没有多少意义。
  真正让白佑彬放心的,还是海军总参谋部在六月五日发来的一份电报。
  五月下旬,第一批四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已经服役,并且在狮城进行集中训练。按照计划,这四艘战列舰将组建成一支新的作战舰队,并且在六月底开赴地中海,在地中海与北大西洋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适应性训练之后,再正式编入第四舰队的作战序列,其编号为第44舰队。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这四艘战列舰,即其配套的辅助战舰已经在六月三日夜间从狮城出发,预计在六月十一日左右到达马耳他,然后将开赴前线,顶替伴随陆战队行动的第42舰队。
  这种以战练兵的方式是提高舰队作战能力,缩短训练时间的有效办法。
  同时,风险也非常大。
  从七十六年(44年)开始,除了拥有绝对制海权的情况之外,帝国海军就很少采用“以战练兵”的训练方式了,毕竟正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问题是,第44舰队的到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根本上讲,第四舰队的最大敌人不是美军作战舰队,而是与兵力不相匹配的作战任务。简单的说,第四舰队的防区范围太大了,而且只能采取被动防御的战术。相反,美军在实力增强之后,可以选择主动进攻。在此情况下,即便得到了第44舰队,甚至得到了第62舰队,白佑彬也不大可能在被动防御中击败美军。
  要想改变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掌握主动权。
  可是,要想变被动为主动,就牵扯到了南大西洋战区,乃至太平洋战区(此时西太平洋战区与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合并工作正在进行),帝国海军的总体战略必须进行调整,不然第四舰队的行动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调整总体战略,并不在白佑彬的权限范围之内。
  六月十日,一件彻底改变了整个占据的事情发生了。
  按照海军情报局提供的准确消息,美军第一批“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建造数量不是四艘,而是与“罗得岛”级战列舰一样,为八艘。另外,在十日之前,已经有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建成,并且交付给了美国海军。另外四艘也将在十五日之前交付给美国海军,到时候,这八艘战列舰足以组编成二支作战舰队。
  显然,这绝对不是一条好消息。
  早在去年,白佑彬就看到过“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情报。
  可以说,“蒙大拿”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第一种在综合战斗力方面真正与同期帝国海军战列舰持平的强大战舰。当然,“蒙大拿”级的强大战斗力不是来自于美国的先进造船技术,而是来自于其庞大的排水量。
  在与“省”级乙型战列舰性能持平的情况下,“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超过了六万吨,比“省”级乙型战列舰多了近一万吨,其满载排水量更是比“省”级乙型战列舰多出了一万一千多吨。
  在此情况下,配备了十二门十六英寸舰炮的“蒙大拿”级战列舰不但在速度上与“省”级乙型持平,在防护性能上更是略微超过了“省”级乙型战列舰,综合生存能力也与“省”级乙型战列舰相当。也许,最让美国海军遗憾的是,美国至今都没有制造出复合穿甲弹,因此“蒙大拿”级的火力明显比“省”级乙型差了一大截。
  虽然新服役的战舰不可能立即形成作战能力,但是其威胁是实际存在的。
  当时,帝国海军已经感受到了威胁,在海军总参谋部发给第四舰队的命令中就明确提到,争取在其形成战斗力之前将其摧毁。
  与常人不同的是,白佑彬看到的不是威胁,而是机会。
  各方面的情报都证明,美国的电子技术仍然落后帝国五年以上,为其战列舰配备的雷达性能并不怎么样。相反,帝国海军已经为战列舰装备了第六代搜索雷达与第五代火控雷达,并且在年初的时候对所有战列舰进行了一次升级,主要就是换装了性能更好的雷达,并且安装了更先进的弹道计算机。
  白佑彬没有参加具体的测试工作,按照杨定方提交的报告,在换装了雷达与弹道计算机之后,“省”级乙型战列舰的远程炮击精度提高了至少一倍,如果对炮手进行高强度训练,在其完全掌握了新式弹道计算机的功能后,命中率还能提高不少。
  可以说,新式火控设备就是用来解决远程炮击命中率偏低的问题的。
  提高远程交战命中率不但能够在更远的距离上与敌人交战,而且还能够变相的提高穿甲弹的作战效率。简单的说,在防护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对任何一种穿甲弹都有一个“避弹区间”,在此区间内,穿甲弹既不能打穿战舰的主装甲带,也不能打穿战舰的水平装甲。相反,如果超过了这个区间上界,穿甲弹会因为入射角度缩小,从而能够打穿战列舰的水平装甲。相反,如果没有达到区间下界,穿甲弹则直接轰击战列舰的主装甲带,且足以打穿战列舰的主装甲带。
  显然,如果远程交战命中率足够高,就能够对敌舰构成致命的威胁。
  除了火力,或者说技术上的优势之外,白佑彬还看到了战术上的优势,因为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的造船厂都集中在美国东海岸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因此,这八艘战列舰即便顺利服役,也不可能与第二舰队的另外二支作战舰队会合,而要首先前往诺福克海军基地,在那里进行整编之后,再编入战斗序列。如此一来,只要美军想集中兵力,就得让第21舰队与第22舰队离开墨西哥湾,或者让新编的二支作战舰队进入墨西哥湾。
  这样一来,第四舰队就获得了与美军决战的机会。
  准确的说,是获得了变被动为主动的机会。
  十二日,白佑彬就给海军总参谋部发去了一份简易作战计划,其中建议暂时搁置进攻太子港的作战计划,第42舰队与第61舰队转移到波多黎各海西南海域活动,负责掩护太子港与罗德城二个方向上的陆战队。第41舰队与第43舰队则向佛罗里达海峡北部海域集中,前去袭击开赴诺福克海军基地的美军舰队。如果美军第21舰队与第22舰队北上,第42舰队与第61舰队则随之北上,参加决战。如果第21舰队与第22舰队南下进入加勒比海,第42舰队与第61舰队则转攻为守,等待第41舰队与第43舰队前来支援。
  显然,白佑彬的意图很明确,第四舰队绝不能被动挨打!
第三十三章
积极配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6/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