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4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0/578

  前二轮齐射,因为没有搞明白对手到底是美国的战列舰,还是英国的战列舰,所以炮手选择了复合穿甲弹。在确定对付的是英国的“复仇”级战列舰之后,炮手重新选择了重型穿甲弹。
  按照海军情报局提供的数据,即便在三万米的距离上,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也能干掉“复仇”级战列舰。可是,在二万五千米开外,就很难对付美国海军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了。主要是美军的老式战列舰在这几年中都进行过改进,重点强化了水平装甲,以提高远程交战时的防护能力。而英国海军的四艘“复仇”级战列舰在到达太平洋之后就没有进行过任何改进,甚至连正常维护都很艰难。
  炮手更换弹种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节约使用昂贵的复合穿甲弹。当时,四艘“省”级战列舰的主炮弹药舱内,只有四成是复合穿甲弹,另外有二成重型穿甲弹,二成标准穿甲弹,以及一成半穿甲弹,一成高爆弹。这一弹药配制让炮手不得不考虑尽量少用复合穿甲弹,以便在与美军的快速战列舰交战的时候有足够的弹药。
  结果,前后更换了弹种之后,命中率自然得不到保障。
  换句话说,在换用重型穿甲弹之后,能在第二轮齐射的时候就击中对手,这已经算得上是非常出色的成绩了。
  当然,白佑彬并不知道,这枚穿甲弹创造了一个至今都未被打破的海战纪录。
第四十八章
速度纪录
  从英国太平洋舰队拉响战斗警报,到“决心”号中弹,前后仅仅三分钟。
  可以说,“决心”号的运气糟糕到了极点。
  当时,该舰仅仅进行了一轮还击,还因为D炮塔没有来得及转向敌舰所在的方向,所以只有前面三座炮塔的六门主炮开火。没等“决心”号的主炮炮手准备好第二轮齐射,穿甲弹就呼啸而至,而且被击中的正是D炮塔。
  据后来的考察,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以接近五十度的着角落在了D炮塔的顶部,然后毫不费力的穿透了厚度不到一百毫米的装甲,随后由穿透了炮塔的底板,以及下方的水平装甲,直到撕开了弹药舱上方的装甲甲板之后,才发生爆炸。
  结果可想而知,对一艘老式战列舰来说,这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穿甲弹爆炸之后,首先杀死了弹药舱内的官兵,随后震开了弹药舱的通海阀门。这是战舰上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防护措施。只要弹药舱内的压力超过一个数值,通海阀门就将自动碎裂,以便用海水淹没弹药舱,避免发生大爆炸。问题是,“决心”号的弹药舱没有采用炮弹与发射药隔离存放的方式,结果在海水涌入之前,发射药首先发生爆炸,然后引爆了弹药舱内的高爆弹,大部分穿甲弹却没有发生爆炸。
  后来的考察人员就在该舰沉没海域附近的海底找到了很多十五英寸穿甲弹。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高爆弹的装药量较多,且弹体薄弱,因此热量传导较快,弹体也容易碎裂,结果使装填的炸药暴露在了火药气体之下,从而被引爆。穿甲弹的装药量较少,且弹体坚固,很难碎裂,其装填的炸药就不容易引爆。另外,大爆炸发生之后,整个D炮塔的旋转部分(即狭义上的炮塔)被彻底炸飞,高温高压气体迅速涌出,弹药舱内温度与压力急剧降低,加上海水迅速涌入,所以大部分穿甲弹都安然无恙。
  当时,白佑彬看到的那团火球,正是从“决心”号的D炮塔处腾起来的。
  待在旗舰“复仇”号上的蒂里特也目睹了“决心”号上发生的爆炸。
  可以说,这次爆炸对这位英国海军名将产生了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打击。
  当初,蒂里特率领舰队进入太平洋的时候,就遭到了白佑彬率领的第11舰队与破交舰队的截击。虽然在威利斯·李的帮助下,英国太平洋舰队仅仅损失了二艘战列巡洋舰,四艘战列舰都在损伤不大的情况下到达了惠灵顿,随后编入了美军第三舰队的作战序列,但是在接下来的一年之中,蒂里特并没有获得想像中的胜利。
  一年内,英国太平洋舰队几乎没有参加过一次像样的海战。
  一方面是郑恩博率领的第三舰队过于强大,且没有犯什么错误,没有给蒂里特与威利斯·李任何机会。另外一方面是麦克阿瑟指挥无方,哈尔西又听命于尼米兹,所以美军第三舰队主要进行战略防御,很少主动进攻。
  可以说,一年之中,蒂里特执行得最多的就是护航任务。
  最初的时候是为前往所罗门群岛,以及莫尔兹比的船队护航。随着所罗门群岛与莫尔兹比沦陷,英国太平洋舰队又开始为前往新赫布里底群岛的船队护航。在麦克阿瑟调整了战略之后,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地位逐渐被新喀里多尼亚取代,当时明帝国海军的破交舰队已经深入塔斯曼海,频繁袭击美军船队,蒂里特又再次担负起了为在塔斯曼海航行的协约国船队提供护航掩护的任务。
  可以说,绝大部分时候,英国太平洋舰队都在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至少,在蒂里特,以及众多英国海军军官看来,护航任务确实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直到明帝国海军开始进攻新赫布里底群岛与新喀里多尼亚,英国太平洋舰队才获得了主战的机会。可是,当时美国海军已经在第三舰队部署了四艘快速战列舰,加上六艘老式战列舰,蒂里特的英国太平洋舰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最终,蒂里特只参加了在新喀里多尼亚西南部海域与第三舰队决战的那场海战。
  结果也因为到达时间太晚,没有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同样的,四艘“复仇”级战列舰也避开了灭顶之灾,没有像另外几艘美军战列舰那样,要么被击沉,要么遭到重创。当然,让蒂里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美军仅剩下三艘老式战列舰之后,英国太平洋舰队在最为艰难的时刻成为了第三舰队的主力。
  显然,这算不上好事。
  四艘“复仇”级战列舰能够成为主力,只能证明第三舰队遭到了重创,再也难以与具有同样番号的明帝国舰队抗衡了。
  最让蒂里特不能接受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但要服从哈尔西的指挥,还得在战场上接收威利斯·李的命令。按照美英达成的协议,太平洋上的战斗由美军将领指挥,英国海军将领则负责指挥北大西洋上的作战行动。因此,不管蒂里特指挥的英国太平洋舰队是不是绝对主力,他都得听从美国将军的指挥。
  除了指挥权限上的问题之外,蒂里特对美军的战略也很有看法。
  虽然他没有与尼米兹接触过,但是他绝对不赞同尼米兹的战略。在明帝国已经将战略重点转移到西南太平洋,准备进军澳洲大陆的情况下,尼米兹无论如何都应该将重点放在西南太平洋上,而不是在西太平洋上与对手纠缠。如果美军能够在西南太平洋上多投入一支作战舰队,恐怕战局就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了。
  显然,蒂里特受到了麦克阿瑟等美军将领的影响。
  另外,蒂里特对美军舰队所采取的战术也很有意见。即便实力一直不如对手,也不应该无所作为。如果能够在七十五年(43年)中期的时候主动出击,不但有可能扭转战局,还不会丢掉莫尔兹比,更不会让对手有进军新赫布里底群岛与新喀里多尼亚的机会。可是,不管是哈尔西,还是威利斯·李都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战术,没有与对手决一死战。
  反正,作为一名英国海军上将,蒂里特对美国的同行很有意见。
  在去年年底的时候,蒂里特甚至向英国海军部打了报告,希望能够调回大西洋,让其他人指挥大西洋舰队。当然,他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主要是英国海军确实找不到可以顶替蒂里特的舰队指挥官了。
  随后,明帝国海军第一舰队与美军第五舰队在中途岛打干了二场。
  得知美军损失了二艘快速战列舰,七艘大型巡洋舰,而对手只损失了二艘快速战列舰与一艘大型巡洋舰之后,蒂里特就意识到,美军会输掉太平洋战争。
  第五舰队在占有明显实力优势的情况下,都败给了第一舰队,美军还有什么指望?
  只是,蒂里特怎么也没有想到,灾难来得这么快。
  在弹药库发生大爆炸之后大概一分钟,“决心”号舰首方向上再次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从爆炸的威力,以及发出的声响可以断定,又是弹药库,而且是主炮弹药库发生了爆炸!
  因为沉得太快,加上舰桥内的官兵全部伤亡,所以“决心”号这次爆炸的原因直到战后四十多年,一支英国探险队在海底找到了该舰的残害,对其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才最终得到了确认。
  发生爆炸的是其B炮塔的弹药库,而且爆炸威力丝毫不亚于前一次。
  从B炮塔顶部留下的弹孔来看,应该是一枚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击穿了炮塔,并且进入了弹药库。只是,该穿甲弹没有立即发生爆炸,甚至有可能因为引信失灵而无法起爆。肯定是损管队员想排除这枚穿甲弹(因为穿甲弹的引信在弹体内部,所以很难拆除),以便让B炮塔恢复战斗力,结果导致原本已经失灵的引信正常启动,最终引爆了穿甲弹,从而引爆了弹药库内的发射药与炮弹。
  前一次爆炸就足以让“决心”号彻底完蛋了,而第二次爆炸加快了“决心”号的沉没速度。
  十一点四十分不到,断成了三截的“决心”号就从海面上消失了。
  从十一点三十四分挨第一枚炮弹,到十一点三十九分沉没,仅仅五分钟的时间。因此,“决心”号成为了整个大战期间战沉速度最快的主力舰。这个纪录一直保存到现在,即便算上战后成为主力的巡洋舰,也没有任何一艘战舰在中弹之后五分钟之内沉没。
  因为沉得太快,“决心”号上的近千名官兵中,仅有一名了望员获救。
  如果说“决心”号的第一次爆炸沉重的打击了蒂里特的信心,那么“决心”号迅速战沉,则让蒂里特彻底的绝望了。
  此时,连“松江府”号上的白佑彬都感到万分惊讶。
  不但他没有想到,恐怕第11舰队内的每一名官兵都没有想到一艘排水量超过了三万吨的战列舰会在短短五分钟之内战沉。
  另外,不但远在万米之外的威利斯·李看到了“决心”号上腾起的二团火球,就连远在五万多米之外的郑恩博也看到了北面夜空中出现的橘红色光芒。
  当然,降临到英国太平洋舰队头顶上的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
第四十九章
毫无悬念
  用“兵败如山倒”来形容英国太平洋舰队的惨败一点都不过分。
  在第11舰队的四艘“省”级战列舰中,“松江府”号一直就不是最强悍,表现最好的。在以往的战斗中,“辽省”号的表现远远超过了“松江府”号,是第一批“省”级战列舰中的“王者”,“吉林”号与“江苏”号的表现也不比“辽省”号差多少。反而是一直充当旗舰的“松江府”号往往发挥失常,让人不尽满意。
  “松江府”号凭运气首开战果,对其他三艘战列舰上的官兵起到了巨大的鞭策作用。
  当然,“松江府”号能够迅速击沉“决心”号,既是偶然运气,又是必然结果。比如,在前三轮齐射无一命中的情况下,在第四轮齐射中一次命中了二枚穿甲弹,而且其中一枚还出了问题,这肯定是偶然现象。可是能够一举击穿炮塔,乃至下方数层装甲,这由是必然的结果。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偶然因素起到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了。
  面对帝国海军最先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省”级战列舰,已经有近三十年舰龄的四艘“复仇”级战列舰别说还手之力,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一面倒的局势,最终只会有一个结果。
  一方全胜,一方惨败。
  到十一点四十分,也就是“决心”号沉没的时候,“复仇”号、“皇权”号与“皇家橡树”号都挨了炮弹,而且都遭到了重创。
  “复仇”号被一枚穿甲弹击中了左侧舰体。
  弹着点就在主装甲带上,入射角大概四十度。在此情况下,“复仇”号厚达三百三十毫米的主装甲大概相当于四百六十毫米厚的垂直装甲。一般情况下,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在射程为二万五千米的时候,只能穿透大概四百五十毫米厚的垂直装甲。
  问题是,“复仇”号太老旧了。
  帝国海军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的穿甲标准是针对战前才出现的高强度合金装甲钢而言的,而“复仇”号建于上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装甲钢的强度远远达不到二十年之后的标准。而且“复仇”号在进行改进的时候,因为英国海军要保证“前卫”级与“狮”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所以没有更换主装甲带的装甲。
  也就是说,“复仇”级的主装甲带厚达三百三十毫米,实际上却只相当于不到三百毫米,甚至不到二百八十毫米厚的高强度装甲。在此情况下,“复仇”号的主装甲带根本不可能抵挡住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的轰击。
  穿甲弹在进入舰体之后,还砸穿了二层舱壁与一层甲板,最终在舰体的B3甲板上爆炸。爆炸点在水线以下大概四米处。
  结果可以想像,仅仅一枚穿甲弹就在“复仇”号的舰体左侧炸出了一个直径超过五米的缺口,横飞的弹片打穿了好几道舱壁,最终导致中弹部位附近数十个舱室进水。五分钟之内,“复仇”号的进水量就超过了八百吨,而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皇权”号的中弹部位在舰桥左侧。
  穿甲弹直接贯穿了舰桥两侧的装甲,只是因为弹道倾角在五十度左右,所以在穿透舰桥之前,穿甲弹横扫了包括航海舰桥在内的十多个舱室,带起的弹片使这些舱室内的官兵全部伤亡,其中就包括了该舰的舰长。
  “皇家橡树”号的损伤最为惨重。
  穿甲弹落在了烟囱左后方,在击穿了露天甲板与得到加强,厚度超过一百五十毫米水平装甲之后,在击中了两座锅炉舱的隔板之后发生爆炸,结果一次性的解决掉了该舰上的四台锅炉。
  因为舰体空间有限,且其最初设计航速只有二十三节,所以“复仇”级战列舰只有二座锅炉舱。以往,配备的是十八台效率不高的燃油锅炉,在上一次改进之后,换装了四台功率更大的燃油锅炉。因为无法对舰体结构做太大的改动,所以这四台锅炉集中部署在了二个锅炉舱内。
  可以说,集中部署动力系统是所有老式战列舰的通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0/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