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4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2/578

  当白佑彬离开第四舰队,返回第一舰队任职的时候,姜瑞麟等人留了下来。
  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英国建立起独立的情报网,摆脱对德国情报机构的依赖。另外,姜瑞麟等人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通过欧洲地区的中立国(瑞士、瑞典与芬兰)与英国情报机构取得联系,为帝国与英国的秘密沟通建立渠道。
  这次,正是姜瑞麟最先发回了英国海军已经获得了四艘“狮”级战列舰,实力急剧膨胀的消息。随后,德国海军驻帝国的联络军官就送来了相同的情报,并且要求帝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展开行动,牵制住英国海军。
  白佑彬是在二十一日,也就是情报送回来的第二天得知这一消息的。
  “如果不出所料,英国海军在年中,最迟七月初,就将获得另外四艘更强大的‘狮’Ⅱ级战列舰,到时候其快速战列舰的总规模将达到十四艘之多。”趁谈话的间隙,卫延年将拿在右手上的文件递给了白佑彬,然后弹掉了夹在左手指头间的烟头上的烟灰。“这是雷霄霆送来的情报,关于‘狮’Ⅱ级战列舰的,你好好看一下。”
  看到坐在一旁的陈锦宽仍然闭着眼睛,白佑彬才翻开了文件。
  内容很全面,非常详细,简直不像是一份经过千辛万苦才搞到手的情报,更像是造船厂递交的详细设计书。很多时候,白佑彬不得不佩服那些在敌人内部活动的谍报人员。以往,帝国几个情报局,特别是直接隶属于海军的情报局就提供了协约国集团,特别是美国海军各种新式战舰的详细资料。这次,情报局再次搞到了英国海军新式战列舰的详细资料。当然,白佑彬也注意到,这不是雷霄霆提供的,而是姜瑞麟送回来的情报。
  如果说“狮”级战列舰是用早已设计好的舰体装上了美国海军的MK7型舰炮,结果导致战舰的防御指标过低,综合性能远不如同样装备MK7型舰炮的“衣阿华”级,最多只能算得上是换装了更先进主炮的英国版“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当然,其战斗力已经超过了“南达科他”级,是协约国集团中性能仅次于“衣阿华”级的先进战列舰。那么,“狮”Ⅱ级就是完全按照MK7型舰炮的性能标准,从头到尾全部重新设计的一种新式战列舰。虽然沿用了“狮”级的名称,且舰体外形与“狮”级非常相似,但是其舰体结构,乃至很多基本性能都与“狮”级有很大的差别,绝对是一种全新的战列舰。
  “狮”Ⅱ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标准排水量从四万吨放宽到了五万吨。
  这一变化足以使战舰的性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增加排水量之后,“狮”Ⅱ级采用了八台燃烧效率更高的锅炉,以及四台输出功率更大的“帕森斯”型齿轮减速蒸汽轮机,虽然这仍然是最常见,也是最老套的动力系统,但是其推进功率达到了一十八万六千轴马力,比“狮”级动力系统的推进功率提高了百分之四十多。如此一来,“狮”Ⅱ级的速度不但不比“狮”级低,反而还超出了二节,达到了三十二节。
  增加的一万吨排水量中,除了一部分用于改进舰体结构,提高综合生存能力之外,其余近八千吨的重量全都用在了装甲上。结果,其主装甲带在倾斜十七度的情况下,厚度超过了三百八十毫米,防护效果超过了“衣阿华”级的主装甲带。水平装甲的厚度也达到了九英寸,约和二百二十八毫米,另外在关键部位还有五十到八十毫米的强化装甲甲板,算上一点五英寸,约和三十八毫米厚的露天甲板,其关键部位的水平防护装甲总厚度已经超过三百四十毫米,防护效果不但超过了“衣阿华”级战列舰,还超过了帝国海军的“省”级战列舰。炮塔、炮座、司令塔等部位的装甲厚度也有所提高,至少达到了“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水平,绝大部分还超过了“衣阿华”级战列舰。
  显然,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衣阿华”级只能算是“战列巡洋舰”的传闻。
  或者说,“狮”Ⅱ级战列舰才是完全按照海军的传统标准,依照自身主炮的穿甲威力来确定装甲厚度的战列舰。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不考虑美国海军即将服役的“罗得岛”级(主要是帝国还没有获得其主要性能数据),“狮”Ⅱ级绝对是协约国海军中最强大的战列舰。
  与“狮”级相比,因为装甲厚度增加得太多,所以“狮”Ⅱ级只能通过缩短舰体的方式来缩短防护区间,从而减少装甲用量,控制住排水量。这也是在舰体外形相差不大,主机推进功率增加了百分之四十,而速度仅仅增加了二节的主要原因。如果拉长舰体,减小航行阻力,在相同排水量,相同推进功率的情况下,其速度很有可能超过“衣阿华”级。当然,这样一来,“狮”Ⅱ级就只能算得上是比“衣阿华”级还要大的“战列巡洋舰”了。
  由此可见,英国作为老牌海军强国,在战舰设计方面确实有着丰富的经验。
  了解了英国新式战列舰的性能之后,白佑彬不得不暗暗感叹,能够对付“狮”Ⅱ级的,恐怕就只有帝国海军还在建造中的“省”级乙型战列舰了。
  “其实,半年之后的事情我们大可不用担心。”陈锦宽在这个时候开口了,“我们能够获得的,只是战舰的基础性能。就我们现在掌握的情报,英国海军一直没有获得美国最先进的雷达,其远程交战能力并不怎么样。另外,我们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复合穿甲弹,在火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即便‘狮’Ⅱ级如期服役,也不见得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白佑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而且现在看来,雷达是帝国海军手里唯一的优势。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英国海军新添四艘快速战列舰,我们要不要向北大西洋派遣第二支作战舰队。”陈锦宽拍了拍沙发的扶手,目光落到了白佑彬的身上,“你几个月前才离开第四舰队,对那边的情况最为了解,应该最清楚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稍微沉思了一下,白佑彬说道:“德国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当然是让我们在北大西洋上做出更多的贡献,最好派几支舰队去消灭英国海军。”
  听到卫延年的话,白佑彬苦笑着摇了摇头。“北大西洋上的战争并不仅仅是我们与英国,或者德国与英国的战争,如果我们向北大西洋增兵,美国就会向北大西洋派遣作战舰队,到时候最多只是换个地方与美国海军决战而已。再说了,如果美国出兵北大西洋,英国海军就能避开锋芒,就更加难以对付英国海军了。”
  “问题是,现在德国催得很紧,而且认为英国在获得更多的舰队之后,不但会继续封锁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还会再次策划反攻欧洲大陆的作战行动。”
  “这可能吗?”
  卫延年微微皱了下眉头,没有立即开口。
  “英国花费了巨大的力气建造八艘快速战列舰,他们还有能力武装更多的地面部队吗?另外,现在英国本土防御的重任都由美军承担,英国陆军凭什么反攻欧洲大陆?”白佑彬的这番话说得很直接,“另外,只要我们在太平洋上的战略进攻不停下来,美国就会将重点放在太平洋战场上,不会支持英国反攻欧洲大陆。在此情况下,英国根本没有可能威胁到欧洲大陆。德国提出这样的可能,恐怕只是想我们为其火中取栗吧。”
  卫延年笑着摇了摇头,似乎早就知道白佑彬会这么说一样。
  “其实,德国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当他们的急先锋。”陈锦宽再次开口,“英国战败只是迟早的事情,可是不管是按照我们的设想战败,还是向德国投降,英国海军实力暴增都不是件好事。”
  “元帅,眼前我们还是应该将重点放在太平洋上。”
  白佑彬很清楚陈锦宽的意思。从战略大局讲,出兵北大西洋,打击英国海军,是确保帝国战后利益的关键。可是,从眼前的情况来看,出兵北大西洋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削弱帝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投入,对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非常不利。
  “也许,我们应该先看看德国人的举动。”
  卫延年这句话说到了关键上,德国才是欧洲战场的主导力量,而且帝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获得胜利之前,肯定不会将重点转移到北大西洋上,因此不管采取何种策略,都不能过于主动,以免让德国获利。
  陈锦宽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沉思了起来。
  见到元帅那凝重的神色,白佑彬也把刚刚说到嘴边的话吞了回去。
  在他看来,卫延年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不管怎么样,都应该德国首先表态,首先采取行动,总不能每次遇到问题,就将麻烦抛给帝国海军,而自己不做任何贡献吧。再说了,德国急于战胜英国,是为了获得欧洲霸权,而这与帝国的根本利益正好背道而驰。在此情况下,德国凭什么还要帝国为其出兵出力呢?
第三十七章
战云密布
  定下了基调之后,陈锦宽就去了京城,白佑彬也重新着手制订下一轮战役行动。
  当然,在英国海军实力暴增的情况下,帝国海军并没有无动于衷。
  按照陈锦宽的命令,卫延年给第四舰队代理司令官杨定方发去了命令,要求加快二艘“长江”级战列舰的改进工作,第四舰队也进入最高战斗警备状态。
  当时,二艘“长江”级战列舰正在亚历山大港进行第三次全面改进。
  与前二次改进不同,此次改进非常彻底,而且这也成为了二艘“长江”级最后一次全面改进。
  首先是换装更先进的动力设备。八台锅炉与四台蒸汽轮机都是以“皇帝”级战列舰所使用的六十五年型锅炉与六十六年型蒸汽轮机为基础,经过改进而来,其输出功率达到了十三万五千轴马力,比“长江”级以往使用的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如果不是因为“长江”级的舰体空间有限,无法使用更好的动力设备,不然帝国海军会为其安装“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动力设备。
  拥有了更强劲的动力设备之后,造船厂先对舰体进行翻新,增强了舰体结构,以便安装更厚的装甲。最终,其标准排水量将达到四万四千吨,比最初时增加了大概百分之二十五。增加的近九千吨重量中,除了增强舰体结构用掉的一千多吨之外,另外七千吨全是新增加的装甲。更重要的是,二艘战列舰的装甲都要全部更换,老旧的装甲被送回帝国钢铁厂回炉冶炼,而新安装的装甲都是由最好的合金钢锻造而成的。
  在接受改进的时候,二艘“长江”级都在第二次改进中换装了六十七年型舰炮。这次,海军不惜血本,为其换装了七十二年型舰炮,并且战舰上的副炮也更换成了更先进的型号,速射炮则全都换成了口径为一百三十毫米的七十一年型舰炮。
  当然,二艘战舰的电子设备也将换成最新型号。只是二艘战列舰都不再充当舰队旗舰,所以拆除了所有的旗舰指挥设备,并且用节约下来的空间增加了一个士兵娱乐舱与一个医疗舱。
  按照工程师提交的报告,二艘战列舰在全面改进之后,作战性能将与“皇帝”级持平。其最高速度将提高到二十九节,防护能力与“皇帝”级持平,火力达到最新式快速战列舰的标准。最大的遗憾是,二艘战列舰的舰体早已定型,不可能在改进中进行大范围的改动,所以其综合生存能力将难以得到提高。另外,随着排水量增加,而舰体宽度增加幅度又相当有限,所以战舰的吃水量将增加近一米,从而降低了战舰的适航能力。
  不可否认,经过改进之后,二艘“长江”级将“升格”为快速战列舰。
  与二艘“长江”级战列舰的改进工作同时进行的,还有二艘新编入第四舰队,却不属于帝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的训练工作。这就是由帝国海军提供技术,派遣部分工程师与工人,提供大部分零备件,由土耳其海军出资购买,在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海军造船厂建造的,属于土耳其海军的二艘新式快速战列舰。
  所谓“新式”,也只是针对土耳其海军而言。
  在上次大战中,土耳其海军还有十来艘前无畏舰与四艘无畏舰,而到这次大战爆发的时候,土耳其海军只剩下了二艘老掉牙的无畏舰,其他的主力舰要么退役,要么年久失修而损毁。
  按照第一次同盟国首脑会晤达成的协议,由帝国海军出技术以及技术人员,土耳其提供建造场地,德国派遣工人的方式,为土耳其与德国分批次建造快速战列舰,而第一批订单中,土耳其海军将获得二艘,德国获得四艘。只是在正式开工建造的时候,因为德国派遣的工人没有到位,加上造船厂扩建工程没有完工,只为德国优先建造了二艘,另外二艘要晚半年服役。
  后来,帝国与土耳其达成了双边协议,帝国海军以提供人员训练,以及战略物资援助的方式,从土耳其海军租借了这二艘快速战列舰,战后再归还给土耳其。当然,如果这二艘战列舰在战争中战沉,或者战毁,帝国海军将向土耳其提供二艘更先进的战列舰。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帝国海军在不出资金的情况下获得了二艘战舰的使用权。
  因为签署协议的时候,帝国海军正在准备建造“省”级战列舰,当时“省”级乙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所以帝国海军只向同盟国提供了“省”级战列舰的部分技术,而包括舰体在内的绝大部分基础设计都来自于“皇帝”级乙型战列舰。
  也就是说,这二艘战列舰的战斗力超过了建成时的“皇帝”级乙型,却不如“省”级。
  无论如何,对此时的帝国海军来说,能够获得二艘快速战列舰,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这二艘战舰下水进行舾装的时候,帝国海军就派遣官兵前往伊斯坦布尔,为接舰做好准备工作。建成服役之后,帝国海军立即与土耳其进行交割,随即这二艘战舰就开赴马耳他,在那边安装帝国海军的标准设备,然后再进行全面训练。
  如此一来,在二艘“长江”级改进完工,二艘“伊斯坦布尔”级(“伊斯坦布尔”号与“德黑兰”号,在编入帝国海军的战斗序列之后,考虑到两国的友谊,帝国海军并没有为其更名,仍然沿用了土耳其海军为其取的名字)的训练工作完成之后,第四舰队将拥有足以编成二支作战舰队的八艘快速战列舰。
  即便到时候英国海军有十艘快速战列舰,第四舰队也不会无力招架。
  照此情形,只要帝国海军不打算转移战略重点,就不会在七十六年(44年)向北大西洋战场派遣第三支作战舰队。
  对于帝国海军的这一做法,德国人也只能忍气吞声。
  按照同盟国集团达成的内部协议,帝国只有确保英国无力反攻欧洲大陆的义务,而没有协助德国战胜英国的义务。现在,英国确实没有祖国的实力反攻欧洲大陆,即便美国愿意出兵,也不可能调动足够的战略物资,特别是反攻欧洲大陆必须的登陆舰队。如此一来,帝国自然没有义务协助德国夺取北大西洋的制海权。
  另外,德国也很清楚,只要帝国加强北大西洋上的兵力,美国也将有所举动。
  如此一来,北大西洋战场将变得难以琢磨,而实力最为弱小的德国海军不可能从中获得好处。更何况,在俄罗斯没有战败之前,德国最多在西线集中二十五个师的兵力。要想登陆英国本土,并且击败英国,德国至少要出动五十个师的兵力。最重要的是,德国没有可以投送地面部队的登陆舰队,也没有可以为地面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的运输船队。
  综合各种情况,维持北大西洋的现状对德国是比较有利的。
  只不过,僵局只持续到了二月初,随着二艘“柏林”级战列舰(“柏林”号与“慕尼黑”号,即帝国为德国建造的快速战列舰)在地中海完成了基础训练(驻扎地为意大利的塔兰托港),准备返回德国本土,北大西洋上的“和平”局面立即被打破了。
  毫无疑问,英国海军不会容许这二艘战列舰回到德国本土的港口。
  二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就已经让英国海军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神,如果德国海军又获得了二艘更加强大的战列舰,恐怕英国将永无宁日。
  同样的,德国海军拼死都会让这二艘战列舰返回本土。
  一时之间,北大西洋上风云涌动,局面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从二月四日开始,几乎每天都有几份紧急电报从北大西洋战区发回来。从五日开始,第四舰队进入了战斗状态,杨定方在当日就率领第41舰队离开了直布罗陀。因为另外四艘战列舰还没有正式服役,所以第四舰队也只能出动一支作战舰队。
  出人意料的是,原本对北大西洋上的战斗并不感冒的意大利海军也表现得非常积极。
  六日,由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为核心的意大利舰队离开了塔兰托,随同二艘“柏林”级战列舰一同驶往直布罗陀海峡。
  当天晚上,姜瑞麟就发回了消息,意大利舰队将为德国舰队提供护航掩护,并且前往威廉港。
  毫无疑问,这次意大利海军表现得有点积极过头了。
  七日上午,刚从京城赶回来的陈锦宽就亲自给杨定方下达了命令:护送德意舰队进入大西洋,并且在到达比斯开湾西部海域之后,返回直布罗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2/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