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4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9/578

  在这个距离上,穿甲弹几乎可以直接轰击对手的主装甲带了。当然,炮手也都调整了瞄准点,纷纷压低了炮口。为了确保能够击穿对手的主装甲带,“安宗”号的炮手没有使用标准穿甲弹,而是继续在消耗昂贵的复合穿甲弹。相反,“俄勒冈”号上的炮手则选择了只有一千公斤出头的标准穿甲弹,没再使用一千二百多公斤的重型穿甲弹。
  最重要的是,在一万五千米的距离上,双方的副炮与速射炮都不用“闲置”了。
  伴随着主炮的怒吼,两艘战列舰上的副炮与速射炮也纷纷加入了战斗。
  虽然一百五十毫米(六英寸)的副炮与一百毫米(五英寸)的速射炮不管在多远的距离上都不可能击穿战列舰的主装甲,但是这些射速更快的火炮却能对战列舰上,暴露在舰体外的设备构成巨大的威胁。
  战斗中,副炮一般用来对付敌人的副炮,而速射炮则用来对付敌舰上的关键设备。
  比如雷达天线,以及了望塔。
  当然,在战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主炮。
  此时,复合穿甲弹的优秀性能彻底的表现了出来。
  很多人都认为复合穿甲弹是用来取代重型穿甲弹,主要用于远程作战的炮弹。实际上,这个理解不但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因为炮口初速更高,复合穿甲弹的弹道更为平直。为了加强远程穿甲能力,设计师对弹体结构做了调整,使其在进行远程交战时,炮弹在飞行末端因为稳定性降低,阻力增大,从而使弹道变得更为陡峭。这一设计特点,对近距离交战根本没有影响。换句话说,只要炮弹的飞行速度在稳定范围之内,其弹道都非常平直。因此,复合穿甲弹在近距离交战中的威力不但超过了重型穿甲弹,甚至超过了标准穿甲弹。战争中,帝国海军主要在远程交战中使用复合穿甲弹,而很少在近程交战中使用,不是因为复合穿甲弹的性能不够好,而是其价格昂贵,配备给每艘战舰的数量非常有限,所以只要标准穿甲弹足够对付敌舰,舰长或者枪炮长就不会选择使用复合穿甲弹。
  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之内,“安宗”号与“俄亥俄”号都承受了暴风骤雨般的炮击。
  据后来统计,“安宗”号在此期间一共挨了十七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另外还挨了至少一百八十九枚五英寸与六英寸穿甲弹。“俄勒冈”号则至少挨了二十一枚复合穿甲弹,以及二百二十三枚一百五十毫米与一百毫米炮弹。
  遭到这么多炮弹的轰击,不管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还是“衣阿华”级战列舰,其结果都将极为悲惨。
  当时,“俄勒冈”号左侧舰体上挨了至少八枚穿甲弹,近三分之二的隔舱进水,舰长不得不下令向右侧一半的舱室注水,以保证平衡,结果在无法为抽水机提供足够电力的情况下,该舰的露天甲板几乎被海水淹没。
  “安宗”号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在右侧舰体挨了五枚穿甲弹之后,舰长只能向左侧的隔舱注水,导致舰体下沉近四米。结果,只要航速接近二十节,其舰体就会被海水淹没。幸运的是,“安宗”号上已经配备了独立发电机,因此可以为抽水机提供充足的电力。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安宗”号与“俄勒冈”号都到了战沉的边缘。
  同样的,交战双方的另外六艘战列舰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双方都拼了命的想干掉对手,想获得这场海战的胜利。
  此时此刻,对交战双方的指挥官而言,能否坚持下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第三十二章
拼死坚持
  五十分钟的激战,确实在考验着交战双方的指挥官。
  因为“太宗”号上没有为舰队司令官准备的避难所,所以白佑彬一直呆在司令舰桥内,他也因此时刻与其他战舰保持着联系,能够及时的获得战果与战损报告。
  “太祖”号的疲软表现,“熹宗”号的英勇奋战,以及“安宗”号的勇猛无畏,无不牵动着白佑彬的神经。相对而言,旗舰“太宗”号的处境还要稍微好一点,可是谁又能够保证“太宗”号的司令舰桥不会被炮弹击中呢?
  同样的,斯普鲁恩斯受到的压力丝毫不比白佑彬低。
  当对方的穿甲弹一次又一次的击穿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装甲,在舰体内爆炸,造成官兵伤亡,舰体损伤的时候,斯普鲁恩斯不但惊叹对手所使用的新式穿甲弹的强大威力,也不得不感叹对手高得吓人的炮击命中率。可是,最让斯普鲁恩斯担心的还是能否坚持到最后。
  双方都有四艘战列舰,都不想让步。
  在此情况下,谁先损失一艘战列舰,谁就会输掉这场战斗。
  显然,谁都输不起这场海战。
  对交战双方来说,保全实力,见好就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八点五十五分,就在斯普鲁恩斯与白佑彬都在考虑着什么时候转向撤出战斗的时候,从编队后面传来的爆炸闪光让两人都吓了一跳。随即,两人几乎同时收到了编队里三号战列舰发来的报告。
  “安宗”号爆炸起火!
  “俄勒冈”号爆炸起火!
  如同二位拼死决斗的巨人一样,在拼出了全部力量的同时,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安宗”号的爆炸点位于舰桥前方,肯定是乙炮塔的弹药库被击中了。顺着扬弹通道冒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不但在瞬间内杀死了炮塔内的二十多名炮手,还将炮塔的顶部装甲板抛入了空中。爆炸产生的碎片直接砸向了后面的舰桥,导致舰桥内包括舰长与大副在内的数十名官兵伤亡。
  更严重的是,爆炸点在舰体底部,不但在水线以下,还接近龙骨。
  即便战舰没有因此而断成两截,可是在猛烈的爆炸之后,“安宗”号的战斗生涯也走到了尽头。
  “俄勒冈”号的爆炸点位于后舰桥后方,显然是其C炮塔的弹药库被穿甲弹直接击中,且穿甲弹在弹药库内爆炸,然后引爆了弹药库内的炮弹与发射药。从爆炸产生的火球可以推断,爆炸点肯定在弹药库的最下层,也就是安放发射药的地方。显然,发射药爆炸产生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了炮弹,不但导致整座炮塔被炸飞,还使舰体的露天甲板与水平装甲彻底断裂,甚至导致舰体断裂。
  显然,“俄勒冈”号受到的损伤比“安宗”号严重得多。
  从后来的调查来看,从“安宗”号上打出的复合穿甲弹不但击穿了“俄勒冈”号的主装甲带,还在穿透了三层隔离舱的舱壁之后,打穿了包裹在炮塔外面的,厚度超过了二百毫米的装甲,进入了第二层弹药舱,在撞上扬弹通道之后,改变方向,进入了弹药舱的最下层,最终才发生爆炸。
  一路上,复合穿甲弹至少击穿了厚度超过六百五十毫米的装甲!
  由此可见,复合穿甲弹在近距离交战时的威力有多么的恐怖。如果换成了标准穿甲弹,最多打穿“俄勒冈”号的主装甲带,在撞上了保护炮塔的装甲之后就会发生爆炸,而不可能在弹药舱内发生爆炸。
  除了舰体断裂之外,“俄勒冈”号的四根推进轴都被炸断,一下丧失了所有动力。
  当然,“安宗”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弹药库爆炸之后,其航行速度一下就降低到了四节以下,几乎等于丧失了所有动力。
  短短五分钟之内,白佑彬与斯普鲁恩斯都收到了大量情报。
  现在,两位指挥官都面临着考验。
  这次,斯普鲁恩斯的反应稍微快了一点。
  九点不到,斯普鲁恩斯就下达了左转二十度,将航速降低到二十节的命令。
  显然,斯普鲁恩斯不打算就此放弃,在确定对手也损失了一艘战列舰之后,他仍然要与白佑彬拼个高下。
  在美军舰队开始转向之前,白佑彬也下达了几乎同样的命令,只是将航速提高到了二十二节。由此可见,白佑彬没有想过要撤出战斗,不然就应该将航速提高到二十八节。他仍然打算与对手决战,只是要尽量保持距离。
  “安宗”号的遭遇已经说明了问题,在距离缩短之后,对第11舰队没有任何好处。
  九点过五分,斯普鲁恩斯下令将航速提高到了二十四节,并且将转向角度增加了二十度。
  此时,“太祖”号遭到重创的弊端显现了出来。
  在损失了一台蒸汽轮机之后,即便通过改变方向舵的角度,可以弥补战舰向左侧偏航的问题,可是“太祖”号的速度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二十四节,能够达到二十二节,已经算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更严峻的是,此时此刻,白佑彬绝不能做出壮士断臂的决定。
  如果丢下“太祖”号,他就将输掉这场战斗,而他绝不能输掉这场战斗。
  在加速无望的情况下,白佑彬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
  九点过十分,他就果断下令将航速降低到十四节,同时保持原有航向。
  在以十四节的速度航行的时候,战列舰的炮击命中率至少能够提高三成。对于正在激烈进行的战斗而言,如果击中对手的炮弹多出三成,就将决定整个战斗的胜负。
  这一招很快就收到了效果。
  九点十五分,“俄亥俄”号在损失了所有主炮,战舰露天甲板几乎被海水淹没,舰体左倾超过了八度的情况下,被迫撤出了战斗。
  在“俄亥俄”号脱离编队的时候,四艘美军驱逐舰与二艘轻巡洋舰立即冲了上来。
  没等白佑彬下达命令,舰队作战参谋张海波就给一直伴随在主力编队左侧活动的巡洋舰编队与驱逐舰编队发去了命令,让巡洋舰编队掩护“熹宗”号,驱逐舰编队则全速向“俄亥俄”号发动鱼雷攻击。
  其实,此时“熹宗”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战斗打到这个时候,该舰的舰体已经右倾四度,而且因为进水量过大,舰长已经不敢向左侧舱室注水以恢复平衡。另外,九门主炮中,已经有六门被彻底摧毁,还在继续作战的乙炮塔中,也有一门主炮因为输弹机出了问题,而无法正常使用。也就是说,该舰只有二门主炮还在继续开火。
  随着轻巡洋舰与驱逐舰杀上来,“熹宗”号的主炮火力立即转向了“新罕布什尔”号,而其右侧舰体上没有被摧毁的副炮与速射炮则瞄准了冲过来的美军驱逐舰。
  仅仅五分钟后,噩运就降临到了第11舰队的头上。
  “太祖”号在挨了近二十枚十六英寸穿甲弹之后,因为舰体严重右倾,三号锅炉舱进水,为抽水机提供电力的独立发电机被摧毁,加上九门主炮损失了八门,该舰不得不向左转向,脱离了编队。
  因为美军的辅助战舰全都集中在了主力编队的后方,所以美军没有出动驱逐舰去攻击撤退的“太祖”号。张海波也就没有安排驱逐舰去掩护“太祖”号,只是让完成了侦察任务,刚刚返回编队的二艘轻巡洋舰靠了上去,为“太祖”号提供支持。
  同时,与“太祖”号交手的“新罕布什尔”号的情况也极端糟糕。
  在“太祖”号撤退的时候,“新罕布什尔”号仅剩下三门主炮还在开火,而且其舰体也下沉了大概三米。最重要的是,“熹宗”号在向“新罕布什尔”号打出第二轮齐射的时候,就用一枚穿甲弹干掉了该舰的火控雷达与火力指挥中心,而该舰的备用火力指挥中心在此之前已经被“太祖”号打出的炮弹摧毁掉了。也就是说,“新罕布什尔”号剩下的三门主炮也变成了摆设。
  看样子,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第11舰队倾斜。
  如果“新罕布什尔”号打不过“熹宗”号,那么美军第51舰队就只有“内布拉斯加”号还能继续战斗,而第11舰队里还有至少二艘战列舰可以继续作战。继续打下去,斯普鲁恩斯绝对无法获得胜利。
  只是,现在说鹿死谁手,还为时过早。
  随着双方的辅助战舰投入战斗,双方指挥官要做的都是保住遭到重创,已经撤出战斗的战列舰。说白了,不管受损有多严重,只要能够返回后方的港口,就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修复。而修复一艘战舰,肯定比建造一艘新的战舰便宜得多。
  此时,除了还在战斗的四艘战列舰之外,战场上的主力就是双方的驱逐舰。
  九点二十分,在二艘负责掩护的轻巡洋舰被打成了筛子的时候,四艘美军驱逐舰在距离“熹宗”号大概八千五百米的地方转向发射了鱼雷。这远远超过了美军常用的重型鱼雷的射程,显然美军装备了威力更大,速度更快,射程更远的重型鱼雷。
  三分钟后,绕到“俄亥俄”号南面的六艘“花”级驱逐舰也在距离敌舰大概五千米的地方转向发射了鱼雷。
  一时之间,双方主力编队后方的战列舰都脱离了编队,开始规避射来的鱼雷。
  “太宗”号战列舰上,白佑彬目不转睛的看着远处的那艘美军战列舰。
  “内布拉斯加”号战列舰上,斯普鲁恩斯也在盯着西南面正在进行战术机动的“熹宗”号战列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9/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