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4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7/578

  这让斯普鲁恩斯有点疑惑了。如果第11舰队的任务是掩护运输船队到达中途岛,就应该主动与第51舰队决战,而现在第11舰队却没有要与第51舰队决战的样子,难道仅仅只是牵制住第51舰队?
  拖下去,对第51舰队肯定没有好处。
  就算“衣阿华”级战列舰的速度在快速战列舰中是无与伦比的,可是随着双方一同向东南方向航行,第51舰队与第52舰队的距离将越来越远。明帝国海军肯定派遣了大型巡洋舰为运输船队护航,而从斯普鲁恩斯已经掌握的情报来看,对手至少有八艘大型巡洋舰可以调动。也就是说,第52舰队没有绝对的优势可言。
  要想确保拦截运输船队,就不能仅仅依靠第52舰队。
  第51舰队必须尽快战胜第11舰队,然后返回中途岛附近海域。这样一来,就算第52舰队不能完成任务,在第51舰队的威胁之下,明帝国海军的运输船队也不敢前往中途岛。可以说,成败就在第51舰队的身上。
  七点五十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斯普鲁恩斯下令右转一百八十度。
  仅仅二分钟之后,白佑彬也下达了同样的转向命令。
  区别是,斯普鲁恩斯想尽快靠近对手,因此选择了较大的转向半径。白佑彬却不想尽量靠近第51舰队,因此也选择了右转向,同时尽量控制好了转向半径。
  七点五十八分,双方转向完成。
  当庞晋元报告双方距离缩短到十三海里的时候,白佑彬长长的松了口气,接着就下达了开火命令。
  显然,肖定邦在指挥舰队航行方面,确实非常厉害。
  八点不到,第11舰队里的四艘战列舰几乎同时打出了第一轮齐射。
  此时,天色已经大亮了。
  当了望员观察到第11舰队里冒起了硝烟,发出炮击警报的时候,斯普鲁恩斯也是大吃一惊。
  十三海里,相当于二万四千米。之前的数场海战已经证明,在这个距离上,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对“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威胁并不大。那么,白佑彬为什么要急着下达开火的命令呢?
  很快,呼啸着落下的炮弹就解释了斯普鲁恩斯的疑问。
  复合穿甲弹的重量,外形,以及弹道与重型穿甲弹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飞行时发出的声响与重型穿甲弹也不一样,或者说,以以往的任何一种四百毫米炮弹都不一样。有经验的官兵肯定能够通过炮弹落下时发出的声响判断出炮弹的种类。
  更要命的是,第11舰队四艘战列舰都将炮口对准了排头的“内布拉斯加”号。
  虽然当时白佑彬并不知道排在首位的就是第51舰队的旗舰,但是按照他的命令,四艘战列舰的前五轮齐射都瞄准了一号目标舰。
  对斯普鲁恩斯来说,最为幸运的是在其开火还击之前,“内布拉斯加”号没有被击中。
  对白佑彬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显然,枪炮军官对复合穿甲弹的弹道特性还不够熟悉,难免犯错误。另外,复合穿甲弹第一次投入实战,枪炮军官无法根据经验来调整射击参数,只能按照雷达提供的数据,然后依照弹道计算机计算出的结果来调整火炮的仰角,以及提前量。
  八点过三分,在第11舰队四艘战列舰还没有打出第五轮齐射的时候,美军战舰开火了。
  仅仅二分钟之后,“内布拉斯加”号挨了第一枚穿甲弹。
  当舰长把损伤情况报告上来的时候,斯普鲁恩斯吓出了一身冷汗。
  穿甲弹击中了“内布拉斯加”号前烟囱的左后方,在砸开了露天甲板之后,又穿透了水平装甲,最终在距离一号轮机舱仅仅二道走廊的地方爆炸。虽然包裹在动力舱外面的装甲抵挡住了所有弹片,以及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没有使动力设备受损,但是穿甲弹能够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打穿“内布拉斯加”号二层总厚度超过了二百五十五毫米的装甲,其威力可想而知。要知道,即便是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在同等情况下,都不可能穿透“内布拉斯加”号的水平装甲!
  毫无疑问,明帝国海军装备了威力更大的穿甲弹。
  后来,美军从受损战舰上获得的弹片中得知,明帝国海军装备的是用钨合金做弹头的复合穿甲弹。因为美国本土缺乏高品位的钨矿,即便在美国控制的海外领地,以及协约国集团控制的地区都没有高品位的钨矿,另外美国在钨合金的冶炼与加工方面投入并不多,而是集中力量研制强度更高的合金钢,所以直到战争结束,美国海军都没有大批量装备复合穿甲弹。
  当然,斯普鲁恩斯并不懂这些技术。
  他只知道,现在第51舰队面临极为尴尬的处境。
  如果不缩短交战距离,在远距离炮战中,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最多与对手打成平手,很难取得优势。因为明帝国海军战列舰配备有更先进的火控雷达,所以炮击命中率要高得多,第51舰队反而处于劣势。如果拉大交战距离,MK7型舰炮将难以穿透对方战列舰的装甲,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如果缩短交战距离,则会将战术主动权交给对手,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承受更多的打击。
  也就是说,第51舰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也就在斯普鲁恩斯迟疑的时候,第11舰队的四艘战列舰调整了交战秩序,各自找准对手,打响了第六轮齐射。
  八点十分不到,“内布拉斯加”号挨了第二枚穿甲弹。
  虽然穿甲弹只是炸掉了该舰的舰首,炸飞了二具重达数十吨的铁锚,对战舰的作战与航行没有多大的影响,但是斯普鲁恩斯不敢再迟疑了。他随即就下达了左转十五度,航速提高到二十七节的命令。
  此时,斯普鲁恩斯只能与白佑彬拼命。
第二十九章
势均力敌
  美军舰队转向之后,白佑彬也下达了同样的转向命令。
  根据了望员的报告,白佑彬对复合穿甲弹有了足够的信心。虽然“皇帝”级与“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总体性能仍然不如“衣阿华”级,但是在拥有足够强大的火力,加上先进的火控系统,只要控制好交战距离,就能确保不落于下风。
  随着二支舰队都转向到三百度,交战距离缩短到了二万一千米左右。
  相对而言,此时的情况对第51舰队非常不利。
  在白佑彬不打算迅速缩短交战距离的情况下,第51舰队只能沿着半径更大的弧形航线,以更快的速度航行,才能进一步缩短交战距离。相反,处于内圈的第11舰队只需要控制好航向,就能以相对较慢的航行速度与对方保持足够的交战距离。
  炮战中,开火一方速度的快慢对炮击命中率的影响最为显著。
  也就是说,速度慢,炮击命中率高,速度快,炮击命中率低。
  在此情形下,斯普鲁恩斯的第51舰队不得不在相对较高的航速上向第11舰队开火,其命中率肯定不如第11舰队。在相互能够击穿对方装甲的情况下,防护性能已经无关紧要了,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火力与综合生存能力。
  这两点中,配备了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舰炮,以及复合穿甲弹的第11舰队的四艘战列舰在火力上明显占优;而采用了更先进的设计理念,舰体更大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则在综合生存能力方面拥有优势。
  对舰队指挥官来说,能够打中敌人,又不被敌人打中,才是最佳的选择。
  炮战很快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各四艘战列舰都找准了自己的对手,展开了一对一的决斗。交战秩序为:“太宗”号对阵“内布拉斯加”号,“太祖”号对阵“新罕布什尔”号,“熹宗”号对阵“俄亥俄”号,“安宗”号对阵“俄勒冈”号。
  一如既往的,“太宗”号的表现非常抢眼。
  这艘战舰从服役的那一天开始,就成为了四艘“皇帝”级中战斗力最强,作战最为勇猛的一艘,其座右铭就是“勇敢”。虽然到现在为止,“太宗”号的舰员几乎轮换了二次,其首批官兵中,只有不到一成还在这艘战舰上服役,舰长也换了四位,但是其勇猛作战的精神,以及在战场上的神勇表现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除了在第八轮齐射时击中了“内布拉斯加”号一次之外,“太宗”号在接下来的齐射中,命中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五左右。在交战距离超过二万米,目标以二十七节的速度航行,且双方都在转向,战场态势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这么高的命中率,已经算得上是非常优秀了。
  八点十四分,“太宗”号收获了第二个“独立”战果。
  在第十轮齐射的时候,从乙炮塔一门主炮打出的穿甲弹准确的落在了“内布拉斯加”号舰桥左后方的水平甲板上,直接砸碎了三号副炮炮塔,并且击穿了下方的水平装甲,最终在距离一号锅炉舱大概二道舱室的位置爆炸。
  该穿甲弹的命中点距离第一枚穿甲弹的命中点不到二十米,因为复合穿甲弹的装药量略高于重型穿甲弹,所以爆炸威力比重型穿甲弹大一点。二枚穿甲弹的炸点离得太近,结果在“内布拉斯加”号的左侧舰体上炸出了一处长条形的缺口。如果不是“衣阿华”级战列舰的舰体极为厚实,且主装甲带后方有三道隔离舱,恐怕这二枚穿甲弹就能使该舰左侧舰体的大量舱室进水,导致舰体严重左倾。
  相对而言,“内布拉斯加”号的火力也是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中最凶猛的。
  仅仅一分钟之后,一枚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就击中了“太宗”号。
  虽然在二万一千米的距离上,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很难对“省”级战列舰构成致命的威胁,但是“皇帝”级战列舰的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远不如“省”级,作为帝国海军的第一种快速战列舰,“皇帝”级的防护能力只比以往的老式战列舰好一些,比后来的其他快速战列舰都差得多。
  这枚十六英寸穿甲弹直接炸穿了“太宗”号的舰尾,如果不是舵舱得到了最严密的保护,恐怕“太宗”号将因此失去转向能力,从而不得不提前离开战场。
  八点二十分,在第十三轮齐射中,“太宗”号再次让对手尝到了痛苦的滋味。
  复合穿甲弹准确无误的落在了“内布拉斯加”号A炮塔的顶部,并且轻而易举的撕穿了厚达二百二十五毫米的装甲,最后在炮塔内发生爆炸,彻底摧毁了这座炮塔。
  因为二万一千米在复合穿甲弹的正常射程范围之内,所以穿甲弹的弹道末端并不是十分陡峭(后来测试发现,复合穿甲弹要在射程超过二万七千米的情况下,弹道末端才会变得非常陡峭),与水平面的夹角在三十度以下。虽然炮塔顶部装甲的厚度只有二百二十五毫米,但是对于穿甲弹来说,其起到的防护作用超过了四百五十毫米厚的垂直装甲。
  在同等情况下,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只能穿透大概四百四十毫米的垂直装甲,而美军装备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也只能穿透大概为四百二十毫米。由此可见,复合穿甲弹的穿甲能力明显在重型穿甲弹之上。如果能够改进弹体结构,使其末端弹道更加陡峭,那么复合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还将提高不少。
  被干掉了一座炮塔之后,“内布拉斯加”号的火力顿时弱了许多。
  连续三轮齐射,“内布拉斯加”号都没有能够收到战果。
  “太宗”号则是越大越猛,在第十七轮齐射的时候,又击中了对手一次。
  这次的命中点在“内布拉斯加”号C炮塔后方,穿甲弹仍然击穿了该舰的水平装甲,并且炸起了很多甲板碎片,但是没有能够对舰体造成更严重的损伤。据后来了解,这枚穿甲弹在进入舰体后并没有发生爆炸,当时了望员看到的只是穿甲弹在砸中甲板之后弹起的碎片,而不是爆炸后产生的碎片。
  因为命中点就在舵舱与C炮塔弹药舱之间,穿甲弹最终停在了三号推进轴上面大概二层甲板处,所以只要引信正常工作,穿甲弹发生爆炸,“内布拉斯加”号必然遭受重创,甚至会因此损失一半的推进能力。可惜的是,穿甲弹没有能够发生爆炸。
  直到八点三十一分,“内布拉斯加”号才收到了第二个战果。
  十六英寸穿甲弹击中了“太宗”号舰体右侧,二根烟囱之间的部位。在连续穿透了露天甲板与水平装甲,以及三道舱室隔板之后,最终在舰体左侧的三号副炮炮塔下方发生爆炸。结果,不但三号副炮炮塔被炸飞,舰体左侧还被炸出了一个直径三米左右的窟窿,而且爆炸点在水线以下,最终导致左侧的五个舱室被海水淹没。
  由此可见,“皇帝”级战列舰的综合生存能力确实不怎么样。
  虽然这枚穿甲弹没有能够使“太宗”号的动力设备遭受重创,但是五座舱室进水,使舰体增重至少一千吨,而且迫使舰长不得不下令向舰体右侧的三个舱室注水六百吨以保持舰体的横向平衡。
  如果换成“省”级战列舰,恐怕结果就不会这么糟糕了。
  三分钟后,“太宗”号收获了第五个战果。
  穿甲弹击中了“内布拉斯加”号舰桥的顶部,炸掉了架设火控雷达的桅杆,以及位于舰桥最上层的火力指挥中心。
  虽然这枚穿甲弹没有能够对“内布拉斯加”号造成致命打击,但是却一举摧毁了其最重要的火控设备与火力指挥中心,使其仅有的二座主炮炮塔只能依靠自带的光学瞄准设备来瞄准目标。
  可以说,这枚穿甲弹对二艘战舰的决斗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之内,“太宗”号基本上每二轮齐射就能击中对手一次,而“内布拉斯加”号在仅有六门主炮,且无法精确瞄准的情况下,需要用六到八轮齐射才能打中“太宗”号一次。
  打到八点五十分的时候,“太宗”号已经收获了九个战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7/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