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3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4/578

  随同向英国运送增援部队与作战物资的船队出发之后,第21舰队(第51舰队留在北大西洋战区之后,将归宿大西洋舰队的第二舰队,其番号也自动变更为第21舰队)遭遇了前来袭击的破交舰队,而且是二支破交舰队。
  混战中,“缅因”号与“明尼苏达”号咬住了前来偷袭的“果敢”号战列巡洋舰,并且在几个小时的追击战中击沉了那艘倒霉的战舰。可是,“缅因”号的运气也糟糕到了极点,在一面倒的战斗中,竟然被对手尾部仅有的二门主炮击中了三次,且一枚穿甲弹打坏了B炮塔的旋转机构,导致该舰的战斗力大幅度降低!
  最终,在与前来接应的英国护航舰队交接之后,第21舰队不得不返回亚速尔群岛。
  值得庆幸的是,“缅因”号的损伤并不严重,只花了三天的时间就修复了B炮塔的旋转机构。随即,第21舰队在十六日离开了英雄港。
  当然,斯普鲁恩斯怎么也没有料到,就在二天多之后,亚速尔群岛遭到了炮击。
  直到二十日凌晨,斯普鲁恩斯才收到了英国大西洋舰队司令部发来的电报,得知亚速尔群岛遭到炮击,英国驻防舰队被消灭,第四舰队出现在了亚速尔群岛附近海域的消息。
  收到电报之后,斯普鲁恩斯的第一感觉就是,英国人没有及时向他通报情况!
  虽然斯普鲁恩斯不是哈尔西,很少发火,但是他也非常的愤怒。整整二天,这条关键的情报竟然延迟了整整二天!
  另外,英国人竟然要求第21舰队先行前往亚速尔群岛寻找第四舰队,为英国大西洋舰队歼灭敌人创造机会。
  这叫创造机会吗?这叫为英国人火中取栗!
  斯普鲁恩斯不是笨蛋,他可不想单独去对付拥有至少八艘快速战列舰的第四舰队,即便要去送死,也要拖上英国大西洋舰队,而不能单独去送死。
  正是如此,在让航海参谋重新设定航线的时候,斯普鲁恩斯才要求降低航行速度,争取在天黑之后就与英国大西洋舰队会合,而不是单独杀往亚速尔群岛。
第三十六章
心存不满
  斯普鲁恩斯不大乐意听从英国人的指挥,坎宁安也不太乐意与美国人合作。
  如同帝国与德国的国家利益存在着差别与矛盾一样,作为协约国集团头号强国的美国与老牌强国的英国在重大的国家利益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作为英国海军的高级将领,在绝大部分英国人都将获得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的时候,坎宁安却并不是很乐观,他甚至认为美国是一个不太可靠的朋友。在坎宁安的眼里,美国参加战争是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同样的,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随时可能背叛盟友。
  战争爆发之后,坎宁安等英国军队的高级将领就知道美国是一个很不可靠的盟友。
  当时,美国没有积极参战,而是利用英国、日本、俄罗斯等盟国来削弱同盟国的军事力量,为自身争取到准备时间,就让协约国集团的很多成员国心存不满。作为对比,明帝国在战争爆发之后就全力以赴,不但在三条战线上承担起了主要的战争义务,还无条件的向同盟国集团的其他成员国提供战略援助,并且积极游说摇摆不定的中立国,为同盟国集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反,美国首先考虑的却是自身利益。
  虽然美国总统很快就说服国会两大党派的议员,通过了《租借法案》等能够为协约国集团提供战争援助的法案,从而让美国迅速成为了协约国集团的战略大后方,大量战略物资与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输往其他国家。但是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的行为仍然遭到了包括英国在内的众多协约国集团成员国的非议。
  随后,日本战败,协约国集团内部对美国的不满已经变成了不安。
  当时,不但意大利倒向了同盟国集团,就连西班牙也开始动摇了。英国国内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有部分英国人认为不值得为美国做挡箭牌,英国应该立即退出战争,与明帝国议和,避免让英国成为第二个日本,并且在议和中为英国争取到有利的谈判条件,以最大限度的确保英国的国家利益。
  虽然在美国积极参战,法国迅速战败之后,英国国内的反战呼声偃旗息鼓,让绝大部分英国人将希望寄托到了美国的身上,但是美国在参战之前的表现,已经让坎宁安这些拥有长远目光的英国高级将领认识到,美国并不能改变英国的命运,甚至有可能将英国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问题是,坎宁安是军人,不是政客。
  当时,大部分英国军队的高级将领都认为不应该与明帝国敌对,而应该像当初对付西班牙帝国时一样,依附在明帝国的战车之上,利用明帝国的支援压制在欧洲大陆上如日中天的德国,以确保英国在欧洲地区的制海权,并且确保英国的海外利益。
  要知道,当初英国正是借助明帝国全力打击西班牙帝国的机会,成为了欧洲霸主。
  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头号敌人一直不是远在地球另外一边的明帝国。最初的时候是西班牙帝国,随后是荷兰,然后是拿破伦统治下的法国,现在是德国。以英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与明帝国争夺世界霸权,最多成为欧洲霸主。在此情况下,与明帝国合作,借助明帝国的帮助打击德国,削弱德国,然后暗中支持法国与俄罗斯,在欧洲大陆搞“均衡政策”,才是英国的基本国策。
  在此情况下,英国可以败给仅仅垂涎欧洲的庞大市场,想在欧洲获得商业利益的明帝国,却不能败给一心想统一欧洲,或者说统治整个欧洲的德国。
  只是,将领的远见卓识对政府的影响并不大。
  作为军人,坎宁安只能在战场上为国家,为民族卖命,而不能在唐宁街十号,或者下议院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是,随着一件又一件让他感到绝望的事情发生,坎宁安已经不对美国抱任何希望了。
  让菲利普斯率领Z舰队前往太平洋,就是为美国火中取栗。最终,明帝国被迫分兵前往南大西洋拦截Z舰队,削弱了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投入。在Z舰队全军覆没的情况下,美国坐收渔翁之利,不但借此机会完成了参战前的所有准备工作,还利用明帝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兵力减弱的机会,偷袭了明帝国海军。
  “巴拿马湾海战”,美国舰队先行一步,安全进入太平洋,结果却将危险留给了欧洲联合舰队,最终导致欧洲联合舰队全军覆没。只是,命运并不仅仅捉弄了欧洲人,还捉弄了美国。在随后的“夏威夷岛海战”中,美国海军也没有尝到甜头,反而蒙受了惨痛的损失,败在了明帝国海军第一舰队的手上。
  接下来,在“马克萨斯群岛海战”中,英国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二艘战列巡洋舰被击沉,美国海军第32舰队却没有损失一艘主力舰。虽然在这场海战中,美军指挥官并没有拿英国舰队当挡箭牌,但是派遣舰队去太平洋,已经削弱了英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的兵力,从而为明帝国海军出兵北大西洋创造了机会。从中得到好处的仍然是美国,至少现在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比一年前轻了许多。
  这些惨痛的教训都让坎宁安相信,美国一直在利用英国。
  从根本上讲,美国向英国提供战略援助,也只是希望英国坚持下去,让美国避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如果美国海军被迫承担起北大西洋的作战任务,那么美国海军将在太平洋上迅速战败,最终输掉这场战争。
  在此情况下,坎宁安会乐意与美国海军合作吗?
  无论如何,坎宁安只是个军人,无权决定到底与谁合作。另外,随着明帝国向第四舰队增派了四艘战斗力极为强大的“省”级战列舰,如果没有美国海军的支援,即便集中英国海军的所有力量都不见得是第四舰队的对手。
  如果英国海军战败,美国就将承担起争夺北大西洋制海权的重任。
  不管斯普鲁恩斯对坎宁安有多么不满,或者坎宁安有多么不信任美国人,美英二国只有相互协作,才能战胜第四舰队。
  问题是,二国海军间的协作并不容易。
  七月初,当英国情报部门发现德国正在向法国北部地区集中兵力,并且向比利时与荷兰运送战争物资的时候,就向英国政府发出了警告。随即,英国情报部门又断定德国不会急于攻打英国本土。首先是东欧战场上的战斗还没有结束,俄罗斯对德国仍然有威胁;其次是德国没有掌握制海权,也没有足够多的登陆与运输舰船,难以跨越英吉利海峡,也就难以登上英国本土。
  随后,第四舰队的异动引起了英国的高度重视。
  如果同盟国集团准备攻打英国本土,首先得夺取制海权。当时,唯一能够从英国海军手里夺走制海权的,就只有部署在直布罗陀的帝国海军第四舰队。
  警报再次拉响,英国海军迅速动员。
  霍顿爵士率领本土舰队返回帕斯卡湾,并且承担起了用四艘刚刚服役,还没有完成训练的“狮”级战列舰对付德国海军的重任。坎宁安则率领机动舰队返回扑茨茅斯,负责策应本土舰队。
  舰队还没有到达扑茨茅斯,坎宁安收到了调令。
  离开机动舰队之后,他的新职务是大西洋舰队司令官。换句话说,转了二年,坎宁安又回到了他的老位置上。
  因为二艘“前卫”级战列舰必须留在机动舰队,所以大西洋舰队仅有四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对海军的兵力安排,坎宁安是比较认同的。虽然“乔治五世”级只能算得上是一种不太成功的条约性战列舰,其配备的十四英寸舰炮已经严重落后,且一直存在则很多小问题,但是要与第四舰队交手,坎宁安宁愿要这四艘性能不算太先进的战列舰,也不情愿指挥四艘没有完成训练,还没有完全形成作战能力的新式战列舰。
  因为事发突然,且第四舰队的威胁迫在眉睫,所以大西洋舰队没有进入港口,而是直接南下,前去接应正在赶来的运输船队。坎宁安也是在半路赶上舰队,并且从休特少将手里接过了指挥权。
  接下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坎宁安感到很不安。
  首先是美国第21舰队遭遇了前来袭击的破交舰队,并且在战斗中有所损伤,必须去亚速尔群岛维修。紧接着,传来了第四舰队将去偷袭亚速尔群岛的消息。这让坎宁安不得不相信,美国舰队的意图与行踪已经暴露,白佑彬决定先干掉第21舰队,然后对付英国大西洋舰队。
  针对这一情况,坎宁安迅速调整了作战计划。
  以他对白佑彬的了解,第四舰队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利用偷袭第21舰队的机会,逼迫大西洋舰队前去决战。到时候,第四舰队完全可以利用优势兵力干掉大西洋舰队,再转身吃掉第21舰队。
  即便坎宁安随后就否决了这种可能,毕竟第四舰队也没有足够的兵力优势,白佑彬不会冒险分散兵力。可是无论如何,大西洋舰队必须与第21舰队一同行动,不能分散,不然就将给第四舰队各个击破的机会。
  在此情况下,谁打先锋,谁当主力就成了问题。
  以坎宁安对美国人的态度,他肯定不会为美国海军火中取栗,就算必须有人做出牺牲,也不应该是已经在大西洋战场上遭受了太多损失的英国海军。
第三十七章
柳暗花明
  斯普鲁恩斯与坎宁安“钩心斗角”的时候,白佑彬却在排兵布阵。
  毋庸置疑,第41舰队的行踪肯定暴露了。
  虽然四艘“省”级战列舰还没有与英国海军的战舰打上照面,但是“功臣”级轻巡洋舰与“省会”级,以及以往的轻巡洋舰有很大的差别,不管是亚速尔群岛上的英国守军,还是之前赶来交火的英国战舰上的官兵,都已发现了这种新式战舰。由此,英美舰队的指挥官就能断定第41舰队的行踪。
  现在的问题是,首先与第41舰队遭遇的是美国舰队,还是英国舰队。
  二十日上午,赵赙礼送来了一条好消息。
  通过“说服教育”,三名被俘的英国海军军官最终决定“弃暗投明”,交代了美国海军第21舰队到达与离开英雄港的时间。虽然这三名军官并不知道大西洋舰队的行踪,但是通过第21舰队到达英雄港的时间就能大概计算出大西洋舰队此时所在的位置。
  在前往英雄港之前,第21舰队肯定要将运输船队护送到英国舰队所在的海域。
  当时,英国海军能够出动的就只有大西洋舰队。
  第21舰队是在十二日夜间到达英雄港的,而第21舰队与“果敢”号遭遇的时间是七月五日。在护送船队的时候,第21舰队的速度不会超过十四节,这是船队的巡航速度。随后,在返回亚速尔群岛的时候,第21舰队的速度在十八到二十四节之间。由此可以推断,第21舰队应该是在比斯开湾以西,距离法国本土大概七百海里,距离爱尔兰大概五百海里处与大西洋舰队会合的。大概在七月十日凌晨,或者上午转向返回亚速尔群岛。
  完成修复工作之后,第21舰队离开英雄港,并且在十八日夜间,或者十九日凌晨收到消息,转向返回亚速尔群岛。此时,第21舰队距离亚速尔群岛不会超过三百五十海里,甚至更近一些。
  在第21舰队转向离开后,大西洋舰队至少得护送船队进入圣乔治海峡,或者前往英吉利海峡。随后,大西洋舰队就将转向。如果以十二节的速度前进(“乔治五世”级的设计巡航速度仅有十节,即便不考虑续航力,其最大经济巡航速度也只有十四节),并且直接前往亚速尔群岛,此时距离亚速尔群岛大概有五百海里。换句话说,只要大西洋舰队跑得不是太快,就仍然在第21舰队的屁股后面。
  根据这一分析,白佑彬基本上断定,只要不出现以外情况,将首先与第21舰队遭遇。
  问题是,战场不可能不出现意外情况。
  到现在为止,白佑彬还不太清楚他的对手是谁呢。
  出发前,姜瑞麟只告诉他,顶替萨摩维尔出任大西洋舰队指挥官的是休特少将,一个依靠祖上的基业,在英国海军中没有多少名声的年轻将领。随后,姜瑞麟又获得了消息,英国海军将原本隶属于本土舰队的四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编入了大西洋舰队。
  据此,白佑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指挥大西洋舰队的不是那个休特,而是坎宁安。
  四艘“乔治五世”级是英国海军的“压箱宝”。二艘“前卫”级的性能并不先进,特别是其主炮显得过小,有点大船扛小炮的味道,且数量太少,难以担当重任。四艘“狮”级的性能很先进,甚至超过了美国海军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非常优秀的快速战列舰,可是刚刚服役,训练工作远没有到位,不然也不会留在本土舰队了。如此一来,在英国海军中担当主力的仍然是四艘“条约型战列舰”。
  无论如何,英国海军都不会将最“精锐”的四艘战列舰交给一个不知名的小将。
  现在的问题是,指挥第21舰队的是谁?
  下午的时候,白佑彬收到了姜瑞麟从直布罗陀发来的电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4/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