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3/578

  战报是通过帝国陆军司令部转发过来的,重点内容是:德国陆军C集团军在当地时间上午十点(帝国时间下午六点)突破了埃登防线,从北面绕过了法军的马其诺防线,现在已经有两个德军装甲师进入了比利时境内,并且分头行动,一个装甲师向马其诺防线后方推进,另外一个装甲师则直奔法国首都巴黎。如果一切顺利,五日之内,德军就能投入二十个师的兵力,彻底击溃法军,奠定西欧战争的胜利基础。
  随同战报一同送来的,还有帝国陆军司令部对西欧战局做的初步分析。
  按照当时的情况,只要德国陆军持续投入主力部队,并且让前线部队保持平均一小时五公里的推进速度,法军将很难在巴黎北面组建新的防线,甚至难以将马其诺防线上的法军抽调回来。
  如此一来,分成A、B、C三个集团的德国陆军将在一个月之内彻底打垮法国陆军。
  现在的关键已经不是德军能不能打败法军,而是法军有没有与巴黎同存亡的意志。如果法军不想让炮火摧毁这座千年古城,不想让自己的首都变成废墟,在德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法军就有可能投降。
  当然,这只是最好的估计。
  如果法军坚持抵抗,除了将首都迁往马赛,或者图卢兹之外,法国军队肯定会坚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如果在此期间,美国出兵欧洲,英国增加在欧洲的远征军兵力,恐怕西欧战场上的战斗还要持续大概一年半到两年。
  当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德军竟然能够从埃登地区突破马其诺防线。
  最大的疑惑是,德军是怎么打下埃本·埃马尔要塞的?
  这座要塞位于比利时东部,属于马其诺防线向北延伸的最庞大的堡垒,也是最重要的支承点。如果不打下这座要塞,德军根本不可能突破马斯河与艾伯特运河,也就无法从埃登地区突破马其诺防线。
  显然,用正规军队是很难打下埃本·埃马尔要塞的。
  用当时德军凯特尔元帅的话来说:十个步兵师都难以打下埃本·埃马尔要塞。
  如果能够用正规战术攻占这座要塞,德军早就杀入比利时与法国境内了。另外,如果用正规部队进攻,马其诺防线上的法军早就收到了消息,不会留在防线上等死,更不会陷入绝对被动的境地。
  当时,几乎没人相信德军能够在不动声响的情况下打下埃本·埃马尔要塞。
  可事情确实发生了,德军正是在占领了埃本·埃马尔要塞之后,古德里安指挥的C集团军的装甲部队才突破了比利时军队在埃登地区的防线,从而杀入比利时境内,并且从北面绕到了马其诺防线后方,将法军置于绝境。
  直到数十年后,德国总参谋部才公开了攻打埃本·埃马尔防线的相关战斗报告。
  完成这个“用十个步兵师都难以完成”的任务的是一支仅仅只有一百二十人的部队,一支与帝国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类似的突击部队。只是,德军的战斗报告中并没有提到该部队的番号,甚至没有提到该部队到底是不是德军的作战部队。
  取得这一突破之后,西欧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彻底性的变化。
  法军原本希望利用马其诺防线挡住德军,然后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用战壕、铁丝网与机关枪大量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耗光德国的战争资源,最终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让德国在精疲力竭的情况下承认输掉了战争。
  二十年间,法国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修建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
  现在,马其诺防线不但没有挡住德军,还导致法军的主力全都集中在战场的侧翼,其北面的宽大正面全都暴露在了德军的装甲部队面前。
  显然,现在的问题不再是法国能不能拖垮德国,而是法国还能坚持多久。
  对帝国海军来说,法国立即战败是最好的结果。
  不说别的,法国海军的那两艘战列舰肯定会被德国海军接受,此消彼涨之下,英国海军就有苦日子过了。到时候,别说向太平洋派遣远征舰队,能够在德国海军,意大利海军,与帝国海军第四舰队的威胁下,守住国门就不错了。
  另外,法国战败之后,西班牙成为了西欧战场上唯一的协约国集团成员国。
  以西班牙的国力,即便可以凭借起境内的地理优势将德军阻挡在国门之外,也不大可能在西欧战场上对同盟国集团构成多大的威胁。
  到时候,西班牙肯定会明智的选择退出战争,与同盟国集团媾和。
  如此一来,协约国集团就只剩下了三个主要成员国,就算美国的战争潜力全部爆发了出来,恐怕也难以见到胜利的曙光了!
第九章
战局突变
  接下来的十多天里,西欧战局的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四月四日,比利时首相在布鲁塞尔宣布向德国投降,并且接受德国的军事管制,从此,比利时退出了战争。
  四月十一日,荷兰王室逃往伦敦。
  次日,在德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在前一天还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的荷兰首相将阿姆斯特丹交给了德军B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司令赖兴瑙上将。从此,荷兰退出了战争舞台,成为了协约国集团的第二个战败国(当时日本旧政府还没有投降)。
  十三日,德军C集团军群第7集团军渡过索姆河。
  次日,第1集团军渡过埃纳河,兵锋直指巴黎。
  十七日,德军A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攻克沙隆,将马其诺防线上的数十万法军阻挡在了前往巴黎的路上。
  至此,法国败局已定。
  二十一日,德军A集团军群的第12集团军与第16集团军会师加莱,将三十多万英国远征军,以及十多万法军与比利时军队围困在了敦刻尔克附近。以当时的情况,只要德军发动进攻,这数十万部队将难逃厄运。
  也就在这一天,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命令第12集团军南下,支援第7集团军向巴黎推进,同时让第16集团军加强从加莱到里尔的防线,防止英国远征军反扑。
  表面上,这是德军先集中力量打下巴黎的策略,可问题是,当时英军有能力反攻吗?
  从二十四日开始,英国海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将被困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的英国远征军,以及部分法军与比利时军队撤出欧洲大陆。
  这场撤退行动持续到四月月底,也就在这几天之内,德军未向敦刻尔克推进一步。
  直到五月二日,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才猛然醒悟了过来,命令第16集团军以最快的速度向敦刻尔克推进。结果,等德军先头部队到达的时候,除了留下来断后的一万多法军官兵之外,近四十万协约国军队的官兵已经撤到了英国本土。
  在这些人中,就有后来自由法国运动的领袖戴高乐上校。
  当时,谁都没有预料到这场大撤退会对整个大战造成多大的影响,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正在向巴黎挺进的四支德国集团军身上。
  五月七日,C集团军群的第1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到达巴黎城外。
  十日前,第7集团军,第12集团军,以及从荷兰战场赶来的第6集团军一部,第4集团军一部合围了巴黎。
  次日,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并且向德国(正式签署投降协议的时候,改为同盟国)投降。
  这个结果既让人感到意外,又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法国宣布战败,停止抵抗的直接原因是不想让巴黎毁于战火,毕竟巴黎是法国的首都,是法国最大的城市,更是法兰西文明的摇篮。让人意外的是,高傲的法兰西人竟然在最需要坚强意志的时候放下了武器,向敌人低下了头颅。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很有戏剧性的事情。
  十五日,德国元首在凡尔赛的森林里,在上次世界大战德国向法国投降,签订投降书的那节列车车厢内,接受了法国政府的投降书!
  显然,德国人这次是扬眉吐气了。
  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多多少少让人感到有点震惊了。
  十六日,美国宣布扣押刚刚到达纽约的法国海军战舰,其中就有“黎塞留”号战列舰。
  当时,这支法国舰队正在北大西洋上执行护航任务,“黎塞留”号则准备到美国进行维修,更换一些出了故障的设备。
  显然,美国的做法是不符合《国际法》的。
  法国宣布战败后,其所有军事资产都将移交给同盟国集团,海军战舰更是最重要的军事资产。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法国海军的所有战舰都是同盟国的战利品。另外,这些战舰也属于法国政府的财产,因此在法国政府投降之后,自然应该由法国政府移交给德国,或者同盟国集团的其他成员国。
  显然,美国没有任何理由扣留法国的战舰。
  只是,事情还没有完。
  十六日夜间,“让·巴尔”号与刚刚装上了发动机,还没有完成舾装的“克莱蒙梭”号战列舰冲出了布雷斯特港,奔赴英国的扑茨茅斯港。
  天亮前,英国本土舰队就派遣战舰为这两艘法国战列舰护航。
  虽然这名义上是法国海军官兵不愿意向德国投降,在政府宣布战败后决定继续抵抗。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英国仍然没有权利接收这两艘战舰,更不应该为其提供保护。只是,英国不会让任何一艘对其有威胁的法国战舰落入德国的手中。
  到此,除了那些还在马赛港修理的战舰之外,法国海军就只剩下了一艘没有完工的战列舰,即“黎塞留”级战列舰的第四艘“福熙”号。当时,这艘战舰只完成了不到百分之五十的工程量,即便德国想将其建成,也需要花费不少的力气。
  站在帝国海军的角度来看,法国战败,多多少少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首先是美英的战略要受到影响,至少在英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将德国海军封锁在波罗的海里面之前,美国不能对北大西洋上的战斗撒手不管,更不能抛弃西欧地区最后一个(当时西班牙已经停止了炮击直布罗陀要塞的行动,其态度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出现转变)盟友,更不能放松对俄罗斯的支持。
  如此一来,美国海军必须在北大西洋上有所作为。
  同样的,法国战败之后,英国直接暴露在了德国的炮口之下。即便隔着一道英吉利海峡,如果让德国海军冲出了波罗的海,英国本土肯定会受到威胁,到时候甚至会让德国下定决心强渡英吉利海峡,登陆英国本土。
  在这种情况下,英美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六月份之前扩大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投入。
  海军情报局也很快证实了这一分析。
  五月十八日,美国海军的“马里兰”战列舰开赴英国,并且加入了英国本土舰队,开始协助英国海军对付德国舰队。
  十九日,美国与西班牙签署了战略援助协议。
  按照该协议,美国提供给西班牙的战略物资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同时派遣十个陆军师帮助西班牙守卫比利牛斯山防线,阻止德军进入西班牙境内。
  二十日,由一百二十艘万吨级货轮组成的船队离开波士顿,奔赴俄罗斯。
  显然,美国也通过加强提供战略援助的方式让俄罗斯坚定信心,并且加强俄罗斯在这场大战中的地位。
  可以说,美国在此时已经放开了手脚。
  经过近半年的战争动员,美国的战争潜力初步爆发了出来,并且成为了协约国集团内战斗力最强的国家。
  只是,有一件事情是美国没有预料到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3/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