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578

  作为舰队指挥官,白佑彬知道这些因素会对战斗产生微妙的影响。
  同样的,金凯德也不会忽略这些看似渺小的问题。
  二点十分不到,WNP01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就将航向向右偏了大概十度,同时向第31-1主力编队打出了第一轮齐射。
  呼啸着的炮弹从战舰上空飞过时,白佑彬顺着回过头去。
  “长官……”
  微微挥了挥手之后,白佑彬打住了杨定方的话。
  这时,爆炸声传了过来,是炮弹落在海里的爆炸声。
  “五百米开外,离我们很远!”站在舰桥右侧舷窗旁的军官叫了起来。
  “下令还击吧!”杨定方走到了白佑彬身旁。
  微微摇了摇头之后,白佑彬说道:“别急,美军根本打不中我们,让距离再拉近一点。”
  “可是……”
  “让各炮组继续测量距离。”白佑彬没有跟杨定方多罗嗦,“杨定方,你去指挥战舰做战术机动,让‘南海’号择机脱离编队。另外,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火。”
  白佑彬的这个战术决策让很多人感到不解。
  按照平常的战术,在距离缩短到二万四千米的时候,他就应该下令开火。现在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一万九千米之内,他仍然“沉得住气”。即便美军的炮击没有多少准头,可是谁能保证运气不在第31舰队这一边,谁能保证不会打中对方几枚炮弹?
  以白佑彬以往的指挥方式,恐怕他早就下令开火了。
  归根结底,原因还是在两艘战列舰上。此时,两艘战列舰的主炮身管寿命都不到一百枚。感觉到金凯德不好对付之后,白佑彬就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如果过早开火,打到最后很有可能出现意向不到的情况。
  当然,先敌开火,先敌命中肯定是舰队指挥官首要考虑的问题。
  也正是如此,白佑彬的决策让很多参谋都不理解。
  另外,白佑彬掌握的一份情报也对他的决策产生了影响。即“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防护能力。按照当时帝国海军情报局提供的相关情报,“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对应四百毫米穿甲弹的避弹区为一万九千五百米到二万五千米。
  只是,白佑彬并不知道,这份情报针对的是四百毫米普通穿甲弹,而不是重型穿甲弹。
  毫无疑问,白佑彬只是想让距离再缩短一点,在更有把握的情况下开火打掉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万幸的是,这次他遭遇的是一批“菜鸟”。
  美军的炮击偏得有点离谱,特别是在“东海”号与“南海”号分头进行战术机动之后,靠光学测距仪瞄准目标的美军炮手不但无法迅速捕捉到目标,还难以让炮弹落到两艘战列舰附近。
  美军的前五轮齐射,竟然没有一枚近失弹!
  二点二十五分,距离缩短到一万七千米的时候,白佑彬下达了两条命令。
  首先是将航向转到三百二十度,其次是向美军战列舰开火还击!
第三十六章
明显差距
  如同白佑彬在猜测金凯德的意图一样,在第31舰队的一系列奇怪战术机动之后,金凯德也开始怀疑对方的指挥官到底是不是那个年轻的上校军官。或者说,他面对的到底是不是第31舰队。
  一点半左右,“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上的雷达操作员都判断出出现,从彼得里礁北面杀出来的是两艘战列舰,而不是两艘巡洋舰。数分钟之后,了望员发来了同样的报告。
  另外,了望员还判断出那是两艘“南海”级战列舰。
  到此,金凯德才真正相信,他遭遇到了第31舰队的“伏击”。
  这也证明了他之前的猜测:“躲”在彼得里礁北面的是对方的战列舰,而不是巡洋舰。
  当时,金凯德就选择了继续前进。因为WNP01舰队将从距离彼得里礁西南大概三十公里处经过,即便战列舰主炮的射程都在四十公里左右,可是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能够打中三十公里外,还在高速航行的目标。只有在轰击地面固定目标时,战列舰主炮的最大射程才有意义。海战中,战列舰的交战距离一般都在五千到二万五千米之内。
  由此可见,金凯德冒险前进的目的,就是要将第31舰队的主力逼出来。
  现在,他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所以就毫不犹豫的下达了转向命令。
  非常正规,非常标准的战术机动,WNP01舰队不但有速度优势,还有位置优势,因此可以在敌人进入主炮的有效打击范围之前占领最有利的横向战位,然后趁敌人逼近的时候用十六英寸巨炮狠狠的教训那两艘在上次世界大战末期建造的战列舰。
  当然,这只是当时WNP01舰队参谋军官的想法。
  金凯德可不会认为对手会这么轻易上当。说白了,即便那两艘“南海”级战列舰已经服役了二十年,可是大明帝国海军对其进行了至少两次大规模改进,并且在战争爆发后还对其进行了改进,其战斗力不比后来的“条约型战列舰”差。发生在南大西洋上的战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是那两艘“南海”级战列舰干掉了英国海军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而且自己几乎没有受到损伤。
  紧接着,当对方开始减速的时候,金凯德手下的那批军官就笑不出来了。
  很明显,那两艘“南海”级战列舰不想逼近WNP01舰队。此时,别说金凯德,就连一般的参谋都知道,大明帝国海军装备了四百毫米舰炮的战列舰的远战能力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战列舰之上。
  真要在二万米左右的距离上开打,恐怕没有一艘战舰能够击败大明帝国海军的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也不例外,因为其装备的MK6型舰炮无法将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的威力完全发挥出来。更要命的是,当时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没有配备多少重型穿甲弹,占多数的还是仅仅只有2240磅(约合1017公斤)重的普通穿甲弹。
  最重要的是,在远程常规炮战中,没有远战火力优势的支持,快速战列舰的速度优势将变得毫无意义。
  这一点,金凯德最为清楚。
  在研究了西太平洋上的几场经典战例,特别是大明帝国海军快速战斗群击败日本联合舰队的那几场战斗之后,金凯德就发现,要想将快速战列舰的战斗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必须具备另外两项基本能力。
  一是雷达,特别是在夜间与天气状况不好的条件下,雷达成为了战舰上唯一的眼睛。
  二是远战能力,也就是主炮的远距离穿甲能力与远距离炮击精度。
  可以说,这有具备了这两项关键技术与能力之后,才能将快速战列舰的速度优势发挥到极限,并且在战斗中击败强大的敌人。
  当时,美国海军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在关键设备与关键技术上远远落后。
  随着对方在两万米左右的距离上转向,WNP01舰队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了。
  情况很清楚,如果在这个距离上开打,WNP01舰队占不到任何优势,反而会迅速用光本来就不多的重型穿甲弹。另外,如果战斗拖下去,或者运气偏向对手,WNP01舰队很可能丢掉唯一的优势。
  如果缩短距离,对手肯定会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投入战斗,最终击垮WNP01舰队。
  可以说,对WNP01舰队来说,现在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此时,“路易斯维尔”号与“休斯顿”号被击毁的消息让金凯德更加感到了局势的严重性。
  WNP01舰队只有两艘重巡洋舰,四艘轻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
  第31舰队至少有六艘轻巡洋舰与多达二十艘的驱逐舰。
  随着“路易斯维尔”号与“休斯顿”号覆灭,第31舰队在辅助力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再拖下去,白佑彬很有可能出动一支驱逐舰编队,让WNP01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吃点苦头,然后趁机缩短距离,开始炮战。
  在这种情况下,WNP01舰队几乎没有胜算。
  也就是说,必须要赶在对手出动辅助战舰打破战场上的僵局之前,让对手的两艘战列舰挨上几枚炮弹,奠定胜局。
  如此一来,金凯德别无他法,只能下令转向,缩短与对手的距离。
  随即,“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的主炮就打出了第一轮齐射。
  结果可想而知,在仍然保持二十节航速的情况下,两艘依靠光学测距仪瞄准目标的战列舰的炮击根本不会有多少效果。
  两轮齐射过后,第31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开始进行战术机动。
  此时,最让金凯德不解的是,敌人的两艘战列舰竟然在海上跳起了“芭蕾”,只是在做战术规避动作,而没有开火还击。
  正是如此,金凯德才怀疑对方的指挥官是不是白佑彬。
  就金凯德所掌握的情况,在白佑彬参加与指挥的几场战斗中,大明帝国海军的战列舰都创造了在二万米之外击中敌舰的射程纪录。特别是在“萨兰加尼海战”中,快速战斗群的四艘战列舰在二万米开外就干掉了“扶桑”号,随后又在接近二万米的距离上干掉了“山城”号,让日本联合舰队在几乎没有进行还击的情况下损失了两艘战列舰,从而最终迫使高野五十六做出了撤退的决定。
  即便“南海”级不是快速战列舰,可是在改进中照样换装了新式主炮,并且与快速战列舰一样,安装了搜索雷达与火控雷达,其光学测距仪也得到了更换。因此,“南海”级的远战能力应该不会比快速战列舰差多少。
  为什么在距离缩短到一万九千米以内的时候,敌人还不开火还击?
  不管为什么,不管第31舰队的指挥官是不是白佑彬,金凯德都不会放过如此好的机会,他甚至在这个时候看到了一丝获胜的希望。
  只是,接下来的三轮炮击让金凯德极为失望。
  随着交战距离近一步缩短,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炮击准确性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不少。
  按照了望员的报告,五轮炮击,九十枚穿甲弹,无一命中,无一近失。
  由此可见,这两艘战列舰上的炮手素质有多么糟糕。
  实际上,这一情况与快速战斗群在“大东海战”中的表现非常相似。当时,三艘快速战列舰的炮击也糟糕到让舰队指挥官祖寿清根本不敢相信。特别是“仁宗”号,在一万米的距离之内,都差点把炮弹送到了距离敌舰三千多米的友舰上。
  可以说,WNP01舰队错失了最宝贵的十五分钟。
  没等金凯德扼腕叹息,“东海”号与“南海”号的齐射就彻底毁灭了那一丝获胜的希望。
  炮弹呼啸着落了下来,第一轮齐射的十六枚穿甲弹中,就有三枚近失弹!
  更重要的是,对方两艘战列舰没有集中火力打击一艘WNP01舰队的战列舰,而是分别瞄准了各自的目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