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578

  从这也能看出,白佑彬不但没有盲目自信,更没有大意轻敌。
  在战场上,只有能够充分,并且合理的利用每一艘战舰,善于掌握机会,更善于创造机会的舰队指挥官,才能用有限的兵力,在付出最小代价的情况下,获得胜利,并且将胜利果实最大化。
  现在,白佑彬就要用六艘驱逐舰来改变局面,并且将战果最大化。
第十七章
无畏雷击
  “果敢”号中弹的瞬间,菲利普斯露出了一丝笑容。
  打到现在,Z舰队的两艘战列舰才首开战果,而且这个战果来得相当不易。如果对手是一艘拥有四座炮塔的战列舰,恐怕首先遭殃的将是“纳尔逊”号。
  当然,菲利普斯的笑容多少有点苦涩。
  “纳尔逊”号只打掉了“果敢”号的一座炮塔,而“罗德尼”号在敌人两艘战列舰的轮番猛轰之下,已经奄奄一息,行将就木了。
  可以说,打到这个地步,就算击沉了“果敢”号,就算“反击”号立即赶到战场,Z舰队都输掉了这场海战,并且失去了进军太平洋的机会。毕竟,对方两艘战列舰都“毫发无损”,继续打下去,Z舰队也没有多大的获胜希望。
  也正是如此,菲利普斯首次产生了撤退的想法。
  只是,撤退需要条件。
  如果能够重创敌人的旗舰,敌人就将失去统一指挥,从而无法追击撤退的Z舰队。而现在看来,开始那一炮还不足以使敌人的旗舰丧失战斗力与指挥能力,必须再接再厉,至少要打掉敌人的司令舰桥!
  随着“果敢”号转向,菲利普斯看到了希望。
  此时,不用菲利普斯下达命令,“纳尔逊”号上的九门主炮都将瞄准“果敢”号的舰桥,或者说,都只能瞄准“果敢”号的舰桥。
  与此同时,“东海”号与“南海”号的舰长也是目瞪口呆。
  “果敢”号竟然冲向了敌人的战列舰!
  在两位舰长看来,舰队指挥官肯定是想缠住一号目标舰,为“东海”号与“南海”号击沉二号目标舰创造机会。
  此时,两名舰长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在没有收到舰队指挥官命令的情况下,两艘战列舰同时掉转炮口,开始轰击一号目标舰,也就是“纳尔逊”号战列舰。
  这并没有违背帝国海军的军规,在旗舰中弹,无法确认舰队指挥官是否能够继续指挥舰队作战的情况下,舰长有权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采取最有利的战术。而所有战术都必须以保护旗舰,保护舰队指挥官为主要目的。
  两艘战列舰刚朝“纳尔逊”号打出一轮齐射,“果敢”号舰首方向上的四门主炮再次开火了。
  这下,成了第62舰队的三艘主力舰围攻“纳尔逊”号。
  只是,这一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
  “南海”号在朝“纳尔逊”号打出了两轮齐射之后,立即掉转炮口,继续炮击“罗德尼”号,因为此时“罗德尼”号上的主炮还没有被完全摧毁,另外“南海”号位与第62-1主力编队的最后面,其默认交战对手就是“罗德尼”号。
  随后,“南海”号还将航向调整到了七十度,向“罗德尼”号逼近。
  “东海”号也迅速调整了航向,准备逼近“纳尔逊”号,用最快的速度干掉“纳尔逊”号,并且设法将“纳尔逊”号的炮火吸引到自己身上来。
  只是,“纳尔逊”号并没有掉转炮口,仍然在猛轰“果敢”号。
  显然,这场原本“有次序,有纪律”的战斗变成了一场混战,双方的五艘主力舰都在按照最佳的战术,或者能够最快击败敌人的战术行动。
  这也反映出,白佑彬作为舰队指挥官确实稚嫩了一点。
  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他能有效的组织舰队火力,将舰队的战斗力发挥到极限,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击败敌人,获得最大的战果。可是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或者遇到不太顺利的情况,他缺乏应付危机的经验,对大局控制不够的缺陷就暴露了出来。
  幸运的是,白佑彬手下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舰长。
  “南海”号与“东海”号的舰长都是在海军服役了十多年的老兵,而且都参加了多次海战,经验与指挥能力不用怀疑。
  同样的,正在向“纳尔逊”号靠近的六艘驱逐舰的舰长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应变能力。
  距离“纳尔逊”号大概五千米,到达战术守则中规定的鱼雷发射距离时,第62-3驱逐舰编队里领队的“张家港”号驱逐舰没有转向,而是在继续逼近目标。该舰的舰长很清楚,距离越近,鱼雷越容易击中敌舰!
  也活该“纳尔逊”号倒霉。
  在转向逼近“果敢”号的时候,因为受前方舰桥的阻挡,雷达已经无法探测到“果敢”号,所以“纳尔逊”号的舰长下令暂时关闭雷达。
  战斗爆发的时候,“纳尔逊”号的雷达已经连续工作了接近三个小时,而其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只有四个小时。随后又紧急启动,因此雷达随时有可能出故障。为了能够在转向之后用雷达为主炮提供射击参数,所以在这个时候关闭雷达也无可厚非。
  问题是,在关闭了雷达之后,“纳尔逊”号的了望员几乎都在协助主炮作战。
  当时,只有后桅杆上的两名了望员在监视战舰东面与西面的情况。而按照正常情况,至少需要四名了望员监视战舰两侧的海域,这才能够保证及时的发现逼近的敌舰,特别是敌人的驱逐舰!如果遇到比较恶劣的天气,夜晚能见度过低,负责警戒的了望员应该提高到六名,甚至八名!
  可以说,“纳尔逊”号是自己“闭上了双眼”。
  三点五十一分,当了望员喊出“鱼雷袭击”的时候,第62-3驱逐舰编队的六艘“江浙”级驱逐舰与“纳尔逊”号战列舰的距离已经不足三千五百米了。
  半分钟后,“纳尔逊”号尾部的四座副炮炮塔喷出火舌的时候,驱逐舰又将距离缩短了大概五百米。也就在这个时候,“张家港”号率先右转,另外五艘驱逐舰也紧随其后。只是,六艘驱逐舰并没有立即发射鱼雷。
  它们向干什么?
  炮火中,六艘驱逐舰如同六头矫健凶狠的牧羊犬,齐刷刷的转到了“纳尔逊”号的左舷方向上,并且以几乎平齐的航向继续向“纳尔逊”号逼近。
  这绝对是极为罕见的鱼雷攻击战术。
  一般情况下,驱逐舰应该从目标舰的侧舷方向逼近,到达鱼雷发射海域之后,再转向发射鱼雷,而不是从目标舰的舰尾方向逼近,然后转到目标舰的侧舷方向上去发射鱼雷,更不应该在目标舰已经做出反应,在敌人的炮火威胁下继续逼近敌人!
  显然,这六艘驱逐舰的战术也让“纳尔逊”号的舰长有点吃不消。
  为了避免遭到鱼雷攻击,“纳尔逊”号也被迫右转,并且开始用主炮轰击逼近的驱逐舰。只是,在这么近的距离之内,战列舰主炮的转向速度太慢了,很难打中速度超过三十节,而且还在改变航向的驱逐舰。
  在距离缩短到二千米之前,“张家港”号与“金坛”号先后被“纳尔逊”号上的六英寸副炮击中,而且都燃起了大火。只是,两艘驱逐舰并没有停下,也没有转向脱离战斗,仍然在逼近“纳尔逊”号。
  显然,第62-3驱逐舰编队的指挥官(“张家港”号驱逐舰的舰长)不但想在更近的距离内发射鱼雷,还想帮助“果敢”号引开敌人的注意力。
  三点五十四分,在几乎与“纳尔逊”号平齐,距离只有一千五百米的时候,驱逐舰才射出了鱼雷。此时,“金坛”号已经被打得爆炸沉没,“张家港”号的露天甲板也几乎被海水淹没了,“平湖”号与“海宁”号都先后中弹。
  据战后统计,第62-3驱逐舰编队一共发射了四十四条鱼雷!
  这是个什么概念?速度达到了五十五节的重型鱼雷跑万一千五百米的距离,速度不到十六节的“纳尔逊”号只能跑出大概四百米的距离,或者使航向偏转四十度。如此一来,四十四条鱼雷保持十米的间隔距离,不管“纳尔逊”号转向还是直线航行,都至少要被七条鱼雷击中!
  用四艘驱逐舰对换一艘战列舰,绝对是再划算不过的了。
  不说别的,“纳尔逊”号一座主炮炮塔的价值就超过了一艘驱逐舰的价值。
  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进行“对换”。
  白佑彬就不希望第62-3驱逐舰编队的官兵为了保护“果敢”号去送死。
  在他命令第62-3驱逐舰编队发动鱼雷攻击的时候,除了希望用鱼雷重创一号目标舰之外,白佑彬更想抓住机会迫近敌舰,让“果敢”号的主炮发挥威力。另外,只要两艘战列舰能够尽快击沉二号目标舰,也能投入到对付一号目标舰的战斗中来。
  也就是说,第62-3驱逐舰编队完全没有必要冒险,在五千米外发射鱼雷就行了。
  可是,六艘驱逐舰不但拼命,还在转向的时候替“果敢”号挡住了炮弹。这也同时挡住了“果敢”号的射界。
  为此,“果敢”号不得不向左转向,以避开驱逐舰。
  虽然当时“果敢”号丙炮塔的火势得到了控制,但是“果敢”号左转向之后,很快就将挡住后面“东海”号的射界。为此,“东海”号要么转向,要么加速,其主炮的命中率都将受到影响。
  只是,在这个混乱的战场上,白佑彬也不能奢望出现更有利的局面了。
第十八章
尊重对手
  如果说,“果敢”号挨了“纳尔逊”号这个重量级对手一记重拳,被打得昏头转向,步履踉跄,还丢掉了一条胳膊,那么“纳尔逊”号就被六个身材矮小,行动快捷的刺客捅了八刀,而且刀刀致命。
  短短一分钟内,八条鱼雷先后击中了“纳尔逊”号战列舰。
  “纳尔逊”号因此获得了两个世界之最。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同一轮攻击中内被数量最多鱼雷击中的战列舰;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艘先被鱼雷击中,并且因此战沉的战列舰。
  别说八条鱼雷,以“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水下防御能力,三条重型鱼雷就足够了。
  可以说,水下防护性差,是所有“条约型战列舰”的通病。
  要在三万五千吨的标准排水量之内,装上八门或者九门十六英寸或者四百毫米口径的主炮,并且使其航速不低于以往的战列舰,还得保证其主装甲带,以及关键部位的防护装甲能够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承受住自身主炮穿甲弹的轰击,所有“条约型战列舰”都得牺牲一些性能。
  早期的“条约型战列舰”牺牲的几乎都是水下防护能力。
  “纳尔逊”级就是典型代表,为了控制排水量,其主装甲带没有延伸到舰底。另外,还得利用独特的火炮布置方式减少防护区间,缩短主装甲带的长度。结果,有限的舰体空间不但减少了携带的燃油量,缩短了续航能力,还在设置防鱼雷隔舱方面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即便在后来的改进之中,“纳尔逊”级也没有像“伊丽莎白女王”级那样,在舰体两侧增设防鱼雷隔舱。
  当然,导致这一原因的不是排水量超标,而是“纳尔逊”级的主机功率过低,如果加装防鱼雷隔舱,将大幅度增加排水量,增大航行阻力,从而使其原本就不算快的航速降低到无法接受的程度。
  当然,从根源上讲,这仍然是限制排水量导致的结果。
  正是这些因素,英国海军一直不太重视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其在海军中的地位甚至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因为在规避鱼雷的时候选择了右转向,所以这八条鱼雷全部击中了“纳尔逊”号左舷从舰尾到舰体中部这一段范围之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