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578

  也不可能,“果敢”号与“东海”号的火控雷达同时出问题的可能性非常渺小,而且真的出了问题,也早就被发现了。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科氏力!”
  听到闵瑞生的叫声,白佑彬与谢昶伦都朝他看了过去。
  “我们现在在南半球,而不是在北半球,所以……”
  白佑彬猛的一惊,立即朝谢昶伦看了过去。
  战舰猛的震了一下,三座主炮炮塔打出了第四轮齐射。
  谢昶伦没有再耽搁时间,立即去下达了命令,让各炮组的枪炮军官将弹道计算机上的科氏力常数由正值改为负值。
  科氏力即地球自传产生的偏向力,在北半球,科氏力相对于物体运动方向向右。也就是说,因为地球的自传,炮弹在飞行过程中将受到一个垂直于弹道的,向右的作用力的影响。虽然这个力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需要飞行十多公里的炮弹来说,肯定会使其落点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在设计弹道计算机的时候,技术人员就考虑到了科氏力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根据不同纬度,设定了不同的数值。问题是,当时技术人员只考虑到了舰队在北半球作战,而没有考虑到舰队到南半球作战的情况。
  在南半球,科氏力的作用方向正好与北半球相反。
  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考虑到这个问题。闵瑞生提出来之后,学枪炮出身的白佑彬与谢昶伦立即就明白了过来。
  这也正好解释了“南海”号的炮击准确率高于“果敢”号与“东海”号的原因。
  在没有弹道计算机的情况下,“南海”号的枪炮长只能自行计算炮击角度,并且在发现误差之后,根据经验来调整下一轮开火时的角度。因此,在第一轮齐射出现较大偏差之后,“南海”号的枪炮军官及时的调整了水平角,而“果敢”号与“东海”号的枪炮军官则仍然依照弹道计算机的计算结果来设置水平角。
  两分钟后,两艘战列舰打出的第四轮齐射证明了闵瑞生的推断。
  这次,炮弹没有全部落空,至少有两枚穿甲弹击中了敌舰。只是,中弹的不是一号目标舰,而是二号目标舰!
  当时,“纳尔逊”号刚刚冲到“罗德尼”号的前面。
  按照菲利普斯的命令,“罗德尼”号减小了转弯半径,从而在到达“纳尔逊”号的航线上的时候,正好位于“纳尔逊”号的后面,与“纳尔逊”号的距离不到七链,而这正好是第62舰队两艘主力舰打偏了的炮弹的弹着区。
  结果,“果敢”号与“东海”号第四轮齐射打出的十四枚穿甲弹全都朝“罗德尼”号砸了过去。可以说,这完全是运气,或者说是“罗德尼”号主动进入了弹着区,主动“撞”上了落下来的炮弹。
  因为没有“刻意”瞄准“罗德尼”号,所以这两枚穿甲弹的威胁性并不是很大。
  打中了C炮塔右侧主装甲带的那枚穿甲弹根本就没有爆炸,只是在厚达十四英寸的钢板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划痕,随即就掉入了海里。打中右舷E2副炮的那枚穿甲弹也在穿透了副炮炮塔,撞上水平装甲之后发射爆炸,并没有对舰体构成严重的损伤。也就是说,这两枚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只“解决”掉了“罗德尼”号的一座副炮炮塔。
  问题是,当时的交战距离太远,了望员无法准确判断弹着点。
  在向舰队指挥官报告的时候,了望员竟然说第一枚穿甲弹打中了二号目标舰的C炮塔。而且,在“罗德尼”号随后的一轮齐射中,其C炮塔确实没有开火,只有前部的A、B两座炮塔进行了还击。
  根据当时的情况,应该是C炮塔内的炮手被震伤,所以没能及时投入战斗。
  可这足以让白佑彬做出新的决定,也足以改变“罗德尼”号的命运了。
  确定二号目标舰遭到“重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主炮火力之后,白佑彬立即调整了交战秩序:集中炮火对付二号目标舰!
  从第五轮齐射开始(“南海”号是第六轮齐射),第62舰队的三艘主力舰全都瞄准了“罗德尼”号战列舰。而且,此时三艘主力舰都已调整好了射击参数,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也不会让炮弹偏出上千米远了。
  另外,“果敢”号与“东海”号很快就将火控雷达与弹道计算机的威力发挥了出来。
  三点二十一分,第七轮齐射时,“果敢”号与“东海”号再次双双获得战果,从了望员的判断来看,“果敢”号至少击中了二号目标舰一枚穿甲弹,“东海”号则打中了二枚。而从“罗德尼”号的战斗记录来看,在这轮炮击中,一共挨了四枚穿甲弹。
  此时,双方的交战距离仍然在两万米左右。
  在这个距离上,穿甲弹打击的仍然是战列舰的水平装甲。
  确认的,“果敢”号打中的那枚穿甲弹的命中点应该在“罗德尼”号的舰首,并且在砸穿了水平装甲,以及舰首左侧的船壳之后,在其左侧的海面下发生了爆炸。因为爆炸距离舰体很近,而且“罗德尼”号舰首处几乎没有装甲保护,所以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其舰首左侧水线以下部位弄出了一个直径约莫三米的大洞,导致四个舱室立即被海水淹没,其五分钟之内的进水量就超过了八百吨。
  “东海”号打出的两枚穿甲弹,一枚打中了“罗德尼”号的舰桥顶部,直接炸毁了主测距仪。另外一枚落在了烟囱左侧D1炮塔的前面,而且在穿透了舰底之后爆炸,结果导致海水迅速淹没了1号锅炉舱,里面的数十名锅炉兵全部阵亡。他们大部分不是被淹死的,而是被散发出的高温水蒸气给烫死的。
  第四枚穿甲弹打在了烟囱右侧水平装甲的边缘上,在撞上了主装甲带之后,偏出了舰体,落入海中爆炸。
  后来推测,第四枚穿甲弹很有可能是“南海”号打出的。
  因为“南海”号第八轮齐射的时间与“东海”号几乎一样,而且这枚穿甲弹炸起的海水挡住了了望员的视线,所以当时将这个战果记在了“东海”号的身上,而没有算成“南海”号的收获。
  这轮炮击,足以让英国战舰上的官兵感到恐惧了。
  在北大西洋战场上,英国海军就领教过德国海军的“精湛技艺”。德国海军的两艘战列巡洋舰经常在非常远的距离上打出极为精准的齐射。可是比起第62舰队的这轮齐射来说,德国海军的那点表现就不算什么了。
  二万米的交战距离,二十二枚穿甲弹命中了四枚,另外至少还有六枚近失弹!
  显然,这个命中率与准确率高得吓人。
  更重要的是,这是在夜间,而且还是在暴雨天气下进行的海战,了望员与光学测距仪根本派不上用场,必须依靠雷达来指挥炮击。
  恐怕,此时菲利普斯也该明白,日本联合舰队为什么那么快就战败了吧。
  当然,灾难还没有结束。
  三点二十五分,在第九轮齐射中,“果敢”号与“东海”号再次收获战果。也就在这轮齐射之后,“罗德尼”号上燃起了大火。根据当时“果敢”号上的了望员判断,起火点应该在舰桥的右侧,主装甲带的上方,而那里正是放置汽艇的位置。也就是说,穿甲弹打爆了汽艇使用的高压天然气罐。
  此时,双方的交战距离大概为一万九千五百米。
  虽然“罗德尼”号还能保持十二节的战斗航速,但是在连番被穿甲弹命中的情况下,这艘原本状况就不太好的战列舰肯定坚持不了多久。
  对于“纳尔逊”号上的菲利普斯来说,留给他反抗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第十五章
悔之晚矣
  看着“罗德尼”号上燃起的大火,菲利普斯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后悔。
  值得他后悔的太多了,他觉得不应该在十多分钟前让“罗德尼”号改变转向方法,不应该在几个小时前去休息,不应该在傍晚的时候继续南下,不应该在几天前改变与油船的会合海域,不应该让“反击”号脱离编队。
  当然,任何后悔都变得于是无补。
  眼前,他能做的,就是尽量抓住最后的希望。即便击败敌人的希望极为渺茫,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停止反抗,更不能任人宰割。
  十多分钟前,菲利普斯就给“反击”号去了电报,要坦南特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战场。
  就在“罗德尼”号第三次被齐射击中之前,菲利普斯让“纳尔逊”号集中火力轰击排在最前面的那艘敌舰。至少,从了望员的判断来看,那是一艘只有三座炮塔的主力舰。依据已经掌握的情况,敌人拦截舰队里的两艘战列舰都有四座炮塔,只有那艘战列巡洋舰是三座炮塔。另外,敌人的指挥官是战列巡洋舰的舰长,因此可以判断那艘战列巡洋舰为敌人拦截舰队的旗舰。
  显然,菲利普斯的这个判断相当准确。
  问题是,二万米的交战距离,对于没有火控雷达,连搜索雷达都无法准确测量出敌舰距离的“纳尔逊”号来说,确实太远了一点。前三轮齐射,“纳尔逊”号完全是在浪费炮弹,打出的二十七枚穿甲弹不但无一命中,落点最近的,距离“果敢”号也有大概一千五百米,连“脱靶”都算不上。
  战斗打到这个地步,也只能算是菲利普斯,或者说是英国海军的悲哀。
  可以说,当时菲利普斯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逃,肯定逃不掉。
  对方的二艘战列舰的最快速度可以达到二十五节,“纳尔逊”级最快也就二十三节。另外,“罗德尼”号已经损失了两台锅炉,其速度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二十三节。加上现在的天气,能够达到二十节就相当不错了。
  最要命的是,“纳尔逊”级战列舰的主炮全在舰首方向上,如果转向逃跑,就无法用主炮向敌人反击,只能被动挨打。到时候,敌人完全可以“尾随”Z舰队,就算只用前部主炮作战,也能干掉Z舰队。
  逃不掉,就只能与敌人拼。
  要想拼出个“花样”来,就必须缩短作战距离,让“纳尔逊”级战列舰的十六英寸巨炮发挥威力。
  三点半,菲利普斯再次下达了转向的命令。
  他必须要缩短交战距离,不然在远距离炮战中,Z舰队没有任何胜算。
  按照当时的情况,Z舰队必须要将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五千米之内,“纳尔逊”号才有可能打中“果敢”号。而要想用其使用的轻弹击穿“南海”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交战距离必须缩短到一万三千米以内,而不是英国海军测试出的一万六千米。
  在一万五千米的距离上,第62舰队的三艘主力舰即便使用标准穿甲弹,也能轻而易举的打穿“纳尔逊”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显然,就算是缩短了交战距离,Z舰队也没有多大的胜算。
  更要命的是,菲利普斯不敢抛下“罗德尼”号。
  如果仅仅只有“纳尔逊”号转向,第62舰队的三艘主力舰肯定会集中火力,首先轰沉“纳尔逊”号,然后再收拾伤残的“罗德尼”号。
  因此,转向后,Z舰队的速度不能超过十六节(当时“罗德尼”号能够达到的最快速度)。以这个速度,至少需要十分钟才能将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五千米。加上转向的时间,前后至少需要十五分钟!
  另外,这还是在完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
  十五分钟,足够让敌人的三艘主力舰打出八轮齐射,将一百八十六枚穿甲弹撒向“罗德尼”号。即便按照百分之十的命中率计算,“罗德尼”号也会被十八枚穿甲弹砸陈。如果敌舰队转移火力,瞄准“纳尔逊”号,则有足够的机会让“纳尔逊”号瘫痪。
  因此,在决定转向的时候,菲利普斯下令释放烟幕。
  当时,还没有可以干扰雷达的烟幕弹。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就在“扇岛海战”中用过这一招,效果却非常不理想。在雷达指挥的炮战中,了望员能不能看见目标,光学测距仪能不能测出目标距离都不是那么重要。
  菲利普斯当然明白这一点,因为英国海军也有雷达。
  释放烟幕只是为了干扰敌人的指挥,在转向之后,菲利普斯就让两艘战舰进行战术机动,即频繁的改变航向,以规避落下的炮弹。
  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措施。
  在当时的交战距离下,穿甲弹的飞行时间超过了一百秒,而在这一百秒之内,战舰可以航行近八百米的距离。炮弹不可能在空中跟着战舰转向,炮手在瞄准目标时,只能根据目标当时的运动情况设置提前量,而不可能预测目标随后的运动情况。因此,只要战舰能够灵活机动,避开炮弹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实际上,即便是在势均力敌的舰队决战中,只要进入“一对一”的战斗状态,任何一艘战舰都会进行战术机动,以避开敌人打来的炮弹,这也是舰队炮战命中率低得吓人的主要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