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578

  “元帅……”
  陈锦宽压了压手。“你的事等下再说,我们正在等消息。”
  “现在那边差不多天黑了。”卫延年看了眼手表,“如果不出所料,几个小时之内就会有消息。”
  白佑彬立即看了眼挂在墙上的时钟。已经快凌晨三点了,难道卫延年说的“那边”指的是北大西洋,或者西欧战场?
  “看来,我们还得耐心的等一会。”陈锦宽长出了口气,对白佑彬说道,“我们在等德国海军的消息。”
  “德国海军?”白佑彬端起了咖啡杯,掩饰住了惊讶的神色。
  陈锦宽点了点头,又长出了口气。
  “情况是这样的……”
  接下来,卫延年代替陈锦宽大致介绍了一下情况。
  萧鼎昆首辅宣布加强对日战略封锁,并且对输入日本的粮食与药品加以了更加严格的“限额”之后,美国与英国的态度出现了重大转变。当时,英国就提出,要派遣舰队进入太平洋,为前往日本的英国商船护航。
  显然,护航只是个幌子,英国的目的是要牵制帝国海军。
  当时,陈锦宽就让帝国驻德大使馆海军武官与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进行了接触,传达了希望获得德国支持的意思。
  说白了,就是让德国海军设法牵制住英国海军,为帝国海军争取到击败日本的时间。
  随后,萧鼎昆又以帝国战时首脑的身份向德国元首提出,德国必须要尽量缠住英国海军,阻止英国舰队进入太平洋。交换条件是,在打通了苏伊士运河之后,帝国将全力为德国提供重要的战略资源。
  经过磋商之后,德国最终答应了帝国的“请求”。
  其实,当时德国海军并不愿意这么急着挑战英国本土舰队,因为“俾斯麦”号战列舰将在八月份完工,二号舰“提尔皮茨”号也将在明年三月份完工。算上训练时间,“俾斯麦”号在明年上半年就能参战,“提尔皮茨”号也最迟在明年下半年能够具备战斗力。因此,德国海军计划在明年下半年杀出波罗的海,挑战英国本土舰队。
  此时,德国海军只有几艘算不上主力舰的战舰对英国海军有一定威胁。
  这其中,最强大的莫过于“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这一对姊妹舰。虽然两艘战舰都是按照战列舰的标准设计的,排水量也超过了三万吨,但是只配备了二百八十毫米(应该是二百八十三毫米),即十一英寸口径的主炮,因此两舰最多只能算是战列巡洋舰,而不是战列舰。
  实际上,这两艘战舰与帝国的“长江”级战列舰很有渊源。
  战后,作为《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签署国,德国与法国一样,获得了用新式战舰替换老式战舰的权力。也就是说,德国可以在条约规定的期限内,建造数艘在条约规定范围内的主力舰替换老旧的无畏舰。
  问题是,战后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不但摧毁了德国海军的梦想,还让德国海军的经费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当时,德国是欧洲遭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而德国又是传统的大陆型强国。从现实来看,德国首先要考虑的肯定是法国与俄罗斯的威胁,而不是来自英国海军的威胁。如此一来,德国有限的军费只能投入陆军建设,海军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随着越来越多的前无畏舰与无畏舰退役,德国海军出现了力量真空。
  当时,德国首先建造了三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说白了,就是打着战列舰旗号,连战列巡洋舰都比不上,只是比装甲巡洋舰强大一些的装甲舰。当然,其性能也是乏善可陈,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
  后来,随着法国开工建造“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德国海军不能再等待了。
  说来也怪,德国海军的首要敌人是英国海军,而不是法国海军。可是,德国海军一直将法国海军当作了假想敌,几乎所有战舰的性能都针对法国海军,而不是英国海军。大概是德国知道无法打造出一支能够与英国海军抗衡的舰队,才挑选了一个较弱的对手,从而降低了战舰的技术性能要求。
  因为十多年没有建造过主力舰,而且德国一直严重缺乏建造大型战舰的经验与技术,所以从一开始,德国就向帝国提出了援助要求,希望帝国帮助德国完成新式主力舰的设计工作。正好,当时帝国正在准备建造“长江”级战列舰。
  本着两国间“同志加兄弟”的友谊,帝国向德国无私的提供了“长江”级的大部分设计图纸,甚至答应向德国转让一些关键技术。当然,绝不是所有的关键技术。不说别的,战列舰主炮,高压锅炉,先进的蒸汽轮机,这些技术根本不能向任何国家,即便是感情再深厚的同盟国转让。
  拿到设计图之后,德国海军并不甘心建造德国版的“长江”级战列舰,因此委托德国的船舶工程师对设计加以改进,希望能够超越“长江”级战列舰。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猫。以德国当时的主力舰设计能力,根本不可能超越,改动设计图纸的直接后果是,让德国版的“长江”级战列舰性能大减!
  比如,当时德国的锅炉与蒸汽轮机的性能远不如帝国,结果战舰的动力设备占用了更多的空间,以及更大的排水量。另外,“长江”级是标准的四轴四浆推进,而德国的工程师则将其改成了拥有德国传统的三轴三浆设计。
  最大问题是,当时德国自主研制的十五英寸舰炮根本无法更上建造进度。
  搞到最后,德国海军不得不在这种排水量超过三万吨的主力舰上配备十一英寸的舰炮,典型的“大舰小炮”。
  大概正是如此,德国海军才在这两艘战舰还未开工建造的时候就着手研制更大的战列舰,即“俾斯麦”级战列舰。而“俾斯麦”级的排水量超过了五万吨,却只装备了八门十五英寸舰炮。同一时期,帝国“皇帝”级战列舰的排水量只有四万多吨,却装备了九门四百毫米主炮。另外,“皇帝”级在速度,防护,乃至舰体设计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俾斯麦”级,其战斗力比“俾斯麦”级高出了至少百分之三十。
  显然,德国的战舰建造能力与帝国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小。
  只是,“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仍然被英国海军当作眼中钉,肉中刺。这两艘战舰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英国海军那根紧张的神经。
第五十一章
双蛟闹海
  实际上,“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战列巡洋舰在此之前已经执行了多次战斗任务,而且有着不俗的表现。
  战争爆发后,为了掩护“德意志”号与“斯佩伯爵”号装甲舰到北大西洋上执行破交作战任务,“沙恩霍斯特”号就在一艘轻巡洋舰与九艘驱逐舰的陪伴下,前往挪威海域活动,吸引英国本土舰队的注意力。
  这次行动没有什么亮点,顺利完成任务之后,“沙恩霍斯特”号赶在英国本土舰队到达之前,一溜烟的穿过了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溜回了德国在波罗的海的军港,没有与英国战舰交手。
  仅仅一个多月之后,“沙恩霍斯特”号与刚刚修好了锅炉的“格奈森瑙”号(动力设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格奈森瑙”号)在威廉`马歇尔中将的率领下,一同出击,前往扫荡冰岛-法罗群岛间的英国巡逻战舰。
  在这次行动中,两舰先击沉了一艘英国的辅助巡洋舰(由商船改装而来,并非真正的战舰),然后又与英国的“纽卡斯尔”号轻巡洋舰遭遇,随后遭到英国海军“纳尔逊”号与“罗德尼”号战列舰的追杀。
  与敌人在海上周旋了几天之后,因为两艘战舰的适航性太差,前主炮弹舱进水,“格奈森瑙”号的锅炉又出了问题等原因,不得不在六天之后就返回了威廉港,结束了这场仓促的作战行动。
  七十二年(40年)二月份,修好了锅炉的“格奈森瑙”号与换了“大西洋艏”的“沙恩霍斯特”号,带上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以及二艘驱逐舰再次出击。这次,两舰的任务是“打劫”英国到挪威间的海上航运线。
  结果,这次行动没有任何收获。
  四月份,两舰在冈瑟·吕特晏斯海军中将的率领下再次出发。
  也就在这次行动中,两舰首次遭遇了英国海军的主力舰:“声望”号战列巡洋舰。
  战斗在黎明的时候打响,因为两艘德国战列巡洋舰位于东面,所以反而是没有装备雷达的“声望”号首先凭借晨曦的曙光发现了德国战舰。看到“声望”号发出的炮口闪光之后,两艘德舰才反应了过来。
  按理说,这场战斗对两艘德国战列舰非常有利。
  英国战舰没有雷达,而德国战舰已经配备了雷达,而且性能还不算很糟糕。另外,“声望”号只有六门十五英寸主炮,而两艘德舰则有十八门十一英寸主炮,因此德舰的火力明显超过了英舰。
  问题是,战斗打响后不久,“沙恩霍斯特”号的雷达出了问题。
  当时,英舰还在西面的黑暗之中,德舰根本看不到英舰,没有雷达,就无法瞄准,更不可能准确开火。
  当然,“格奈森瑙”号也没有手软。
  战斗打响的第五分钟,“格奈森瑙”号就用一次漂亮的齐射打中了“声望”号两枚穿甲弹。可运气并没有偏向“格奈森瑙”号。一枚穿甲弹直接穿透了“声望”号的舰体,没有在舰内发生爆炸。另外一枚穿甲弹也仅仅打掉了“声望”号主桅杆的一根支柱,并没有对“声望”号造成多大的破坏。
  很快,“声望”号就还以颜色。
  一枚十五英寸穿甲弹准确的打中了“格奈森瑙”号的舰桥,虽然这枚穿甲弹也没有爆炸,但是砸断通信线缆,通信设备,并且杀死了几名火控人员,迫使“格奈森瑙”号不得不用后部射击指挥所来指挥全部主炮。
  好景不长,“声望”号的准确炮火直接打掉了“格奈森瑙”号的后炮塔。
  这样一来,“沙恩霍斯特”号看不到西面的敌人,无法战斗。“格奈森瑙”号不但失去了火控指挥所,还被打掉了一座炮塔。
  打到这个时候,两艘德舰的处境已经相当艰难了。
  同时,几艘英国驱逐舰也在迅速逼近,随时有可能发射鱼雷。英国本土舰队的其他主力舰肯定接到了消息,正在全速赶来。
  相对而言,家境并不殷实的德国海军根本不敢与英国本土舰队死拼。
  说白了,就算击沉了“声望”号又怎么样?英国本土舰队还有“纳尔逊”号,还有“罗德尼”号,还有“胡德”号,还有“反击”号,还有更多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而德国海军的两艘“俾斯麦”级还没有建成,两艘“沙恩霍斯特”级就是德国海军的当家花旦,更是德国海军最有分量的筹码。
  打到这个地步,不撤也得撤。
  此时,“格奈森瑙”号的锅炉再次出现问题,航速从二十七节掉到了二十四节。
  万幸的是,海上的大风浪也同时让“声望”号的速度降了下来。
  最终,两艘德舰与“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会合之后,返回了威廉港。
  六月份,“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再次与“希佩尔海军上将”号,以及四艘驱逐舰前往北大西洋,拦截前往英国的商船。
  在这次行动中,德国舰队先后击沉了英国武装拖网渔船“朱庇特”号,油轮“石油先锋”号,运兵船“奥拉马”号,并且俘获了医疗船“亚特兰蒂斯”号。随后,又与一支英国驱逐舰队遭遇,并且在战斗中击沉了“热心”号与“阿卡斯塔”号驱逐舰。同时,“格奈森瑙”号被“阿卡斯塔”号发射的鱼雷击中,并且遭受重创。
  为了避免受伤的“格奈森瑙”号遭到英国战舰的围歼,马歇尔中将下达了撤退命令。
  出港四天之后,德国舰队返回了港口。
  似乎英国海军对这两艘“神出鬼没”的战列巡洋舰恼火到了极点,在两舰返回港口之后,“罗德尼”号战列舰找上了门来,只是没能用其十六英寸重炮教训龟缩在港口内的“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
  为了尽快修好被鱼雷重创的“格奈森瑙”号,帝国还派遣了一批船舶工程师前往德国。
  当然,“格奈森瑙”号的锅炉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其在战斗中出的几次问题都差点让这艘战舰回不了德国港口。
  从两艘战列巡洋舰之前的行动来看,其主要任务就是破交。
  说白了,只有十一英寸主炮的“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也不是英国战列舰的对手,甚至不是英国战列巡洋舰的对手。
  同时,破交作战也是德国海军的首要任务。
  以当时的情况,北大西洋航线不但是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也是俄罗斯的海上生命线。
  虽然美国还没有参战,但是随着《租界法案》出台,美国开始向英国、俄罗斯、法国等传统盟国提供各种各样的战略资源。
  仅在七十二年(40年)上半年,美国就向英国提供了八百七十五万吨,向俄罗斯提供了四百二十万吨,向法国提供了三百八十九万吨,向西班牙提供了五十七万吨物资,其中既有战略资源,也有工业产品,甚至是大量军事装备。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法国与俄罗斯,乃至英国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对德国来说,要想在陆地上击败俄罗斯与法国,就得掐断北大西洋航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