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5/578

  也许,他差的就是那么一点点运气。
  让第5战队尽量缠住敌人的时候,高野就预料到,第5战队将为联合舰队做出牺牲,结果确实如此。除了“妙高”号幸运的逃脱劫难(被打成重伤,直到日本战败都没有修复)之外,另外三艘重巡洋舰全部战沉。
  接着,高野命令第1水雷战队发动鱼雷攻击。
  毫无疑问,这也是为了拖住西面的强敌,为陷在海峡内的舰队转向争取机会。与第5战队一样,第1水雷战队的行动注定是为整支联合舰队做出牺牲。结果也确实如此,十二艘驱逐舰,仅仅只有第17驱逐队的四艘“风”字号驱逐舰逃脱了劫难,其中“谷风”号还因为损伤严重,在返航的途中沉没。
  按照高野的判断,即便第1水雷战队的鱼雷攻击不能消灭敌人的主力舰,也至少能够迫使敌人的主力舰转向,甚至能够击伤敌人的主力舰。
  紧接着,高野又命令西面的第3水雷战队发动鱼雷攻击。
  与第1水雷战队一样,高野并没有对第3水雷战队的攻击抱多大的希望。说白了,大明帝国战列舰上专门安装了一百毫米速射炮,就是为了对付日本海军的驱逐舰,不然早就换成了更大口径的副炮。
  如果第3水雷战队能够立下战功,在迫使敌舰队转向的同时,击伤几艘敌人的主力舰,那自然再好不过了。
  高野的期望很快得到了回报,祖寿清不但被迫转向,而且“宣宗”号被鱼雷击伤。
  问题是,高野并没料到,他也会遭到对手的鱼雷攻击!
  在几乎所有日本海军军官的印象中,大明帝国海军都不是一支擅长鱼雷战,也不重视鱼雷的海军。
  鱼雷诞生之后,并没有得到传统海上强国的重视。
  当时,大明帝国与英国甚至认为鱼雷是“非道德”的海战武器,还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禁雷”活动,希望通过国际条约禁止海军使用鱼雷。
  当然,就如同《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不可能完全禁止海军扩军备战一样,任何国际条约都不可能禁止鱼雷成为海战的利器。
  相反,如同日本海军这类二流海军(当时日本海军只算得上是三流),不但不反对使用鱼雷,还非常重视鱼雷在海战中的作用。毕竟,拼主力舰,拼炮战,二流海军绝不是一流海军的对手。
  直到上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明帝国海军的鱼雷技术才算有所进步。
  战后,大明帝国海军一如既往的重视火炮与炮战,对鱼雷技术以及鱼雷战术仍然不太重视。不说别的,大明帝国的驱逐舰在鱼雷作战能力方面就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差的,比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氧气鱼雷技术的日本差了很大一截。
  可以说,鱼雷技术与鱼雷战术是日本海军能够引以为傲的少数优势之一。
  问题是,联合舰队就在自己的优势力量面前栽了跟头。
  当时,第二舰队已经在向海峡外撤退,而且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正在对付那艘从屁股后面冒出来的,不知死活的轻巡洋舰。
  这时候,高野已经知道,向西突围没有可能,只能向东突围。
  为了缩短航行距离,高野命令四艘主力舰单独左转向,然后以原本留在最后面的“陆奥”号为首,向东返回。也就是说,四艘战列舰各自在海上转半圈,然后再恢复到编队航行状态,由“陆奥”号领队航行。
  这道命令本身并没有错误。在狭窄的海峡内,集体转向不但转弯半径更大,而且消耗时间更多。另外,敌人就在不远处,随时有可能杀过来,因此采用更便捷的单舰转向,不但能够更迅速的转到新的航向上,而且在完成转向后,速度更快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将位于前方,速度稍微慢的两艘“伊势”级将留在后面。
  问题就出在了这里。
  单舰转向,属于战术规避动作,一般情况下,只有舰队以战斗队列与敌舰队交战的时候,为了规避敌人的炮击,或者是鱼雷攻击,或者是战舰受损退出战斗,才会进行战术机动。一般情况下,舰队都是集体转向。
  这些在海军推行了几百年的战术规则肯定有其存在的道理。
  单舰转向的最大问题是,各舰的转向半径不一样,因此在完成转向后,很难再保持整齐的队列,对舰队作战极为不利。另外,在单舰转向时,舰队指挥官将无法指挥每一艘战舰,只有在转向完成之后才能重新指挥。
  如果在交战中,高野绝不会下达这样的命令。
  结果,四艘战列舰只转过了九十度,也就是舰首向南,右舷朝西的时候,危险来了。
  四艘驱逐舰突然从南面巴西兰岛的海岸线附近杀出,然后在距离四艘日本战列舰大概八千米(当时帝国海军重型鱼雷的最大射程)完成了鱼雷齐射,随即又迅速向西脱离了战斗。最要命的是,四艘战列舰上的日本了望员都在观察西面的炮战,以及日本驱逐舰的鱼雷攻击,根本没有注意到近在咫尺的危险!
  当了望员看到海面上的“雷迹”(用高压空气做氧化剂的鱼雷在航行时会产生很多气泡,形成明显的尾迹),大声喊出“鱼雷袭击”的时候,做任何机动都来不及了。
  虽然四艘驱逐舰齐射的三十二条鱼雷只有两条命中(后来证实,命中了至少五条,其中有三条没有爆炸),但是这也足够了,而且两条分别命中了“日向”号与“陆奥”号。最要命的是,两艘战列舰的动力系统或者推进系统都受到了损伤。
  可以说,帝国海军驱逐舰在“萨兰加尼海战”与“巴西兰海战”中,对日本战列舰发动的唯一一次鱼雷攻击不但隐蔽、迅速、果断,而且运气好得惊人。如果这两条鱼雷没有破坏“日向”号与“陆奥”号的动力与推进系统,哪怕是震死了两艘战舰的舰长,这两艘战列舰也不会因为掉队而葬身大海。
  反过来,对高野来说,就是运气差得惊人了。
  危机关头,几乎所有的参谋军官都惊呆了。当时如果不是“长门”号舰长果断下令加快了转向速度与航行速度(实际上是躲到了“陆奥”号的后面),不然连旗舰都要遭殃。至少有两条鱼雷与“长门”号擦肩而过。
  对高野来说,这个结果是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询问了“陆奥”号与“日向”号的情况后,高野命令第二舰队的第2水雷战队立即折返,掩护“陆奥”号与“日向”号撤退。
  显然,这个决定有点多余。第2水雷战队的那些驱逐舰是敌人战列舰的对手吗?
  只是,高野不想这么快放弃两艘战列舰。可同时,他也没有想过要让另外两艘战列舰留下了一同等死。
  随着第2水雷战队迅速返回,高野命令“长门”号与“伊势”号加速航行。
  也就是说,这时候“陆奥”号与“日向”号已经被抛弃了,能否回到本土,就得看这两艘战舰的运气了。
  当然,按照日本海军传统,临别时,高野没有忘记发去“为天皇效忠”的勉励电报。
  “陆奥”号与“日向”号的舰长也没有忘记发出“武运长久”的“临终遗言”。
  这也是两艘战列舰发出的最后电报。
  随后,“陆奥”号与“日向”号战列舰,还有第2水雷战队的十二艘驱逐舰为了掩护高野所在的联合舰队“撤退”,阻挡了快速战斗群近一个小时,并且用数千名官兵的生命证明了他们效忠天皇的决心。
  “陆奥”号发生大爆炸时,高野所在的“长门”号战列舰已经在东面二十海里之外了。
  那团巨大的火球,连一百多公里外,奥卢丹牙岛上的日本陆军了望员都看到了。
  直到这个时候,高野才认识到,他彻底的输掉了这场海战。
  历史上,一般称其为“萨兰加尼海战”与“巴兰西海战”。
  因为双方都是同一支舰队参战(名义上,快速战斗群与主力战斗群都属于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所以这两场海战又被称为“萨兰加尼与巴西兰海战”。
  按照帝国海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定义,“萨兰加尼与巴西兰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太平洋战争(也被称为“明日战争”)的关键转折点。
第三十一章
歌颂军魂
  港湾内,上千名穿着破烂的土黄色军装,精神萎靡不振、诚惶诚恐,看上去营养不良,好像饿了好几天的日本军人排列成了一条长龙,陆续到棚子里,坐在桌子后面,佩带着帝国海军陆战队宪兵袖章的军官那里登记造册,然后被塞进了旁边的大卡车里面。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战俘收容营。
  见此情形,站在司令舰桥外的白佑彬朝旁边的祖寿清看了过去。
  从巴西兰海峡到达沃港,仅仅只有三百七十余海里,结果祖寿清硬是让舰队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才跑完了这段航线。结果,二十三日下午,也就是昨天下午,守卫达沃港的日军司令官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向帝国海军陆战队前线司令官交出了指挥刀。
  只是,棉兰老岛上的战斗还没有完全结束。
  按照投降的日本军官交代,至少有两万日军逃到了岛屿腹地的丛林里面。这些日军都是狂热的战争份子,都不会轻易向帝国陆战队投降。
  “妈的,李玉民就知道把烂摊子丢给我们!”祖寿清微微一笑,“他回去享清福,却把我们留在这里吃苦受累!”
  “将军,李玉民恐怕不是回去享福吧!”孙弘明在旁边附和了一句。
  祖寿清笑得更大声了,显然孙弘明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头上。
  昨天晚上,海军司令部发来电报,命令李玉民将十多艘巡洋舰与驱逐舰交祖寿清指挥后,率领损伤惨重的主力战斗群返航。另外,还命令祖寿清安排战舰护送“宣宗”号返回广州造船厂进行维修,然后奔赴达沃湾,协助陆战队扫荡岛上的残余日军。
  毫无疑问,卫延年绝对不是让李玉民回去“度假”。
  “巴西兰海战”结束的时候,祖寿清发出的那封电报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当时,祖寿清明知李玉民很有可能留在苏拉威西海的南部,准备堵截向南突围的日本联合舰队。而祖寿清在电报中根本没有提到日本联合舰队是向东突围,还是向南突围(当时祖寿清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日本联合舰队的突围方向),只能从大致上判断日本联合舰队会向东离开战场。
  也就是说,李玉民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率领“残败”的主力战斗群拦截日本联合舰队。
  相反,祖寿清却独占了“巴西兰海战”的功劳。
  另外,在“萨兰加尼海战”中,快速战斗群不但按照司令部的要求返回了战场,而且还提前到达,并且在最后阶段击沉了两艘日本战列舰,彻底扭转了战局,迫使高野五十六率领联合舰队撤退,为后面的“巴西兰海战”取胜奠定了基础。
  如此一来,快速战斗群成了这次战役的功臣。
  李玉民却必须为其错误的判断,以及指挥失误承担责任。
  也难怪祖寿清会如此高兴了。
  战舰缓缓减速,几艘临时充当拖船的登陆艇靠上来的时候,一些正在洗澡的陆战队官兵从海水中站了起来,举目朝三艘威猛的战列舰看了过来。
  “孙弘明,去让战舰鸣笛,另外,准备播放帝国海军军歌!”
  当三艘战列舰拉响了象征着胜利凯旋的汽笛时,不但海滩上的陆战队官兵纷纷站了起来,连营地里的陆战队官兵都跑了出来,那些正在登记造册的日军战俘也朝这边投来了既好奇,又略带畏惧的目光。
  笛声一停,战列舰上的高音喇叭里传出了帝国海军军歌的曲调。
  这时候,战舰上的官兵纷纷来到了露天甲板上。出人意料的,三艘战列舰上的官兵纷纷立正,有的还摘下了军帽(很多官兵在战舰上根本不戴军帽)。很快,成百上千名官兵跟随着喇叭里传出的曲调大声的唱了起来。
  此时,白佑彬想到了“海南岛”号战列舰的官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唱出的那首歌曲。
  “……用我们的鲜血,用我们的意志,用我们的生命……向敌人开火……”
  随着孙弘明首先拉开嗓门跟着唱起来,舰桥外的军官也都纷纷跟着唱了起来。虽然祖寿清没有张大嘴,没有吼出声来,但是他也跟着曲调低声的哼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5/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