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578

  紧接着,了望员报告敌舰队出现在西北方向上,而且正在迅速逼近的消息后,小泽治三郎的心脏又悬了起来。
  不用过多考虑,小泽治三郎就知道,对手想抄近路!
  “长官,现在怎么办?”多田武雄大佐的神色很严肃,或者说很严峻。
  一系列的机动动作,让他领略到了小泽治三郎的指挥能力,以及对战局的敏锐判断能力。可同时,也让他认识到了大明帝国舰队司令官的个人能力。如此纠缠之下,都没能摆脱对手,这让多田武雄大佐原本就没有太多的信心变得更加微弱了。
  “加速到三十节,还需要多久?”
  “至少五分钟,也许……”迟疑了一下,多田武雄说道,“也许要十分钟。”
  小泽治三郎的眉头微微跳了几下。
  他没有询问原因,他知道,战舰上的每一个“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官兵都会尽到全部力量来获取胜利,或者说获得生还的“奖赏”。
  虽然“金刚”级在建成满二十年之后,陆续按照《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进行了更为彻底的第二次大规模改进,更换了包括锅炉与蒸汽轮机在内的,几乎全套动力装置。但是锅炉与蒸汽轮机都是好几年前的产品了,比起现在的新锐战列舰,不但性能落后,而且老化严重。
  即便动力装置没有在炮战中受到损伤,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别说在十分钟内加速到三十节,只要能够加速到三十节,小泽治三郎就感到满足了。现在,谁也不敢保证,“雾岛”号上的蒸汽轮机能够承受住最大输出功率时产生的巨大负荷。
  “长官……”
  小泽治三郎微微颤抖了一下,接着就回过了神来。“保持现在航向,联系‘榛名’号,尽量精确测定一号敌舰的距离与方位数据,做好炮击准备。”
  多田武雄没有多问,立即去传达了命令。
  此时,小泽治三郎心里非常清楚,在如此高的速度下,炮战就是浪费弹药。没有人会指望在这种情况下命中敌舰。因此,炮击的目的只有一个:对敌舰造成影响,迫使敌舰用变向,或者变速的方法规避炮击,从而摆脱敌舰的追击。
  实际上,此时此刻,“太宗”号上的祖寿清也在考虑同一个问题。
  只不过,他的目的不是“摆脱”,而是“阻止”。
  当双方的指挥官都做出了决定后,炮战再度开始。
  “太宗”号的怒吼彻底掩盖了“雾岛”号的呻吟。随即“太祖”号与“榛名”号也投入了战斗。
  与两位指挥官所预料的一样,全速前进下,打出去的炮弹没有一点准头可言!
  与两位指挥官想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一样,双方都没有降低速度,也没有改变航向!
  因为双方航线有超过二十度的夹角,即便都向东前进,在接近三十节的速度下,双方的航线很快就会交叉!
  到时候,交战距离将缩短到不足三千米!
  更恐怖的是,如果某艘战舰“不幸”被炮弹击中,并且导致速度或者航向改变的话,双方的主力舰很有可能相撞!
  当然,现在的战舰已经不是铁甲舰时代的战舰,都没有安装撞角。
  也许,小泽治三郎根本不想逃跑了。
  或者祖寿清彻底厌烦了追逐战。
  或者是两位指挥官在拼胆量,拼意志。
  随着交战距离一步步逼近,双方都没有让步,没有改变航向。
  “太祖”号战列舰上,白佑彬也暗暗捏了把汗。
  虽然随着距离拉近,炮击的准确率正在逐渐提高。但是,在“刺刀见红”的搏斗中,任何一艘战舰都不能保证自己毫发无损,更不能保证要害部位不被敌人打中。即便是浑身裹着厚度超过三百毫米铠甲的“皇帝”级战列舰,也绝对挡不住从五千米之射来的十四英寸穿甲弹。
  此时,白佑彬也有点怀疑祖寿清是否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有必要以自己的“金玉之躯”与“砾石”都算不上的敌人拼个“玉石俱焚”吗?
第十五章
刺刀见血
  出人意料的,这次日本战列舰首开战果。
  打在“太宗”号飞剪艏前端的十四英寸穿甲弹凶狠的“咬”掉了锚舱前端约五米长的一段舰体,还顺带打断了左侧主锚的锚链。万幸的是,穿甲弹没有在舰体内爆炸,而是在落到战舰左侧的海面上之后才发生了爆炸。另外锚舱与主锚对战舰战斗力的影响并不大,锚舱后面的生活物资储备舱也只受了很小的影响。
  此时,新式战列舰在装甲防护设计方面的特点显现了出来。
  早在设计五岳级战列舰的时候,帝国海军的舰船工程师就提出了“全有全无”的新防护概念。简单的说,装甲厚度要么能够起到足够的防护作用,要么就不要装甲,以节约重量,或者在关键部位敷设更厚的装甲。
  这种设计概念与之前无畏舰的“全面防护”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实际上,这也是针对无畏舰统一主炮口径,而且主炮威力越来越大所必然采取的防护方法。在前无畏舰时代,因为主力舰有两种,甚至更多口径的主炮,所以战舰除了在关键部位敷设足以抵挡主炮穿甲弹的装甲之外,还要求在其他部位敷设能够抵挡次级主炮穿甲弹的装甲,做到全面防御。
  主炮口径统一之后,那些只能防御次级主炮穿甲弹的装甲明显成了摆设。
  按照帝国海军舰船工程师的测算,如果装甲不够厚,不但挡不住主炮穿甲弹的轰击,还会使穿甲弹在舰体内爆炸,造成严重损伤。相反,如果没有装甲,穿甲弹很有可能在贯穿舰体之前不会被引爆,从而降低了损伤。
  这种设计理念很快就被帝国海军采纳,并且运用到了正在设计的五岳级战列舰上。
  很快,美国海军在其建造的“内华达”级战列舰上也采用了类似的防护设计,随后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在其战列舰上采用了类似的防护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军军备竞赛结束,各国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休眠期”。
  在此期间,帝国的舰船工程师没有闲着。当时为了避免舰船设计人员流失,帝国海军每三年会提出一项新战舰的设计计划,并且用紧张的军费来启动这些项目,从而让各大造船厂的设计团队有事可干,并且帮助各大船厂的军用船舶设计人员渡过经济难关。这一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且为后来迅速完成“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即便用“千锤百炼”来形容“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过程也不为过。
  其初始设计早在“长江”级战列舰开工建造的时候就开始了,随后的十多年内,设计图纸修改了无数遍,到最终定型的时候,甚至看不出初始设计时的模样了。
  当然,在此期间,防护设计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随着新技术与新设备的诞生,特别是新式动力设备的陆续问世,战列舰不但可以造得更大,还能跑得更快,并且降低动力设备在总重中的比重,提高装甲的比重。如此一来,在保证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之后,还有足够的重量用来加强次要部位的防御。
  有了这一基础条件,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认为,主力舰不但要在主要部位敷设足以抵挡主炮穿甲弹的装甲,还应该在次要部位敷设足以对付重巡洋舰主炮穿甲弹的装甲,并且提高水下防护强度,也就是抵抗鱼雷攻击的能力。
  按照这一设计理念,“皇帝”级的防护能力在当时的战列舰中绝对算得上是首屈一指。
  当然,这种新的防护观念与“全有全无”并无本质区别。即便敷设了一层装甲,战舰的次要部位仍然抵挡不住十四英寸穿甲弹的打击。
  结果,日本海军“旗开得胜”的这一炮,根本没有对“太宗”号造成影响。
  相反,“太祖”号的炮击很快就让日本战列舰尝到了苦头。
  当时,“太祖”号距离三号目标舰大概九千米,距离二好目标舰大概六千五百米。
  也就是说,与“太祖”号对阵的是“榛名”号战列舰,而不是“雾岛”号。这次,祖寿清也没有干预“太祖”号的作战行动,按照帝国海军交战条例,在这种情况下,白佑彬必须优先对付最有威胁,也最容易对付的敌主力舰。
  从一开始,“太祖”号的炮口就对准了“榛名”号战列舰。
  虽然前两轮的齐射并没有命中目标,但是让白佑彬看到了希望。好几枚穿甲弹的弹着点就在“榛名”号的附近,偏差不会超过五十米。对主力舰决战来说,这已经是近得触手可及的距离了!
  随着交战距离进一步缩短,炮战很快进入了“直射”范围。
  海战中的“直射”,与陆军炮战中的“直射”并不一样。所谓的“直射”,是指穿甲弹打出去之后,因为落角(弹道终点与水平面的夹角)太小,打击的是敌舰侧舷主装甲带,而不是敌舰的水平装甲。
  在“直射”交战范围内,穿甲弹的存速都很高,因此初速更快的标准穿甲弹比重型穿甲弹更有威力。因为北大西洋上的天气状况比西太平洋恶劣得多,海战的交战距离往往都在“直射”范围之内,所以英国海军一直偏爱“轻弹”,不太喜好重型穿甲弹。
  当然,在雷达,以及大型光学测距仪诞生之前,舰队炮战的交战距离都不会太远。
  从第三轮齐射开始,白佑彬将炮击指挥权下放给了各个炮组的枪炮军官。
  这么近的距离上,就算敌舰没有暴露在火光之下,各炮组的枪炮军官也能够通过光学测距仪观察到敌舰,并且进行精确瞄准。
  此时,“太祖”号上的四部光学测距仪成为了主要的瞄准装备。
  这四部测距仪中,一部十四米测距仪安装在主桅杆顶部,雷达天线的基座上,具有最好的视野。如果雷达受损,且目标可见的话,一般由该测距仪引导所有主炮轰击目标。另外一部十二米测距仪安装在后舰桥的顶部,这是备用测距仪,在主测距仪受损后,就由该测距仪引导炮战。还有两部十二米测距仪安装在乙炮塔与丙炮塔上,这两部测距仪可以直接指挥前后三座主炮炮塔。
  此时,双方舰队官兵的素质差距就体现了出来。
  对经验丰富的炮手来说,在八千米以内的炮战中,不会每次开火都用测距仪重新测量目标的距离与方位,而是每齐射三到四轮之后,再重测量,期间每轮射击都会根据经验调整瞄准点。
  相反,对于经验不足的炮手来说,就得反复测量目标数据。
  这个差别,直接影响到了主炮的发射率。
  “太祖”号连续打出三轮齐射时,对战的“榛名”号竟然打出了五轮齐射,而且还抢先打出了第六轮齐射!
  同时,两种新老战舰防护性能上的差距也显现了出来。
  随着战舰再次猛烈震动起来,白佑彬系紧了腰间的安全带,他可不想成为罐头里的沙丁鱼,在猛烈的震动中被撞得七零八散。
  与他一样,火力指挥中心的十多名参谋都系紧了身上的安全带。
  现在,他们是整艘战舰上,恐怕出了轮机部门最忙碌的官兵了。炮战中,为了尽量提高命中率,他们必须及时的将主测距仪测量到的数据传递给各个炮组的枪炮军官,让枪炮军官迅速修正瞄准点。
  至于能否击败敌人,那得看枪炮军官,还有各炮组官兵的具体表现。
  “长官,目标起火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