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3/1021

  毫无疑问,这个观点非常新颖,也非常具有说服力。
  事实上,中国确实是首先在可控聚变核能领域取得突破,使得人类对核能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这一点,很像工业时代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的过渡,即裂变核能相当于工业时代的蒸汽机,聚变核能则相当于内燃机。如果不是偶然发现,那么在接下来的两百多年内,人类文明会把核能的利用效率发挥到了一个令人难以想像的程度,在发现核能已经无法满足人类从事生产与生活的能源需求之后,人类会开始寻找更加高效的能源,并且由此引发一场全新的科技大爆发。
  偶然因素的出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当时,罗素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即这些偶然因素,对人类文明来说,将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这里,就涉及到了罗素在宇宙社会学上所做出的贡献了。
  首先得承认,作为陆雯在宇宙社会学上唯一的学生,罗素是当时唯一能够理解宇宙社会学深层含义的人。
  甚至可以说,他是唯一的宇宙社会学专家。
  罗素继承了陆雯在宇宙社会学上的研究成果,可是也改变了许多,比如抛弃了一些很容易迷惑人的条条框框,完全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来阐述宇宙中各种文明的本质,再由次得出结论。
  按照罗素的观点,不管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也不管是什么样的文明,只要陆雯提出的宇宙社会学三大定律没有错,那么各种宇宙文明都有一种内在的共同性,也就有进行深入研究的突破点。
  这个共同性,就是对能源的利用。
  事实上,罗素是第一个把能源利用手段当成衡量文明级别的学者,并且开创性的提出了很多基本观点。
  首先就是,不管是什么文明,其利用能源的能力,决定了其文明的发达程度。
  这是最基本的观点,也是最重要的观点。
  由此引出了第二个观点,即高级别文明对低级别文明没有威胁,因为低级别文明没有能力跟高级别文明争夺能源,因此低级别文明的存在,对高级别文明的发展不会产生影响,也就不会与高级别文明发生冲突。
  显然,这是一个不用证明、或者已经得到证明的观点。
  最好的证明就是,在早已与外星文明发生接触的情况下,人类没有被灭绝,就表明那些级别更高的外星文明根本没有把人类当成威胁,也就根本没有对付人类,或者说没有理由来对付人类。
  只是,罗素给出的第三个观点,就足以吓死所有人了。
  这个观点就是,如果当某个文明取得了重大突破,那么处于同级别的文明就会对其进行毁灭性打击。而且随着文明的级别越高,后进文明在对这种毁灭性打击的抵抗能力就越发微弱。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早就被人类证明了的观点。
  比如,在畜力时代,即便是最强大的骑兵在对付步兵的时候,也没有绝对优势,而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最初的火绳枪就绝对不是坦克的对手,到了核时代,氢弹的威力远远超过了原子弹,而由可控聚变核能转化而来的生产力、以及由此带动的战争实力也远远超过了可控裂变核能。
  那么,到了空间能源文明阶段,先进文明的优势将更加突出。
  也直到这个时候,罗素才提出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即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中期的偶然发现已经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命运。
  当然,这个观点,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
  这个前提条件就是,先进文明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历程,大致判断出后进文明将在什么时候构成威胁。
  事实上,这个前提条件也是成立的。
  原因很简单,宇宙中存在几乎无数的类地行星,存在的文明数量也几乎是无限的,因此就算先进文明已经非常发达了,也不可能随时随地的监控周边的所有文明,更不可能摧毁所有具有潜在威胁、却没有构成实质威胁的文明,只能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做出判断,只在最有必要的时候摧毁已经构成实质威胁的文明。
  在这个前提下,就出现了罗素所提到的重要观点,即人类文明拥有一百年到两百年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二世纪末、或者二十三世纪初,将与外星文明遭遇,并且与外星文明爆发生死攸关的宇宙战争。
  事实上,罗素的这一推断已经得到证明,只是他在时间判断上不太准确,真正的时间点是二十四世纪。也就是说,人类文明还有大概二百五十年的时间,而在此期间所取得的进步将决定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
  由此可见,中国科学家在二十一世纪中叶的偶然发现,意义十分重大。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发现,人类文明很有可能到二十三世纪,才能发现与掌握空间能源,而一直在监视人类的外星文明将在二十四世纪返回太阳系,并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壮大之前毁灭太阳系。
  到此,罗素重点提到了科技大爆发。
  按照他的推论,任何一种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出现之后,人类文明将在随后的一百年左右完全掌握该能源的利用方法,而这就是所谓的“科技大爆发”,而人类在这一百年里取得的进步,将超越历史时期的总和。
  当然,罗素也提到,因为人类是在完全掌握核能之前就迎来了新的科技大爆发,所以前期积累时间更长,因此在未来一百五十年到两百年之内,人类文明都将处于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必须承认,罗素的这个判断极为准确,时间上的误差也不是很大。
  到二十三世纪初,人类才完全掌握了空间能量的利用方法,而且同步把核能的利用效率提到了最高。
  如果从二十世纪中叶算起,人类文明差不多用了一百五十年完成科技大爆发。如果从二十世纪三零年代算起,人类文明则用了接近两百年才完成科技大爆发,正好在罗素预测的时间期限之内。
  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百五十年。
  只是,真正明白罗素这套理论的人都知道,这也是人类文明最危险的一百五十年。
  在这一百五十年里,外星文明入侵随时有可能发生,而且外星文明所采用的入侵与摧毁手段完全超出了人类能够抵抗的范围。更加重要的是,这一百五十年里发生的事情,最终将决定人类文明能否继续生存下去。
  可以说,人类文明在跟时间赛跑。
第二百八十九章
时过境迁
  生活在罗素时代的人,特别是那些接触到内幕的人,几乎没有一个认为人类文明能够延续到三百年之后。
  可以说,那是一个让科学家十分绝望的时代。
  有趣的是,在科学家集体绝望的大背景下,平民却过上了几乎是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最为幸福的生活。
  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对人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十亿人受到战争波及,几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被战火彻底摧毁,但是不到十年,战争创伤就彻底抹平了,人类进入了一段长达一百六十年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疾病、没有饥饿、没有战乱。
  至少,对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天堂一般的时代。
  首先说说美国,这个几乎被战火彻底摧毁的国家。
  美国的战后重建工作在二零五七年正式开始,首先是中国的无偿援助,即驻扎在美国的数百万中国军人,为美国进行了长达三年的重建工作,直到二零六零年初,最后一批中国驻军才结束了建设工作。
  在这三年内,中国的重建援助,为美国的战后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大约五百万中国军人在这三年内所做的建设工作,超过了随后五年内美国的所有基础建设工程的总和,而且所有由军队从事的建设工作都是无偿的。准确的说,美国并没有为中国军人支付劳动报酬,只需要购买进行重建所需的物资。
  一些细节上的事情,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在这三年中,美国全国用电量的百分之七十五都是由中国军队的小型可控聚变核反应堆提供的。当时,仅在洛杉矶,中国军队就动用了二十二套小型聚变供电系统,三年内总共提供了近二十兆亿度电能,为大约一千万个家庭提供了生活用电,还为上万项重建工程提供了工业用电。如果把这些电能按照战前美国的电费则算的话,相当于十万亿美元,是洛杉矶在战前年耗电量的十倍。
  除了提供电能,中国军队还帮助美国的所有大城市恢复了供水与供气,修缮了所有城区的公路、铁路、地铁、机场等基础设施,修复了下水道、雨水排放管道、地下管网、高压输电系统等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此外,还修通了近一百五十万公里的公路,以及上百座大型水利工程。
  当时,中国军队甚至在美国修建了一万多座医院与近万座学校。
  在进行基础设施重建的时候,美国的国家经济重建工作也开始了。首先获得重建的就是与民生有关的经济产业,比如农业生产工厂、食品加工厂、轻工业、制药工业、日用化工工业、以及物流业。
  当时,为了帮助美国恢复物流业,中国向美国提供了非常无私的援助。
  比如,中国军队的很多过剩物资就无偿、或者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了美国企业,以及那些在美国开办了分公司的中国企业。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在战后十年之内,销售到美国的运输机就多达十万架,其中有近两万架是大型电动运输机,另外的则是使用更加灵活的电动战术运输机。
  这些过剩军事物资,成为了美国进行战后重建的主要工程设备。
  更加重要的是,这些援助,为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工业国、也是第二大发达国家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要知道,在大战结束后的十年内,实现了航空化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另外一个就是美国。
  中国在二零六零年左右,基本上实现了航空化,即航空运输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远程运输手段,并且逐步取代了铁路与水运,最终成为唯一的远程运输手段。即便在短途运输上,航空也占有最重要的席位。到二十一世纪末,中国已经全面实现航空化,连居民出行用的代步工具都是飞行汽车。
  紧接着中国实现航空化的就是美国。
  到二零六七年,也就是战后重建工作基本上完成的时候,航空运输在美国的远程运输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而铁路与水运降到了百分之三十以内,最终在二零七二年完全被航空运输取代。到二十一世纪末,美国基本上同时与中国实现全面航空化,即飞行汽车成为居民出行的出要代步工具。
  航空化,是新时代发达国家的主要标志。
  要知道,在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发达国家中,除了中国与美国,像欧洲联邦、俄罗斯与澳大利亚,要到二十二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航空化,而欧洲联邦到二十二世纪末,仍然没有完全实现航空化。
  如果以航空化为标准,那么欧洲联邦在二十二世纪初就不是发达国家了。
  那么,航空化到底有多么重要呢?
  说得简单一些,航空化的直接作用是提高了物流效率,而在物质富裕已经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二十一世纪后半叶,物流效率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产效率,传统的物流手段显然无法适应全新的生产模式。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航空运输全面普及之后,跨太平洋的大宗商品运输由二十一世纪处的一个月左右缩短到了半天,即上午在美国出产的产品在傍晚就能到达中国,并且在当天晚上送到中国消费者手上。这样一来,中国与美国就拥有了全面联合的基础,两个国家联合发展不再受距离限制。
  当然,航空化不仅仅指的是货物运输,也包括人员交流。
  到二十一世纪末,跨洋载客飞行器全面进入了轨道时代,从上海到纽约,全程飞行时间也就两个小时左右。
  这种交往效率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
  当然,生产力提高的本质,还是对能源利用能力的全面提高。
  到二十一世纪八零年代,中国已经全面普及了第二代聚变核电站,美国则在二十年后达到了同样的程度。
  可以说,这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代聚变核技术,才是真正的可控聚变核技术,因为第二代聚变核技术才基本上使电力变成了无限制供应的社会公共资源,而且其成本,也才真正的降到了接近于零的程度。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就算免费为居民供电,也是限制性的,即每个居民都有额定的供电配额,超过部分仍然得购买,而且是花高价购买。至于工业用电,中国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免费供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3/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