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2/1021

  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也正是中国民众意愿所产生的结果。
  后来,黄瀚林在访问华盛顿的时候就提到,善良的中国人民,是美国最好的朋友,也是美国人民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帮助美国完成战后重建、修复战争创伤、走出战争阴影的是中国人民。
  显然,这种说法一点都不过分。
  要知道,在大战结束后的三年之内,中国国内自发为美国捐助的重建款就有上万亿元之多,而且有上千万中国人前往美国,参加战后重建工作,其中很多都在美国安家,最终成为美国公民。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
  要知道,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只有不到一百五十万军民死亡,而中国在大战爆发之前是一个男多女少的国家,男性所占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三,比女性多了百分之十,相当于大约六千万人。
  有趣的是,大战结束后,中国是唯一一个男性多于女性的国家。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大量中国男性移民他国,而且以去美国为主。
  根据官方统计,在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年内,大约有五千万中国人移民美国,其中男性占到了百分之八十。
  如此大规模的移民,不可避免的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
  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国移民在到达美国之后,并没有立即加入美国国籍,而是在定居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加入美国国籍。主要原因就是,继续拥有中国国籍,能够得到较高的社会福利,而这些福利能在美国供养一个家庭。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育率最高。
  在进入二十二世纪的时候,中国移民、移民后裔已经超过了三亿,占到美国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三十,超过白人,成为美国的第一大族群。如果以家庭计算的话,中国移民、移民后裔占到了美国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八。与之同时发生的,还有中国移民在美国的政治地位大幅度提高。
  显然,美国在战后很快就被中国同化了。
  这是不难想像的结果,因为中国在战后积极帮助美国进行战后重建,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中美共同化。
  也许,在推出战后重建计划的时候,牧浩洋就考虑到了这种结果。
  有趣的是,牧浩洋的后代中,有三名曾孙移民美国,并且成为美国公民,其中一人还成为了美国纽约州的参议员。后来,牧浩洋的一名旁系后裔,即其曾孙女的孙子,还当上了美国总统。
  当两个最强大国家的主体人群同根同源的时候,这两个国家就具备了结盟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黄瀚林与牧浩洋所追求的结果,因为只有同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潜在的威胁。如果跳出国家这个圈子,站在民族的角度来看问题,同化美国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对外扩张。
  要知道,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了数十个民族的大家庭。
  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中华民族一直在不断的同化其他民族,最终形成了世界上结构最为复杂的民族体。
  只是,到了二十二世纪,中美共同化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话题了。
第二百七十四章
觉悟
  在历史上,第三次世界大战被称为“人类文明最后的内部战争”。
  当然,这并不表示在此之后,人类文明没再出现自相残杀的战争。二零五七年底,欧洲联邦就发动了统一战争。二零六三年,埃及联合叙利亚、约旦与伊拉克,组建了“阿拉伯人民共和国”,随后发动了阿拉伯世界统一战争,在短短两年之内就把战火烧到了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与摩洛哥,直到中国在二零六六年出兵干预,阿拉伯人民共和国才被击败,十多个阿拉伯国家重新独立,这场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地区战争宣告结束。当然,世界上其他地区也爆发了很多战争与冲突,仅在非洲大陆,战后十年之内就爆发了三十多场达到了战争规模的地区冲突,南美洲则爆发了十四次地区冲突。
  只是,全面战争再也没有爆发过。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共同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
  推动全球共同化的是中国,而具体的执行机构则是在大战结束时成立的“同盟国际事务协调大会”。
  有趣的是,该组织在成立的时候,根本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连中国都不大重视。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就没有几个实力强大、能够左右战局、并且直接派兵参战的国家,几乎是中国单独打赢了这场战争,因此在处理战后事务的时候,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发言权。
  如此一来,几乎是中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根本不存在与盟国商量的问题。
  当然,不商量,也是不大现实的。
  结果就是,在牧浩洋提出建议后,黄瀚林在盟国内部提出了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协调战后国际事务的组织。
  这就是“同盟国际事务协调大会”。
  在战后的一年多里,该机构基本上是个摆设,就算有问题拿出来协调,最终也多半是中国说了算,或者是由中国进行仲裁。
  比如,在外高加索地区,就是由中国出面仲裁,让伊朗从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撤军。
  改变“同盟国际事务协调大会”的,是二零五七年底发生的事情,即欧洲联邦发动统一战争。
  当时,西班牙向中国发出请求,希望中国出面制止欧洲联邦的军事入侵。
  问题是,中国已经与欧洲联邦达成密约,默认欧洲联邦以任何手段统一欧洲大陆,也就不可能直接出面干预。
  当然,不干预,也说不过去。
  结果就是,黄瀚林把这件事踢给了“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
  有趣的是,当时西班牙不是该组织成员,连观察员都不是。也就是说,在法理上,西班牙根本没有申诉权。更重要的是,欧洲联邦是该组织正式成员国,因此该组织没有理由为其他国家指责欧洲联邦。
  事实上,西班牙的申诉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只是,由这件事,黄瀚林意识到,应该提高“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的地位,遏制欧洲联邦的扩张行动。
  结果就是,在二零五八年,该组织开始接纳更多的成员。
  仅在当年,该组织就接纳了美国、英国、利比亚、土耳其、俄罗斯、巴西、南非、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一个成员国,还接纳了三十多个观察员国,把规模扩大了一倍。
  也正是从二零五八年开始,“同盟国际协调事务组织”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该组织参与协调的第一件国际事务就是欧洲联邦吞并波兰的军事行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帮助波兰取得了很多自治权,使波兰成为欧洲联邦中第一个获得高度自治的邦国。事实上,也正是波兰取得高度自治,让随后被欧洲联邦吞并的邦国都获得了自治权。
  从长远来看,这为欧洲联邦后来分裂埋下了祸根。
  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绝对不可能让大多数成员获得自治权,自治必须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
  后来,引发欧洲联邦分裂的“青年运动事件”就是从波兰开始的。
  “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产生的另外一个重大作用,就是为随后中国出兵干预阿拉伯世界统一战争提供了法理依据。说得直接一些,直到阿拉伯军队攻入利比亚,中国才决定出兵干预,因为利比亚是“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成员,而中国早就承诺,为该组织所有成员国提供安全保障。
  毫无疑问,这个国际性组织就是中国用来控制全球局势的工具。
  在某种意义上,“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联合国,只是与联合国有着很大区别。
  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该组织只有一个核心成员国。
  说白了,在该组织中,只有中国有权推出干预性决议,而其他成员国只能提议,没有最终决策权。
  当然,在最初的时候,黄瀚林没有想过利用该组织促进全球共同化。
  事实上,该组织在全球共同化上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国家间的自发行为,即众多实力弱小的国家,需要依靠中国才能获得安全保障,也需要依靠中国才能获得发展机会,更需要依靠中国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
  由此,引发了很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事件。
  二零五八年初,朝鲜率先提出与中国合并,成为中国的第二个特别行政区(第一个特别行政区是扶桑,而香港、澳门在大战爆发前就已变为直辖市,台湾则在大战期间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单位),为此朝鲜还举行了全民公决,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朝鲜人投了赞成票,希望并入中国。
  朝鲜这么做,主要就是同盟关系已经不能确保其根本利益了。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朝鲜与巴基斯坦并为中国的头号盟国,享受着很多其他盟国都无法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比如,中国对朝鲜的技术管制就相对宽松,在大战爆发前就兴建了可控聚变核电站。
  问题是,到了大战之后,朝鲜的地位明显受到了质疑。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朝鲜上下都认为,只有并入中国,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才不会遭到排挤。
  有趣的是,中国拒绝了朝鲜的并入请求。
  事实上,中国在战后,没有吞并任何一个国家。
  主要就是,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看来,增加一个成员是小事,关键是对待行政区的态度与对待盟友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很多中国人都认为,增加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行政区,等于增加了负担。
  别忘了,中国的社会福利一直是全球最高的,而增加数千万人,就等于增加了社会福利保障的负担,等于降低了其他人的保障级别。
  只是,这并没有阻止其他国家也提出类似的请求。
  当年年底,蒙古第二个向中国提出并入请求,而且愿意与中国的内蒙古地区合并,理由是让蒙古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紧接着,在战后成立的阿穆尔共和国、鄂霍次克共和国与库叶共和国等数个国家都提出了并入请求,其中阿穆尔共和国与库叶共和国的理由是,在历史上它们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由于不平等条约才被割裂出去,因此它们有理由重新回到中国的版图内。
  中国一如既往的拒绝了这些并入请求。
  说白了,在全新的时代,国土面积已经不是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也就没有理由为了扩大国土面积而背上负担。
  到了二零五九年,扶桑通过全民公决,决定永久并入中国,并且成为行省。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也没有答应,而是要求扶桑在二十年后,也就是二零七九年再进行全民公决,决定是永久并入中国,还是选择独立。二十年后,扶桑的第二次全民公决的结果依然是永久并入中国,随后中国全国代表大会才通过了把日本改组为三个行省的决议,使扶桑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当然,这些事情也让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全球共同化已是大势所趋。
  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九年,中国在“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的框架范围之内,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集团,开始推进全球共同化。
  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避开欧洲联邦,因为欧洲联邦已经与中国解除同盟条约,却没有退出“同盟国际事务协调组织”。
  也就是说,在二零六零年前后,全球共同化就全面开始了。
  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共同化,还是经济、文化、宗教、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共同化,其根本目的是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建立一个具有强制力的中央政权,把人类文明统一到一个政府之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