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4/1021

  说得直接一些,在战败的威胁下,美国军方把一切先进技术都当成了救命稻草,在相关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五六年初,美国还启动了核武器计划。
  从时间上看,美国的核武器计划与军事卫星、运载火箭计划是同步进行的,及其载体就是没有研制出来的固体燃料运载火箭。事实上,以美国的技术实力,只要能够研制出能够把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的固体燃料火箭,就能研制出足以打到中国本土的弹道导弹,而且能为其装上核弹头。
  事实上,这也是美国军方为什么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达到一吨的主要原因。
  根据解密的资料,当时美国在核武器领域的研究进度、或者说是恢复核武器的工作进度非常快。
  最大的问题,不是制造核武器的技术。
  说白了,核武器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在高中物理课本中就有,而且制造出可以引爆的核装置也不是难事。
  真正的难题只有两个,一是核原料,二是弹头小型化技术。
  相对而言,美国在后一个问题上遇到的麻烦不是很大。虽然以往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已经转业,而且有十多年没有接触过与核武器有关的技术了,但是在大战期间,这些技术人员都得到了军方的保护,正在努力复原美国的核技术,特别是弹头小型化技术,期待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当时美国在弹头小型化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开发出了高逼真诱饵弹头。
  这下,美国需要的就只是浓度足够高的核原料了。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美国没有打算制造第一代核弹头,而是直接制造氢弹,并且在大战爆发前就已经制造出了足够多的锂化氘与锂化氚,只要有引爆器,即原子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制造出上百颗爆炸当量在百万吨级TNT以上的氢弹。
  问题是,在技术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原子弹是最难攻克的一关。
  这其中,又以原子弹的原料为主。
  要知道,在全面销毁核武器的时候,所有国家的核弹头都被销毁掉了,而武器级核原料在充分稀释之后,都进行了永久废弃处理。更重要的是,这些在应对全球自然灾害的拯救行动中没有用掉的核原料在处理之后,绝大部分被丢到了离海平面一万多米、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里面。
  当时,除了各国用于科研的少数核物资之外,就只有没有开采的铀矿了。
  显然,美国要在战时开采铀矿,并且提取核原料,绝对不可能做到保密,也不大可能顺利完成。
  有证据表明,美国军方曾经开采过铀矿,只是很快就放弃了。
  主要就是,从矿石中直接提炼出足够多的浓缩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建造增殖反应堆,生产钚,再用高浓度钚来制造核弹头。可问题是,建造增殖反应堆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后来,中国在堪萨斯城附近发现了一座美军的秘密军事基地,并且找到了一座还没建成的增殖反应堆,证明美军确实做过这方面的努力,只是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主要原因就是所需时间太长。
  当然,制造核武器,只是美国军方在战争后期进行的很多疯狂计划中的一个。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的一个。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美国军方是在二零五六年初启动核武器项目的,如果美国军方提前一年、哪怕提前半年启动该项目,就很有可能在战败之前制造出核武器,而不是到战败时仍然毫无进展。
  要知道,美国并不缺乏铀矿,也不缺少必要的工业资源。
  只要时间充足,美国就能制造出核武器。
  可惜的是,美国军方采取行动的时间太晚了。
  当然,核武器也不能拯救美国。不管怎么说,就算美国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就启动核武器项目,也不可能在战败之前制造出足够摧毁中国的核武器,也就不可能改变战争结局。更重要的是,要到二零五六年,才有可能使用战略弹道导弹投掷核武器,在此之前,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就足以撞毁战略弹道导弹。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投掷手段受到限制,美国军方才没有在二零五五年启动核武器项目。如此一来,就算美国制造出了核弹头,离战败也不会太远了,而几枚核弹头根本无法改变战争结局。换个角度来看,美国没能制造出核弹头对美国民众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设想一下,如果美国的核弹头在中国城市上空引爆,中国肯定会彻底摧毁美国。
  当然,核武器项目,绝对不是美国军方在战争末期最疯狂的项目。
第二百六十四章
疯狂的顶点
  在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国的很多军事项目都极为疯狂,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美国军方启动了一个代号“Z”的军事项目。因为在英文字母中,Z是最后一个字母,所以代号“Z”,表明是终极计划,而且有两层含义,一是结束战争的军事计划,二是终结人类文明的军事计划。
  有趣的是,这不是唯一的“Z计划”。
  事实上,“Z计划”本身是一系列军事项目的合成,其中的每一个军事项目,都具有毁灭全世界的能力。
  二零五六年初,美军在战场上使用的病毒类基因武器就是“Z计划”的一个项目。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代号“Z13”的病毒类基因武器,绝对是美军这一系列疯狂军事项目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事实上,病毒类基因武器也没有毁灭整个人类。
  在病毒类基因武器之前的十二个项目,才真正具有毁灭性。
  代号“Z12”的是一项化学战计划,目的是摧毁美国控制区内的所有绿色植物,手段则是落叶剂等化学药品。
  提出这个设想的是一个叫海因里希的德裔美国科学家,他也是一个战争狂人。
  按照他的设想,只要美国破坏了美洲大陆上的所有绿色植物,全球气候就将遭到毁灭性破坏,中国将不得不在全球自然灾害即将到来的情况下,与美国媾和,最终让美国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
  客观的讲,海因里希的疯狂设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不可否认,美洲大陆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温带雨林与热带雨林,而且陆地面积相当于全球陆地的三分之一。如果美洲大陆上的所有绿色植物全部枯萎,绝对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问题是,该计划能够实现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别说即将战败的美国,就算是鼎盛时期的美国,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毁灭整个美洲大陆上的植被。
  要知道,北美洲与南美洲的陆地总面积超过了四千万平方公里,即便除掉南北两端的冰原地区,也有三千多万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撒布一公斤的化学药剂,并且反复播撒十次才能除掉所有植被,总共需要三十万吨化学药剂。虽然以美国的工业实力来说,生产三十万吨化学药剂不是什么难题。关键就是,如何平均的撒布这些药剂?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进行空中撒播,可是美国已经丧失了制空权,也没有那么多飞机来执行任务,更难以把药剂运送到其他地区。
  正是因为执行难度太大,这个疯狂的计划被美军放弃了。
  事实上,就算能够实施,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原因很简单,在大战爆发前,全球植被面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早在二零四零年,就有科学家提出,随着全球各地的植被陆续恢复,全球气候很有可能降温,从而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
  要知道,降温所产生的灾难,不比升温低。
  就此,科学家提出,应该有计划的砍伐一些树林,减少被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以人为干预的手段来调控全球气温。
  只是,在二零四零年,这个提议太超前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全球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几乎所有人都把环保放在首位,认识到了加强环保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提出大规模砍伐森林,显然与舆论民意背道而驰,肯定不会得到支持。
  当然,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有这个能力去做这样的事情。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各国政府最关注的还是全球自然灾害的持续影响,谁也不会去管森林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只是,仅仅五年之后,气温下降的问题就引起了重视。
  最先重视该问题的,就是中国政府。
  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七年里,中国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必须考虑与环保有关的问题。
  当然,这有一项技术有关,即农业工厂化技术。
  到二零四五年的时候,中国已有百分之六十的耕地退耕,其中四分之三进行了森林化改造,另外四分之一则被改造为草原。为此,政府每年都投入了巨额资金,加快全国耕地退耕速度。
  好处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幅度改善。到大战爆发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全球自然灾害前的百分之十七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草原提高到了百分之二十二。也就是说,植被在中国国土上的覆盖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五十。虽然这离最终计划还有一段距离,即森林与草原覆盖面积达到百分之七十五,但是产生的影响却很突出,比如东北地区冬季的平均气温已经降低了四摄氏度。
  这些现象,让中国政府认识到,植被覆盖太多也不是好事。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中国政府在二零四七年否决了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改造项目,决定维持沙漠原样。
  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沙漠是地球自然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正是如此,战争结束之后,欧洲联邦提出的对撒哈拉沙漠进行改造,才遭到了众多科学家反对。
  总而言之,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科学家已经形成共识,即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了维持地球正常气温水准的最高限度,在必要的时候应该有计划的砍伐森林,或者是直接向大气层中排放二氧化碳。
  当然,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因素,即聚变核能带来的影响。
  在聚变核能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能源之前,化石燃料担负则类似的角色,因此人类每年都要向大气层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在聚变和能逐渐取代化石燃料之后,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减少。虽然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实际上之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五十分之一,制造二氧化碳最多的不是人类,而是细菌,其排放量是人类活动的四十倍。但是科研结果同样表明,只要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数量有百分之一的变化,就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要知道,到大战爆发的时候,聚变核能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在美国占到了百分之六十,在欧洲占到了百分之三十,在其他国家也有相当高的比例,比如在巴基斯坦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在印度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在巴西为百分之三十,在墨西哥为百分之二十五。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美国原本是全球最大的两个化石能源消费国。
  在聚变核能得到推广应用之前,中国与美国就消耗了全球百分之六十的化石能源。
  当中国与美国的化石能源消耗量急剧减少之后,全球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在大战爆发的前一年比二零三五年降低了百分之六十!
  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人类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至少减少了百分之五十。
  结果就是,大气层所含二氧化碳变化率超过了百分之一。
  事实上,这也是全球气候在二零四五年之后开始变冷的直接原因,也是科学家提出应该砍伐森林的直接原因。
  说得极端一些,在聚变核能全面取代化石能源之后,恐怕每年都要烧掉一些森林,往大气层中排放足够多的二氧化碳。
  搞清楚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海因里希的疯狂计划,实际上毫无意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4/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