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7/1021

  只是,战后很多人更愿意相信,夺走了将近三千万俄罗斯平民性命的几次流行性疾病大爆发,都是中国专门开发的基因武器,即针对俄罗斯人的基因缺陷,使用变异的病毒,认为制造流行性疾病大爆发。
  后来,还有人专门从事这项研究,比如从冰冻的尸体上提取DNA样本。
  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猜测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即在几次流行性疾病大爆发中死亡的俄罗斯人的DNA都出现了变异,大部分变异都导致免疫抵抗能力降低,最终导致成千上万的人不治而亡。
  事实上,这才是毁灭俄罗斯的根本原因。
  只是,中国官方从未承认开发过基因武器,更不可能承认使用过基因武器,而且没有任何相关的官方文件可以证明。
  中国有没有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开发与使用基因武器,是这场大战众多未解谜团里面最受人关注的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很有可能破坏了自己制订的很多战争法则。
  当然,就算有,这也是过去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说中国在基因武器上做了文章,那么美国也不能例外。战后,很多资料都表明,美国在战争期间秘密研制过基因武器,而且在战争中使用过基因武器,只是造成的破坏并不严重。能够得到证明的,还有中国肯定在大战后期,针对美国使用的基因武器研制过基因类免疫药物,而这也属于基因武器的范畴,只是属于防御性质的。当然,由此推断就能知道,既然中国有能力研制基因类免疫药物,那就肯定有能力研制基因武器,也就肯定研制过基因武器。要知道,研制基因武器并不是什么无法突破的技术难题。在大战期间,无所不用其极的背景下,中国研制基因武器根本没有什么要奇怪的。重要的是,中国到底有没有使用过基因武器。
  从交战情况来看,至少可以肯定,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从未使用过基因武器。
  也许,在使用基因武器的问题上,中国当局有点投鼠忌器,即基因武器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也有可能祸害自己。事实上,这也是美国一直没有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基因武器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这绝对是人类之幸。
  如果中美两国都无所顾忌,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基因武器,那么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这场大战的胜利者,受害的是全体人类。
第二百二十八章
毁灭性武器
  战后,关于基因武器的争论非常大。
  有趣的是,争论的焦点不是谁使用了基因武器、谁没有使用基因武器,而是基因武器能否对战争进程、乃至战争结局产生影响。
  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美国在二零五五年使用基因武器,就很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理由就是,在二零五五年,中国军队在全部战场上都发动了战略进攻,美国全面转为战略防御,而基因武器将成为美国逆转战局、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在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都将死于基因武器。
  根据就是,美国在大战爆发之前,就在研究中国人的基因缺陷,并且以此为基础开发专门针对中国人的基因武器。根据战后披露的一些资料,在二零五五年之前,美国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足够的能力制造出专门针对中国人的基因武器,也就有可能给中国军队造成惨重人员伤亡。
  毫无疑问,这太理想化了。
  中美的科技实力不相上下,而且中国在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不比美国晚,如果美国研制出了针对中国人的基因武器,那么中国也肯定研制出了针对美国人的基因武器。如果美国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基因武器,那么中国肯定会采取报复性行动,同样大规模使用针对美国人的基因武器。
  当然,有人认为,中国是单一民族国家,美国是移民国家,没有可比性。
  事实上,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
  大战爆发前,汉族在中国人口中占的比例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而且主要少数民族在人种上与汉族没有区别,只是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也就是说,按照人种划分,中国确实是单一民族国家。
  毫无疑问,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种与民族成分非常复杂。在大战爆发前,白人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经降低到了百分之四十二,黑人为百分之二十八,拉美族裔为百分之十六,另外就是亚裔、南亚裔、阿拉伯人、犹太人等少数民族。由此可见,美国实际上没有一个占人口多数的主体民族。事实上,细分的话,占美国人口百分之四十二的白人还能分成新英格兰人、日耳曼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荷兰人等十多个民族,其中每一个在人口中占的比例都不大。
  问题是,这对使用基因武器有什么影响?
  如果中国有能力开发出针对白人的基因武器,那就肯定有能力开发出针对黑人、拉美人的基因武器。
  当然,就算退一步讲,中国没有类似的基因武器,美国就能够凭借基因武器打赢这场战争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早在二零五三年,中国就已经针对美国在战争中使用基因武器开始进行准备。在二零五四年底,中国研制出了一种专门对付基因武器的战场防御系统:“强紫外线杀灭系统”。
  这种系统对付的,正是以病毒类基因武器。
  要知道,任何病毒都很脆弱,受紫外线照射之后会立即死亡,也就会因此失去传递疾病的能力。中国开发的这套系统,主要用在战场上,即在探测到病毒类基因武器之后,在战场上空引爆一枚特制的强紫外线炸弹,通过强紫外线辐射来杀死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保护战场上的军人。
  当然,病毒类基因武器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传播,比如水源。
  只是,中国军方开发出的防御手段也非常多。
  比如,中国军队在二零五四年初建立了“军人基因档案库”。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识别阵亡将士,即通过基因对比,能够辨认出那些模糊不全的遗体。后来,中国军方拓展了“军人基因档案库”的用途,使其成为对抗基因武器的最有效的防御手段,而其关键是一项在战争期间完善的生物工程技术,即干细胞培植技术。
  要知道,在解决了干细胞的培植难题之后,任何基因武器都不再具有威胁了。
  原因很简单,针对人类的基因武器,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某个或者某些器官,使人体机能丧失,从而达到杀死宿主的目的。在可以大量培植干细胞之后,进行器官移植就不再是难题了。说得简单一点,只要保存了患者的基因,就能够通过干细胞,在实验室里培植出任何一种人体器官,然后用培植出来的器官替换患者身上坏死的器官,而且不会发生排斥现象。
  到了二零五六年,中国开始建立面向全国的“社会基因档案库”。
  可以说,这些就是为可能爆发的基因战争做准备的。真要打起来,就算会让中国消耗很多国力,也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中国人能够幸免于难。可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结果就肯定不同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美国直到战败,都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基因档案库。
  要知道,在大战结束之前,中国已经把基因档案库扩大到了东方同盟集团,帮助盟国建立类似的基因武器防御工程。
  当时,中国这么做,主要与战前的一些谣言有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个被称为“毁灭者”的战争计划。按照传言,美国将在战败之前,用一种能够毁灭全人类的武器使中国也成为战败者。虽然很多人认为美国会使用核武器,但是细想就能发现,美国能用的就只有基因武器了。要知道,在大战期间,美国根本没有生产核武器。如果在战败前生产,产量也不会太多,不可能毁灭全人类。
  战后,由中国建立的基因档案库,成为了重建人类社会的基础。
  当然,在战争时期,中国针对基因武器,在很多科技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研究,比较有名的还有“人体急冻技术”。这项技术,说白了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人体冷冻起来,保证细胞在冷冻的过程中,不会因为细胞液膨胀而死亡。当然,这项技术,主要用途就是让一些得了绝症的患者能够在未来、比如十年、二十年之后,在所患疾病能够治愈的情况下,获得重生的机会。后来,这项技术的主要用途不在医疗领域,而是在宇航领域,因为在飞往遥远星系的时候,宇航员不可能熬过漫长的旅途,只能让生物时间停止,即通过冷冻的方式让宇航员进入假死状态,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再解冻。只是,在大战期间,如何让解冻的生物体活过来,还是一个大难题。
  除了专门针对人的基因武器,还有针对农作物的基因武器。
  只是,在大战期间,中国与美国的农业生产都主要依靠农业工厂,而要在农业工厂内做到完全屏蔽外界干扰,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因此基因武器对主要农业作物的破坏效果并不理想。
  至于破坏自然环境,那就更是不可能了。
  要知道,地球上有数千万种生物,就算中国与美国的科技实力再强大,也不可能研制出针对所有物种的基因武器。
  后来,有人认为,如果美国把矛头指向热带雨林,人类就得完蛋,因为热带雨林吸收了全球排放的六成二氧化碳。如果没有热带雨林,那么要不了几年,温室效应就会破坏地球的自然环境。
  显然,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首先,美国根本不可能破坏热带雨林,因为热带雨林里有几百种植物,要想同时灭绝几百种植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次,就算美国用基因武器毁灭了热带雨林,人类文明照样有解决办法,比如用聚变核电站提供的强大清洁能源来分解二氧化碳,或者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此可见,基因武器实际上没有想像的那么恐怖。
  事实上,美国没有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基因武器,就是因为基因武器的实际效力根本不足以扭转战局。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大规模使用基因武器,中国就会进行报复,甚至会破坏所有交战原则。对美国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结果,因为战略主动权在中国手里,中国想怎么打,美国根本无法阻止。
  基因武器改变不了战争结局,其他武器也一样。
  这场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科技类武器也一样。只有综合国力超过对手,那些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才具有实战价值。更重要的是,至少在二零五五年,美国还没有被逼到必败的境地。在有希望取胜的情况下,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都不会贸然使用有可能毁灭整个人类的武器。要知道,如果人类文明毁灭了,那么谁都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还会为此输掉一切。
  当然,打到二零五五年中期,美国取胜的希望已经不大了。
  进入六月份,在中国陆军向圣彼得堡推进的时候,中东战场上的战火再次点燃,蒋博文发动了代号“沙暴”的进攻战役。
  到此,中国军队在全部战场上都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事实上,这也是中东战争开打近三年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发起进攻,也是最后一次主动发起进攻。
第二百二十九章
守无可守
  经历了二零五四年那次不太顺利的进攻行动,蒋博文吸取了经验教训,为这次全面进攻做了充足准备。
  有趣的是,全力支持蒋博文的不是魏成龙,而是庞跃龙。
  在蒋博文发动进攻之前,庞跃龙就把四个陆战师、以及澳洲战场上三分之一的空运力量派了过去。
  蒋博文需要的不是陆战师,而是空运部队。
  在他手里,军队已经够多了。
  当时,除了六个集团军与四个陆战师之外,蒋博文手里还有一支规模超过二百五十万的盟军,其中战斗力较强的巴基斯坦军队就有四十万,相当于中国陆军的八个集团军,而且这些巴军中,至少有四分之一获得了地面战平台。
  进入二零五五年,中国开始为盟国提供地面战平台。
  当然,不是第二代地面战平台,而是中国陆军与陆战队淘汰的第一代地面战平台。在前五个月里,主要援助对象就是战斗力仅次于中国军队的巴基斯坦陆军,援助规模达到了六个装甲师。
  事实上,在军人素质上,巴基斯坦陆军丝毫不比中国陆军差。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巴基斯坦的安全局势大为改善,也就开始奉行“精兵简政”政策,努力打造精小强悍的国防力量。虽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期间,巴基斯坦的军事规模大幅度扩充,但是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大规模裁军,把陆军的总兵力控制在四十万左右,军队总规模不到六十万。
  巴基斯坦军力大发展,也与飞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有关。
  大战爆发前,巴基斯坦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经济体中,仅次于中国与印度的第三大经济支柱,而人均国民产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地区经济体中都名列前茅,在南亚地区的富裕程度仅次于不丹。可以说,大战爆发前,巴基斯坦已经是工业强国了,而且是伊斯兰教世界里最强大的国家。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巴基斯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事强国。
  当时,巴军已经完成了职业化改革,战前服役的官兵都是职业军人。因为在大战初期没有多少作战任务,所以巴军的扩军速度不是很快,主要就是新招募的军人都要进行极为严格的训练。
  甚至可以说,巴军新兵的训练水准比中国陆军还要高。
  事实上,在整个大战期间,东方同盟集团里面,只有巴基斯坦军队能够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其他盟国的军队都因为素质太差,很难在正面战场上发挥积极作用,有的时候甚至会帮倒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7/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