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5/1021

  当时,朱利亚诺夫组建了一支规模接近一百万的“少年卫国军”,成员全是十四岁左右的未成年人,并且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这些少年洗脑,让他们相信,誓死捍卫莫斯科是每一个俄罗斯人的义务与职责,只有与莫斯科共存亡,俄罗斯才能得到拯救,民族才有复兴的希望。
  结果就是,在中国军队开进莫斯科之后,这些童子军没有投降。
  零星的战斗持续到一月八日,中国军队才基本上控制了莫斯科,并且发现袭击他们的几乎都是一些比步枪高不了多少的少年。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数十万俄罗斯少年就这么被一句谎言给埋葬掉了。
  事实上,直到战后,很多被俘的俄罗斯童子军都不认为俄罗斯是战败了的,而是认为那些背叛了国家与民族的叛徒,才是俄罗斯战败的主因,而这些叛徒,包括在战争中投降的一千多万俄军官兵,以及那些放弃自己的家园逃到后方的平民,还有在敌后甘愿接受敌人控制的人。
  显然,在这些未成年人眼里,剩下的俄罗斯人都是民族的叛徒。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战后遣返之后,这些俄罗斯童子军大都走上了极端,有的甚至成为了恐怖份子。
  有趣的是,后来刺杀朱利亚诺夫的,就是一名童子军。
  原因很简单,在这些叛逆少年眼里,朱利亚诺夫也是叛徒,因为他没有留下来与莫斯科共存亡,而且在战后,非常耻辱的接受了军事法庭的审判,并且在法庭上做证,供出了很多国家机密。
  总而言之,这些少年,成为了俄罗斯战后的社会毒瘤。
  为此,中国占领军不得不在俄罗斯开设了数十座少年劳动改造中心,花了十多年才根治了这个问题。
  显然,朱利亚诺夫就是被他自己给害死的。
  到死的时候,朱利亚诺夫恐怕都没想明白,为什么那些曾经对他唯命是从的童子军会刺杀他。
  当然,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打到这个时候,俄罗斯当局依然不承认战败,反而认为,中国在冬天占领莫斯科,将像两百多年前的拿破伦那样,再次被寒冷与烈火赶出莫斯科,并且由此一路退却,最终被彻底击败。
  俄罗斯当局产生这样的幻觉,也许与莫斯科所遭到的破坏有关。
  在中国军队进驻莫斯科的时候,这座原本有两千多万居民的城市里,不但没有一块可以用来生活取暖的木板,还没有足够的食物、干净的饮用水与御寒的衣被,基本上成了一座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当时,只有象征着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没有遭到轰炸与炮击,只是这座昔日的皇宫早就变了样,成了伤员救治中心,而那些宏伟的建筑物里可以用来燃烧取暖的木材,几乎都被烧光了。如果中国军队再晚几天开进莫斯科,恐怕俄军会把存放在地下室里的几千幅油画、上千只木刻艺术品全都烧掉。可以说,这是绝对有可能的事情,俄罗斯这个民族在生死存亡的时候,几乎什么都可以抛弃。
  除此之外,还有大约一千五百万人等着救助。
  既然中国军队占领了莫斯科,就不可能丢下莫斯科的居民,更不可能让一千多万人在寒风中冻死、饿死。
  在俄罗斯当局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事实上,对俄罗斯当局来说,这也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在莫斯科会战打响之前,莫斯科的生活物资供应就出了问题,只能为平民提供每天必须的生活物资,储备的物资最多只够一个月。如果不是莫斯科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俄罗斯政府在七月底就迁到圣彼得堡了。至少在圣彼得堡,美国的运输船能够直接把大量物资送过来。
  问题是,中国军队,绝对不是两百多年前的法军。
  当时,真正击溃拿破伦的不是俄罗斯的寒冬、也不是被大火焚毁掉的莫斯科,而是断掉了的后勤补给线。四十万法军在攻入莫斯科之后,因为后勤补给不到位,结果一大半死在了俄罗斯的冰天雪地里。
  显然,中国军队没有这样的问题。
  入城当天,中国军队就往莫斯科空运了数万吨物资,而且全是生活物资。
  接下来两天,为了防止平民哄抢食物与取暖用燃料,中国空军还动用了两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以空投的方式,向莫斯科城区里投放了数万吨物资,让一千多万平民能够就地获取生活必须物资。
  当然,中国军队没有忘记搞宣传,即让莫斯科的平民相信,今后再也不会饿肚皮了。
  到一月八日,中国军队送到莫斯科的物资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吨,并且在一月十日开始为平民供电,随后还组织了“民事工程部”,动用数万名工程兵,挨家挨户的修复供水与供暖设备。当时,为了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中国陆军在莫斯科附近集中了三十套小型聚变供电系统。为了帮助平民抵御严寒,中国陆军甚至紧急订购了一批取暖电器,并且无偿提供给平民使用。
  在一月份,中国陆军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八百多处物资分发站,并且利用俄军编造的居民花名册,以配给的方式,为莫斯科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须物资,而且供应标准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三倍。
  可以说,活下来的莫斯科平民很快就发现,除了需要重建家园之外,他们的日子反而比以前好过多了,比如再也不用担心饿肚皮,也不用担心在睡梦中冻死,连得病之后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要知道,在这个冬季的前几个月,至少有一万名莫斯科居民因肺炎而死。
  如此强大的运输能力,使中国军队不但能够占领莫斯科,还能够使这座第一个被中国军队占领的敌对国首都,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特别是进行外交宣传的榜样,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所作所为。
  当然,占领莫斯科,绝对是一个包袱。
  如果让魏成龙做主的话,他肯定不会占领莫斯科,而会彻底摧毁这座城市、或者是绕过这座城市。
  原因很简单,就算后勤保障不是问题,中国军队也得停止前进的脚步。
  按照魏成龙的估计,中国军队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之内,别想发动战略进攻,因为仅仅恢复莫斯科的秩序,就需要六个月。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军事任务,还是政治任务。
  黄瀚林在十二月二十八日做了批示,陆军占领莫斯科后,必须管理好这座城市,使其恢复战争前的模样。当时,黄瀚林还表示,他会在适当的时候去莫斯科,在这里召开东方同盟集团的第五次首脑峰会。
  显然,这可难住了魏成龙。
  按照惯例,东方同盟集团首脑峰会每四个月召开一次,下一次峰会安排在四月初,留给魏成龙的时间只有三个月。
  要想在三个月内让莫斯科恢复战前的模样,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还好,黄瀚林最后改变了主意,把会议地点选在了克里母半岛南端的雅尔塔,只是在会议中途,与各国政府首脑来到莫斯科,参观了宏伟的克里姆林宫,并且在这里签署了意义重大的政治宣言。
  也就是说,魏成龙只需要赶在四月初之前让克里姆林宫恢复原貌就行了。
  事实上,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为此,魏成龙专门成立了一个“莫斯科重建委员会”,然后动用数万人,专门负责修缮克里姆林宫。
  战后估计,为了修缮克里姆林宫,中国陆军至少花掉了一百八十亿元。
  当然,暂时停止进攻,也不是什么坏事。别忘了,魏成龙早就做出过承诺,在攻入莫斯科之后,支持牧浩洋在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
第二百一十二章
充分准备
  莫斯科会战打响的时候,牧浩洋就开始为攻打澳大利亚做准备。
  按照牧浩洋的规划,进军澳大利亚,绝对是一次规模比莫斯科会战还要大,而且大出好几倍的作战行动。
  当时,他准备的兵力多达五百万。
  这其中,肯定包括由佟少云指挥的太平洋舰队,算上后方港口里的官兵,海军投入的总兵力在七十万左右。
  陆战队自然必不可少,庞跃龙准备了二十个陆战师,作战部队就多达四十万,只是其中十二个陆战师还在大陆战场上供魏成龙差遣。另外,庞跃龙还准备了八支登陆舰队,官兵总数超过二十万。按照他的部署,在作战行动的前两个月里,能够动用部署在所罗门群岛的八个陆战师,到了第四个月,能够获得十二个新组建的陆战师,而到了第六个月,还将增加二十个陆战师。也就是说,庞跃龙实际上准备了六十个陆战师,只是得分批次投入,陆战队投入的总兵力高达一百四十万。
  空军方面,母祁铁已经做出保证,将投入三千架轰炸机与八千架战斗机,只是其中的两千架轰炸机与三千架战斗机得从大陆战场上抽调。另外,空军还将征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菲律宾的五十八座机场,动用所罗门群岛上的十二座机场,并且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建十座机场。算上部署在机场的地勤人员、警卫部队、防卫部队等等,空军投入的总兵力在一百万以上。
  陆军方面,魏成龙也承诺至少提供十个集团军,也就是五十万人。
  海运方面,牧浩洋准备征用一千二百艘商船,组建六十支船队,并且专门成立三十支护航舰队,负责向前沿港口,特别是东南亚与所罗门群岛的港口运送作战物资,这些舰船上的官兵人数在五十万以上。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空运力量。
  除了魏成龙答应提供的六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之外,牧浩洋还将动用在二零五四年下半年生产的七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另外陆战队有四千架战术运输机,而陆军提供的战术运输机则多达一万二千架。也就是说,如果算上海军的战术运输机,当时牧浩洋已经征集了三万架运输机,其中除了大约八千架战术运输机之外,包括一万三千架战略运输机在内的其他运输机都是电动运输机。这些运输机的飞行机组乘员,加上地勤人员、后勤人员等等,总数在九十万左右。
  可以说,如此庞大的空运能力,足够支持一直规模达到三百万的地面部队作战了。
  当然,这并不表示进攻澳大利亚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如果完全由空运投送作战部队,那么在战争初期,牧浩洋只能动用大型电动运输机,而且支持这些运输机的机场不会超过三十个。更重要的是,这包括了部署战术战斗机的前线机场,因此实际可供大型电动运输机使用的机场在十个左右。如此一来,真正能够投入战斗的大型电动运输机,也就只有一千多架。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在前线开辟野战机场。
  所幸的是,中国军队已经占领了新几内亚岛,而且控制了莫尔兹比港,还完成了南部沿海地区的勘测工作。
  在这里,至少可以修建一百多座野战机场,而且每座野战机场到海岸线的距离都不会超过十公里。更重要的是,在新几内亚岛南部沿海地区,有足够多的深水海湾,能够供运输船只锚泊,还能修建简易码头。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结果就是,十月初,中国陆战队就向新几内亚岛派遣了上万名工程兵,后来增加到了十四万人。
  按照牧浩洋的安排,陆战队将在新几内亚岛南部修建五十座野战机场。
  以一座野战机场部署五十架大型电动运输机计算,能够容纳二千五百架,并且保证这些运输机在执行二十次飞行任务之后,才需要返回后方的空军基地进行全面维修,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运输机的效能。
  事实上,只要登上了澳洲大陆,问题就简单得多了。
  澳洲北部主要是沙漠与戈壁,地势较为平坦,非常便于陆战队就地开辟野战机场,而且美军很难防守。只要在战场上开辟出野战机场,大型电动运输机就能以菲律宾、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机场为根据地,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与作战物资,然后再由前沿部署的战术运输机把部队与物资送往各个战场。如果机场数量足够多,甚至能够在前沿部署战斗机,提高空军的作战效率。
  当然,这也得有所准备。
  在二零五四年初,牧浩洋就让庞跃龙大批量订购野战机场预制件。到二零五四年底,陆战队的仓库里已有差不多两百套了。如果不是陆军也在大陆战场上采用新战术,数量还会多一些。如果以半年为期限,而且加上陆军从大陆战场上撤下来的,可供陆战队使用的野战机场预制件的总量在四百套左右。也就是说,中国陆战队可以以间隔一百五十公里的方式,把野战机场铺满整个澳洲大陆。当然,在实战中,陆战队肯定不会这么做,而是会在主要战场上集中开辟数座、甚至数十座野战机场。
  有了做饭的炊具,自然还需要做饭的食材。
  在战争物资上,牧浩洋的准备更加充分。到二零五四年底,堆积在中国各大港口与东南亚地区各大港口里的物资,已经超过了十亿吨。当时,仅仅囤积在新加坡的物资,就高达一点四亿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澳大利亚在战前的人口数量在一亿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澳大利亚人能分到十吨。
  当然,这些物资,并非都是作战物资,有很大一部分是工程物资与民用物资,比如大约两亿吨水泥、七千万吨钢材、三千万吨粮食、一千五百万吨燃油。当时,考虑到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缺水,牧浩洋甚至让后勤部门囤积了十亿瓶、大约一百亿升桶装纯净水,还准备了五千万份海水淡化药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5/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