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4/1021

  美军没有运送弹药,主要是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储备的弹药已经足够多了。
  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军事情报局已经证明,美军储存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物资足够三十万军人坚守一年以上,而且所有还没被陆战队炮火摧毁的物资,都存放在难以被摧毁的地下仓库里面。
  当时,美军甚至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秘密安装了四座小型聚变发电站。
  如果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没有错,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甚至有一座设在地下、专门为聚变发电站提供原料的重氢工厂,生产的聚变核原料,至少能够确保两座小型聚变发电站持续运转。
  事实上,只需要一座聚变核电站,就能为全岛的守军提供必要的电能。
  如此一来,就算陆战队能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顺利登上瓜达尔卡纳尔岛,也要面对迷宫一样的地下防御工事。
  根据战后进行的实地勘测,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防御部署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
  比如,美军在修建地下防御工事的时候,挖掘出来的泥土,几乎填平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东南的深水港湾,粗略估计挖掘的土石在三亿到四亿立方米之间,相当于挖出了差不多十亿吨土石。
  事实上,瓜达尔卡纳尔岛几乎被美军掏空了,整座岛屿就是一座用上万公里长的地下坑道把上千座地下工事联系起来的地下堡垒,而任何军队在登上这座岛屿之后,只能控制其地表阵地。
  按照庞跃龙的估计,为了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陆战队得准备牺牲十万人。
  虽然这有点夸大,但是绝非危言耸听。
  要知道,在狭窄的岛屿上作战,中国陆战队的装备优势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如果进入美军的地下防御工事,就只能完全依靠单兵作战能力,那么在陆地战场上攻城拔寨的地面战平台根本派不上用场。
  问题是,不打瓜达尔卡纳尔岛,几乎不大可能。
  前面已经提到,如果中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遭到挫败,那么来自政治上的压力将使牧浩洋别无选择。
  到了三月底,这种压力已经显现出来了。
  要知道,戚凯威早就承诺在三月底、最迟四月初占领伏尔加格勒,可是到了三月底,中国军队只控制了伏尔加格勒的东岸城区。就算陆军已经调整了作战计划,在四月初攻占伏尔加格勒的希望也极为渺茫。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黄瀚林在政治上夸下的海口,恐怕无法兑现了。
  在年初的东方同盟集团主要成员国,即由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马来西亚、越南、伊朗、埃及与叙利亚组成的“九国集团”的首脑会议上,黄瀚林就宣称,将在二零五四年底之前击败俄罗斯,因此将在四月份占领伏尔加格勒,打开进军莫斯科的大门,在五月份攻打莫斯科。
  虽然离四月底还有一个月,但是黄瀚林不得不做好第二手准备。
  这就是,如果没有办法在四月份占领伏尔加格勒,那么海军就得在太平洋战场上为中国挽回面子。
  当时,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在决战中消灭美国海军,二是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
  三月份,牧浩洋把希望放在了前者上,因为美国海军将在三月底恢复元气,而大陆战场上的紧迫局势,将迫使美国海军发动战略进攻。事实上,也正是这一原因,牧浩洋才没有在这个时候向戚凯威发难,从而让戚凯威的主张在黄瀚林那里得到支持,使魏成龙不得不调整作战部署。
  可是,到了四月份,情况发生了变化。
  李明阳送来的一份情报,基本上使牧浩洋丧失了与美国海军决战的希望,因为新成立的六支航母战斗群去了切萨皮克湾,预计要到五月中旬才会去巴拿马,要到五月下旬才有可能到达太平洋舰队。
  也就是说,美国海军没有打算立即发动战略进攻。
  这下,牧浩洋就只能把重点放在后一种选择上了,即在必要的时候,让陆战队登上瓜达尔卡纳尔岛。
  为此,牧浩洋让庞跃龙提交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
  相对而言,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根本不是什么难事,长达数个月的火力打击,已经摧毁了该岛上的所有地面军事目标,甚至炸毁了所有看得见的人造设施。在年初的时候,美澳当局就把该岛上的平民全部送往新赫布里底群岛。为此,中国海军还临时休战三天,以便运送平民的船只不受威胁。当然,趁此机会,美军向瓜达尔卡纳尔岛增派了兵力,并且接走了病情严重的伤员。
  真正的问题,在于登上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后的战斗。
  显然,美军肯定不会在地下工事里呆到弹尽粮绝的一刻。
  只要美军不打算在援军到达之前当鼹鼠,那么美军就会利用各种机会袭击登上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中国军队。
  对中国陆战队来说,这就意味着必须在登陆之后清除掉所有地下工事。
  为此,陆战队的参谋想出了很多对付美军的办法,最惊人的是,一名参谋提出,利用强大的海运能力,向瓜达尔卡纳尔岛运送足够多的钢筋与水泥,用厚达五米的钢筋混凝土把整座岛屿封盖起来。显然,这是非常疯狂的想法,因为这个规模巨大的工程,需要中国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水泥。
  事实上,其他办法也多半是异想天开,不具备可行性。
  直到四月初,在牧浩洋明确提出,必须为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做准备的时候,一名陆战队参谋才提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准确的说是战术,即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建立数座防御设施足够坚固的阵地,用战术运输机空运部队与作战物资,以此控制整个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地表,与美军耗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消耗兵力最低的作战方案。
  美军能藏在地下,但是不可能把所有主战装备都藏在地下,而且发动袭击的时候,也不可能动用太多的重型武器,所以只要陆战队的阵地足够坚固,且清除掉了阵地下方的美军防御工事,就能用较少的兵力控制整座瓜达尔卡纳尔岛,让美军无法到地面上活动,也就不用担心藏在地下的美军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可以光明正大的宣布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尔岛。
第一百八十四章
强攻
  四月八日,大陆战场传来坏消息,西方集团军群向伏尔加格勒西面的战役迂回被美俄联军挫败,在齐姆良水库附近停了下来。在四月七日的激战中,两个集团军伤亡官兵超过两万人,却没能突破美俄联军的防线。受后勤保障影响,魏成龙已经在四月八日中午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当天晚上,牧浩洋就被黄瀚林叫了过去。
  毫无疑问,黄瀚林已经对在四月份内攻占伏尔加格勒不抱希望了,因此希望牧浩洋能够有所作为。
  牧浩洋别无选择,他不可能拒绝元首的重托。
  返回战争部后,牧浩洋就通过视频电话,跟龚继飞、佟少云、庞跃龙、司马文正等将领商讨了情况。
  虽然庞跃龙仍然反对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但是他也承认,这次没有回旋余地了。
  当时,较为乐观的只有司马文正。
  按照他的分析,在战术采用得当的情况下,能够把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官兵伤亡人数控制在两万以内。有趣的是,两位舰队司令官都不大乐观,而且佟少云最不乐观,估计要为这座岛屿牺牲八万名官兵。
  事后证明,佟少云的估计非常准确。
  商量完后,牧浩洋就签署了进攻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作战动员命令,把登陆的发起时间订在了四月十日。
  事实上,当时牧浩洋完全可以把登陆时间推迟到四月底。
  主要就是,黄瀚林没有要求他立即采取行动,只是让他做好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发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进攻。
  从政治上看,把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时间安排在四月底更合适。
  要知道,到时候中国陆军要是没能攻占伏尔加格勒,正好需要一个重大事件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而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显然具有这样的作用,还能让盟国相信,中国有能力维持战略进攻态势。
  只是,三个因素,让牧浩洋把进攻时间订在了四月十日。
  第一个因素,就是司马文正的提议。不管怎么说,司马文正是前线陆战队司令,更加了解前线的情况。按照他的说法,陆战队官兵的士气非常高昂,而且求战心切,都急切的盼望着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士气可鼓不可泄,因此早打比晚打好。第二个因素,来自李明阳提供的情报,即美国海军很有可能在五月底发动战略进攻,如果拖到四月底才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那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防御部署工作,也就无法让舰队在五月底、或者六月初全力应对新的挑战。第三个因素,来自大陆战场上的魏成龙,即按照魏成龙的提议,陆战队越早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越能替陆军分担压力,比如迫使美军把部队派往西南太平洋,减少对俄罗斯的军事援助。
  事实上,只需要其中的一个因素,牧浩洋就能做出决定。
  所幸的是,陆战队的准备工作早就就绪。在登陆旺乌努岛之后,陆战队就在为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做准备。到了二零五四年,随着逐步攻占周围的岛屿,进攻瓜达尔卡纳尔岛更是成为陆战队留在所罗门群岛的唯一原因。因为霍尼亚拉有较为齐全的基础设施,此外陆战队航空兵部署了足够多的战术运输机,所以就算只有两支登陆舰队留在所罗门群岛,登陆战役仍然随时可以开始。
  四月十日,战场天气不太理想,登陆行动顺延二十四小时。
  随着暴风雨过去,四月十一日,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作战行动正式开始。
  率先登上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是陆战队的空中突击部队,目标是霍尼亚拉,以控制港口为首要任务。
  战斗打得很轻松,藏在地下工事里的美军进行了反击,只是很快就被击溃了。
  当天,陆战队就控制了霍尼亚拉港,只是直到一周之后,这座饱受炮火摧残的港口才恢复运作。
  整个登陆行动中,陆战队没有动用大型登陆舰艇。
  按照司马文正制订的登陆计划,将首先用机降的方式,把部队送到目的地,控制了地表阵地之后,再运送支援炮兵与工程兵。每一块阵地上,陆战队都要开辟出一座拥有一千米跑道的野战机场。这样一来,大型电动运输机就能降落,并且在空载的情况下起飞,以便向岛上运送重型作战装备。
  当时,陆战队首先投入了两个师的兵力。
  三天之后,也就是四月十四日,第一座野战机场就投入使用。
  虽然分配给陆战队的DY-1型大型电动运输机并不多,只有一百多架,但是这些大型电动运输机都是从旺乌努岛与新乔治亚岛起飞的,飞行四百公里左右就能到达目的地,往返飞行一趟、算上装卸货物的时间要不了两个小时,一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在除了日常维护之后一天能飞行八个架次,向瓜达尔卡纳尔岛运送近两千吨货物,而一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就能在一天之内运送二十万吨货物。
  当然,在登陆初期,达不到如此大的运送规模,主要是野战机场太少。
  一座只有一千米跑道的野战机场,一天最多能支持一百架次大型电动运输机起降,因此至少需要开辟八座野战机场,才能把一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而司马文正规划的就是八处相互独立的防御阵地。
  所幸的是,美军完全没有料到,中国陆战队会完全从空中进入,更没料到,中国军队会放弃地面交通。
  结果就是,直到四月十八日,美军才组织发动了第一场大规模反击。
  可惜的是,此时陆战队已经建起了八处防御阵地,建好了八座野战机场,还开辟了大量供战术运输机起降的场地。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在这一天让霍尼亚拉港投入使用。
  虽然大型电动运输机能够运送几乎所有主战装备与作战物资,而且效率并不低,但是与海运相比,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为了巩固八处防御阵地,需要数百万吨工程物资,而运送这些物资的最佳手段就是海运。按照司马文正的部署,工程物资首先送到霍尼亚拉,再由战术运输机送往前线。
  要知道,当时陆战队的战术运输机比大型电动运输机多得多,仅用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术运输机就达到了一千四百架。虽然战术运输机的载重量比大型电动运输机低得多,但是贵在数量众多,而且运输航程更短,从霍尼亚拉到其他七处防御阵地,最近的只有大约五公里,最远的也不到二十公里,毕竟瓜达尔卡纳尔岛就这么大个地方。如此一来,一架载重能力为三十吨的战术运输机一天能飞三十到四十个架次,运送一千吨货物,相当于大型电动运输机的百分之五十。
  更重要的是,战术运输机具备短距离起飞与垂直降落的能力,对场地要求不是很高。
  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创举。
  这场战役,是中国地面部队第一次在战术层面上,完全依靠空运,彻底摆脱地面运输的第一场战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4/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