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3/1021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两百年内,两支入侵俄罗斯的军队都是被严寒击败的。
  当年,德军兵临莫斯科,就在即将看到胜利的时候遭遇了百年难遇的严寒,最终倒在了俄罗斯的冰天雪地里。
  中国军队会重蹈覆辙吗?
  事实证明,运气往往站在跟具有主动性的将领身后,戚凯威成了这场豪赌的赢家。
第一百六十九章
乱战
  已经无法考证是哪个参谋出的主意,十二月三日发动的进攻,被称为“暴风雪”。
  这也确实是一场暴风雪。
  如果说前面七天,是大自然刮起的暴风雪,那么从十二月三日开始,就是中国军队制造的“暴风雪”,一场针对六百多万美俄联军、持续了数个月,横扫了整个乌拉尔地区的暴风雪。
  当时,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战略进攻。
  要知道,最恶劣的天气刚刚过去,并不意味着天气已经转好。十二月三日,乌拉尔南部地区的平均气温依然在零下四十度左右,局部地区达到了零下五十度,而且平均风速在六级以上。
  在任何一名将领看来,这都不是发动进攻的好时候。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进攻当天,中国炮兵的作战效率就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主要是过大的风速严重影响了远程电磁炮的打击精度。此外,过厚的积雪,也对炮弹产生了影响。在打向阿克托别的炮弹中有百分之二十没有爆炸。主要就是积雪过厚,导致安装了炮弹上的高度引信失灵。即便采用碰炸引信的炮弹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因为积雪下的地面完全冻结,比岩石还要坚硬,可是炮击效果也大打折扣。
  前三天,中国军队的进展都不是很理想。
  大部分时候,只有装备了极地型地面战平台的侦察部队能够作战,而主力部队只是在冰天雪地里向前推进。更要命的是,为了赶在日落前扎营,及时搭建好营房,主力部队每天的推进距离不会超过二十公里。
  以二十一世纪中叶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推进速度简直就是龟爬。
  所幸的是,驻扎在前沿战线上的俄军的处境更加糟糕。恶劣的天气,使得绝大部分俄军主战装备都无法使用。更重要的是,已经吃够了苦头的俄军官兵根本无心应战,也没有能力作战。
  三天下来,中国军队没有推进多远,反而收了不少战俘,几乎都是侦察部队的功劳。
  比如,十二月五日,挺进到阿克托别的第一三八集团军的一支连级侦察部队,就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俘虏了一个整建制的俄军步兵团,大约两千名俄军官兵非常自觉的放下了被冻住了的枪支。
  第二天,第一三九集团军的一个侦察营,甚至整建制的俘虏了一个俄军步兵师。
  只是,该师在投降的时候,只剩下了不到六千名官兵,另外三千多名官兵都在过去几天的严寒中被冻死、或者冻伤后去了后方的战地医院。留下来的六千名俄军官兵,也只剩下了当天的口粮,而且烧光了一切能烧的东西。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中国军队晚来两天,这些俄军官兵都会被冻死。
  这样的情况,显然超出了戚凯威与魏成龙的预料。
  到十二月五日,中国军队收容的战俘就超过了二十万人,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又冷又饿的俄军官兵。
  如何处理这么多的战俘?
  当天晚上,魏成龙不得不下令让部队停止前进,然后出动第二梯队,先把收容的战俘送回后方的集中营。
  结果,十二月六日,天气奇迹般的好转了。
  所幸的是,前线部队早就有所准备,而且魏成龙也拿到了专家提供的天气预报,不然不会让第二梯队去押送战俘。
  当天下午,第一三八集团军攻占了阿克托别,战俘名单上又增添了十五万人。
  投降的依然是俄军,而且依然是又冷又饿的俄军官兵。
  虽然天气好转,俄军能够使用主战装备,至少枪支不会被冻住无法使用,但是俄军已经没有了战斗的勇气,因为持续了十天的严寒,已经耗光了他们的生存物资,后方又无法把物资送上前线。
  对俄军官兵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严寒。
  面对不用为保暖与肚皮发愁的中国军人,俄军官兵除非想在冰天雪地里自生自灭,不然就只能投降。
  要知道,如果俄军不投降,第一三八集团军就不会进入阿克托别。
  对付负隅顽抗的俄军,最好的办法就是包围封锁。这一招,在随后的战斗中,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以阿克托别的守军来说,只要围困持续一周,恐怕就会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要知道,严寒只是减弱了,十二月六日的平均气温仍然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夜间的最低气温低于零下三十五度。俄军已经耗光了给养,甚至拆掉了木制结构的民房,以便获得取暖用的木材。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下,没有食物供应,就算是最耐寒的俄罗斯人,也就只能坚持两到三天。
  事实上,严寒帮了中国军队大忙。
  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些客观上的问题。比如在推进的时候,前线部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用于作战,其他的官兵都在做另外一件事:把物资送到前线去。也就是说,前线部队的主要任务,成了后勤保障。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严寒导致空运几乎瘫痪。
  当时,只有通过道路向前线运送物资,而前线部队又没有配备足够多的运输车辆,也就只能拿地面战平台来运送物资。
  事实证明,地面战平台本身就是不错的运输工具。
  比如,一辆多用途平台能够在载员舱内运载五吨物资,还能在车体上以外挂的方式运载十吨物资。因为换上了适合在雪原作战的软质宽履带,所以在装载了十五吨物资后,多用途平台的通过能力依然超过了轮式车辆,甚至能够离开公路,把物资送到一些公路没有到达的战场上去。返回的时候,多用途平台还可以运送战俘。即在关闭了乘员舱与载员舱之间的通道之后,能在载员舱里塞近十名、甚至十二名战俘,而且不用安排押送人员,战俘在密闭的舱室里想造反都不可能。
  当时,对中国军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保证前线进攻部队的步调一致。
  可以说,这是一个让各级指挥官都伤透了脑筋的严重问题。
  主要就是,哈萨克斯坦的西北地区本来就比较偏僻,除了阿克劳、乌拉尔与阿克托别这三座大城市之外,其余的都是小城镇,而且在阿克托别州,很多小城镇的间隔距离在一百公里以上。
  要知道,这是中国军队进攻的主要方向,也是当时的主战场。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在白茫茫一片的雪原上,前进的部队很容易迷失方向,当时又没有卫星导航系统,而且时不时刮过来的暴风雪让指南针都成了摆设。至于无线电定位,更是靠不住,因为暴风雪对无线电信号产生了严重干扰。
  结果就是,很多部队根本就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前进,只能蒙着头往前推进。
  有的时候,甚至是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去。
  当然,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就层出不穷了。
  比如,十二月七日,第一三九集团军的一支突击集群蒙着头往西走了大半天,停下来的时候才发现附近有俄军的防御阵地,随即就发起进攻,等到歼灭了俄军,才发现他们已经到了离伏尔加河不到两百公里的乌伊尔,而且被他们击溃的是俄军第三近卫装甲师,被他们占领的是该师的师部!也就是说,该部队比原定计划多向西前进了差不多两百公里,而且不知不觉的突破了俄军的三道防线,附近至少有八个俄军师,而且离他们最近的一支俄军装甲部队就在北面不到十公里处。所幸的是,突击集群的指挥官非常沉着冷静,在下令炸毁了俄军师部之后,就地释放了上千名战俘,然后带着一百多名俄军军官撤了回来,在当天晚上与另外一支部队会合。
  只是,并非所有部队都有这么好的运气。
  十二月八日,一支负责向前线运送物资的突击集群就迷失了方向,结果向西多走了一百多公里,一头钻进了由俄军四个师守卫的防线,其中还一个俄军近卫装甲师,在新纳杰日金卡附近与俄军激战。幸亏这是一支突击集群,而不是后勤运输部队,有数十辆反装甲平台与上百辆多用途平台,而且除了没有让步兵随行之外,其他都是作战配制,携带了足够充足的弹药。更重要的是,当时运送的物资中,有几十桶润滑油。在被俄军围困之后,该突击集群的指挥官一面组织防御,一面呼叫后方支援。因为电台无法正常工作,所以指挥官下令点燃了润滑油,以最原始的方式向附近的友军求援。其实,当时离他们最近的友军差不多在两百公里之外,根本看不到润滑油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所幸的是,正好有一架空军的侦察机从战场上空飞过,红外照相机拍下了火源。按照哪里有战斗就去哪里的原则,第一三八集团军在当天傍晚派了两支突击集群过去一探究竟,并且在晚上与被围部队会合,把受困已达十四个小时的友军救了回来。撤退的时候,这支突击集群抛弃了运载的所有物资,有一百多名官兵在战斗中阵亡。
  可以说,类似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
  只是,魏成龙没有让部队停止进攻,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第一百七十章
崩溃
  可以说,十二月前二十天,大陆战场上的局势非常混乱。
  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不知道前方的部队打到哪了,俄军指挥官也不知道防线在哪,双方甚至不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办。
  比如,在十二月十日,魏成龙就给第一三八与第一三九集团军司令官下了命令,让他们把指挥权下放给各突击集群指挥官,只给各突击集群安排推进目标,让前线指挥官来决定该怎么打。
  当然,绝对不是胡乱打一通就了事。
  因为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即不可能集中兵力撕开俄军的防线,而且就算撕开了俄军的防线也很难纵深突击,所以在进攻的时候,突击集群的指挥官必须注意一点,即随时与邻近的部队保持联系。
  也就是说,中国军队基本上是平行着向前推进。
  可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任何大纵深突击都有可能导致前后部队断挡。
  当时,布鲁希洛夫也向前线部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即让前线指挥官决定怎么打。
  对俄军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无法形成统一战线的情况下,前线部队就只能各自为战。
  如此一来,战斗胜负主要就看前线军官,特别是战地军官的才能了。
  显然,这不是中国军队的弱项。
  要知道,到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陆军中的基层军官,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参加过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到二零五三年底,基层军官的参战比例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且大部分都是从大陆战场上的几个集团军里提拔起来的,主要来自五个主力集团军。在发动战略进攻前的几个月,戚凯威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军官培训学校,让那些有资格成为基层军官的士兵接受培训,然后把他们晋升为军官。至于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军官,大多被戚凯威留在了后方,或者派往其他战场。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而且是从基层做起的军官,戚凯威非常清楚,有才能的士兵绝对比书呆子有用,而且这些士兵在晋升为军官之后返回原部队,有更好的人缘基础。
  破格提拔士兵为军官,可以说是中国陆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一大特色。
  要知道,直到战争结束,美军都坚持使用军校培养的军官,只提拔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士官,很少让士兵直接成为军官。
  当然,这也与中美两军的体制不同。
  美军是“军官与士官”双晋升体制,军官与士官有着极为明确的任务分工,一支部队的灵魂是军士长,而不是军官。在中国陆军中,士官主要是技能型军人,没有军士长,军官就是军队的灵魂。
  可以说,这种混战的场面,对中国军队较为有利。
  只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得解决,即在无法突破俄军防线的情况下,也就不可能大规模歼灭俄军有生力量。
  虽然打到十二月十日的时候,中国军队收容的战俘已经超过五十万,但是仅占俄军前线兵力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还有两百多万俄军没有被消灭,而且这些俄军正在稳步向西撤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3/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