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8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1/1021

  当然,这样一来,马里亚纳群岛的守军还得在轰炸中坚持好几天。
  弗伦奇并不知道,美国太平洋舰队南下的时候,中国太平洋舰队也在南下,只是速度慢得多。
  从某种意义上讲,牧浩洋的战术安排与对手非常相似,只是出发点不同。
第一百一十三章
潜艇禁区
  在这场被称为“马里亚纳海战”的战斗中,牧浩洋的指挥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决定提前发动登陆行动之后,牧浩洋对作战计划做了全面调整,甚至可以说在已有条件下重新制订了作战计划。
  首先,他让空军对关岛、塞班岛与提尼安岛进行高强度轰炸。
  当时,在具体战术安排上,牧浩洋没有要求空军使用哪种弹药,只是提到,以摧毁美军的地下掩体为主。结果就是,空军为轰炸机选择了重型钻地炸弹,而且让轰炸机在目标上空投弹。
  可以说,这是相当大胆的战术。
  要知道,美军舰队就在附近,如果出动舰载战斗机进行拦截,中国空军的轰炸机群肯定会凶多吉少。
  所幸的是,美军舰队没有出动舰载战斗机。
  高强度轰炸,有两个直接影响。一是让美军相信,中国海军不会攻打关岛、塞班岛与提尼安岛,而会占领一座面积不算太大,但是足以成为进攻桥头堡的岛屿,必须塞班岛北面的阿纳塔汉岛。二是守军的巨大伤亡,将促成美军舰队前来决战,而且会在相对不太有利的情况下前来决战。
  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还得做一件事:让登陆舰队开赴战场。
  只是,为了安全起见,牧浩洋动用的是一支运送作战物资的登陆舰队,而不是运送陆战队的登陆舰队。
  也就是说,如果弗伦奇决心拼个鱼死网破,中国海军的损失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以当时的情况,牧浩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弗伦奇没有这样的胆量,绝对不会拿美军舰队冒险。
  在牧浩洋看来,弗伦奇肯定会让美军舰队南下。
  只是,他还无法肯定这个判断,也就得做第三件事情:让海军的岸基反潜巡逻机严密搜索马里亚纳群岛以东海域。当然,这个命令要到四月八日,也就是登陆舰队到达马里亚纳群岛的前一天才会执行。在此之前,岸基反潜巡逻机的主要任务是肃清菲律宾海,驱逐在此活动的美军潜艇。
  能够迅速调整作战部署,得益于一种新的通信手段,即超高空长航时无人机。
  当时,海军除了从陆军借用的八架之外,还采购了数十架,并且已经接收了十二架。这二十架无人机,都能在大约三十五公里的高空盘旋一个月以上,为方圆五百公里内的作战部队提供通信中转服务。更重要的是,斜线距离在三百公里以内的时候,战舰可以用定向通信设备发送信息。也就是说,战舰不需要使用无线电台,也就不存在在进行通信联络的时候暴露行踪的风险。
  如果没有这些无人机,牧浩洋只能派运输机飞往冲绳岛传递作战命令。
  完成这些部署之后,就轮到舰队的作战行动了。
  其实,此时已能看得出来,牧浩洋的意图就是迫使美军舰队南下,前往由他选择的决战海域。
  只是,在伏击美军舰队的方式上,牧浩洋变得更加大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马明涛与龚继飞都认为,美军舰队将从关岛南面,也就是密克罗尼西亚以北向西航行,然后动用侦察机搜寻中国舰队,争取先敌发现、先敌进攻,以求获得突袭机会。如此一来,中国舰队就应该留在关岛西面,并且动用舰载战斗机、或者是岸基反潜巡逻机监视关岛南面的海域,在美军舰队到达之后,主动发起攻击,不给美军舰队任何反击机会。
  牧浩洋并不反对这种判断,只是在具体战术上,比马明涛与龚继飞更加积极。
  他的想法很简单:离开已经清理过的海域,等到美军舰队靠近之后,再发动一次决定性攻击。
  如此一来,舰队就得南下。
  问题是,谁也不敢保证前方没有美军潜艇。
  要知道,如果暴露行踪,牧浩洋的伏击战术就不管用了。
  动用反潜巡逻机的话,肯定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反潜巡逻机不可能在美军潜艇出没的海域长期滞留,而美军潜艇肯定会及时汇报情况,美国海军也就能够根据中国反潜巡逻机的活动区域,大致判断出中国舰队的活动区域,甚至有可能据此推断出,中国舰队正在向南航行。
  牧浩洋想到的办法很简单:让潜艇执行反潜任务。
  当时,在西太平洋上,周渝生部署了四十八艘潜艇,而且全部是“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虽然这种潜艇的续航力非常有限,无法到远海执行作战任务,但是有足够的能力,伴随航母战斗群活动。
  事实上,这四十八艘“黄貂鱼”级潜艇的主要任务,就是掩护舰队。
  按照牧浩洋的部署,四十八艘潜艇分成了四批,其中两批各有二十艘,分别在舰队前方五百公里与二百五十公里处横向展开、相邻两艇间的间隔距离为三十公里,以十六节的安静航速向南航行。
  这两条反潜警戒线,足以对付美军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
  说得简单一些,在两条潜艇警戒线的航线上,如果有美军潜艇,就会同时遭到至少两艘全电动潜艇攻击。
  更重要的是,这两条反潜警戒线形成了宽度在六百公里左右的反潜区域。
  在此区域内,美军潜艇将无处可藏。
  在潜艇警戒线后方,就是中国太平洋舰队。
  剩下的八艘全电动潜艇分成了两批,每批四艘,分别在舰队左右三百公里处,以十六节的速度向南航行。
  它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应付来自侧面的威胁。
  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反潜战术。
  要知道,舰队在以十六节的速度航行时,产生的噪声只有四十五节全速航行时的百分之五,因此潜艇的被动声纳对舰队的发现距离将缩短百分之九十以上。即便是美军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也只能在一百五十公里外探测到舰队发出的噪声,而且要接近到一百公里之内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显然,美军潜艇要想把逼近到一百公里之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在以十六节的速度航行时,产生的噪声远低于美军最先进的攻击核潜艇。也就是说,即便美军的攻击核潜艇以更低的速度航行,也会被中国潜艇发现。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潜艇在发现中国太平洋舰队之前,将与中国潜艇遭遇,也就不可能知道中国太平洋舰队正在南下,而会把遭遇的中国潜艇看成是“独狼”,自然没有理由立即汇报情况了。
  当然,这套战术也有一个问题,即舰队航速只有十六节。
  对于能够以四十五节持续航行的中国太平洋舰队来说,十六节是个非常慢的速度,必然会影响舰队的作战灵活性。
  只是,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事实上,在“长城”级攻击核潜艇服役之前,用潜艇执行反潜任务时,舰队航速受到限制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要等到划时代的“长城”级服役之后,舰队才能在敌潜艇活动海域高速航行。
  当然,这套战术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使用潜艇的创新。
  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了差不多一千艘潜艇,其中四分之三是全电动潜艇,与牧浩洋开创的这套战术有很大关系。要知道,在潜艇成为海军的主要侦察手段的时候,潜艇本身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反潜力量,而传统的反潜力量,比如反潜巡逻机、反潜直升机与反潜战舰都难以满足更高的作战要求。也正是如此,才有很多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是潜艇的舞台,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在这场悄无声息的战斗中,把潜艇的辉煌战史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
  只是,当时牧浩洋还没有认识到这种潜艇使用战术的价值。
  直到几个月之后,周渝生在总结海战经验的时候,才发现了潜艇在舰队作战中的巨大价值,并且把支援舰队作战当成了潜艇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且也为此给已经大批量建造的“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找到了用武之地。
  要知道,在此之前,“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的地位非常尴尬。
  当然,在二零五三年四月初,这些潜艇的主要价值,就是为中国太平洋舰队开辟出了一条没有美军潜艇威胁的安全航道。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弗伦奇根本不知道牧浩洋已经率领舰队南下了。
  事实上,当时弗伦奇依然不知道指挥中国太平洋舰队的是牧浩洋,仍然认为舰队司令官是龚继飞少将。
  从某种意义上讲,牧浩洋已经为突袭打下了坚实基础。
  只是,牧浩洋仍然不大满意,因为他觉得,美军舰队既然没有掩护马里亚纳群岛,也就不会在局势不明的情况下进入战场,至少不会直接进入战场,而会根据已经取得的战场信息避开中国舰队的锋芒。
  当时,最重要的战场信息就是中国海军在菲律宾海上开辟出来的“潜艇禁区”。
  显然,牧浩洋的这个判断极为准确,几乎是分毫不差。
  做出准确判断之后,也就不难想到,美军舰队将避开危险海域,而唯一的办法,就是进入密克罗尼西亚。
第一百一十四章
关键情报
  虽然牧浩洋对局势做出了准确判断,但是以当时的手段,他根本无法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原因是,部署在扶桑、琉球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岸基反潜巡逻机根本到不了密克罗尼西亚,而且周渝生已经把续航能力较强的攻击核潜艇派往东太平洋与南大西洋了,剩下的攻击核潜艇又过与老旧,不适合执行侦察任务。虽然印度尼西亚的东部地区离密克罗尼西亚只有一千多公里,但是该地区非常偏僻,没有可以支持岸基反潜巡逻机的基地,也就没办法部署反潜巡逻机。
  当时,牧浩洋能够依靠的,只有舰载航空兵。
  问题是,如果动用舰载航空兵,将很有可能暴露行踪,因为舰载预警机能在较远的距离上发现侦察机。要知道,牧浩洋费尽心机、动用四十八艘全电动潜艇扩大“潜艇禁区”,就是不想暴露行踪。如果中国海军的舰载战斗机出现在密克罗尼西亚,就算弗伦奇是笨蛋,也能想到中国舰队已经南下。
  如此一来,在战术规划上,或者说在侦察战术上,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这个时候,舰队航空作战参谋提出了一个建议:用战舰顶替舰载战斗机,去执行侦察任务。
  看上去,这个建议极为荒谬。
  要知道,战舰的航速非常慢,而且对海探测距离也就几十公里,根本不适合执行侦察任务。
  可是仔细想的话,这个建议却非常有价值。
  原因就是,美军舰队肯定会加强防空警戒,即便不扩大防空巡逻范围,也会让舰载预警机在舰队上空巡逻。更重要的是,为了避免暴露行踪,舰载预警机肯定会让雷达以被动方式工作。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舰载预警机能够及时发现逼近的侦察机,却不见得能够及时发现战舰。原因很简单,舰载预警机在以被动方式进行警戒巡逻的时候,对战舰的探测距离不会超过三百公里。相反,战舰上的雷达在以被动方式工作的时候,对飞行高度在一万米左右的飞机的探测距离超过了三百公里。也就是说,战舰能够提前发现高飞的舰载预警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美军舰队的大致方位。
  牧浩洋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且组建了两支“侦察编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1/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