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8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5/1021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这套作战计划是由戚凯威亲自拟定的。
  按照戚凯威的规划,中伊军团的主要任务就是诱敌深入,给俄军一些胜利的希望,又不让俄军尝到胜利的果实,从而让俄军为了即将到手的胜利不断的增派作战力量,从而消耗掉俄军的作战力量。
  事实上,这套战术并不高明。
  要知道,任何有点军事头脑的旁观者都能看得出来,中国在伊朗的主要战略就是消耗俄军的作战部队。
  问题是,俄军中没有几个是旁观者。
  当时,真正认清了现实的,只有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而且也只有他一直反对向伊朗增兵,甚至认为应该从伊朗撤军,从而把用在伊朗战场上的数十万部队派往更加重要的西伯利亚。
  为此,布鲁希洛夫也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俄军的几支王牌部队全部留在大后方。
  问题是,布鲁希洛夫必须服从总统的命令。
  当时,俄罗斯总统并不认为伊朗战场无关紧要,反而把伊朗当成主战场,或者说是与美国合作的主战场。
  战后,很多人认为,俄罗斯总统的野蛮干预是造成俄罗斯战败的主要原因。
  也许,这个道理说得通,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俄罗斯总统绝非俄罗斯战败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作为精明的政治家,俄罗斯总统不可能分不清本土与海外战场的轻重关系。
  俄罗斯总统坚持在伊朗用兵,只有一个关键因素,即俄罗斯离不开美国的支持,还需要获得更多的支持。
  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足以证明这个判断。
  在二零五三年,俄罗斯需要进口的四十二种战略物资中,有三十七种主要来自美国,而且占到了总进口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美国提供的战略资源,俄罗斯根本不可能参战。
  相对而言,俄罗斯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设备与技术。
  仅在二零五三年,俄罗斯就从美国进口了一万余台机床,并且引进了上千项技术,甚至直接引进了装备生产线。俄军能在二零五三年底获得美国开发的新式主战装备,主要就是美国提供了成套的生产线。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俄罗斯不可能坚持到二零五四年。
  事实上,当时俄罗斯有百分之三十的粮食需要从美国进口,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俄罗斯早就爆发内乱了。
  问题是,俄罗斯不可能只索取、不付出。
  要知道,美俄的关系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俄罗斯不在美国的经济体内,也不是美国的附属国。
  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只有证明自身的价值,俄罗斯才能获得美国的帮助。
  俄罗斯能够证明自身价值的,就是在战略上配合美国。如此一来,伊朗战场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由此可见,伊朗战场本来就是美俄利益的契合点。
  如果俄罗斯放弃伊朗战场,就算美国不会放弃俄罗斯,也会降低俄罗斯的重要性,从而使俄罗斯遭受更惨重的失败。
  不可否认,在政治上,俄罗斯总统是正确的。
  只是,在军事上,俄罗斯的伊朗战略根本行不通。
  以俄军的推进速度,即便中国不再向伊朗增兵,俄军也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才有望占领伊朗。
  当然,俄罗斯总统也不是白痴。
  按照美俄的秘密协议,在俄罗斯占领德黑兰之后,美国就将出兵伊朗,以便让俄军抽调二十万部队去西伯利亚。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伊军团放弃德黑兰肯定与此有关。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在二月十一日之前,军事情报局获得了相关情报,但是根据中伊军团的作战行动,特别是戚凯威做出的特殊部署,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即便没有情报,戚凯威也做出了准确判断。
  也就是说,当时戚凯威应该知道,美国会在俄军占领德黑兰之后出兵伊朗。
  事实上,在战后,牧浩洋就提到过,伊朗本来就是一个可以放弃的战场,其主要价值就是牵制敌人的作战部队。显然,这个“敌人”不仅仅指俄罗斯,还包括美国,也就有理由相信,当时中国军方已经做出了准确判断。
  当然,俄军攻占德黑兰,也替巴拉姆解了围。
  要知道,巴拉姆发动“安曼会战”的主要目的是牵制中国军队,即便他在最初的时候并不这么认为。
  随着俄军占领德黑兰,以军在安曼的进攻又毫无建树,巴拉姆至少可以宣称,以军已经成功实现了主要目的,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强攻安曼,可以在兵力损失还不足以威胁到战线安全的情况下结束进攻行动。
  更重要的是,罗林森不能由此指责巴拉姆。
  至少从局面上看,以军的进攻行动,确实牵制了中国军队,使中国军队不得不从德黑兰撤退。
  至于更加长远的战略影响,对美国就没有那么有利了。
  虽然马歇尔非常清楚,是中伊军团主动放弃了德黑兰,俄军才能在二月十一日攻占这座已经丧失了战略价值的城市,但是美俄有约在先,所以马歇尔不得不考虑向伊朗派遣四个美军师。
  二月十五日,在总统的催促下,马歇尔下派了两个师前往伊朗战场。
  这两个师先进入黑海,再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伊朗。
  两天后,随着美军赶到,布鲁希洛夫开始从伊朗撤离主力部队,着手策划在西伯利亚发动战略反击。
  问题是,美国承诺的另外两个师要到二月底才能到达。
  结果就是,在二月二十日,戚凯威把之前派往伊朗的第一一三集团军抽调了出来,用来加强中东、特别是沙特西北的战略防线,巩固了中国军队在约旦附近的防御力量,使得以军在“安曼会战”中取得的胜利变得毫无价值,还使美以联军增加了数百公里的战线,降低了美以联军的兵力密度。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还得继续向中东增兵。
  当时,戚凯威只在伊朗留下了一个集团军,而且明确要求中伊军团以防御为主,充分利用伊朗的有利地形阻击美俄联军。虽然到了三月初,美军兑现了承诺,把另外两个师派到伊朗,但是美俄联军的兵力优势,并不足以攻破中伊军团的防线,也就不可能实现打到波斯湾的战略目的。
  可以说,这一系列变化对中国相对有利。
  原因只有一个:中国没有向中东与伊朗增派作战部队,用已有的兵力就能守住重新形成的战线。
  相反,美国、以色列与俄罗斯则要动用更多的作战部队才能守住取得的战果。
  到了这一步,中东与伊朗的局势再次稳定下来。
  当然,地面战争并没因此结束。
  随着伊朗的俄军主力部队得已解脱,布鲁希洛夫开始策划战略反击,集中优势兵力围攻西伯利亚的中国军队。
  事实上,在此之前,布鲁希洛夫就在准备。
  在他看来,西伯利亚战场将决定中俄战争的最终结局,也将决定俄罗斯的命运。只有在这里取胜,俄罗斯才有希望打赢这场战争。如果不能尽快取得胜利,那么俄罗斯很快就会失血而亡。
  别忘了,西伯利亚地区出产的资源占到了俄罗斯资源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
  事实上,如果西伯利亚在俄罗斯手中,俄罗斯就不会存在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也就不需要倚重美国。
  问题是,俄罗斯能在西伯利亚取胜吗?
第一百零六章
地面决战
  三月份,重点就在西伯利亚。
  到三月十日,俄军不但夺回了曾经五次被中国军队占领的新西伯利亚,还在前线聚集了近一百二十万地面部队,其中五十万在西线,主力是布鲁希洛夫东拼西凑聚集起来的十二个师,另外七十万在东线,主力是驻守贝加尔湖以西地区的八个师,其余的大部分是战时武装起来的预备部队。
  毫无疑问,俄军的兵力优势非常明显。
  要知道,在西伯利亚战场上,中国军队只有两个集团军,总兵力不到十万,而且部署时间超过了两个月。
  问题是,兵力早就不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了。
  更重要的是,俄军的进攻意图太明显了,而且调动与部署部队花了太多时间,完全丧失了灵活性与突然性。
  要知道,对中国军队来说,只要几天时间,就能完成所有战役准备工作。
  别忘了,当时中国空军八成的空运力量用在该方向上,而且在一月与二月,空军又接收了一百多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在补上“安曼会战”损失的同时还有富余,等于增强了西伯利亚方向上的空运力量。
  正是如此,戚凯威看到了彻底打败俄军,至少打垮俄军士气的机会。
  如果能用十万部队击败一百二十万俄军,而且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么所有俄罗斯军民都会因绝望,丧失取胜的信心。
  为此,戚凯威做了充足的准备。
  二月下旬,戚凯威命令第三十八集团军第四次攻占新西伯利亚,并且在完成了战术反击行动之后,炸毁了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三月三日,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五次攻占了新西伯利亚,在消灭了两万多俄军之后,对这座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市进行了更全面的破坏,甚至爆破掉了所有三层以上的楼房。随后第三十八集团军才全部撤回到尤尔加防线后方,让各作战部队获得了两天的休整时间。
  在第三十八集团军重点打击新西伯利亚的时候,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把战术突击范围扩大到了五百公里,重点打击小型城市、以及大中城市外面的道路等基础设施,破坏俄军必须依赖的交通线。
  为了增强打击效果,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还突击了几支前沿部署的俄军的指挥部,并且无规律的伏击了战区内的俄军巡逻部队,甚至偷袭了一些俄军驻地,给靠前部署的俄军制造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三月十日之前,西伯利亚战场上的俄军中,有上万名官兵患上了“战争恐惧症”。这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患者因恐惧而丧失活动能力。
  这一系列的战术行动,严重扰乱的俄军的反击部署。
  结果就是,布鲁希洛夫不得不把反击时间从二月二十日推迟到二月二十五日、再推迟到三月一日、最后定在了三月十日。
  事实上,到了三月十日,俄军的准备工作依然没有到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5/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