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8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7/1021

  原因很简单,在这片战场上,美军舰载战斗机不可能获得加油机支持,也就无法通过加油机延长打击半径。
  除非美军飞行员都是亡命之徒,不然只要保持好距离,牧浩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二十七日下午一点半,牧浩洋又派了一架舰载运输机飞往印度,让空军与海军在下午六点发起联合攻击。
  只要这轮空中打击奏效,战斗就将结束。
  当然,特遣舰队也不是无事可做。
  海军岸基航空兵在组织攻击的时候,肯定得把反潜巡逻机招回去,因此得由特遣舰队为攻击部队提供战术信息。
  也就是说,牧浩洋得利用剩下的五十多架战斗机执行侦察与监视任务。
  这个时候,牧浩洋面临一个问题:第三舰队还没有完全丧失制空能力,至少还有二十多架战斗机可用,而且有充足的预警机。因此只要第三舰队适当扩大防空范围,就能有效拦截特遣舰队的侦察机。
  问题是,牧浩洋手里没有多少侦察机可用。
  再组织一次小规模空战的话,胜算也不是很大,因为美军战斗机完全可以撤回到防空战舰后方,让防空战舰来对付特遣舰队的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最多只能组织一次空战。
  原因很简单,派出去的战斗机都无法返回舰队,必须飞往印度的空军基地,根本不可能在六点之前赶回来。
  事实上,当时飞往印度的舰载战斗机,都没办法及时返回舰队。
  主要就是,空军基地缺乏为舰载战斗机提供维护的基础设施,而很多过度使用的战斗机都存在严重的故障隐患。
  如此一来,牧浩洋就得小心翼翼的、合理的利用最后这批战斗机。
  按照他的安排,这批战斗机将在四点左右出发,发动一次规模有限的奇袭,主要任务是侦明第三舰队的情况,缠住第三舰队的战斗机,为空军的战斗机、以及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提供战术情报。
  在牧浩洋看来,这次出击将结束这场战斗。
  只是,牧浩洋的部署基于一个假设,即第三舰队依然留在第四舰队附近,只是不一定在第四舰队南面,也许机动到了其他方向上。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第三舰队依然会留下来掩护第四舰队。
  显然,这个假设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只是,在二十七日中午,牧浩洋依然相信第三舰队会留下来。
  如果当时他知道第四舰队已经遭到潜艇伏击,肯定会推翻这个假设,从而对四点的侦察行动做出调整。
  可惜的是,他并不知道这一情况。
  当时,还存在一个问题,即牧浩洋没有调动用于轰炸迪戈加西亚的轰炸机。如果他做出了不同的安排,让这些轰炸机也参加战斗,打击力量将明显增强,也就很有可能在傍晚的打击中干掉第三舰队。
  牧浩洋没有这么安排,也许认为干掉第三舰队已经不是难事了。
  要知道,按照他的部署,在歼灭美军联合舰队之后,登陆舰队就将开赴迪戈加西亚,夺取这座至关重要的岛屿。因为特遣舰队损失了几乎所有舰载战斗机,最快也要到二十九日才能得到补充,所以在登陆作战开始的时候,空军的战略轰炸机将承担主要支援任务,也就有必要减轻轰炸机的作战负担。
  不管怎么说,牧浩洋确实错过了在二十七日傍晚结束海战的机会。
第七十章
重击落空
  下午两点,在经过痛苦的精神折磨之后,尼克松终于决定,暂时抛弃第四舰队。
  为什么说暂时呢?
  因为“小鹰”号的损伤已经得到控制,航速由十六节提高到了二十节,而且正在四艘驱逐舰的护卫下向南航行,所以他还不能抛弃第四舰队,只是决定让第三舰队转向南下,离开较为危险的海域。
  按照他的想法,等到天黑之后,再向西航行,前往迪戈加西亚。
  当然,这样一来,就无法在二十七日夜间获得补充的战斗机,得等到二十八日清晨,他也得把这个消息发出去。
  下午四点不到,尼克松收到消息,“小鹰”号的航速已经提高到了二十四节。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奇迹。
  这艘航母总共被十七枚一千公斤级反舰制导炸弹击中,是第四舰队里三艘航母中,受损最严重的。在二十六日的战斗结束时,“小鹰”号完全丧失了航行能力,甚至没有足够的电力把涌入舰体的海水抽出去。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修复受损的舰体,并且把航速提高到二十四节,主要归功于及时赶到的驱逐舰。在驱逐舰的帮助下,“小鹰”号重新启动了关闭的聚变反应堆,恢复了电力供应,然后在数百名官兵努力下,堵住了主舰体上的漏洞,控制住了进水量。更重要的是,“小鹰”号的防护设计主要针对空中打击,其悬空的主体部分能够承受一千公斤级炸弹直接攻击,而位于中央的主舰体的结构强度非常大,也不易被炸弹直接击中。如果采用的是传统船型的话,恐怕“小鹰”号早就被炸得粉身碎骨了,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
  这条消息,多多少少是个安慰吧。
  确定舰队能转向前往迪戈加西亚后,尼克松在四点派出了一架运输机,让吉布提的战斗机不要急于飞过来。
  随后,第三舰队转为向西航行。
  直到这个时候,尼克松依然不知道,他已经被一艘中国潜艇盯上了。
  这也难怪,第三舰队突然转向南下,让“刺魟”号不得不跟着南下,而且在下午两点后把航速降到了二十四节。原因很简单,随着靠近第三舰队,“刺魟”号暴露的概率大增,必须减速降噪。
  只是,第三舰队转向西行,给了“刺魟”号新的机会。
  原因是:第三舰队转向后,立即把航速提高到三十三节。
  以这个速度航行,战舰上的探潜设备都将失灵,只有反潜飞机能派上用场,而第三舰队出动的反潜飞机,主要集中在“小鹰”号附近,因为尼克松认为,中国潜艇在北面,会首先攻击“小鹰”号。
  也就是说,当时在“刺魟”号附近,根本没有美军的反潜飞机。
  这样一来,“刺魟”号就能以三十五节的速度追击第三舰队,而且能够沿最短的切线航线前进。
  此时,特遣舰队的侦察机已经出发了。
  在此之前半个小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就已升空。这些反潜巡逻机都携带了重型反舰导弹,只是飞行速度非常慢,所以需要提前出发,才能在牧浩洋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战场,与后出发的空军战斗机协同作战。
  四点半,空军的战斗机开始出发。
  到了五点,空军与海军的加油机开始升空。
  因为加油机的速度也非常慢,而且这次的攻击距离更加遥远,需要把加油空域向南移动五百公里以上,所以加油机在五点出发后,要到六点半左右才能赶到,正好与完成了侦察任务的舰载战斗机会合。
  可以说,所有战术环节都安排得像瑞士钟表一样精确。
  问题是,现在还缺乏一个条件:特遣舰队侦察机提供的战术情报。
  要知道,空军的战斗机、以及海军的反潜巡逻机都携带着对海攻击弹药,前者还得在超出作战半径的海域作战,后者也几乎达到了最大作战半径,都没有能力执行侦察任务,必须得到舰载航空兵支持。
  没有准确的战术情报,这轮攻击就不会收到任何结果。
  五点十五分,一场意外的遭遇战打响。
  尼克松在四点派出的运输机与牧浩洋在四点派出的侦察机遭遇,地点在迪戈加西亚西面大约一千公里处。
  这场突然遭遇,把双方的飞行员都吓了一跳。
  只是,战斗很快就结束了,侦察机用航炮击落了运输机。
  有趣的是,美军运输机在第一时间发出了报告,特遣舰队的侦察机却没有向牧浩洋汇报情况。
  也许,侦察机飞行员认为还没有找到第三舰队,没有必要向舰队汇报。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牧浩洋并不了解情况,尼克松却在五点二十分,让第三舰队再次向南转向。
  可惜的是,这次尼克松没有让舰队直接南下,只是调整了航向。
  准确的说,是把航向指向迪戈加西亚南面。
  后来,尼克松承认,他在当时犯了一个错误,即低估了对手的决心,认为尽量靠南一点就能避开特遣舰队。
  在二十七日傍晚,第三舰队确实避开了特遣舰队。
  六点不到,一架向南飞行的侦察机打破无线电静默,在上午的交战海域附近,发现了第三舰队。
  随即,这架已经飞行了两千五百公里的侦察机转向飞往加油空域。
  侦察机发现的不是第三舰队,而是落单的“小鹰”号航母,以及伴随其航行的四艘反潜驱逐舰。
  毫无疑问,侦察机飞行员犯了严重的错误。
  只是,这也不能责备飞行员。在过去的一天里,特遣舰队的飞行员平均执行了三次作战任务,任务总时间超过十五个小时,而且间隔时间都不到四个小时。可想而知,飞行员都已精疲力尽。
  可以说,这是一个连牧浩洋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高强度作战行动中,官兵的精力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虽然中国海军早已做了针对性的安排,比如每个航空联队都按照百分之一百二十五的标准配备飞行机组,但是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随后的战争中,因为人力资源不足,类似的问题还会层出不穷。
  这份侦察报告,点燃了二十七日傍晚的战火。
  接下来半个小时,空军的两百多架战斗机与海军的一百多架反潜巡逻机,对“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发起了毁灭性打击。
  毫无疑问,“小鹰”号与四艘驱逐舰的结局非常悲惨。
  根据幸存的美军官兵回忆,打击结束的时候,四艘驱逐舰已被炸成碎片,“小鹰”号则在猛烈的轰炸中断成了好几截,连同三千多名官兵沉入大海。最终,这五艘战舰上只有不到三十名官兵幸免于难。
  可是,这是一次绝对错误的打击行动。
  即便没有遭到轰炸,“小鹰”号也会在二十八日夜间,或者二十九日凌晨被追来的潜艇击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7/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