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8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8/1021

  在使用第一代燃料电池之后,即便是五百三十三毫米重型鱼雷,也能以七十五节的最快速度航行六十公里,或者以五十节的中等速度航行一百二十公里,射程是以往使用奥托燃料的重型鱼雷的一点五倍。如果是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鱼雷,则能以八十节的最快速度航行八十公里。
  这两种鱼雷,对付四十公里外的舰队都绰绰有余。
  十六分钟之后,即二十六日凌晨零点四十三分,位于第四舰队右前方,即“美国”号航母右前方的“班布里奇”号的右侧平衡船体外侧发生猛烈爆炸,紧接着主船体前端发生了第二次爆炸,顷刻之间这艘排水量超过两万四千吨的超级巡洋舰就严重右倾,三分钟之后海水就吞没了整个右侧平衡船体。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舰长还没来得及下令,“班布里奇”号就沉没了。
  一分钟后,位于“班布里奇”号后方的一艘多用途驱逐舰遭到攻击,鱼雷避开了驱逐舰右侧的平衡船体,在主船体下方爆炸,而且是几乎同时发生的两次爆炸。这艘排水量一万八千吨的超级驱逐舰直接被炸成两截,在不到两分钟内沉没,全舰一百八十四名官兵没有一人逃脱。
  这个时候,美军已经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驱逐舰被鱼雷击中之前,“美国”号的舰长就下令投射反鱼雷诱饵。
  这一举动,拯救了“美国”号。
  就在驱逐舰沉没的时候,两条鱼雷在“美国”号右侧大概六百米外爆炸,猛烈的冲击波撼动了整艘航母。
  猛然惊醒过来的时候,里根只能庆幸自己足够幸运。
  如果不是舰长及时下令发射反鱼雷诱饵,如果不是诱饵发挥了作用,“美国”号就算不会被鱼雷击沉,也会丧失战斗力。
  对里根来说,这就意味着他将黯淡退场。
  事实上,这未尝不是好事。
  接下来,美军联合舰队没有再次遭到鱼雷攻击,因为美军反潜作战参谋排除去的第二批反潜巡逻机中的两架已经到达那艘“黄貂鱼”级潜艇附近,迫使潜艇艇长放弃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此时,牧浩洋与龚继飞正在讨论如何与美军联合舰队交战。
  虽然战斗已经打响,但是攻击美军舰队的潜艇没有上浮,而是藏在深海里躲避接踵而至的美军反潜巡逻机。
  结果就是,牧浩洋并不知道美军联合舰队已经遭到潜艇伏击。
  结合两艘潜艇提供的情报,特别是美军联合舰队的位置信息,牧浩洋有理由相信,美军联合舰队正在驶往迪戈加西亚南面。也就是说,他之前的判断非常正确,美军指挥官认为他会采取较为冒险的战术,率领特遣舰队前往迪戈加西亚南面,伏击赶往迪戈加西亚的美军联合舰队。
  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打?
  龚继飞主张主动前去迎战,反正迪戈加西亚已经没有威胁了,特遣舰队前出到适当的位置上,二十六日下午就能攻击美军联合舰队。
  牧浩洋保持了一惯的稳重,没有急于做出决定。
  在龚继飞滔滔不绝的说了半天之后,牧浩洋只回答了四个字:“耐心等待。”
  显然,这个时候必须耐心等待。
  潜艇发出的电报,不但被特遣舰队收到了,也被印度洋上的各个海军基地收到了,因此在十点半的时候,周渝生就发来电报,他已经根据最新情况,重新调整了反潜巡逻机的侦察部署。因为美军联合舰队已经暴露行踪,所以在接下来的搜索行动中,反潜巡逻机将启动对海搜索雷达。
  也就是说,反潜巡逻机能在数百公里外发现美军联合舰队。
  对牧浩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优势。
  就算美军联合舰队加强了防空警戒,出动战斗机拦截反潜巡逻机,也不可能逃脱,将一直处于监视之下。
  即便退一步,反潜巡逻机在遭到拦截之后,不大可能准确掌握美军联合舰队的动向,也至少能够给出其大致方位。如此一来,周渝生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出动几架由战斗机改装的侦察机,就能准确掌握美军联合舰队的行踪,为特遣舰队提供准确情报。牧浩洋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最佳攻击时机。
  显然,到这个时候,牧浩洋并不想冒险。
  事实上,策划这次作战行动的时候,他就没有想过拿中国海军最后一支舰队去冒险。
  某些时候,相对保守的打法更加稳妥。
第五十九章
犹豫不决
  对美军来说,二十六日凌晨发生的事情,绝不只是损失两艘大型战舰那么简单。
  直到这个时候,里根才知道,两个多小时前就截获了一封由中国潜艇发出的电报,而且发报地点就在舰队遭到袭击的海域附近。再跟二十五日下午那次遭遇对比,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当时遇到的也是一艘中国潜艇。
  虽然这个时候,里根做出了准确判断,即美军联合舰队闯过了中国海军的两道潜艇警戒线,而不是进入了中国潜艇的伏击圈,不然凌晨的袭击不会那么简单,但是接下来的判断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反潜作战参谋最担心的还是遭到中国潜艇围攻。
  就算里根的推断是正确的,也表明附近还有很多的中国潜艇,而且这些潜艇很有可能已经收到消息,正在赶过来。以凌晨的突然袭击来看,如果再次遭遇类似情况,美军特遣舰队的损失将更加惨重。
  当然,里根并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潜艇威胁还是次要的。
  随后的调查,证明了他的观点。“班布里奇”号被鱼雷击中的时候,并没有启动反潜探测系统,因此没有发现逼近的鱼雷。当时在“班布里奇”号前方大约十公里处的一艘反潜驱逐舰探测到了鱼雷,并且发出了警报,只是没被“班布里奇”号收到。因为里根命令保持无线电静默,反潜驱逐舰用定向通信系统发出警报,而“班布里奇”号通信军官已经阵亡,所以无法确定巡洋舰为什么没有收到警报。由此推断,美军联合舰队有足够的反潜力量,只是没有善加利用。
  此外,“美国”号的反鱼雷手段也得到了证明。
  对里根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军联合舰队已经暴露行踪,而且中国军队的侦察机很有可能正在赶过来。
  在舰队作战中,暴露行踪离战败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更重要的是,到这个时候为止,他派出的侦察机依然没有发现中国舰队。
  两点过,尼克松准将再次提出异议,要求进行全方位搜索,特别是迪戈加西亚附近,以防遭到突然袭击。
  可惜的是,里根少将再次否决了尼克松的提议。
  这次,里根没有做错,因为他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找到中国舰队,而是要不要全面修改作战计划。
  有足够多的理由让他相信,美军联合舰队再也不可能隐蔽行动了。
  到了两点半,一架从北面飞来的反潜巡逻机证明了他的判断,因为那架巡逻机不但使用了对海搜索雷达,还在离美军联合舰队大概三百五十公里处紧急转向,等到美军战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飞出了防空导弹的拦截区域。
  里根别无选择,只能安排预警机与舰载战斗机升空,扩大防空范围。
  现在,摆在里根面前的选择是:前进,或者后退。
  前进的话,就得承担在不知道中国舰队行踪的情况下作战的巨大风险,后退则必然会丢掉迪戈加西亚。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里根最应该做的是尽快做出决定,而不是权衡利弊。
  美国联合舰队继续前进,就得扩大搜索范围,并且尽可能的呆在中国岸基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之外。虽然态势对美军联合舰队非常不力,但是美军拥有较为可观的兵力优势,也就能在加强侦察力度的同时,保留一支与特遣舰队旗鼓相当的航空打击力量,从而获得与特遣舰队一决雌雄的机会。
  事实上,因为美军有六艘航母,其中三艘还是性能与“泰山”级差不多的“美国”级超级航母,所以美军在舰载战斗机的应用效率上拥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在大批派遣侦察机之后依然有较为明显的打击优势。
  选择撤退,也不见得是坏事。
  在这种情况下,牧浩洋将别无选择,只能让登陆舰队出发,提前发动攻打迪戈加西亚的作战行动,而特遣舰队也别无选择,必须机动到马尔代夫群岛海域,为登陆舰队提供掩护与支援。
  也就是说,只要登陆战斗打响,特遣舰队就将失去作战灵活性。
  换句话说,美军也就有更大的把握判断出特遣舰队的行踪。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最糟糕的结果就是犹豫不决。要知道,在里根犹豫不决的时候,美军联合舰队依然在以三十三节的速度向西航行,而且行踪没有任何秘密可言,而牧浩洋等待的机会也正在到来。
  非常可惜的是,里根在这个时候确实有点举棋不定。
  事实上,这与他的服役经历有关,因为他在当上航母战斗群指挥官之前是舰队的航空作战参谋。
  这个岗位,要求尽可能的细致。
  从某些方面来讲,里根与杨禹方非常相似,两人在考虑舰队作战的时候,都会尽量想得周全一些,而且在考虑好之前不会动手。在某些时候,这是稳重的表现。在特殊情况下,却是浪费时机。
  显然,乔丹上将让里根来指挥联合舰队,恐怕就是觉得他非常稳重吧。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里根既没有做出决定,也没有继续与尼克松商量,而是在单独思考。
  如果他是一个杀伐决断的人,这不是大问题。
  问题是,他不是一个杀伐决断的人。
  凌晨三点,第一批侦察机返航,此时第二批侦察机已经到达了最大侦察半径上,而且没有一架发回消息。
  也就是说,第二批侦察机也没有收获。
  三点半,里根批准了第三轮侦察行动,而且要求由第三舰队派遣侦察机。
  原因很简单,前两批侦察机都是第四舰队出动的,而且返航后的第一批侦察机刚刚降落到航母上,还有部分停留在飞行甲板上,三艘“美国”级航母的出动效率都不高,暂时无法让侦察机升空。
  尼克松接受了这道命令,而且擅自修改了侦察方案。
  按照他的部署,除了应里根的要求向西面与北面各派遣三十六架侦察机之外,还让三艘航母各增派了四架侦察机,集中搜索西北方向。
  尼克松的这个举措,差点拯救了美国联合舰队。
  要知道,当时特遣舰队就在迪戈加西亚西北方向上,准确位置在马尔代夫群岛的马累岛以西大约七百公里处。
  从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如果牧浩洋在凌晨的时候采纳了龚继飞的建议,向东南靠近美军联合舰队,那么在天亮前,也就是六点左右,至少会遇到一架尼克松向西北派出的侦察机。
  所幸的是,牧浩洋没有采纳龚继飞的建议,依然让特遣舰队呆在美军侦察机的搜寻范围之外。
  事实上,美军联合舰队的第三次侦察行动并不顺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8/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