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8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12/1021

  这下,蒋博文打出了右钩拳没能击穿以军防线。
  在突击受阻之后,四支突击集群放弃了进军贾比尔站的想法,转而向西北方向,也就是以军战线右翼后方穿插。
  此时,巴拉姆犯了一个错误,认为右翼战线已经稳定了下来,而且有望在这里消耗掉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结果就是,在四支突击集群穿插的时候,巴拉姆又向右翼战线上增派了两个旅,而且是两个战略预备队的旅。
  打到二十日清晨,四支突击集群完成了战术穿插。
  这下,落入包围圈的以军旅已经达到十二个,而蒋博文已经投入了十四支突击集群,只是战况依然处于胶着状态。当天清晨,蒋博文从正面防线上抽调了四支突击集群,加强在以军右翼的进攻力度。
  事实上,这是蒋博文犯的一个错误。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没有这四支突击集群,以军右翼的十二个旅也在劫难逃,只是战斗持续时间稍微长一点而已。
  为了尽快收获战果,蒋博文从正面战线上抽调了至关重要的作战力量。
  当然,这也与战场过于混乱有关。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战报,当时蒋博文认为以军在右翼遭到猛攻的情况下,已经放弃了攻打德拉的作战行动,因此正面防线上的压力大大减轻,也就能够抽调主力部队,加强右翼进攻。
  问题是,以军在正面战线上的进攻力度并没降低。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以军在正面战线上仍然有多达十四个旅的进攻兵力,而且有四个旅的预备队,此外还有两个旅的战略预备队。也就是说,只要稳住了右翼战线,以军依然有能力攻克德拉。
  事实上,巴拉姆在二十日上午,认为已经稳住了右翼战线。
  在他看来,中国军队放弃向西突击贾比尔站的行动,是中国军队突击能力大幅度减弱的重要标志。
  结果就是,在蒋博文从正面战场抽调四支突击集群的时候,巴拉姆反而让正面战场的预备队投入了战斗,而且把最后两个战略预备队的旅派了过去,力求在右翼战线上的战斗结束前攻占德拉。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当时巴拉姆还企图以反包抄的方式,吃掉右翼的中国军队。
  由此可见,双方都没有放弃取得重大胜利的机会,而且都在为全歼对方的主力部队做最大努力。
  事实上,双方的实力都严重不足。
  打到二十日上午十点,德拉沦陷。
  这个时候,蒋博文才猛然反应过来,以军依然在猛攻,而且依然有很大的威胁。只是现在从东面抽调兵力,只会使他在以军右翼战线上的战斗彻底失败,不但不可能打回德拉,还会使整条战线崩溃。说得更严重一点,如果战线崩溃,叙军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防线将彻底动摇。
  蒋博文别无选择,只能动用手里唯一的战略预备队。
  两小时后,紧急南下的四支突击集群在德拉北面三十公里处与以军先头部队遭遇,并且迅速击溃了以军。
  这场战斗,不但稳住了叙军战线,还使以军打消了北上的念头。
  事实上,当时巴拉姆根本不清楚蒋博文手里有多少兵力,因为突击集群的兵力数量在一千到两千人之间,编制灵活性非常大,所以巴拉姆不可能准确的知道蒋博文手里有多少支突击集群。
  这个时候,以军右翼战线上的战斗也结束了。
  在十八个突击集群的轮番冲击下,十二个以军旅在伤亡两万多名官兵、主战装备损耗超过百分之八十、且撤退路线被彻底封死之后,以军第三军团指挥官钠西尔少将被迫向中国军队投降。
第五十一章
中东转折点
  德拉会战可以说是中东战争的转折点,在此之后,以军逐渐丧失了主动权。
  虽然德拉会战之后,以色列扩大了动员范围,在十一月底完成了第二阶段战争动员,总兵力暴增到三百五十万,几乎所有适龄公民、不分男女都应征入伍,随后美国还向中东派遣了地面部队,但是在总体战略局势上,德拉会战结束了以军的战略进攻势头,中阿联军夺得了部分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对双方士气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在此之前,以军士气极为高昂,绝大部分以军官兵都认为,能在十一月底攻占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在十二月转战西奈半岛,在年内攻占埃及首都开罗,而其他阿拉伯国家根本不足为惧。在此之后,再也没有以军官兵持这种观点,甚至还有人认为,以军已经失去了速战速决的良机,战争将不可避免的进入战略消耗阶段,而兵寡民弱的以色列根本无法跟阿拉伯国家拼消耗。
  阿拉伯世界这边,德拉会战的影响更大。
  首先,埃及、叙利亚与约旦的军民士气大幅度提升,之前笼罩在所有人心头的失败阴影烟消云散。其次,难得的大胜利让阿拉伯军队看到了希望,也由此鼓动叙利亚、埃及与约旦官兵的斗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场会战让所有阿拉伯国家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也由此坚定了获胜的信念。
  二十日下午,伊拉克正式向以色列宣战,并且连同向美国宣战。
  随后三天,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卡塔尔与巴林陆续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科威特、也门、北苏丹与利比亚则在年底前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到此,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参与了这场战争。
  对美国来说,德拉会战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虽然会战结束当天,以色列当局就急匆匆的宣布取得了胜利。表面看上去,以色列确实取得了胜利,因为以军不但占领了德拉,还歼灭了三十多万叙利亚军队,仅在德拉就俘虏了二十四万叙军官兵。但是任何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以军不是胜利者,而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原因很简单,以军在损失了十二个旅的精锐部队、六个旅失去战斗力之后,没能取得战略性突破。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中国陆军的第十三集团军没有遭受重大损失。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战报,在德拉会战中,阵亡官兵一千四百六十八人、伤残四千八百八十七人,被俘与失踪八百六十四人;损失各类地面战平台三百八十四辆,其中被彻底摧毁的反装甲平台为八十七辆、多用途平台为一百二十六辆;此外还损失了一百余部各种类型的军用车辆。
  不可否认,这是中国军队在全面换装地面战平台后,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
  装甲战中,第十三集团军的大部分损失“归功”于以军的“梅卡瓦7”型主战坦克,因为只有这种坦克上的电磁炮,能在三千米处击穿反装甲平台的正面装甲,美国的M27A3配备的电热化学炮,即便在两千米内,也很难打穿反装甲平台的正面装甲,而在沙漠地区,交战距离往往在两千米以上。
  可见,第十三集团军的损失并不大。
  与庞大的编制比起来,第十三集团军的战斗力缩水不到两成,而且一周之后就全面恢复了。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东战场上的战略平衡发生了变化。
  虽然叙利亚国防军遭受了惨重损失,约旦王国的军队又靠不上,但是叙利亚已经开始战争动员,军队规模正在迅速扩张,预计到年底的时候,就能武装二百五十万地面部队,足以弥补之前的所有损失。
  对美国来说,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向中东派遣地面部队。
  二十一日,美国国防部就做出决定,动员第一装甲师、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在十一月底之前,至少向以色列派遣两个师,在年底之前派遣第三个师,并且再动员陆军的两个主力师。
  也就是说,美国已经准备向中东派遣五个师。
  当然,这还不是美军必须做的所有事情。
  德拉会战之后,以军第一军团只是包围了约旦首都,而没有攻占,因此以军要想稳住前方战线,就得再次发动会战,占领安曼。问题是,当时以军只有不到三十个旅,其中戈兰高地上有十四个旅,贝卡谷地方向上有六个旅,还有四个旅必须派往德拉,五个旅已经包围了安曼。也就是说,以军只剩下了在二十日组建的一个旅。这点兵力,显然无法保证及时攻占安曼。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在动用地面部队之前,还得出动空中力量。
  问题是,中国也在向中东增兵。在伊拉克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之后,中国能够完全利用伊拉克的军事设施。
  根据美军估计,中国能在数日之内向伊拉克派遣上千架战斗机。
  当然,这有点夸张,因为中国的战争潜力还在提升之中,当时中国空军能够调动的战斗机不会超过五百架。
  即便如此,这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空中力量。
  更重要的是,中国舰队已经进入印度洋,正在努力打通海上航线。如果让中国海军夺取了印度洋的制海权,中国就能向埃及派遣部队,对以色列进行三面包围,而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必然遭受惨败。
  随后,沙特阿拉伯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让局势变得更加凶险。
  要知道,如果中国能利用沙特在红海上的港口,特别是从延布港通往约旦的铁路,就能一举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到时候,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战略空运来投送兵力,或者是把兵力投送能力增加好几倍。
  由此可见,印度洋的制海权,将直接决定中东战争的结局。
  在美军将领看来,就算中国的战略空运能力十分强大,也无法完全取代海运。只有在打通了海上航线之后,中国才会在中东大局用兵,也才有足够的能力改变中东战局,因此必须不惜代价的保住印度洋的制海权。
  这样一来,守住迪戈加西亚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要知道,迪戈加西亚是美军在印度洋上的战略结点,也是美军控制印度洋制海权的主要依托。
  二十日下午,准确的说是美国东部时间十九日深夜,美国国防部长麦卡锡明确要求乔丹上将加强在印度洋上的兵力投入,如果有绝对必要,甚至可以推迟攻打冲绳岛的时间,以便在印度洋上取得决定性胜利。
  事实上,这已经是在要求乔丹向印度洋派遣更多的舰队了。
  当然,严格说来是建议。
  麦卡锡是文职官员,就算有服役经历,且退役的时候已是陆军上校,但是按照美国的军政制度,在战争时期,麦卡锡只能向军方提出建议与意见,无权干预参联会的作战决策,也无权向参谋长下令。
  有权命令参谋长的,只有美军最高统帅,即美国总统。
  问题是,在这个时候,卢卡斯保持了沉默。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国务卿康拉德下课之后,卢卡斯就一直想除掉麦卡锡,只是没有合适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讲,康拉德是卢卡斯的代言人,也是卢卡斯与军方之间的缓冲器。麦卡锡不顾后果的把康拉德弄下课,结果只是让他直接与总统对抗,也就不可避免的使他与总统的矛盾白热化。
  此外,美国联邦政府中,希望麦卡锡下课的不仅仅是总统。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麦卡锡犯下一个明显错误,卢卡斯就会下手,重新安排五角大楼的主人。
  正是如此,卢卡斯在二十日夜间给乔丹打了电话,明确了战略重点。
  这次通话没有记录在案,但是肯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根据事后发展,卢卡斯肯定强调了在西太平洋上发动进攻的重要性,甚至提到了有必要放弃中东战场。
  从战略上看,卢卡斯的这个决定也许没有错。
  如果美军能够按时发动攻打冲绳岛的作战行动,而且顺利拿下冲绳岛,就能获得对中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的前进基地。只要针对中国的战略轰炸全面展开,中东战争打成什么样子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别的不说,那些看好中国、依然保持中立的国家肯定会对局势做出重新判断,而这其中就有法德意等欧洲国家。可以说,没人相信中国能在本土遭到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情况下打赢这场战争。
  问题是,到这个时候,美军已经错过了攻打冲绳岛的第一时间。
  虽然从局势上看,美军仍然有希望在十二月底攻打冲绳岛,但是攻占冲绳岛肯定变得更困难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1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