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8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2/1021

  当然,戚凯威不是盲目自信。
  在阿拉伯国家眼里,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陆军就是不败神话。
  权衡利弊之后,牧浩洋采纳了戚凯威的建议,让他从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抽调一支部队派往安曼。
  在向杜小蕾报告的时候,牧浩洋还提到,如果约旦军队需要,可以提供物资与装备。
  显然,牧浩洋与戚凯威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即过分低估了以军的战斗力,也低估了以军的战略部署。
  造成这一错觉的主要原因,肯定就是几个小时前的那场战斗。
  两支突击集群在两个小时内就几乎全歼了以军王牌第七装甲旅,而且自身伤亡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让牧浩洋与戚凯威都对陆军充满了信心,认为派几千名官兵过去就能守住安曼。
  牧浩洋与戚凯威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前方的战斗已经打响了。
  拿到“放手干”的命令后,蒋博文立即派遣一支小型侦察部队进入约旦境内,控制了马弗拉克北面的贾比尔站,堵住了安曼到大马士革的高速公路。虽然还有一条普通公路经德拉前往大马士革,但是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以军的主力在高速公路这边,而且会以高速公路为主要行军路线。从地理位置上看,高速公路在东面,如果以军打算大包围的话,也会从这边进入叙利亚。
  当然,以军不见得会沿高速公路发起进攻。
  要知道,中东以沙漠为主,非常适合机械化部队野外推进。只要有足够的目的,以军就会在野外行军。
  凌晨一点半,控制了贾比尔站的侦察部队主动南下。
  半个小时之后,中以军队在马弗拉克北面遭遇。
  双方都是规模不大的侦察部队,因此这场遭遇战并没打出个名堂来,在纠缠了半个小时之后各自撤走。
  这场战斗,也让以军得知,中国军队已经进入约旦境内。
  摆在巴拉姆面前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他并没料到中国军队会如此迅速,更没想到中国军队会主动出击。
  更严重的是,中国空军的战斗机已经出现在战场上空。
  在凌晨一点半的一场空战中,以色列空军损失了十八架战斗机,对方只损失了三架,而且以军飞行员发现,与他们交战的战斗机不属于叙利亚,而且明显是一种与J-30完全不同的新式战斗机。
  显然,只有一种可能,这是中国空军的J-31。
  以军的判断没有错,当时第一批参战的确实是J-31,而不是通常被用来执行制空任务的J-30。原因很简单,中国空军的J-30全部被安排在了其他战场上,其中大部分都在执行本土防空任务。在十六日夜间,空军只能调动J-31,而且在四支战斗机联队中,部署在巴基斯坦的配备的就是J-31,而这个联队离伊拉克最近,最先到达,因此在十七日凌晨执行了第一轮防空巡逻任务。
  当然,这些J-31的制空作战性能并不差。
  虽然在最初采购的时候,J-31都是多用途型号,以弥补J-22大规模退役后产生的打击力量空缺,但是在二零五零年,空军的经费紧张问题有所缓解之后,就转为采购制空能力更强的J-31,并且逐步对原有的J-31进行了改进。当时,纯多用途的J-31基本上都部署在国内,派往国外的都是制空强化型。
  也就是说,这些J-31的制空作战能力不但不比J-30差,还更加突出。
  当然,以色列空军在空战中惨败,与轻敌有关,或者说与情报有关,因为在此之前,没人知道中国已经向伊拉克派遣了战斗机,结果以色列空军飞行员在空中遭遇对手的时候,还以为对方是叙利亚的战斗机。加上空战在夜间进行,夜视仪上的战机轮廓非常模糊,等到进入格斗阶段的时候,以军飞行员才发现异常。
  与J-31格斗,以军战斗机没有任何胜算。
  根据中国空军的测试,制空加强型的J-31的格斗能力超过了J-30,能在机动中短暂达到二十G的最大过载,而最新式的J-30的最大过载也只有十八G,而以军的F-44C只能达到十五G。
  至于飞行员的素质,以军更不具有优势。
  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才过去七年,当初参战的飞行员大部分还在服役,而且正处于飞行员的黄金年龄段。
  更重要的是,这支J-31机群来自巴基斯坦,是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的主力部队。
  当时,在这个联队的九十六组飞行员中,有十二组是王牌飞行员,其中战绩最多的达到了十四个。
  相对而言,第五次中东战争已经过去了十五年,当初参战的以军飞行员中,大部分已经退役,没有退役的也离开了一线部队,只有极少数还在战斗机部队服役,经验显然远远比不上中国飞行员。以军飞行员唯一的优势,就是提前十多天参战,在跟埃叙空军的战斗中获得了一些实战经验。问题是,埃叙空军根本无法与中国空军相提并论,这些经验在很多时候根本用不上。
  可以说,巴拉姆当时非常清醒。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巴拉姆在十七日凌晨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向前线部队下达新的作战命令,而是给以色列总理打了电话,要求总理亲自出面,让美国尽快派遣部队、特别是空中部队参战。按照巴拉姆的说法,如果美国不立即派遣空军参战,以色列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丢掉制空权。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丢掉制空权意味着什么。
  只是,巴拉姆有点高估中国空军了,因为当时参战的,全是制空战斗机。就算J-31是货真价实的多用途战斗机,即便是制空强化型号,也拥有完备的对地打击能力,可是中国空军并没有向前线运送对地打击弹药。考虑到随后要向约旦运送地面部队,以及大规模地面战争打响后的后勤保障压力,在未来几天之内,中国空军的战斗机都不大可能获得对地打击能力。
  当然,这些情况,已经足够让巴拉姆对战局做出新的判断了。
第三十七章
拆东墙补西墙
  中国军队参战,成为以军的拦路虎。右钩拳打不出去,进入贝卡谷地的突击部队又遭到截击,以军的进攻几乎完全瘫痪。
  面对这一情况,美军该出手了。
  美国东部时间十六日夜间,卢卡斯在接到以色列总理的请求后,当即表示将尽快派遣空中力量支援以色列。
  只是,卢卡斯没有说清楚什么时候派遣。
  对美军来说,援助以色列既是一件简单的任务,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说简单,主要是在战争爆发前,五角大楼已经考虑到中国将出兵中东,因此把援助以色列写入了作战计划,而且前期主要提供空中援助,在以色列国防军实在坚持不住时,再出动地面部队。
  说复杂,则是战局发展与美军的计划有所出入。关键就是,新加坡不战而降,没能牵制住中国军队,导致美军在西太平洋方向上的战略进攻遇到了麻烦,也使得中国提前在中东开辟新战场。
  对美军来说,现在的情况十分棘手。
  因为计划在十一月底发动的进攻行动被迫推迟,所以美军加大了战略轰炸力度,试图牵制中国的空中力量。可惜的是,不但效果不明显,损失还颇为惨重。到十一月十五日,美国战略航空兵在中国本土方向出动了一万四千余架次,损失率高达百分之一点四,任务完成率不到百分之四十。在东亚、东南亚与南亚方向上,美军战略轰炸机出动了七千余架次,损失率高达百分之一点七,任务完成率仅有百分之四十八。也就是说,在开战之后,美军已经损失了三百多架战略轰炸机,取得的战果却非常有限。能够看到的,只是中国的主要工厂开始向内陆迁移。
  可以说,美军前期的战略轰炸彻底失败。
  虽然美国的战争机器在十一月前就已启动,以极高的效率运转,轰炸机的月出厂量在十月份还不到二十架,十一月上半月就达到了一百二十架,但是依然赶不上损失速度,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前进基地,无法为轰炸机群提供掩护,导致轰炸机要么在远离中国本土地方投射巡航导弹,要么只身突破中国的防空网。前者的轰炸效率不会高到哪里去,后者则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当时,美军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攻占一座前进基地。
  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军总体战争规划中,把攻占西太平洋岛屿放在首位的主要原因。只有获得了前进基地,才能掩护轰炸机,才能提高轰炸机的轰炸效率、也才能降低轰炸机的损失率。
  以十一月十五日之前的发展态势,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美军的战略轰炸将在年底前结束,因为到时候,美军就没有轰炸机可用了。
  问题是,西太平洋战略进攻已经推迟到了年底。
  受此影响,美军不得不调整轰炸方式,即不再主要打击中国本土,而是重点轰炸中国周边地区。
  从十一月一日开始,美军就把重点放在了东南亚。
  这么做,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好处:可以动用部署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
  进行护航的效果非常明显,比如在十一月六日到十五的十天中,美军轰炸机群在东南亚地区的战损率降到了百分之一以内,任务完成率提高到了百分之六十左右,还在战斗中击落了不少中国战斗机。
  只不过,东南亚决非美军的重点关注对象。
  新加坡易手后,五角大楼在调整作战计划的时候发现,攻打菲律宾的行动已经不可能取得成功了。原因很简单,中国在占领了新加坡之后,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基地网络已经不存在任何漏洞了。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军依然可以从东面攻打菲律宾,占领几座岛屿,但是由此产生的后果却难以承受,因为这意味着美军将必须以东南亚为先,而被迫修改战略轰炸计划。
  如此一来,美军只剩下了最后一种选择:攻打冲绳岛。
  从十一月十日开始,美军的部署围绕着攻打冲绳岛展开,比如在关岛以西的菲律宾海集结九支航母战斗群,在关岛部署两百架战略轰炸机,重点轰炸琉球群岛上的军事设施,向东海派遣潜艇等等。
  结果就是,一时之间,美军手里没有多余的空中力量。
  当时,部署在西太平洋、西南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美军战斗机已经超过了三千架,而在战争爆发前,美军的战斗机总量在三千五百架左右。因为中国有一支规模不算小的战略轰炸机部队,而且这些轰炸机的航程大到能够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所以美军必须在本土保留最低限度的防空力量。结果就是,美军的三千五百架战斗机、以及在战争爆发后生产的两百多架战斗机全都用上了。
  面对以色列的困境,美国空军基本上是爱莫能助。
  在答复总统的时候,阿诺德上将明确提到,即便情况十分理想,最快也要到十一月底才能向以色列派遣空中部队。
  这下,能够动用的就只有海军了。
  十一月十六日,美军第四舰队依然在亚丁湾活动,只是乔丹上将已经有了安排,决定再过几天让第四舰队前往东印度洋,与第三舰队一同封锁巽他海峡与马六甲海峡,因为中国舰队进军印度洋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接到总统的电话,乔丹非常为难。
  如果不支援以色列的话,中国军队很有可能在数日之内扭转中东战局。到时候,为了拯救以色列,美国还得动用更多的兵力,甚至得动用地面部队,从而使攻打冲绳岛的计划彻底落空。如果支援以色列的话,中国舰队就有可能趁机进入印度洋,而且很有可能在首战的时候干掉落单的第三舰队,再挑战第四舰队;会有什么结果,乔丹心里非常清楚,也知道绝对不能这么做。
  在他看来,中国进军中东,就是要牵制美国海军,为舰队进入印度洋创造机会。
  乔丹别无选择,在答复的时候,他明确提到,还没有到派遣舰队参战的时候,但是可以调动舰载航空兵。按照乔丹所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第四舰队的航空兵派往以色列,然后从西太平洋方向上抽调三支舰载航空兵、加强之后补充给第四舰队,而其他舰队则用刚刚组建的航空兵补充。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卢卡斯批准。
  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总共有十六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其中十五支是作战部队,另外一支是训练部队。除此之外,还有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已经组建、正在进行训练,而这三支联队计划部署到第二批“企业”级航母上(因为首舰命名为“美国”号,但是二号舰“企业”号首先服役,所以又被称为“美国”级)。也就是说,美国海军还有富余的空中力量,只是暂时不具备作战能力。
  当然,这不是大问题,因为要到十二月底,才会攻打冲绳岛。
  结果就是,战场时间十七日清晨七点左右,第四舰队的两百多架舰载战斗机就启程飞往以色列,在当天上午十点左右到达。因为海军的舰载预警机性能不大好,所以空军增派了六架大型预警机。
  完成这个任务之后,第四舰队离开了亚丁湾,全速赶往东印度洋。
  按照乔丹的安排,第四舰队在到达澳大利亚附近之后,将获得来自第七舰队的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并且在接下来的两天之内,再补充数十架战斗机,而第七舰队的三支航母战斗群将退回到夏威夷附近,到十一月底获得补充之后再赶往关岛,并且在十二月底以预备力量的方式参与战斗。
  这个安排很巧妙,可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十一月十九日之前,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的兵力将完全对等,即两个方向上都只有六支航母战斗群,对中国海军剩余的四支航母战斗群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