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7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3/1021

  这种潜艇的水下排水量只有二千二百吨,配备三百吨第一代燃料电池,最大潜航续航力只有六千五百公里,最大潜航速度三十五节,配备了四具五百三十三毫米与两具六百五十毫米鱼雷发射管,备雷十八条、或者二十四枚水雷。最初建造的两批,全部采用第一代燃料电池,从第三批开始才更换为第二代燃料电池,前两批也在进行中期改进的时候,换上了第二代燃料电池。
  “黄貂鱼”级的最大优势就是成本。
  算上设计与研制经费,在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还没降下来的情况下,第一批八艘的造价也仅相当于两艘099型攻击核潜艇,第二批的造价比第一批降低了百分之三十,到了第三批的时候更是降低到了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在剔除了设计与研制经费之后,“黄貂鱼”级的造价仅相当于099型的八分之一。
  当然,也许有人认为,潜艇多了,需要更多的官兵,也需要更多的保障设施,维持费用更高。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黄貂鱼”级的编制只有二十二人,其中六名军官,仅相当于攻击核潜艇的六分之一,而且不存在对核反应堆进行维护保障的问题,所以维护费用只有攻击核潜艇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在综合成本上,“黄貂鱼”级的优势更加突出,还不到攻击核潜艇的八分之一。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中国海军已经分五批订购了四十八艘该型潜艇。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装备了三十二艘,除了在建的八艘,另外八艘以援助的方式提供给了盟国。除此之外,巴基斯坦、埃及等十多个盟国订购了三十多艘,另外还有数个友好国家订购了二十多艘。“黄貂鱼”级的最终产量超过了一百艘,而且大部分第一与第二批次的都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安装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燃料电池,有的甚至服役了四十年以上。
  从建造数量上看,“黄貂鱼”级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潜艇。
  当然,这也不等于“黄貂鱼”级没有问题了。
  最大的问题就是排水量过小,导致改进余地非常有限,持续作战能力也远没有达到海军的要求。
  说得直接一点,“黄貂鱼”级只适合在近海活动,没有在大洋深处独立作战的能力。
  以其潜航能力来看,在离基地二千五百公里之外的地方,只能巡逻两天,即便换成第二代燃料电池,也无法超过十天,而攻击核潜艇在战场内的巡逻时间都在一个月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两个月。
  除了续航力,弹药备量太低也是个严重问题。
  在后来的战争中,这个问题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在好几次伏击战中,“黄貂鱼”级都是因为耗光了鱼雷,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敌人的舰船溜走。也正是如此,大战期间,“黄貂鱼”级经常以集群的方式活动,由四到六艘潜艇组成一支猎杀小队,一起攻击敌人的船队与舰队。
  对中小国家来说,这些问题还能容忍。
  对中国海军来说,“黄貂鱼”的性能缺陷就无法容忍了。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海军为什么要在第二种全电动潜艇投产之后,把才服役几年的“黄貂鱼”级援助给盟国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全电动潜艇,就是在二零四八年正式动工建造的“金枪鱼”级。因为该级潜艇全部以咸水鱼的名字命名,所以又被称为“咸水鱼”级,其首艇就是“金枪鱼”号,而之前充当实验潜艇的“金枪鱼”号在二零四九年退役,随后移交给海军博物馆,成为中国潜艇发展史的见证。
  与“黄貂鱼”级相比,“金枪鱼”级的最大特点就是排水量增加了百分之六十。
  第一批“金枪鱼”级的水下排水量为三千五百五十吨,配备五百吨第二代燃料电池,最大潜航续航力高达一万六千公里,最大潜航速度四十五节;有两具五百三十三毫米与四具六百五十毫米鱼雷发射管,备雷二十八条、或者四十四枚水雷。第二批次的水下排水量增加到了三千七百八十吨,主要是增加了垂直导弹发射舱;第三批次的水下排水量进一步增加到了三千九百四十吨,燃料电池的配制量也提高到了六百吨,并且换装了最大功率为九千五百千瓦的永磁电动机,最大潜航速度提高到四十七节。从第四批次开始,全面换装第三代燃料电池与最大功率为一万二千千瓦的永磁电动机,最大潜航距离达到二万八千公里,最大潜航速度突破五十节。
  如果说“黄貂鱼”级开启了全电动潜艇的时代,那么“金枪鱼”级就把全电动潜艇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上,特别是从第四批开始,“金枪鱼”级已经在各个方面超越了攻击核潜艇,成为真正的水下霸主。
  难能可贵的是,“金枪鱼”级的造价依然十分低廉。
  只有前两批受燃料电池影响,单位排水量的造价比“黄貂鱼”级略高一些,从第三批开始就比“黄貂鱼”级低了一些。因为建造规模极为巨大,所以“金枪鱼”级的规模成本效应更加突出。
  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金枪鱼”级总共建造了二百七十八艘。
  可以说,如果中国坚持发展攻击核潜艇,肯定不可能在战争期间造出如此多的潜艇,也就不可能在水下战场上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当然,“金枪鱼”级在建造过程中也进行了改进。
  最主要的改进,就是增强其持续作战能力,而采用的办法,除了增加燃料电池的配量与采用更先进的燃料电池之外,主要就是通过增大排水量,增加专用武器舱段的方式来增加武器携带量。比如从第七批次开始,“金枪鱼”级就增添了一个长约六米的武器舱,把鱼雷备量提高到了五十四条。到了第九批次,还改进了鱼雷发射装置,取消了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发射管,把六具六百五十毫米鱼雷发射管全部设置在肋部,在艇首安装了大型球形主动声纳阵列。
  当然,在改进的时候,“金枪鱼”级的排水量也猛增了不少。到第七批次时,水下排水量已经达到四千三百吨,第九批次更是达到了四千四百五十吨。而随着排水量增加,潜艇的推进系统也相应做了改进。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前期建造的“金枪鱼”级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改进。在战争时期,中国海军也不会花大力气改进已有的潜艇,因为这不比建造全新的潜艇省多少事。
  严格说来,经过这么多改进,“金枪鱼”级已经不是一型潜艇了。
  后来,很多人就把“金枪鱼”级按照武器配制分成了四个级别。
  “金枪鱼”级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潜艇的面貌,只是攻击核潜艇并没因此淘汰,而是贞丰县队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攻击核潜艇能够保留下来,得益于两项关键技术,一是可控聚变反应堆小型化,二是磁流体推进技术。
  这两项技术,不但让攻击核潜艇迎来了第二春,还使攻击核潜艇拥有了不可替代性。
  说得直接一点,易于建造的全电动潜艇属于“消耗品”,而性能先进、战斗力强大的攻击核潜艇是“奢侈品”。
  在海军舰艇性能全面提升之后,中国海军不能没有攻击核潜艇。
第一百二十三章
核潜艇的明天
  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正在建造099型攻击核潜艇。
  从性能上讲,099型完全超越了“弗吉尼亚”级,某些方面超过了“小石城”级,是中国海军第一种能够与美军最新式核潜艇抗衡的攻击核潜艇,只是比起已经动工建造的“波特兰”级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当时,海军计划分两批建造十六艘,即全部取代095型。
  结果,受全电动潜艇项目影响,099型只建造了八艘,全部在二零四六年服役。为了维持核潜艇部队的规模,八艘095型在二零四六年返回造船厂,进行了服役之后的第三次现代化改进,把服役寿命延长到了二零五五年之后。这么做,不是为了维持攻击核潜艇部队的战斗力,而是留下经验丰富的官兵。要知道,培养一批攻击核潜艇的官兵,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到了二零四六年,海军已经找准了攻击核潜艇的发展方向。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以可控聚变反应堆取代裂变反应堆,把动力系统的性能提高十倍以上,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性能更加先进的攻击核潜艇。只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海军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潜艇不是水面战舰,配备的电子设备的功率不会大到哪里去,也用不了那些需要大量电能的武器系统。即便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鱼雷仍然是潜艇的主要武器,因此潜艇没有耗电大户。
  问题就是,有了强劲的动力系统,还得把强大的动力发挥出来,也就需要同样强大的推进系统。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早在设计C3型航母的时候,中国海军就通过水池试验证明了一个问题,即现有的任何一种推进设备,在使潜艇的潜航速度达到四十五节的时候,都会产生巨大大噪声,使潜艇丧失隐蔽性。
  当时,这个试验主要是为C3级航母的速度标准提供依据。
  说得直接一点,C3级把最高航速设为四十五节,除了战术上的需求之外,也与舰队反潜有关。
  问题是,中国潜艇也同样避免不了这个问题。
  到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已经认识到,仅通过提高动力系统功率来提高潜艇航速,已经行不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海军开始重视全电动潜艇,并且降低攻击核潜艇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要知道,只要对高速持续航行能力没有过高要求,全电动潜艇完全能够取代攻击核潜艇。
  只是,全电动潜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当时,海军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在用泵喷射推进器的时候,潜艇在四十五节时的噪声高达一百六十分贝。
  这是个什么概念?
  设在关岛的美军水下监听系统就能发现从那霸港出来的中国潜艇,没有任何一种潜艇能在这么大的噪声下活动。更严重的是,巨大的噪声也大幅度降低了潜艇自身的探测能力,等于成了聋子。
  显然,海军需要一种更加安静的推进系统。
  当时,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即磁流体推进系统。
  从理论上讲,磁流体推进系统没有运动部件,因此不会产生空泡噪声,能够把推进系统的噪声降为零。虽然现实与理论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潜艇航速超过三十五节之后,磁流体推进系统的静音效果非常明显。在二零四五年之前,中国海军的理论研究表明,磁流体推进系统能使潜艇在四十五节时的噪声降低到一百一十分贝以内,如果辅助其他降噪措施,比如采用仿生消声瓦,优化潜艇的流体结构,有足够的把握把潜艇的噪声强度降低到一百分贝以内。
  可以说,低于一百分贝是最低要求。
  如此一来,就只能在磁流体推进技术上做文章了。
  问题是,到二零四五年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几台测试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一。
  也就是说,当时磁流体推进系统只能把百分之一的能量转化为推进力。
  这是个什么概念?
  从理论上讲,要把一艘水下排水量为一万吨的攻击核潜艇加速到四十五节,并且保持这个速度航行,推进系统的输出功率至少需要达到一万五千千瓦,也就是十五兆瓦,因此动力系统至少需要一千五百兆瓦的输出功率。
  毫无疑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泰山”级航母的两座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也就一千多兆瓦。以当时的技术,根本不可能在一万吨级的攻击核潜艇上安装两座JH-44型反应堆。
  从理论上讲,至少要把磁流体推进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到百分之十,才有可能具备实用价值。
  为此,海军在磁流体推进技术上投入了巨额研制经费。
  可以说,该技术能否成熟,直接关系到了攻击核潜艇的命运。
  当时,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不仅有中国海军,也有美国海军,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必须攻克的技术难关。
  万幸的是,技术进步总是超乎预料。
  到二零四七年的时候,中国海军投资研制的磁流体推进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就突破了百分之五,而且已经解决了主要技术难题。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美国海军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只是美国在可控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问题上做得不彻底,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度远远比不上中国。别的不说,美国规划的下一代航母依然采用了裂变反应堆,而且依靠以往的技术积累,把裂变反应堆的输出功率提高到了两百兆瓦,能够在安装四座反应堆的情况下,把下一代航母的最大航速提高到四十五节左右。如果美国已经在聚变反应堆小型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就没有任何理由继续采用裂变反应堆,因为聚变反应堆的功率密度比裂变反应堆高了十倍以上。
  受此影响,二零四七年底,海军提出了新一代攻击核潜艇的建造方案。
  按照海军的要求,新一代攻击核潜艇将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与可控聚变反应堆,最大潜航速度不得低于四十五节,而且在以四十节航行时的总体噪声强度不得超过一百分贝,具备强大的持续作战能力。
  可以说,这个要求并不低。
  即便动力系统与推进系统的问题得到解决,也需要在其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研制出性能更好的仿生消声瓦,把潜艇的流体阻力系数降低百分之三十以上,才有可能把流体噪声控制在海军的要求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主动降噪,不然很难把噪声强度降低到一百分贝以内。
  事实上,这些都是小问题。
  当时,最严重的问题是推进系统散热。
  要知道,即便磁流体推进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百分之十,也意味着有百分之九十的能量将转化为内能。如果推进系统的输出功率为一万五千千瓦,就意味着有十三万五千千瓦的功率在给潜艇加热。潜艇散热不是大问题,海水就是最好的散热介质。问题是,这么大的热量很难立即发散,很容易烧毁推进系统与动力系统,而且加热周围的海水,必然削弱潜艇的隐蔽性。
  可以说,解决不了散热问题,一切都是白搭。
  问题是,传统的散热手段根本行不通,因为这都意味着直接把热量释放到潜艇周围的海水中去。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推进器散发的热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3/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