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7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2/1021

  只是,当时在印度的政权体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说得直接一些,连中国高层都没想清楚,印度未来的政治体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说得简单一些,印度应该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还是一个联邦性质的国家,而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受此影响,当时成立的临时政府都是地区性质的。
  更重要的是,临时政府的主要职责不是恢复行政管辖权,而是协助占领军维护占领区的社会秩序。
  也就是说,当时印度的地方临时政府根本算不上政府。
  结果,戚凯威在新德里建立的临时政府,也只是一个协助性机构,在各方面都需要占领军支持。
  比如,在成立治安警察部队的时候,所有装备都来自中国军队缴获的印军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枪等轻型武器,以及一些军用车辆,没有配备重武器。这样的治安警察部队也只能维持社会秩序,如果遇到有组织的抵抗,比如分散在后方的印军游击队,还得由占领军出面清扫。
  当然,这样的治安警察部队就已经足够了。
  作为军人,戚凯威没有把成立临时政府的事情放在心上,而且他也知道,黄瀚林肯定会做出安排,不需要他来操心。再说了,到最后肯定得由黄瀚林做主,因此不管他对临时政府已经什么安排,都做不了数。
  按照戚凯威的安排,在后勤问题解决之后,第十三集团军将继续推进。
  问题是,向南推进,还是向东推进?
  向南的话,就是进入德干高原,以进军班加罗尔为主要目的。向东的话,则是扫荡恒河平原,以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为主。
  当然,这不是戚凯威的问题,而是牧浩洋的问题。
  按照之前订下的作战计划,陆军应该在占领新德里之后,沿恒河而下,陆战队则将在适当的时候在恒河河口附近登陆。在控制了恒河平原之后,再根据战场情况,决定从哪个方向上向南推进。
  对于瓦解印度前政权来说,扫荡恒河平原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只要第十三集团军向东推进,已经进驻雅鲁藏布江河谷的第四十二集团军就将投入战斗。
  这样一来,戚凯威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后勤保障。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戚凯威必须转移重点,即把主战场放在东面,先让第四十二集团军扫荡印度东北地区,打通从孟加拉国南部港口通往印度的交通线,在进入恒河平原后,再让第十三集团军投入战斗。
  问题是,扫荡印度东北部地区的战斗肯定不会太轻松。
  原因很简单,印度东北部地区,除了雅鲁藏布江河谷,即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地区较为平坦之外,其他地区以山地为主,特别是在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与米佐拉姆邦等地,地形非常复杂,不适合机械化部队集群作战,对进攻一方的帮助不是很大,很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
  当然,戚凯威也早就有所准备。
  东线战场上,配合第四十二集团军作战的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即中国陆军唯一的轻型化部队。
  在陆军进行改变与裁撤之后,保留的八个集团军中,只有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完全按照轻型化部队的标准组建,其前身是第十五空降军,另外还有第十六集团军与第二十四集团军的部分部队。
  虽然名为空降集团军,但是编制内只有一个空降师与一个空中突击师,其他部队都是轻型化地面部队,比如原本隶属于第十六集团军的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以及原本隶属于第二十四集团军的一个山地步兵师。
  与其他集团军相比,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最大特点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陆航机群。
  在集团军编制内,共有三个陆航旅,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与直升机一千二百余架,能够单独执行空降与机降作战任务,而且四个师与两个独立旅都具备空降与机降作战能力,能够在极为复杂的地形下作战。
  可以说,这也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特点。
  除此之外,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还是唯一能够与空军无缝隙合作的作战部队,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空军运输机群的支持,从集团军层面、到营连级作战部队,有一套极为完整的协同作战指挥系统。
  这些编制方式,赋予了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非常强大的作战灵活性。
  要说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重型准备。即便是机械化步兵师,也只有不到一百辆主战坦克,主战装备是空降战车,连火炮都以牵引式为主,没有配备自行火炮,更别说远程火箭炮了。
  也就是说,第十五空降军的地面突击能力非常有限。
  受这个因素限制,在作战行动中,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主要配合其他部队,特别是重型装甲部队作战。
  一般情况下,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不会单独行动。
  戚凯威把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放在东面,就是希望配合第四十二集团军,用其强大的垂直突击能力,协助第四十二集团军突破印军防线,避免让重型装甲部队进入山区,与印军打无谓的消耗战。
  要知道,在山区里面,受交通条件限制,装甲部队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四月五日,戚凯威返回昆明。
  这一天,牧浩洋也去了元首府,在向黄瀚林汇报西线作战情况的时候,提到了在印度东北地区开辟第二战场。
  其实,黄瀚林并不担心作战问题。
  这与他不了解军事有很大关系,也与他信任牧浩洋等将领有直接关系。在他看来,如果连牧浩洋都打不好这场战争,就算出面干预作战行动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还不如让牧浩洋放手去打。
  当时,黄瀚林最关心的,还是印度的政治体制。
  虽然牧浩洋不是政治家,但是黄瀚林非常信任他,而且知道他的观点与建议,肯定与其他人不一样。
  “元首,这件事我不好参与,毕竟……”
  “就当我们私下聊天吧。”黄瀚林笑了笑,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你是这场战争的总指挥,肯定有不同的见解。再说了,战争还没结束,而且印度临时政府肯定得在战争结束前成立。此外,十年前,你就以占领军总司令的身份,在日本组建了临时政府,有这方面的经验。”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仍然显得有点犹豫。
  虽然黄瀚林表现得很开明,在某些方面比黎平寇还要好一些,但是牧浩洋对新任国家元首还不大了解,也就不敢放开说。
  “怎么,还有顾虑吗?”
  “元首,我不是有所顾虑,只是……”
  黄瀚林笑了笑,说道:“没什么好只是的,如果你觉得不大妥当,我就派你过去,专门负责这件事。”
  “这……”牧浩洋暗自叹了口气,说道,“成立临时政府,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在印度的军事行动具备合法性。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消除国际社会的猜疑,让我们在外交上获得更多加分。”
  黄瀚林点了点头,鼓励牧浩洋说下去。
  这个时候,牧浩洋却有点迟疑,因为他知道,这个时候说的话,肯定会影响到黄瀚林的对印政策。
第一百零八章
因势利导
  当时,对印政策确实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
  可以说,这不仅仅关系到印度,还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更关系到中国的外交行动能否取得成功。
  比如,当时中国已经向法德做出承诺,保护欧盟在印度的利益。
  从政治上讲,首先就得保证印度在战后仍然是一个独立国家,不然中国做出的任何承诺都没有实际意义。
  在实际操作上,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即必须是民选政府。
  当时,法国与德国都通过外交途径明确提到,中国必须保证印度新政权的合法性,欧盟才能承认中国军事行动的合法性,也才有可能在战后参与印度的重建事务,并且以此与中国改善关系。
  这下,问题出来了。
  按照法德的要求,印度新政权肯定得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而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的利益。
  原因很简单,一个高度集权的印度中央政权,很难保证不会再次成为中国的敌人。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早在战争爆发前,中国当局就对印度的未来做了规划,而最佳结果是在印度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提高各个邦的地位,削弱中央政府的影响力,使印度彻底丧失威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推动中国发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的主要原因。
  作为高级将领,高层领导集体的一员,牧浩洋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安排。
  在黄瀚林的追问下,牧浩洋只能顺水推舟的提到这个方案,即在印度推行联邦制,在地方临时政府的基础之上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然后再通过全民大选产生正式政府,完成战争到和平的过渡工作。
  黄瀚林没有食言,当天就安排牧浩洋前往伊斯兰堡。
  四月六日,牧浩洋经伊斯兰堡到达新德里,会见了印度西北地区各个地方临时政府的代表与部族代表。
  与巴基斯坦一样,印度是一个以部族为主体的国家。
  虽然部族不是政治机构,但是在很多时候,部族的影响力比政府还要大。要想解决印度问题,就得处理好部族的利益诉求。
  这一天,戚凯威已经在昆明下达了作战命令。
  按照他的安排,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最迟将在四月十日发动进攻,而庞跃龙的陆战队则将在陆军取得重大进展之后,在恒河河口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牵制恒河地区的印军主力。
  在新德里,戚凯威的部署给了牧浩洋很大的帮助。
  面对几十名印度各地的代表,牧浩洋明确提出,中国军队的目的是推翻印度前政权,在印度建立一个能够和平共处的新政权,承诺在战争结束后进行大选,并且帮助印度进行战后重建。
  当时,牧浩洋还明确提到,绝对不允许任何邦与任何部族闹独立。
  这个时候,戚凯威的部署发挥了作用,因为闹独立的不是印度西北地区的省份,而是东北地区的阿萨姆邦。
  说得直接一点,牧浩洋的承诺足以让印度人相信,中国不但不会分割印度,还会保持印度的完整性,并且会打击印度的分裂势力。这样一来,等于拉拢了那些还有所猜疑的印度部族领袖。
  事实上,印度各个部族最关心的就是国家的完整性。
  毫无疑问,一个分裂的印度,根本没有成为大国的基础,而对于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的印度来说,分裂肯定无法让人接受。
  安抚了印度部族领袖后,牧浩洋提出了要求,即各个地方临时政府、以及各个部族必须在战争时期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重任,印度的未来属于印度人,中国军队不会长期占领印度,因此任何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只会给印度人造成伤害,损失的是印度的利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