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7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0/1021

  “照你的意思,只要有机会,美国就会主动鼓励印度向我们开战,甚至会帮助印度制订偷袭我们的作战计划。”
  “当然,也会提供情报。”
  马明涛的眉头迅速跳了几下,说道:“现在,我们只有四支航母战斗群在印度洋上,而且聚集在一起,如果……”
  牧浩洋猛的一惊,立即拿起了电话,让秘书帮他接通东印度洋舰队司令部。
  消息很快就送了过来,东印度洋舰队正在阿拉伯海南部海域,即马尔代夫群岛西北海域与西印度洋舰队进行联合训练。因为完全按照战时标准进行,所以舰队保持在无线电静默状态。东印度洋舰队司令部已经发出了警报,按照通常情况,舰队将向南转移,在离开了印度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后,才会回信。因为不知道舰队的具体位置,只掌握了大概活动范围,所以在未来十二个小时之内,东印度洋舰队都有可能发回消息。当然,西印度洋舰队司令部也已经发出了警报。
  显然,未来的十二个小时非常关键。
  如果印度已经决心向中国开战,那么在之后的任何时间,印度空军与印度海军都有可能偷袭中国在印度洋上的舰队。
  在此期间,马明涛返回了军事情报局。
  十多分钟后,周渝生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牧浩洋原本安排他担任特遣舰队司令官,但是周渝生拒绝了,因此牧浩洋让他留在总参谋部,负责海军作战的后勤与情报支援工作。
  “有消息了吗?”
  牧浩洋摇了摇头,说道:“老马刚走,如果有新的消息,他会立即给我打电话。东印度洋舰队司令部与西印度洋舰队司令部也已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如果收到舰队的消息,也会立即报告。”
  “空军呢?”
  “已经发出警报了,母祁铁正在加强防空部署。戚凯威那边也回了电话,地面部队早已进入战备状态,暂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会不会是虚惊一场?”
  “希望是。”
  周渝生长出口气,说道:“还有什么没有安排下去的?”
  “潜艇部队。”
  “我马上去安排。”
  “先进行动员,暂时不要让潜艇出港。如果是虚惊一场,我们就不能打草惊蛇,也没有必要提前向印度开战。”
  周渝生点了点头,表示明白牧浩洋的意思,随即转身离去。
  沉思了一阵,牧浩洋才拿起电话,向黄瀚林汇报了情况。
  周渝生赶来的时候,他就在考虑,要不要高速黄瀚林。只是当时他还没想好,而且认为印度在这个时候偷袭中国舰队的可能性还不是很大,所以决定先等一等。在与周渝生谈过之后,牧浩洋改变了想法。不管怎么说,黄瀚林是国家元首,有权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且牧浩洋也应该第一时间向他汇报。
  当然,牧浩洋依然希望这是虚惊一场。
第六十五章
国家意志
  早在二零四四年,印度一意孤行的扩充军备,且在领土纠纷上拒绝与中国谈判,中印战争就不再是悬念。特别是在杜小蕾访问印度之后,中国用武力手段解决领土纠纷已是时间上的问题。
  到了二零四五年,中印矛盾迅速发展到不可调和的阶段。
  杜小蕾再次访问印度未果之后,迅速出访欧洲八国,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在为武力解决领土纠纷做外交准备。
  发展到这一步,只剩下两个问题:一是战争在什么时候爆发,二是谁打第一枪。
  对中国来说,这是问题,对印度来说,这也是问题。
  站在印度的立场上,不开战,或者说尽量推迟战争爆发的时间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印度当局非常清楚,即便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也不是中国的对手,区别只是以何种方式战败,以及承受多大的战争损失。只有尽可能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尽可能的争取时间,等到印度变得足够强大,才有希望遏制战争,也才有希望与中国形成战略平衡,使中国放弃用武力手段解决领土纠纷的想法。
  只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印度的基本政策不由印度决定。
  当时,在中美印三角关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美国,而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国。
  原因很简单,美国的对印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印关系,也就决定了印度的基本政策。
  在全球自然灾害期间,中印关系有所缓和,在某些问题上取得了重大共识。
  可以说,在这几年里,正是来自中国的投资,使印度经济得已正常发展,也正是来自中国的援助,帮助印度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正是中国的无私援助,使数亿印度人能够幸免于难。
  只是,作为两个相邻的、而且存在领土纠纷的国家,很多问题无法通过援助解决。
  说得直接一点,中国为印度提供的援助也不是“无私”的,而是打的经济牌,即通过经济上的渗透,最终控制印度,使印度成为中国经济圈内的成员,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海外市场与商品产地。
  从短期来看,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靠上中国这棵大树,至少在未来数十年之内,印度的经济发展能够得到保证,而且将成为中国经济体中的重要成员,甚至是最重要的成员。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靠上中国,印度就将成为亚洲的墨西哥。
  从长远来看,这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了。
  对于印度这么一个拥有十多亿人的大国来说,永远充当二流国家,肯定是其无法容忍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中国与印度存在难以调和的领土纠纷,而且中国在很多时候将其当成主导两国关系的关键问题。说得直接一点,中国随时可以拿领土纠纷来制约印度,而印度却必须俯首帖耳。
  这个关键性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印关系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结果就是,在利用中国的时候,印度还得坚持独立发展,尽量少受中国控制与影响,努力争当南亚大国。
  毫无疑问,这又成为中印关系中的新矛盾,而且是最突出的矛盾。
  只要印度不放弃成为南亚大国、称霸印度洋的梦想,那么中印之间的根本矛盾就得不到解决,也就不可能冰释前嫌。
  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的介入点。
  多了一个选择,等于多了一条出路,也就等于让印度当局能够在依靠中国之外,选择与中国对抗。
  当然,印度当局也不是笨蛋。
  完全依靠美国的话,印度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头号对手,也就难免跟中国直接对抗。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奉行的是双边政策,即利用中美对抗。
  可惜的是,在中美冷战全面升温时期,双边政策根本行不通。
  最大的问题就在经济层面上。
  虽然中国与美国在印度、或者说是在南亚地区都有较为长远的战略利益,但是推动对印政策的主要是经济问题,即能否在印度实现经济利益。结果就是,在印度奉行双边政策,利用美国制衡中国的时候,在经济问题上不得不偏向于美国,导致中国受损,也就不可避免的把中国当成了敌人。
  事实上,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印度当局也很难左右局势发展。
  短短数年之内,美国取代了中国,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成为了印度的最大投资者。正是如此,美国才有理由为印度提供巨额军事援助,帮助印度打造一支南亚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发展到这一步,中印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即便不考虑领土纠纷,毕竟藏南地区对中国来说过于偏远,而且在过去数十年内,都没有得到重视,中国也要考虑南亚的总体战略,即印度大力扩充军备,会对中国在南亚的同盟国家造成多大的影响。
  别的不说,巴基斯坦就不会坐视不管。
  在中国的同盟体系中,巴基斯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巴基斯坦是连接中国本土与中东的战略桥梁,也是初印度尼西亚之外,唯一与中国保持同盟友好关系的伊斯兰国家,可以说是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中国打算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进行对抗,巴基斯坦就具有不可替代性。
  此外,印度扩充军备,还对周边的孟加拉国、缅甸、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构成了直接威胁,而这些都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也是中国在南亚推行经济共同体的主要成员,是中国南亚利益的核心所在。
  这样一来,算上与印度的领土纠纷,中国肯定不会做出丝毫妥协。
  可以说,在印度决定扩充军备后,中印战争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与中国一样,战争在什么时候爆发,以及谁打第一枪,对印度来说也是关键问题,甚至决定了印度的未来。
  在二零四五年之前,印度当局还抱着一种较为理想的观点,即印度迅速扩充具备,足以遏制中国的战争企图,使中国不敢轻举妄动。虽然在这个时候,印度并不清楚美国的全球战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即美国不惜血本的支援印度,帮助印度扩充军备,肯定在为针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做准备。也就是说,只要印度能够迅速获得足够的军事实力,就能把与中国的战争拖到全面战争时期。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在美国与中国开战之后,印度才以美国同盟者的身份参战。
  果真如此的话,谁打第一枪就不是关键问题了。
  甚至可以说,中印战争将失去应有的意义,不管结果如何,都不可能改变世界格局,真正的关键在中美战争上。
  事实上,也正是这个考量,让印度当局决定扩充军备。
  原因很简单,如果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是最终胜利者,印度将以美国同盟国的身份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甚至是远东地区的头号强国;如果最终胜利者是中国,印度只是仆从国,不是中国的头号打击对象,反而会因为中国需要构筑全新的世界秩序,提高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地位。
  可以看得出来,印度当局把问题看得比较理想。
  当然,这个理想化的观点有一个基础,即中国没有能力在美国的威胁下,以较低的代价击败印度。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中国在不得不为世界大战做准备的情况下,很难在世界大战爆发前获得足以迅速击败印度的军事力量,也就不敢在印度进行军事冒险,从而容忍印度的扩军行为。
  到了二零四五年,情况出现了微妙变化。
  中国的扩军速度、或者说是军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美国与印度的预期,至少比美国在二零四零年前后获得的情报提前了五年,中国的军事力量以爆炸的方式迅速膨胀,已经全面超越印度。
  根据CIA在年初递交的一份报告,到二零四五年下半年,中国就能获得极为明显的军事优势,拥有了军事冒险的资本,也就极有可能首先拿印度开刀,在与美国对抗之前解除后顾之忧。
  这份报告,首先影响了美国当局,随后影响了印度当局。
  在杜小蕾访问新德里期间,美国驻印大使就向印度当局提交了一份外交照会,提到中国很有可能向印度宣战。紧接着,美国驻印军事顾问团也提交了一份报告,即印度的军事实力远不如中国,如果丧失军事主动权,将在几个月内战败。受此影响,在杜小蕾离开新德里的那一天,印度外长就秘密飞赴华盛顿。这件事情做得非常保密,当时印度情报机构甚至安排了一名特工冒充外长,照常去外交部上班,还会见了几位外国使者。在华盛顿,印度外长更是伪装成一名外交人员,随同印度驻美大使去了美国国务院,然后在半夜前往白宫,单独会见美国总统。
  发展到这一步,印度当局要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避免战争,而是如何打赢战争。
  准确的说,是美国能够做出多大的承诺,确保印度不会输掉战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0/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