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6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5/1021

  在惨烈的空战中,以色列损失了近百分之七十的战斗机!
  如此惨重的损失,换来的战果却非常微弱,只有三艘运输船被炸沉,两艘受创,其余的船只均安然无恙。
  当天下午,前线的埃及军队就获得了补给。
  结果就是,天黑之后,埃及军队不但没有放弃,反而加强了进攻力度,四个预备役步兵师分别加强给了第一集团军与第三集团军。以军得到的,只有两个预备役步兵旅,战斗力并没完全恢复。
  更重要的是,这个晚上,叙利亚军队终于缓过气来。
  经过三天休整,第三装甲师与第七装甲师都恢复了作战能力,还修复了半数以上的受损坦克,装备规模达到了标准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为了增强进攻力量,叙军还向前线增派了两个步兵师与两个独立装甲旅。
  巴拉姆获得的,只有临时武装起来的七千名平民,而且大多上了年纪。
  随着叙军再次做好进攻准备,戈兰高地的血战也再次开始了。
第三十二章
拼光拼尽
  十月十日夜间,叙以双方围绕着代尔塞赖斯展开的血战再次开始。
  这次的进攻行动,从战术层面开始,就由戚凯威亲自操刀,叙利亚军方也全力配合,充分信任这位来自中国的将领。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第三装甲师与第七装甲师的所有装甲部队均以连为单位拆散,与另外两个装甲师、两个步兵师的部队混编成协同部队,由装甲部队的军官负责指挥,步兵连队的军官负责协助。除此之外,每三到四支装甲突击部队还获得了一个远程炮兵连、一个大口径迫击炮连的直接支持,每两到三个这样的突击集群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校官指挥,负责引导与协调支援力量。
  当时,如果不是叙利亚军方坚决反对,戚凯威肯定去了前线。
  战斗在夜间八点左右开始,这个时候以色列军队正在换防,替换下去的官兵大部分都在享用晚餐。为了抓住这个机会,叙利亚的进攻部队把晚餐时间提前到六点半,所有官兵在七点之前就已回到了岗位上。
  炮火准备只持续了三十分钟。
  远程炮兵发威的时候,地面部队就已开始推进,第三装甲师从南面迂回,第七装甲师从北面包抄。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叙军将首先包围代尔塞赖斯,如果不能在夜间攻入城区,就以围点打援的方式,对付前来支援的以军预备队。因为对叙军不抱太大的希望,所以戚凯威留下了两个主力步兵师充当预备队。
  也就是说,当时戚凯威在前线投入了六个师,近八万兵力。
  与埃及军队相比,叙军师级作战单位的编制规模比较小,装甲师只有一万二千人,步兵师在八千人左右。像第三装甲师与第七装甲师这样的作战部队,在战前往往会加强,兵力增加到一万八千人左右。
  经过四个小时激战,叙军突破了以军的外围防线,攻入代尔塞赖斯城区。
  只是,接下来的战斗打得异常艰难,死守代尔塞赖斯的五千多名以军官兵充分利用了有利的防御地形,顽强阻击叙军进攻部队,还利用各种各样的“反装甲武器”,比如埋设在路边的炸弹、隐藏在路基下的大口径炮弹等等,摧毁了不少坦克战车,给叙军进攻部队制造了巨大的伤亡与损失。
  凌晨三点左右,叙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因为部队的减员率太大了。
  根据叙军的作战记录,当时担任主攻的十个装甲集群中,有八支的减员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另外两支的减员率也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在不到七个小时的战斗中,至少有二千三百名叙军官兵阵亡。
  伤亡过于巨大,不但影响士气,还降低了部队的突击能力。
  趁着这个机会,以军发起反击,把部分攻入城区的叙军赶了出去。只是在最主要的两个方向上,叙军顶住了以军的反击。
  凌晨五点左右,以军开始全面反击。
  巴拉姆非常坚决,一次投入了四个旅的兵力,可是戚凯威早有准备,两个充当预备队的步兵师非常及时的出现在第三装甲师与第七装甲师两翼,拖住了以军的反击部队,为主力部队争取到了时间。
  天色放亮后,叙军主力转攻为守,开始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围点打援。
  眼见代尔塞赖斯方向上的正面反击没有效果,巴拉姆别无选择,只能让还没完成补充的第七装甲旅与第一步兵旅冲击叙军侧翼,希望借此迫使叙军放弃进攻,主动撤退,然后再投入预备队。
  问题是,戚凯威手里还有足够的资本。
  在叙军总参谋部调配给他指挥的作战部队中,还有两个独立装甲旅没有上阵,而这就是戚凯威的“奇兵”。
  以军从侧翼发动攻击的时候,叙军也发起了攻击。
  第七装甲旅方向上,两支兵力上旗鼓相当的装甲部队迎头相撞,在极为狭窄的空间内打了一场惨烈的装甲战。
  受地形限制,接近到两千米以内,双方才获得开火机会。虽然以军在较高处,但是并没因此获得足够的优势。要知道,坦克炮的仰角比俯角大得多,因此只要距离足够近,占据制高点的坦克反而不太有利。虽然在高处,坦克能够利用地形做掩护,减少暴露面积,但是在现代化的火控系统面前,减少被弹面积对降低中弹率的帮助并不大,特别是在距离足够短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要知道,即便是第三代主战坦克,在两千米内,静对静的首发命中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如果是第四代主战坦克,在这个距离上,误差半径不会超过零点五米。
  结果就是,第七装甲旅率先退却。
  对于叙军这种擅长打顺风仗的部队来说,以军主动退却,无疑是一支强心针,顿时鼓舞了士气与斗志。
  更重要的是,叙军的独立装甲旅是生力军。
  虽然在装备上,独立装甲旅比不上两个王牌装甲师,但是都以04式为主,而以军第七装甲旅的“梅卡瓦5”型只剩下了不到五十辆,而补充的主要是“梅卡瓦4”,还有部分性能更加落后的“梅卡瓦3”。
  相对而言,因为发动机后置,所以“梅卡瓦5”更适合在戈兰高地上作战。
  与之相比,“梅卡瓦4”与“梅卡瓦3”动力系统前置,导致炮塔向后移动,坦克炮的俯角小得多。产生的结果就是,“梅卡瓦4”与“梅卡瓦3”无法充分利用反斜面阵地,只能暴露在叙军坦克的炮口下作战。
  可以说,如果不是有大约五十辆“梅卡瓦5”,而且驾驶这些坦克的都是第七装甲旅的王牌坦克手,恐怕在当天上午的战斗中,第七装甲旅就将崩溃。根据以军的作战记录,在几次最关键的战斗中,都是配备“梅卡瓦5”的预备队及时赶到,充当了救火队员的角色,击退了叙军。在上午十点左右的一场战斗中,一名以军少校的“梅卡瓦5”在五分钟内就击毁了八辆叙军坦克!
  第七装甲旅打得异常艰难,中午还不到就被迫退回阵地。
  战斗结束的时候,在通往代尔塞赖斯的公路北面,有近三百辆坦克被摧毁,此前双方还在这里损失了一百多辆主战坦克。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这条公路被叙利亚军队称为“血泪公路”,因为叙军是在眼看就要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被以军击溃,两个主力装甲师被以军堵在这条公路上,损失了上千辆坦克战车。现在,这条公路成为了以军的“血泪公路”,第七装甲旅在这里已经损失了近三百辆主战坦克。
  南面,第一步兵师也打得异常艰难。
  这次,第一步兵师面对的不是叙利亚的步兵部队,而是另外一个装甲旅,以及两个将装甲力量集中使用的步兵师。
  与北面的战斗不同,叙军在南面打得更加积极。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叙军在第一步兵旅方向上将以进攻为住,争取突破以军防线,然后从南面绕过代尔塞赖斯,从夺取太巴列湖南面的马甘镇。如果能够达成目的,以军的戈兰高地防线将彻底崩溃。原因很简单,叙军可以从马甘镇出发,绕过太巴列湖,攻击以军防线后方的补给要道。
  在前后夹击的情况下,以军根本守不住代尔塞赖斯。
  问题是,巴拉姆也非常清楚这个道理,因此第一步兵旅不是反击主力,只充当了第七装甲旅的配角。
  也就是说,叙军进攻的时候,需要面对留守在阵地上的以军王牌步兵旅。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傍晚,近三万名叙军轮番发动冲击,除了持续不断的给以军制造人员伤亡之外,没能取得重大突破。当然,只要叙军坚持进攻,突破第一步兵旅防线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要知道,在叙军发起进攻之前,第一步兵旅只剩下了三千三百多名官兵。
  与兵力极不相称的是,其守卫的战线长达八十公里,阵地面积超过五百平方公里,仅后方就有十多座城镇需要镇守。
  如果不是动员了近三千名当地居民,第一步兵旅根本守不住如此宽的战线。
  问题是,即便进行了动员,第一步兵旅的兵力依然非常紧张。
  在很多防线上,兵力还不到一个连,而且建制并不完整。比如当时守卫第八号据点的是一个步兵连,实际编制只有四十多人,相当于一个加强排,而其防线正面宽度达到了一点五公里。
  可以说,如果不是拥有大量永备工事,而且在此驻守了几十年,第一步兵旅根本不可能守住阵地。事实上,这也是巴拉姆宁愿让第一步兵旅消耗在战场上,也不愿意派预备役步兵旅将其替换下来的原因。要知道,如果换成其他部队,至少需要把兵力扩充三倍,才有可能守住阵地。
  到了十一日傍晚,以军快要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了。
  当时,巴拉姆在六点左右,把警卫连派往代尔塞赖斯,而这也是他能够派出的最后一支成建制的预备队。
  只要叙军再坚持一个晚上,就有很大的希望突破以军防线。
  虽然巴拉姆非常清楚,叙军也快到极限了,但是谁也无法肯定,叙军已经丧失了进攻能力。
  至少在天黑的时候,叙军还在疯狂攻打代尔塞赖斯。
  对以色列来说,战败将是几个小时后的事情。
第三十三章
嘎然而止
  与以色列总理通了热线电话之后,美国总统立即致电黎平寇,正式提出中美共同出面让双方协商停火。美国总统没有让黎平寇做出决定,但是给出了最后期限,即北京时间十二日中午十二点之前,如果中国仍然不肯采取行动,美国将被迫单方面介入,阻止阿拉伯军队入侵以色列。
  显然,这绝对不是小事。
  放下电话,黎平寇就在元首府召开了紧急会议。
  李明阳提供了确切情报,到达东地中海的六支美军航母战斗群已经做好准备,部署在欧洲的美军战斗机部队也已进入战备状态,本土的战略轰炸机即将升空,驻守德国的第一装甲师正在向港口集中,此外还有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第八十二空降师、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收到了战备命令。如果美国决心干预,将首先出动空中力量夺取制空权,用舰队携带的巡航导弹打击埃叙地面部队,然后进行全面空中打击,美军的第一支地面部队能在三天之内到达以色列。
  以美军的实力,埃及与叙利亚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显然,在军事干预行动中,中国的处境不太有利。
  虽然按照李明阳的说法,只要美军打击埃及与叙利亚,哪怕把打击范围限定在以色列境内与戈兰高地,也会在阿拉伯世界、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刮起反美风潮,绝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国家将同情与支持埃叙两国,因此中国可以借此机会进军中东,派遣部队协助埃及与叙利亚作战,但是李明阳同时提到,在中东地区与美国决战,仅仅有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还不够,而且不管战争结局如何,中国直接介入都会引起阿拉伯国家警惕,对今后的中东政策产生负面影响。
  在军事可行性的问题上,牧浩洋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中国海军只有四艘航母在红海活动,暂时没有进入地中海的能力,也就无法对美军舰队构成直接威胁。相反,在印度洋上,美国能以迪戈加西亚为根据地,制约中国舰队,甚至威胁到中国的战略航线。如果双方动用空军,至少在最初几天,中国的劣势非常明显,因为阿拉伯国家不可能立即表明立场,而距离中东战区最近的空军基地在巴基斯坦,到战区的距离超过了战斗机的最大航程。打地面战争的话,为了打通海上通道,保护后勤补给线,肯定得攻占、至少得摧毁迪戈加西亚,还得打击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的美军基地,因此战争将立即失去控制。
  对此,牧浩洋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复:如果中美同时干预,将引发世界大战。
  问题是,如果美国决心介入,而中国又无动于衷,后果更加严重。
  虽然像李明阳所说,阿拉伯世界与伊斯兰世界肯定会刮起反美风潮,美国在中东地区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基业毁于一旦,但是美国有能力保住核心利益,即以色列。更重要的是,将因此引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中国针对以色列的核指控。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果将难以设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5/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