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6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2/1021

  受此影响,在二十二日凌晨,以色列总参谋部就决定向西奈半岛增兵,而不是按照原计划向戈兰高地增兵。接下来的三天内,以色列还向西奈半岛增派了三十个旅,而部署在戈兰高地上的仍然是八个旅,放在后方的预备队则由原先的二十个旅减少到十个,抽调出了大量主力部队。
  对埃及陆军来说,这绝对不是好消息。
  戚凯威到达开罗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面对汹涌而来的以色列大军,以及如何让埃及陆军在西奈半岛上展开。
  可以说,当时的情况对埃及十分不利。
  在戚凯威到达的时候,西奈半岛方向上的以色列陆军兵力已经达到六十个旅,另外还有二十个旅能在两天内进入。暂且不说以色列军队的部署方式,如此多的兵力集中在西奈半岛上已经导致兵力严重饱和。
  很明显,以色列当局也已认识到,埃及陆军肯定会发动反击。
  说得直接一点,以色列就等着埃及军队打过苏伊士运河,然后趁埃及陆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发动反击,将埃及军队的主力消灭在滩头阵地上,而不是在后方打一场大规模装甲战,更不会主动让出运河东岸。
  由此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不管埃及军队在哪里渡过苏伊士运河,都会遭到迎头痛击。
  如果不能让部队在强渡之后展开,那么强渡苏伊士运河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会平添伤亡。
  不强渡苏伊士运河,后果更加糟糕。
  要知道,再过几天,等到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到达地中海,肯定会出面调停,而埃及与叙利亚将不得不接受一个极为不利的停战条约。更重要的是,叙利亚很有可能乞和,因为没有丢掉什么。埃及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停战,意味着将再次丢掉西奈半岛。即便通过停战谈判把西奈半岛要了回来,纳杰夫的威信也会遭到重创。可以想像,惨痛的军事失败,必然导致政治动荡。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支持埃及、避免埃及战败的主要原因。
  问题是,如何才能避免让埃及战败?
  面对这个难题,戚凯威到达开罗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在大苦湖西岸集结的第三集团军向南运动,并且在舍特架设了十几座浮桥,已经到达对岸的埃及军队则积极向外扩大防御范围。
  此举,立即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十二日上午,以色列国防军从围攻第五站的部队中抽调了三个旅向舍特进发,加强对舍特的包围。
  这天上午,戚凯威下达了新的指令。
  第三集团军在到达苏伊士城之后,没有渡过苏伊士运河,而是转向北上,同时在第五站附近开始架设浮桥。
  下午,埃及陆军在大苦湖北面的十多处地点开始架设浮桥。
  虽然以色列国防军的行动非常迅速,积极调动炮兵与航空兵,给埃及陆军的工程部队造成了巨大伤亡,但是到当天傍晚,埃及陆军已经在苏伊士运河上架设了近两百座浮桥,还有几支小股部队渡过运河建立了桥头堡。
  一时之间,谁也无法肯定埃及陆军会在哪里渡河。
  晚上,戚凯威加强了调度力度,不但第三集团军在大苦湖南面来回运动,连驻守开罗的第一集团军与驻守亚历山大港的第二集团军也加入进来,在苏伊士运河西岸来回运动,给以军制造麻烦。
  判断不出埃及军队的渡河地点,以色列国防军也只能跟着进行大范围机动。
  到这个时候,戚凯威的战术意图也就不言而明了。
  埃及陆军是内线作战,可以利用运河西岸密集的道路与铁路交通网,以及动员起来的后勤保障部队,非常便捷的获得补给,而以色列国防军是外线作战,物资供应与保障难度远远超过埃及陆军。
  通过大范围的战场机动,双方主战装备的优劣也显现了出来。
  拿主战坦克来说,埃及陆军的24式与04式都针对进攻设计,行军能力与战场机动能力都非常突出,而以色列的“梅卡瓦”系列,特别是第六代主要针对防御作战,战场机动能力很成问题。
  经过一个晚上的“拉力赛”,以色列国防军在运河东岸的防御漏洞暴露了出来。
  天亮前,戚凯威下达了停止行军的命令,第三集团军向苏伊士城集结、第一集团军向伊斯梅利亚集结,第二集团军向塞得港集结。按照他的要求,三个集团军必须在八个小时内完成对主战装备的检修工作,使全部主战装备达到最佳状态,并且完成燃油与弹药补给,做好进攻准备。
  虽然以色列国防军也立即做了调整,但是受补给限制,效率远比不上埃及陆军。
第十五章
全面展开
  二十三日上午,以色列空军倾巢而出,轰炸运河西岸的埃及陆军。
  只是,以色列战斗机刚刚升空,就被发现了。
  当天凌晨,“长江”号与“黄河”号航母战斗群到达红海北部海域,随即出动舰载预警机借道埃及领空进入东地中海,在离以色列海岸线二百二十公里处巡逻,密切监视以色列空军的一举一动。
  天亮前,还发生了一件差点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对峙。
  在中国预警机到达后不久,美国的舰载战斗机就赶了过来,开始用外挂的电子对抗吊舱干扰中国预警机。因为中国预警机不肯转向离开,所以在进行了十多分钟干扰后,两架美国战斗机开始逼近预警机,准备用冲撞的方式逼迫中国预警机离开。这个时候,埃及空军的八架战斗机赶到,开始驱逐美国战斗机。虽然双方飞行员都收到了命令,没有使用武器,但是仍然有一架埃及空军的J-22M与美国海军战斗机发生了碰撞。以当时的情况,只要美军开火,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将爆发。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刻,美国战斗机主动撤离,随后埃及战斗机也返航了。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黎平寇与美国总统进行了紧急通话。
  虽然美国总统一再提到,中国派遣预警机进入东地中海,已经破坏中立原则,涉嫌为埃及与叙利亚提供军事情报,但是黎平寇直截了当的提出,美国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即美国的预警机也在为以色列提供军事情报,而且美国向迪戈加西亚增派远程轰炸机,已经对中国构成了威胁。
  最终,美国总统不得不做出让步。
  当然,这还有一个原因,即在对峙事件发生前,中国海军的“秦岭”号与“太行山”号航母战斗群已经进入印度洋,“昆仑山”号与“天山”号航母战斗群到达南海,还在进行海军验收的“南岭”号与“武夷山”号则从台湾北部进入西太平洋,中国先于美国完成了海军部署。
  在这个时候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占不到便宜。
  虽然在事后分析的时候,有人提到,如果中美均已间接方式干预第五次中东战争,美国在二十三日的时候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为美国海军的两支航母战斗群已经到达,而且综合作战能力在中国海军的两支航母战斗群之上,此外美国在欧洲地区有数百架战斗机,而中国在中东附近地区没有军事基地。但是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如果中美均已间接方式介入,肯定会导致阿拉伯国家倒向埃及与叙利亚,也就会向中国开放军事基地,从而抵消美国在中东周边地区的军事优势。更重要的是,如果把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卷入了进来,即便以色列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也会在政治上一败涂地,纳杰夫主推的“大阿拉伯主义”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与支持。
  显然,从政治上讲,美国必须避免卷入这场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自然没有理由主动提高对抗等级。
  也正是美国总统直接干预,美国海军才主动撤退,没有把对峙升级为冲突。
  当然,撤退不等于什么都不做。
  对峙结束之后,美国空军出动了四架战略电子侦察机,美国海军出动了十多架电子对抗战机,轮番对中国预警机进行电子干扰,以期削弱中国预警机的探测能力,使其无法获取准确的战场信息。
  这种干扰,确实收到了一些效果。
  只是,中国的舰载预警机根本没有参与战斗,只需要监视以色列空军的活动,并不需要获取战术级别的信息。也就是说,通过被动探测方式,预警机就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比如为埃及空军提供十分钟以上的预警时间。
  千万不要小看这十分钟。
  有了这十分钟,埃及空军就能及时让战斗机升空,也能及时在苏伊士运河上空组织起空中防线。
  当天上午的空中战斗,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发生在八点到十点间的这场空战战役,是开战以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以色列空军投入了近七百架战斗机,分成五个批次,轮番突击运河西岸的埃及陆军,而埃及空军出动了近四百架防空战斗机,同样分成五个批次,轮番拦截以色列战斗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大大小小的空中战斗打了三十多次,双方的空中力量都在这场战斗中经受了最为严酷的考验。
  必须承认,以色列飞行员的素质非常过硬。
  根据埃及空军头号空战王牌回忆,在这场战争中,如果双方战斗机的性能相当,埃及飞行员很难占据上风。在绝大部分时候,埃及飞行员必须依仗兵力优势,才有机会击落以色列战斗机。
  问题是,以色列空军也面临与陆军同样的问题:外线作战。
  在与埃及空军交战时,以色列空军不但要面对数量众多的防空战斗机,还要面对数量更多的防空导弹。相对而言,埃及空军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因为以色列地面部队的野战防空系统都是战术级别的,很难对飞行高度在五千米以上的战斗机构成威胁,也很难与空军的战斗机协同作战。
  根据埃及公布的战果,在当天上午的战斗中,有百分之三十的战果属于防空部队。
  虽然在这两个小时内,以色列空军续写了辉煌,用一百二十八架战斗机,交换了二百六十七架敌机,而且其中二百六十三架均由战斗机击落,只有四架是被地面部队的野战防空系统击落,但是以色列空军没能达到战役目的,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攻击机完成任务,大部分攻击机都在半途丢掉炸弹,被迫与前来拦截的埃及战斗机进行空中战斗,而埃及陆军遭受的损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当天上午,双方还在另外一个维度上进行了激烈对抗。
  大概是受前几次空中打击效果不理想影响,当天上午,以色列陆军还调动了八个独立炮兵旅与十二个炮兵营,对运河西岸的埃及陆军进行炮火打击。问题是,埃及陆军从来没有指望得到空中支援,所以在当天上午,也动用了大批炮兵,对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地面部队进行炮火打击。
  结果就是,双方炮兵首先得解决掉最直接的威胁。
  与空中战斗不同,在炮兵与炮兵的对决中,埃及炮兵拥有很强的优势,因为埃及陆军装备的远程火炮与火箭炮在最大射程上均比以色列陆军的高得多,而且运河西岸有更多的预设炮兵阵地。
  相对而言,以色列炮兵只有一个优势:信息化程度更高。
  在大规模炮战中,信息化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高效灵活的通信与指挥体系能够有效提高炮兵的作战效率。
  也正是如此,以色列炮兵才没有迅速败下阵来。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埃以双方的火炮数量对比为二比一,以色列炮兵的兵力劣势极为明显,如果没有更加高效的通信与指挥系统,恐怕要不了两个小时,以色列炮兵就会大败而归。
  这场炮战,从八点三十分持续到十三点过。
  虽然双方炮兵都装备了反炮兵雷达,但是双方的远程火炮、特别是远程火箭炮使用的弹药都有变弹道飞行能力,能够有效的对抗反炮兵雷达。结果就是,双方出动的炮位校准无人飞机与无人侦察机成了炮兵的主要引导力量,而且在炮战的同时,双方的野战防空系统都参加了拦截无人侦察机的战斗。
  可以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技术含量最高的一场炮战。
  虽然在这场炮战中,埃及炮兵的损失比以色列炮兵大得多,仅被彻底摧毁、丧失了修复能力的大口径火炮就超过了六百门,而以色列的损失不会超过两百门,但是炮战的结果对以色列更加不利。
  原因很简单:持续数个小时的炮战,消耗了大量弹药。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炮战结束的时候,参与战斗的以色列炮兵部队的剩余弹药不到四分之一个基数。
  不可否认,埃及炮兵也消耗了大量弹药,而且比以色列炮兵多得多。
  问题是,埃及炮兵内线作战,能够及时、甚至是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补充,而以色列炮兵显然没有这么幸运。
  炮战结束后不到两个小时,参战的埃及炮兵部队就获得了补给。
  结果就是,当天下午四点左右,埃及炮兵再次登场,在没有以色列炮兵干扰的情况下开始了渡河前的炮火准备工作。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埃及炮兵无差别的炮击了运河东岸的以军阵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