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6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0/1021

  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以色列守住戈兰高地的希望并不大。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色列国防军过分重视战前制订的计划,即在扫荡了西奈半岛之后,再移师戈兰高地。受此影响,在叙利亚陆军厉兵秣马的时候,以色列国防军不但没有主动出击,甚至没有进行骚扰,几乎让叙利亚陆军在没有受到干扰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战前集结。
  如果以色列国防军打得更加积极主动一切,情况肯定会不一样。
  别的不说,哪怕是一次试探性的战术反击,也能打乱叙利亚的进攻部署,为西奈半岛上的攻坚战争取时间。
  牧浩洋把这些考虑都写进了情势分析报告,并且明确提到,如果以色列国防军没能在叙利亚陆军之前发起进攻,那么戈兰高地上的战斗不会持续多久。在叙利亚陆军之后,埃及陆军也会发动反击,以色列将被迫让西奈半岛上的部队转为防御状态,在南北两条战线上都以防御为主。
  接下来,只要埃及与叙利亚的进攻具有足够的韧劲,准确的说是持续性,以色列就很难扭转局面,只能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稳步退缩,而其国土防线根本没有险要可守,战败就不是什么悬念了。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以色列国防军是否在戈兰高地方向上主动进攻将决定战争走向。
  因为叙利亚陆军很有可能选择在夜间发起进攻,尽可能的利用兵力优势,也尽可能的降低遭到空中打击的风险,所以只要以色列国防军的高级将领不是过于愚蠢,就会在二十一日天黑之前发起进攻。
第十二章
措手不及
  几个小时后,牧浩洋的猜测得到了证实。
  虽然连以色列民众都承认,在达扬、沙龙、巴拉克、内塔尼亚胡、拉宾等这一代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之后,以色列缺乏真正的统帅,习惯了在南黎巴嫩、加沙与约旦河西岸地区跟真主党、哈马斯这些武装组织作战的以色列军人,根本不了解、不清楚大规模战争该怎么打。但是作为一个时刻受到生存威胁的国家,一个奉行强硬政策的国家,以色列并不缺乏精明的将领,更不缺少与敌人拼死一搏的勇气,以及通过战争获得击败敌人所需的智慧。
  事实上,犹太民族本来就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
  能够在亡国两千多年后,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特点,也只有犹太人。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犹太民族创造的辉煌并不亚于唯一传承了五千年以上的中华民族,其民族智慧与民族生命力绝对强悍。
  在这场战争中,巴拉姆少将就是典型代表。
  作为纳科-巴拉姆上校,这位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指挥第六零零装甲旅第一九零装甲营作战,参加二十多场战斗,丢掉一条大腿,连上下坦克都需要别人搀扶,被称为“人狮”的装甲兵指挥官的曾孙,巴拉姆在十八岁就进入以色列装甲兵学院,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加入第六零零装甲旅任少尉排长。十五年之后,巴拉姆升任上校旅长,第六零零装甲旅也在二零二七年转为常备部队。二零三二年,巴拉姆晋升为准将,出任戈兰高地驻军总司令。
  服役期间,巴拉姆参加了两次南黎巴嫩战争与三次针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
  虽然在这类低强度军事行动中,巴拉姆的表现非常出色,在二零三二年的南黎巴嫩战争中还担任了前线指挥官,但是与其他以军少壮派将领不同,巴拉姆一直认为,以色列国防军不能盯着小的打,要有更加长远的目光,即针对将来与阿拉伯国家的全面战争,进行彻底的军事改革。
  为此,巴拉姆做了很多实事,也被很多人当成眼中钉、肉中刺。
  比如,在研制“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时,巴拉姆就通过在装甲部队司令部任职的军校同学提出,应该延续“梅卡瓦5”型的设计体系,提高机动性的地位,而不是一味的重视防护。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巴拉姆还提出,在与阿拉伯国家的大规模战争中,与埃及的和平条约只是一张白纸,以色列将面临两线、甚至三线作战的风险,而以色列的军队规模根本满足不了两线作战,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装甲部队的机动性能,以便在两条战线间迅速调动作战部队。
  为了这件事,巴拉姆还差点跟以色列装甲兵司令闹翻脸。
  要知道,“梅卡瓦6”的设计方案,最终得由装甲兵司令拍板确认,而巴拉姆当时只是装甲营的少校营长。
  当然,以他当时的身份,根本没有资格对下一代主战坦克说三道四。
  更重要的是,巴拉姆并不知道,以色列拿不出第四代复合装甲,也就不可能按照“梅卡瓦5”型来设计“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不然就根本没有必要生产“梅卡瓦6”,直接改进“梅卡瓦5”就行了。
  只是,值得肯定的是,巴拉姆的抗议发挥了作用。
  在“梅卡瓦6”型开始量产后,以色列没有关闭“梅卡瓦5”的生产线,而是继续生产了一千多辆,还对所有“梅卡瓦5”进行了现代化改进,比如换上一百四十毫米电热化学滑膛炮。
  出任戈兰高地驻军总司令后,巴拉姆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力所能及的收集其他部队不要的“梅卡瓦5”型主战坦克。到战争爆发时,他已经争取到了近八百辆,因此当时除了三个王牌旅,另外五个旅的主战坦克都是“梅卡瓦5”,而在西奈半岛方向上,预备旅的主战坦克以“梅卡瓦4”为主。
  可以说,巴拉姆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装甲兵指挥官。
  正是如此,他跟所有装甲兵指挥官一样,非常清楚一个问题:装甲兵的灵魂是进攻,而不是躲在战线后方。
  九月二十日,巴拉姆收到了晋升令。
  在以色列国防军中,少将已经是非常高的军衔了,因为在少将以上,总共只有不到二十名中将,而上将只是荣誉军衔。
  当天,巴拉姆就向以军总参谋部提出,应该主动进攻叙利亚。
  虽然请求没立即得到批准,但是巴拉姆仍然按照他的想法,把三个王牌旅撤了下来,在战线后方做好了进攻准备。
  按照他的部署,进攻的主要目的是拖住叙利亚陆军。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通过进攻粉碎叙利亚陆军的进攻能力,让叙利亚陆军无法按照计划攻打戈兰高地。
  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少的兵力争取到最多的时间。
  对以色列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因为必须赶在叙利亚发动全面进攻之前攻占整个西奈半岛。只有在稳住了南部战线之后,以色列国防军才有能力向戈兰高地增兵,也才能集中起优势兵力打垮叙利亚。也只有在打垮了叙利亚之后,才能陈兵西奈半岛,迫使埃及接受停战协议。
  如果让叙利亚先动手,后果将很难想像。
  到了二十一日凌晨,巴拉姆的请求得到了重视,最终获得批准,即在戈兰高地方向上发动一次规模有限的战术反击,重点破坏叙利亚陆军的进攻部署,争取让叙利亚陆军把进攻时间推迟两到三天。
  这个时候,巴拉姆的前期部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准备,战场时间(正三时区,中国是正八时区)二十一日下午四点左右,以色列国防军越过戈兰高地实际控制线,攻入叙利亚境内,三个王牌旅齐头并进,开始向大马士革推进。
  可以说,以色列国防军的进攻来得非常突然。
  在此之前,叙利亚军队没有收到任何警报,也没有任何征兆表明以色列国防军即将发动进攻。虽然在二十一日上午,叙利亚的侦察机发现三个王牌旅已经撤退到了防线后方,但是叙利亚军方并没重视这条情报,反而认为以色列国防军在加强防御,因为把王牌部队放在后方充当机动部队,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从战术角度讲,也应该把主力部队放在防线后方充当预备队。
  事实上,当时中国军事顾问团已经发出了警告。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二十日夜间,中国军事顾问团就警告过叙利亚军方,以色列很有可能主动发起进攻,建议把进攻部队靠后部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上说的,全部进行前沿配置。在二十一日凌晨,发现以色列王牌旅后撤后,中国军事顾问团再次发出警告,提醒叙利亚军方,以色列国防军很有可能抢先发动进攻,建议让部分进入进攻阵地的部队就地转为防御状态。
  可惜的是,这两次警告都没有得到回应,也没有引起重视。
  根据一位军事顾问回忆,在警告叙利亚军方的时候,军事顾问团明确提到,戈兰高地的防御纵深非常浅,如果以色列国防军不能在第一道防线上消耗叙利亚的进攻力量,即便延伸了防御纵深,也很难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扭转局面,因此以色列国防军没有理由把王牌旅撤到第二道防线上。
  严格说来,戈兰高地上根本没有第二道防线。
  只要叙利亚的装甲部队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就能进入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而以色列国防军将失去最重要的防御支撑点。
  说得简单一些,戈兰高地上的防御作战与通常情况下并不一样。
  这一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得到过证实,当时第七装甲旅与第一八八装甲旅为了守住防线,几乎拼得弹尽粮绝,两支部队几乎都拼光了建制,可以说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都没有撤退一步。如果有纵深可言,以色列国防军就不会如此拼命,更不可能让两个王牌旅遭受如此惨重的损失。
  叙利亚军方不重视军事顾问团的建议,最终自食其果。
  在以军发动反击时,已经有四个叙利亚师进入了进攻阵地,另外四个师也在进行进攻前的准备工作。结果就是,天色黑下来的时候,离戈兰高地最近的两个叙利亚师已经被以军击溃,另外六个叙利亚师则是一片混乱。
  当天晚上,叙利亚总参谋部做了另外一件极端愚蠢的事情:命令前线部队后撤。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让靠前部署的主力部队后撤是保存实力的有效办法,但是这么一来,等于正中以军下怀,因为以军根本没有打算歼灭叙利亚军队,而是通过有限的进攻打乱叙利亚的进攻部署。让主力部队后撤,等于让前期做的准备全部付诸东流,也就等于让对手达到了目的。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叙利亚军队的最佳选择是让前线部队就地固守。
  不管怎么说,以色列国防军只投入了三个旅的兵力,而且仅花了几个小时做准备,进攻的可持续性肯定不怎么样,也就不可能对大马士革构成威胁。只要叙利亚军队就地固守,以军的进攻很快就会成为强弩之末。
  撤退的话,后果就很难预料了。
第十三章
全权顾问
  收到消息,最震惊的不是牧浩洋,而是戚凯威。
  虽然牧浩洋早就料到,以色列国防军的反击会造成负面影响,但是作为海军将领,他对地面战争的了解程度远远比不上戚凯威,也就无法通过已经获得的信息,对接下来的战场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如果我是叙利亚总统,肯定会枪毙下达撤退命令的指挥官。”
  牧浩洋看了戚凯威一眼,马明涛也朝戚凯威看了过去。
  “这简直是自毁长城,把胜利拱手让给了敌人。”戚凯威长出口气,等到情绪稍微平静一点后,才说道,“以叙利亚军队的素质,撤退时肯定会混乱不堪。更重要的是,主力部队密集部署在戈兰高地北面,兵力密度达到饱和状态,大批部队涌向公路,不但撤不下来,还会成为以军的靶子。仅仅如此的话,问题还不是最严重。如果一路退下去,以色列国防军很有可能反客为主。”
  “什么意思?”马明涛问了一句。
  “三个旅,就算是三个王牌旅,又能干什么?”戚凯威仍然有点激动,点烟的时候手指还在发抖。“很明显,以军的目的就是拖住叙利亚军队,为西奈半岛上的战斗争取时间,不然出动的就不是三个旅,而是三十个旅。如果叙军固守阵地,以军的进攻行动很快就会停顿下来。撤退的话,除了导致混乱,还很有可能让以军获得持续进攻的必要条件。比如,夺取叙利亚的前线补给站,获得燃料等必须物资。只要后勤保障跟得上,以军就不会停住,叙利亚军队在撤退后,根本不可能组织起有效反击。就算以军威胁不了大马士革,也能把叙利亚军队的进攻行动延迟三天以上。”
  “很严重吗?”
  戚凯威点了点头,说道:“以第五站方向上的战斗来说,真要有三天,埃及军队不见得能够守住。”
  “也就是说,埃及陆军很有可能不得不在没有叙利亚军队配合的情况下发起反击?”
  戚凯威猛抽了几口烟,算是回答了牧浩洋的提问。
  牧浩洋也没再问,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如果在叙利亚军队攻入戈兰高地之前,埃及军队发动反击,战场形势很有可能逆转。
  说得直接一点,以色列国防军很有可能在主力全部集中在西奈半岛的时候,在运河东岸或者西奈半岛的沙漠里与埃及陆军打一场势均力敌的大决战,然后再回过头来,收拾溃不成军的叙利亚陆军。
  果真如此的话,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历史将重演。
  当然,这还不是定论,毕竟现在的埃及陆军已经大不相同,即便与以军决战,也不见得会输。
  问题是,肯定存在这种可能。
  思索了一阵,牧浩洋对戚凯威说道:“按照现在的局势,叙利亚陆军有望顶住以色列军队吗?”
  “标准是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0/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