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6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8/1021

  原因很简单:强弩之末。
  收回西奈半岛之后,埃及一直将其当成战略屏障,不太重视基础建设,数十年来没有在运河东岸修建一条铁路与一条高等级公路,即便是普通公路,也只有三纵三横,大部分地方都是人迹罕至的沙漠。
  现代化地面战争,道路既是推进方向,也是后勤保障大动脉。
  没有铁路,以色列陆军只能用卡车向前线运送物资,而卡车的效率远不如列车,普通公路的通行能力也远不如高等级公路。如果以公路的通行能力为准,最多支持十个旅在前线作战。结果却是,以色列陆军一口气投入了四十个旅。受此影响,以色列陆军最多在前线展开十个旅的兵力,其他部队都得留在后方,要么负责掩护补给通道,要么负责运送物资,要么充当预备队。也许这能够增强以色列陆军的持续突击能力,毕竟数量充足的预备队是维持进攻的必要因素,但是也限制了以色列陆军的突击强度,即没有足够多的兵力,根本不可能突破坚固防线。
  更重要的是,以色列陆军不是以色列空军。
  在崇尚进攻的空军不同,在过去数十年内,以色列陆军的主要经验、以及因此产生的建军思想都来自打得异常艰苦的“赎罪日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陆军正是通过内线作战击败了强大的阿拉伯军队,为后来的战略反击打下了基础,所以以色列陆军一直把内线作战当成主业,通过顽强的防守挫败敌人的进攻行动,再趁敌人进攻乏力的机会,发动全面反击。
  除此之外,在过去数十年内,以色列陆军经历过的最大规模的战斗,就是在南黎巴嫩打击真主党,而这根本算不上大规模地面战争。
  受这些因素影响,以色列陆军实际上不是一支擅长进攻、或者说主动进攻的部队。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梅卡瓦”主战坦克从一代到六代,全都不重视机动性,而是把防护能力放在首位。拿号称达到了第四代水平的“梅卡瓦6”型来说,其最大越野速度也只有每小时三十公里,比真正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低了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其最大越野行进距离只有两百多公里,公路行进距离也只有五百公里,比绝大部分注重进攻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低了很大一截。
  根据这些信息,牧浩洋在提交给黎平寇的情势分析报告中提到,如果以色列陆军不能一鼓作气的拿下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埃军据点,那么在未来二十四到四十八小时之内,埃及陆军就会发起反击。因为以色列陆军没能按照计划肃清运河东岸的埃及军队,也就没有可能把主力调往戈兰高地,所以在埃及军队发起反击的时候,叙利亚陆军很有可能发起进攻,以色列将两线作战。
  别说以色列,即便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要尽量避免两线作战。
  像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进行两线作战,结果恐怕就不用多说了。
第九章
进军神速
  不到二十个小时,以色列陆军就把战线推进到了苏伊士运河东岸。
  二十日夜间七点左右,第八装甲旅到达第五站北面的二号公路与一号公路交汇处,随即转向南下。第八装甲旅没有攻打第五站,在离目的地大约十五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给紧随其后的第二步兵旅让路。
  根据预警机发回来的战场信息,牧浩洋的推测得到了证实。
  当时,“长江”号与“黄河”号航母战斗群已经到达亚丁湾,两艘航母上的十架舰载预警机轮番起飞。为了增强监视力度,海军除了派遣“秦岭”号与“太行山”号航母战斗群前往印度洋之外,还通过巴基斯坦的空军基地,向已经部署到位的两支航母战斗群增派了八架舰载预警机。到二十一日上午,任何时候都能保证两架预警机在战场附近巡逻。如果航母战斗群进入红海,还能派遣一架预警机经埃及前往东地中海上空,监视叙利亚方向上的作战动向。
  除了海军,空军也表现得非常积极。
  二十日下午,空军除了出动不易被发现的战略侦察机之外,还派遣战略预警机与战略电子侦察机进入波斯湾。只是离战场太远,伊拉克又没有开放领空,所以空军提供的情报非常有限。
  第八装甲旅停下来的时候,在苏伊士湾南部海域上空巡逻的ZY-1D立即发现了以色列的补给车队。
  虽然第八装甲旅的名声没有四大王牌旅那么响亮,但是作为常备军,第八装甲旅的作战能力毋庸置疑。“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量产后,第二个装备的就是第八装甲旅,而名声在外的第一八八装甲旅第三个列装,第一步兵旅与第二步兵旅排在更后面,由此可见第八装甲旅的地位。
  问题是,“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是为防御而设计的。
  在过去的二十个小时内,第八装甲旅已经在西奈半岛上挺进了将近三百公里,其中三分之一是野外行军。按照“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的最大形成计算,到达第五站附近时,第八装甲旅最多只剩下了四分之一的燃油。为了防止遭到埃及陆军突然反击,第八装甲旅肯定得停下来补充燃油。
  这个时候,作为主攻部队的第二步兵旅跟了上来。
  在以色列陆军中,外号“吉瓦提”的第二步兵旅是四大王牌旅之一,也是以色列国防军最早成力的常备军团之一。从“巴勒斯坦战争”、即第一次中东战争,到“赎罪日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二步兵旅一直是以色列陆军的主力部队。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第二步兵旅镇守举世闻名的“巴列夫防线”,虽然在最初阶段遭到埃及军队猛攻,一度被打得抬不起头来,但是进入反击阶段之后,在沙龙将军的率领下,该旅重振雄风,抢在装甲部队之前打回苏伊士运河东岸,最终迫使埃及签订城下之盟,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也书写了一段传奇般的战史。
  此战之后,“吉瓦提”步兵旅名声大噪,成为以色列四个常备旅之一。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吉瓦提”步兵旅还参加过两次南黎巴嫩战争,以及针对巴勒斯坦极端组织的多次军事行动。直到二零二四年,埃及与叙利亚先后加强国防建设,该旅才再次部署到以色列南部国境防线上,成为唯一面向埃及的王牌旅,也成了以色列在西奈半岛方向上的绝对主力。
  论战斗力,第二步兵旅绝对不比第八装甲旅这类后来组建的常备旅差。
  事实上,“步兵旅”只是传统名称,在装甲实力上,“吉瓦提”旅超过了第八装甲旅,甚至不比第七装甲旅与第一八八装甲旅差。以色列国防军没有首先为“吉瓦提”旅提供“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一是该型坦克在初期量产阶段的性能并不稳定,二是“吉瓦提”旅是最早装备“梅卡瓦5”型主战坦克的主力部队之一。在“梅卡瓦6”型量产时,“吉瓦提”旅换装“梅卡瓦5”型还不到八年,所以直到二零三三年,其他主力部队换装后,“吉瓦提”旅才用上了“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
  战争爆发时,该旅有一个装甲营、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一个特种部队营与一个后勤营,以及一个反坦克连、一个侦察连、一个工兵连、一个信号连与一个营部警卫连,参战前还增强了一个防空连、一个防化连与一个前线支援连,合计五千八百余名官兵,装备各类主战坦克一百八十四辆、装甲战车三百三十六辆、自行火炮八十八门、大口径迫击炮一百二十四门、防空导弹发射车二十二部、自行高射炮十八门、工程车辆三十二台、以及各类运输车辆近三百台。
  与第八装甲旅相比,“吉瓦提”旅不管是兵力、还是装备数量都多出了不少。
  要知道,按照正常编制,以色列国防军的步兵旅一般只有三千八百人左右,即便是装甲旅也只有四千二百人左右。
  “吉瓦提”旅编制内有五千八百余名官兵,也与战前加强有很大关系。
  在非战争时期,“吉瓦提”旅只有三个步兵营是满编的,其他部队都只有基层军官,只有在战时才补充预备役军人。
  不管怎么说,“吉瓦提”旅是一支非常强悍的作战部队。
  单论作战能力,绝对超过了埃及陆军的同级别部队,与埃及陆军的装甲师相当,而埃及装甲师的总兵力在一万四千人以上。
  这个时候,“吉瓦提”旅上前,以色列陆军的进攻意图就很明显了。
  在之前的突击作战中,一直是第八装甲旅冲锋在前,所以“吉瓦提”旅没有遭遇到大股敌人,甚至没有耗费一枪一弹。更重要的是,“吉瓦提”旅增强了一个前线支援连,也就是常说的后勤保障连,加上装甲营与步兵营都有各自的前线支援连,所以“吉瓦提”有很强的持续作战能力。
  到达第五站附近的时候,“吉瓦提”旅的作战能力基本没有降低,可以立即发动进攻。
  显然,以色列国防军也非常清楚,能否及时拿下埃及陆军在运河东岸的据点,将决定西奈半岛战争的结局,甚至将影响到整场战争。如果在运河东岸遇到了麻烦,没能把埃及军队赶到运河西岸,以色列的处境将非常悲惨。
  为此,以色列国防军肯定会不惜代价的攻打第五站。
  要知道,到二十日夜间,埃及与叙利亚陆军已经完成了战前动员,两国一百多万地面部队已经整装待发。
  根据战略侦察机提供的战场信息,运河西岸的埃及地面部队已经超过七十万,包括埃及陆军的所有王牌部队,而且近五十万大军集结在大苦湖附近,随时有可能渡过运河,进入西奈半岛。
  因为舍特港位于运河南端,只能沿四号公路向东推进,沿途需要攻占数座被以色列军队占领的城镇,即便到达埃以边境线,也要首先攻打亚喀巴湾北面的埃拉特港,对以色列本土核心地区的威胁并不大,所以埃及陆军肯定会把主力放在大苦湖北岸,从第五站进入西奈半岛,沿一号公路北上,再沿二号公路向东推进,从盖济奥特进入以色列境内,然后攻打贝尔谢巴,夺取铁路交通枢纽。只要埃及军队打到贝尔谢巴,占领了铁路线,那么以色列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根据这一情况,以色列国防军肯定会猛攻第五站,争取尽快占领第五站。
  至于舍特,根本不重要。
  只要打下了第五站,以色列军队就能沿一号公路南下。在侧翼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埃及军队肯定不可能从舍特向东推进,必须沿一号公路北上,在第五站与以色列决战,然后再沿二号公路向东推进。
  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天,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就到来了。
  二十日夜间十点不到,“吉瓦提”旅拉开了攻打第五站的帷幕。
在“吉瓦提”旅对面,是埃及第三集团军的第十四步兵师。第三集团军的前身,就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攻克“巴列夫防线”的第三军。纳杰夫执政后,开始从中国大量采购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第三军也由此升级为第三集团军,编有一个坦克师、一个装甲师与两个步兵师,以及一个独立坦克旅、一个独立炮兵旅、一个独立导弹旅、一个独立防空旅与数个独立营。兵力方面,第三集团军有七万四千余名官兵,与第三军鼎盛时期相当,只是装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比如其主战坦克就是从中国引进的,达到了第四代主战坦克标准的24式,以及准四代的04式。
  作为主力部队,第十四步兵师有一万二千余名官兵。
  “吉瓦提”旅打过来的时候,第十四师已有大约七千名官兵进驻第五站,构筑了较为完善的防御阵地。在运河对岸,第三集团军还集中部署了三个炮兵旅,第十一步兵师与第九装甲师也已集中完毕,而王牌第三坦克师也已到达大苦湖西岸,有望在二十一日上午到达第五站对岸。
  第五站绝对是块硬骨头,以色列国防军将在此遭遇第一场血战。
第十章
装甲主力
  四个小时内,“吉瓦提”旅发动了三次进攻,并且在第三次进攻中,突破了第五站的外围防线,攻入城区,与埃及军队展开巷战。只是在凌晨两点半左右,埃及远程炮兵开始了炮火支援,重点炮击以色列军队的后勤保障部队、以及跟在后面的预备队,“吉瓦提”旅不得不暂时撤退。
  当时,中国的军事顾问全部在战线后方。
  因为预警机只能提供埃以双方军队的运动情况,无法探测到城区内的战斗,所以掌握的战场信息并不多。
  直到凌晨四点左右,牧浩洋才收到空军发来的侦察情报。
  战斗打得极为残酷,埃及军队利用城镇内的建筑物,构筑起了反坦克阵地,以色列至少损失了三十八辆主战坦克与近四十辆装甲战车,伤亡官兵超过六百人,而埃及军队的伤亡更加惨重。
  随后,牧浩洋收到了军事顾问团发来的消息。
  在凌晨三点左右的战斗中,第十四步兵师缴获了一辆较为完整的“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正在设法运到运河西岸。在军事顾问团首席代表找门去后,埃及三军总参谋长已经答应把这辆坦克送给中国。
  一切顺利的话,二十个小时后,这辆“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就将运抵北京。
  李明阳已经联系了国内三家战车制造厂与两家弹药制造厂,让他们派工程师过来,准备研究以色列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从某种意义上讲,“梅卡瓦6”型主战坦克是以色列国防工业的结晶。
  二零二六年,“梅卡瓦6”型研制成功的时候,以色列号称其是第四代主战坦克的典型代表,拥有远超过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作战性能。只是在随后几年里,“梅卡瓦6”型的光辉形象一再受到考验,特别是在二零三二年的南黎巴嫩军事冲突中,三辆“梅卡瓦6”型被真主党武装份子用老掉压的RPG-20型火箭筒击毁,还有一辆被IED、即简易爆炸装置炸得支离破碎。
  至于“梅卡瓦6”型到底是不是第四代主战坦克,一直存在巨大争议。
  最关键的就是,“梅卡瓦6”型使用的装甲是否达到了第四主战坦克的标准,即综合了压电感应隔层的第四代复合装甲。要知道,在第四代主战坦克的主要性能指标中,这种复合装甲是必不可少的。得到公认的第四代主战坦克,比如中国的24式、德国的“豹3”、美国的M27A1型、英国的“挑战者4”、俄罗斯的T-120都采用了这种复合装甲,把综合防护能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根据以色列官方透露的消息,以及其他渠道获得的情报,“梅卡瓦6”型采用的仍然是第三代复合装甲,以色列一直没有研制出压电感应隔层,也就无法生产第四代复合装甲。
  这个问题,在“梅卡瓦6”型的设计上也体现了出来。
  在“梅卡瓦5”型主战坦克上,以色列改变了作为前四代“梅卡瓦”最有代表性的前置动力舱设计方式,把动力系统放在了后部,取消了载员舱,回归到了传统设计路线上,不再标新立异。根据可靠情报,“梅卡瓦5”型采用后置动力舱布局,主要是以色列在第三代复合装甲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需要通过前置动力舱来增强正面防御强度,厚实的复合装甲就足够了。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改进,也由此为“梅卡瓦5”型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可以说,“梅卡瓦5”型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主战坦克,还打破了一个纪录,即在二零二七年向印度出口了一百八十辆。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在此之前,不管以色列吹得有多么神乎其神,四代“梅卡瓦”没有一辆外销记录。
  问题是,到了“梅卡瓦6”,以色列的坦克设计师抛弃了在“梅卡瓦5”型上已经取得成功的设计方案,再次将动力装置前置。虽然以色列一再宣称,“梅卡瓦6”型的防护能力不比任何一种第四代主战坦克差,但是如此反常的设计方式,已经证明了以色列的坦克设计师对“梅卡瓦6”的装甲不够信任。
  要知道,在设计坦克的时候,以色列一直把人员生存能力放在第一位。
  如果装甲不够坚固,那么将动力系统前置,等于为乘员提供了一道额外的保护屏障,等于增强了对乘员的防护能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8/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