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6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5/1021

  说得直接一些,如果到了二零三八年夏季,气温仍然没有升高,北极冰盖的容量将在二零三九年夏季超过极限,并且在融化之后注入北大西洋,导致全球洋流消失,后果比什么都不做还要严重。
  那么,人类有能力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这项极为艰巨的工程吗?
  对此,科学家也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行动方案,即制造大量高空气球与能够到达平流层的飞机,用静电吸附的方式,清除掉平流层里的微尘。此外,还可以通过向平流层投射有助于降雨的化学物质,通过降雨的方式消除微尘。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向近地轨道发射一些巨型光线反射膜,以光压的方式让平流层里的微尘进入对流层,然后通过对流层的降雨回到地面。
  虽然这些办法都可行,但是工程量绝对惊人。
  如果采用静电吸附方式,至少需要制造一千万只大型气球、或者是二十万架飞行速度为每小时八百公里的大型飞机,才有望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把平流层里的微尘含量降低到不对气温产生影响的程度。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都是一项无法完成的工程。
  要知道,即便在全面战争状态下,中国、美国、俄罗斯与欧盟在一年之内最多只能生产十万架飞机,而且都是普通飞机。如果按照科学家提出的标准,制造能够在平流层内长期飞行的大型飞机,产量至少降低五分之四。
  更重要的是,这肯定会打乱所有国家的经济秩序。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即证明科学家的灾难预测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家会采取如此疯狂的行动。
  这样一来,证明科学家的灾难预测,成为重中之重。
  当然,对牧浩洋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他根本就不怀疑科学家的灾难预测,腾耀辉与黎平寇也没有怀疑。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替代方案?
  答案是否定的,这已经是科学家能够想到的最简单、最直接、代价最小、最有可能实现的方案了。
  虽然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备用方案,但是基本上没有可行性,或者无法及时实现。
  比如,几名核能科学家就提出,制造足够多的可控聚变核反应堆与制冷设备,以人为的方式使北冰洋冻结。因为可控聚变核电站利用的是原子能,而且制冷设备产生的热能将通过深层海水进入北大西洋,等于增强了北大西洋暖流,所以有可能降低灾害风险,达到阻止北极冰盖融化。问题是,可控核聚变技术刚刚起步,商业应用也处于测试阶段,根本没有可能在一年之内制造出足够多的反应堆。
  又比如,还有几名宇航科学家提出,在北半球上空部署阳光反射膜,遮挡住大约百分之三十的阳光,就能保住北极冰盖。问题是,这项工程的难度更大,而且要到二零三七年六月底才能向近地轨道发射航天器。
  显然,文件中提到的办法,是唯一选择。
  问题是,这绝非中国能够办到的。别的不说,冰岛是一个国家,有一百多万人口,如何安置这些人,将是该项目的最大问题。中国无法单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获得美国与欧盟的支持。
  腾耀辉回来的时候,牧浩洋也看完了。
  显然,腾耀辉没有上厕所,而是给了牧浩洋单独思考的时间。
  “怎么样?”
  牧浩洋合上文件,长出口气后,说道:“如果该方案可行的话,我得首先搞清楚核武库的情况。”
  “这么说,你也认为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牧浩洋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行,我给你安排专机。搞清楚核武库的状况后,你直接去上海。不用急着向美国军方代表摊牌,但是得主动提出来。”
  “还有别的吩咐吗?”
  腾耀辉摇了摇头,说道:“不管怎么样,年底必须说服美国。”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能够说服美国的不是他,而是那些正在做实事的科学家。
第六十二章
军方接触
  中国的核武库规模,一直是美国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美国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虽然通过“华盛顿条约”,中国超越俄罗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核大国,但是中国到底拥有多少核弹头,一直没有得到证实。历年来,中国公布的国防白皮书中,与核武器有关的内容都非常有限。
  从九月十三日到二十日,牧浩洋跑遍了所有核武器基地。
  这一趟下来,牧浩洋才对国家的核战略有了较为直接的了解。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核武器是分散储存的,而不是集中部署在几处地点,而且常备核力量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当时,中国只有三个战略弹道导弹旅,每个旅六个营,总计十八枚战略弹道导弹。也就是说,随时处于战备执勤状态的陆基核弹头数量只有一百六十二枚,即每枚机动式战略弹道导弹携带三枚弹头。空军方面,有三个战略轰炸机师,每个师二十架H-20B,每架携带四枚空射巡航导弹,核弹头总量为二百四十枚。海军方面,总共有四艘战略核潜艇,每艘战略核潜艇配备十六枚潜射弹道导弹,核弹头总量为三百八十四枚。处于战备状态的核弹头数量总共仅有七百八十六枚。按照“华盛顿条约”,中国总共可以拥有二千二百枚核弹头,实际部署量略微超过三分之一。
  事实上,中国核力量的实际部署量也远远低于最大部署能力。
  比如陆基战略弹道导弹最多能够携带十枚分导式弹头,而实际只携带了三枚;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最多能携带八枚超远程空射巡航导弹,实际只携带了四枚;海军的潜射弹道导弹最多能携带十二枚分导式弹头,实际只携带六枚。
  降低常备核力量的规模,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必须开支。
  要知道,处于战备状态的核弹头,必须经常性维护,而储备中的核弹头,维护频率低得多。
  至于战略安全,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不管怎么说,任何国家在考虑中国的战略反击时,都不会认为那些能够携带十枚、甚至十二枚弹头的弹道导弹只携带了三枚、或者六枚弹头,更不会因此不顾本国安全,贸然对中国进行战略打击。
  说得直接一点,即便按照常规配制,中国的战略力量也具有足够的毁灭性。
  以对付美国来说,陆基、空基与海基核力量都有足够的能力在一次反击中彻底摧毁美国的所有大中城市。
  如此一来,多余的核弹头就全部存放在核武器库里。
  在美国,只有两座核武器库,不管是空军的、还是海军的核弹头,都由专门的部队统一看管。因为中国的军事结构比较特殊,陆海空三军都有各自的战略核力量,所以总共有三座核武器库,分别由陆海空三军看管。
  这三座核武器库中,空军的规模最大。
  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打算打一场核战争,而且主动攻击潜在对象,充当急先锋的肯定是空军,因为空军的战略轰炸机的生存能力最差,而且发动攻击的时间最长,需要提前进行动员。
  一般情况下,战略轰炸机主要担任进攻任务。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牧浩洋关心的不是核战争,而是核武库里的东西,即那些核弹头。
  虽然核武器已经发展到第六代,即反物质炸弹,但是装备得最多的,仍然是第三代与第四代核武器,即氢弹。
  相对而言,这两代核武器的最大区别就是当量是否可调。
  第三代核武器的当量一般较大,而且无法调整。为了扩大使用范围,第四代核武器的当量都能调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B-61系列核弹头,其爆炸当量在五千吨到五百万吨之间可调。也就是说,B-61弹头不但可以用来配备战略投掷工具,还可以作为战术核武器使用。
  与美国一样,中国的核弹头中,百分之六十都是第四代核弹头。
  拿到这个数据,牧浩洋心里就有数了。
  即便没有美国参与,中国也有足够的能力引发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顺带还能消耗掉库存核弹头。
  要知道,第四代核武器已经问世三十年以上,大部分核弹头都已超期服役。
  九月二十一日,牧浩洋来到上海,会见了美国军方代表,麦克马拉曼陆军上将。
  按照腾耀辉的吩咐,牧浩洋暗示了麦克马拉曼,中国已经找到了应对全球性自然灾害的办法,但是需要美国的支持与配合。只是牧浩洋没有把话说明白,因为两国科学家还没有给出最后评估报告。
  让牧浩洋略感惊讶的是,麦克马拉曼非常有兴趣。
  这让牧浩洋相信,美国当局已经做好了最糟糕的准备,而且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才不得不与中国合作。
  在第二次会晤中,麦克马拉曼主动提出,美国将尽全力与中国共同渡过危机。
  当然,牧浩洋对此表示了欢迎,而且也表明了立场,即在全人类的灾难面前,大国都有责任与义务承担起拯救人类文明的重任,中国也将不遗余力的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合作。
  必须承认,中美双方都表现出了诚意。
  在九月二十四日的第三次会晤中,麦克马拉曼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在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如此脆弱,所以中国与美国有责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发生自相毁灭的灾难。
  说得直接一点,应该借助这次自然灾害,推动全球无核化。
  牧浩洋再次表示欢迎,但是提出了质疑,即其他国家是否会放弃核武器。
  在第四次会晤时,麦克马拉曼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把应对自然灾难的行动与消除核武器挂钩。
  用他的话来说,只要中美达成一致,其他国家将别无选择。
  显然,麦克马拉曼没有说错。
  就算能够成功化解自然灾难,地球的生态系统也会遭到严重破坏,所有国家都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只有中国与美国能够为别的国家提供援助。比如,在粮食问题上,美国是全球最大粮食生产国与出口国,而中国在农业技术、特别是无土壤人工栽培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可以想像,在未来几年之内,粮食危机将影响到绝大部分国家,而这些国家绝对需要中国与美国的援助。
  如果把灾后的援助行动与核问题挂钩,就不会有任何国家提出反对意见。
  只是,牧浩洋没有立即做出正面答复。
  核力量是一个国家战略安全的基本保障,美国在这个时候主动提出销毁核武器,肯定别有用心。别的不说,中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军事影响力达到巅峰,美国的军事影响力则跌入谷底。从战略安全的角度出发,美国要做的不是与中国一同销毁核武器,而是提高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比如在前苏联解体之后,继承衣钵的俄罗斯就修改了核政策,把核武器当成安全基石。
  以中国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常规打击实力,销毁核武器之后,美国的处境将更加凶险。
  当然,不可否认,美国的常规军事力量仍然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拿海军来说,美国有十五支航母战斗群,而中国只有五支。即便在十年之后,中国海军的规模也无法超越美国海军。中国真正有优势的只有陆军,而在空军方面,双方的实力相差不大,美国的战略空军更加强大,而中国的战术航空兵更加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与美国已经形成了军事平衡,即双方都无法在对方的实力范围内取胜,但是又都能给对方制造威胁。
  即便如此,美国也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提出全面销毁核武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5/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