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5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4/1021

  相对而言,核动力是满足性能的最佳选择。
  从后勤保障方面看,在航母、巡洋舰与驱逐舰陆续实现了核动力化之后,大型远洋护卫舰采用核动力,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后勤保障成本。当时,威海造船厂在第一份标书中就提出采用核动力。从综合保养成本来看,在核反应堆的堆芯寿命达到三十五年的情况下,也不会比常规动力昂贵多少。说得简单一点,核动力战舰终生不用更换堆芯,能在三十五年的服役期内节约不少的燃油成本。
  问题是,核动力战舰的建造成本比常规动力战舰高得多。
  仅动力系统一项,就将增加数十亿元。对于建造价格不到两百亿元的护卫舰来说,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还得考虑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中国既是海军强国,也是海军装备的出口大国。到二零三零年,中国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舰艇出口国。可是受“华盛顿条约”限制,中国不可能向其他国家出售核动力战舰。当然,在需要采购战舰的国家中,也没有几个买得起动辄上千亿元的大型战舰。
  也就是说,中国能够拿到国际市场上贩卖的,只有护卫舰。
  虽然已经有好几家造船厂专门针对国际市场,推出了一些较为廉价的战舰,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也很简单:中国海军没有采购这些战舰。
  可以说,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海军是否是第一用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结果就是,为了打开出口市场,通过对外销售来分摊研制与设计成本,中国海军在第二轮招标中就要求必须采用常规动力。
  这样一来,增大排水量成为必然选择。
  最终,威海造船厂获得了海军的订单,而且首舰就以“威海”命名。
  到二零三二年初,“威海”级第一批的前四艘已经服役,而且全部编入了“昆仑山”级航母战斗群。到年底的时候,后四艘也将服役,并且编入“秦岭”号与“太行山”号航母战斗群。到二零三五年之前,第二批八艘也将服役。到时候,四支“昆仑山”级航母战斗群将各得到四艘远洋护卫舰。
  两个批次的十六艘护卫舰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基本数据相差不大。
  因为与“昆明”级驱逐舰共用舰体,所以“威海”号的标准排水量为六千八百吨,满载排水量为九千二百吨,完全符合战舰大型化的潮流。与“昆明”级相比,“威海”级的最大特点就是侧重于舰队反潜,在武器、电子设备等方面,完全以反潜为主。这么做,最直接的好处就大幅度降低了建造成本。别的不说,“威海”级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而且导弹垂直发射筒减少到四十具,同时选用了价格低廉的相控阵雷达,仅此就使综合建造价格降低了接近百分之四十。此外,“威海”级没有配备大口径电磁炮,只是可以采用电磁炮模块,还将造价减少了近百亿元。在以控制建造成本为最高目标的情况下,“威海”号的建造价格仅为二百二十亿元。如果算上外销分红,“威海”级的平均建造单价只有一百六十亿元左右,仅为“昆明”级的五分之一。
  必须承认,海军做了妥协,也获得了一种足够廉价的战舰。
  导致“威海”级如此便宜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巨大的外销数量上。
  到二零三二年初,北方船舶重工集团已经接到了二十八艘的海外订单,建造周期已经排到了二零四五年之后。因为中国海军的采购量只有十六艘,所以这二十八艘外销战舰分摊了大部分研制与设计费用。
  如此好的外销成绩,与威海造船厂的营销战略不无关系。
  在推销“威海”级的时候,威海造船厂采用了非常灵活的商业操作手段,即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采用不同的任务模块。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客户非常有钱,需要一种高性能的多用途战舰,“威海”级能在末段反导能力与远程打击能力之外的其他性能上,完全达到“昆明”级的标准,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多用途驱逐舰。如果客户没有那么多钱,对战舰的性能要求不是很高,“威海”级还能在标准型、也就是中国海军的反潜型基础上,适当简化作战系统,降低建造价格。
  事实上,这已经是各个西方国家战舰营销的基本模式了。
  在出售的二十八艘“威海”级中,有二十二艘是“低配”版本,其中又分成了反潜型与多用途型。因为是“低配”版本,这两种型号的“威海”级主要简化了电子设备,毕竟电子设备是战舰上最昂贵的组成部分。剩下六艘中,四艘是“标配”版,其中又有两艘是多用途型。只有沙特阿拉伯采购的两艘是完全以“昆明”级为标准的“高配”版,而且这两艘也是沙特海军东西两支舰队的旗舰。
  当然,对中国海军来说,“威海”级仍然算不上是“完美”的战舰。
  关键就在动力系统上。
  虽然“威海”级的最大续航力达到了七千五百海里,而且能以三十节的速度航行四千海里,在测试的时候达到了三十四节的最高航速,但是仍然比不上核动力战舰,而且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远洋作战能力。
  唯一的改进办法,就是采用核动力。
  为此,在下达了第二批八艘的订单之后,海军委托威海造船厂,研制适合护卫舰的核动力模块,并且在二零三一年批准了一笔高达十五亿元的研制费用,在今后几年还会继续投入研制资金。
  只是,海军看重的不是裂变反应堆,而是聚变反应堆。
  根据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聚变反应堆的总质量比裂变反应堆小得多,而且可以非常便捷的控制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从而用同一种堆芯,设计出多种输出功率不同的动力系统,最大程度的减轻后勤保障负担。
  说得直接一点,海军不用再为各种级别的战舰研制不同的反应堆。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中国海军总共有三大系列的十二种裂变反应堆,仅仅是维护这些反应堆就要采购上万种零部件。和平时期还没有多大问题,到了战争时期,必然会对后勤保障造成严重负担。
  如果能够用一种动力系统取代所有动力设备,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在战舰的建造安排上,远洋护卫舰排在多用途驱逐舰前面,而下一代巡洋舰与航母的建造工作还没有安排下来,所以海军决定先在造价较为低廉的远洋护卫舰上“试点”,在取得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再推广应用。
  更重要的是,如果“试点”成功,护卫舰与驱逐舰就能统一成一种战舰。
  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绝对有巨大的好处。要知道,在海军中,护卫舰与驱逐舰是数量最多的两种战舰,如果能够统一到一个框架体系之内,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后勤保障负担之外,还能通过大批量建造降低采购成本。按照海军的规划,最终肯定会用“驱逐舰”取代所有“护卫舰”。
  当然,这只是命名上的问题。
  也就是说,“威海”级后继护卫舰,承担了替代“威海”级与“昆明”级的双重任务。
  只是,如此重要的战舰,到二零三二年的时候,仍然停留在纸面上,离正式动工建造还有好几年。
  在此之前,中国海军的主力反潜战舰就是“威海”级。
  当然,谁也不能忽视永远潜藏在海面下的攻击核潜艇。
第三十八章
狼群
  与历史上很多后起的海军强国一样,中国在海军建设初期,非常重视潜艇,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到二零三零年,中国海军拥有各类潜艇三十六艘,仅次于美国海军。
  虽然与美国海军相比,中国海军潜艇兵力建设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没有实现全面核动力化,在三十六艘潜艇中,有八艘是常规动力潜艇,但是跟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相比,中国海军的水下舰队都足够强大。
  二十四艘攻击核潜艇,分别是六艘战略核潜艇与十八艘攻击核潜艇。
  自从第二艘098型在二零二九年取代了最后一艘094型之后,中国海军的战略核力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役的六艘战略核潜艇中,四艘为096型、两艘为098型。随着后两艘098型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服役,战略核潜艇数量将达到“华盛顿条约”的上限,此后将由新一代核潜艇陆续替换所有096型与098型。
  从本质上讲,096型与098型没有太大区别。
  096型搭载的是JL-3型潜射弹道导弹,能携带六枚分导式核弹头,最大射程为一万二千公里。部署在渤海湾的话,能够覆盖美国本土的百分之九十,对除了迈阿密等少数几座大城市之外的所有大中城市构成威胁。与之相比,098型的最大改进之处就是为JL-3B扩大了导弹发射筒的直径,增加了导弹舱段的长度,排水量增加了大约五百吨。JL-3B是JL-3的改进型号,通过调整固体燃料配方、增大导弹直径,在不减少有效载荷的情况下,最大射程提高到了一万五千公里。如此一来,098型只需要部署在南海北部海域,就能打击美国本土的所有大中城市。
  正是如此,096型全部部署在北海舰队,098型则全部部署在南海舰队。
  因为096型主要在渤海与黄海北部海域活动,能够得到岸基反潜力量掩护,所以中国海军只在南海舰队部署了两艘攻击核潜艇,专门掩护098型攻击核潜艇,其余十六艘攻击核潜艇均用于执行战术任务。
  这十六艘攻击核潜艇中,八艘固定分配给除“黄帝”号之外的四支航母战斗群。
  显然,在航母战斗群的反潜兵力配置上,中国海军的标准超过了美国海军,主要就是航母战斗群缺乏有效的反潜手段。
  剩下的八艘攻击核潜艇,则按照作战需要进行分配。
  正常情况下,这些核潜艇都在西太平洋与东印度洋活动,负责监视潜在敌对国的潜艇与战舰。如果有需要,还将前出到更为遥远的海域,执行自由猎杀任务。比如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为了淡水资源发生争议的时候,中国海军就派遣两艘攻击核潜艇远赴太平洋,一艘前往夏威夷群岛,一艘到达美国西海岸,专门负责监视进出港口的美军舰艇,特别是出港巡逻的战略核潜艇。
  在舰队作战的时候,这些潜艇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中,中国海军出动了六艘攻击核潜艇,两艘率先进入印度洋,成为监视印度舰队的主要力量。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这两艘攻击核潜艇还浑水摸鱼,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战果。
  在战术使用中,攻击核潜艇是一支绝对不能忽视的力量。
  当然,与第一次印度洋战争时期相比,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二零三零年,最后一艘093型退役,十八艘攻击核潜艇中,八艘是095型、八艘是097型,两艘是“渭河”级(从097型与098型之后,中国海军不再使用数字编号,而是以每级核潜艇的首艇为级别名称,按照二零三三年制定的命名规范,攻击核潜艇以黄河、长江等主要河流的支流命名)。
  095型与097型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渭河”级。
  在“渭河”级之前,中国海军攻击核潜艇的性能一直不如美国海军,即便是097型也只达到了“弗吉尼亚”级的水准,比起后来的“弗吉尼亚”级改进型、以及在二零二八年正式服役的“拉斯维加斯”级,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到二零三零年,美国海军拥有十八艘“弗吉尼亚”级改进型,还在建造三艘“拉斯维加斯”级。如果不能尽快设计出一种性能超群的攻击核潜艇,最快到二零三五年,中国海军就将在水下战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甚至无法应对美国海军的威胁。
  “渭河”级应运而生。
  与同时期建造的大型水面战舰一样,“渭河”级也应用了模块化技术,可以通过搭载不同的功能模块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只是与水面战舰相比,潜艇的功能模块、特别是武器模块没有那么丰富。
  绝大部分时候,潜艇的主要任务就是反潜,特别是对中国海军来说。
  因此,“渭河”级把重点放在了反潜作战上,标准任务就是反潜,在性能上则高度强调了静音性能与最大安静航行速度。为此,“渭河”级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彻底摆脱了097型的设计理念。
  在动力系统上,前两艘“渭河”级仍然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虽然从建造进度来看,第二批四艘也有可能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但是从第三批开始,将采用可控聚变反应堆,而且在第一批与第二批进行中期改进时,也将换上采用聚变反应堆的动力模块,完全实现“聚变动力化”。
  与裂变反应堆相比,聚变反应堆的优势非常明显。
  除了功率可以做得更大之外,聚变反应堆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即噪声水平并不是线性变化。根据已经掌握的测试数据,聚变反应堆在输出功率达到百分之八十的时候,噪声也不会明显增加。
  如此一来,核潜艇的最大安静航速将大幅度提高。
  要知道,在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的情况下,最高航速为三十五节的攻击核潜艇,最大安静航速绝对不会超过二十节。如果采用功率更大的聚变反应堆,除了最高航速能够轻而易举的突破四十节、甚至四十五节之外,还能把最大安静航速提高到三十节以上,使潜艇能以安静航速全程伴随航母作战。
  当然,降噪不止在动力系统上做文章。
  “渭河”级是继“拉斯维加斯”级之后,第二种采用了主动降噪措施的潜艇。
  所谓的“主动降噪措施”,不是指设法降低潜艇发出的噪声,而是通过一些设备,以相位干扰法消除潜艇发出的噪声。具体的做法就是,在潜艇的艇体上部署数千个“反相噪声干扰器”,由潜艇上的中央计算机控制,通过发出振幅相同、相位相反的声波,综合潜艇发出的噪声。
  此举,能把潜艇的流体噪声强度降低百分之九十以上。
  用同样的办法,还能把潜艇推进系统产生的空泡噪声强度降低百分之八十。
  从实战角度出发,这就意味着在同等情况下,被敌艇发现的距离至少能缩短百分之六十以上,而本艇被动声纳的探测距离能提高一点五倍。结合其他先进技术,比如最新式的侧舷声纳阵,等于使本艇的作战能力相对提高十倍以上。
  在潜艇战中,这绝对是一个大到无法弥补的差距。
  “渭河”号服役不久,海军就进行了一次模拟对抗演习,四艘097级用了四十八小时都没能找到潜伏的“渭河”号,而“渭河”号在出手后四个小时内,就“干掉”了四艘097型,证明了自身的先进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4/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