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5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2/1021

  虽然在服役期间,“长江”级完全对得起低廉的造价,特别是在不到五万吨的排水量之上获得的强大战斗力,但是对海军来说,中型航母存在的诸对弊端,使其基本上不具备远洋独立作战能力。
  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爆发前,这些问题就反映了出来。
  受此影响,海军调整了C2,也就是“昆仑山”级的战术指标,明确要求把排水量放宽到八万吨以上。
  正是如此,“昆仑山”级成为了大型航母。
  在这个阶段,牧浩洋并不反对海军的要求,而是积极支持海军的提议,在“昆仑山”级的招标审议阶段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没有他的支持,黄峙博肯定不会批准海军的“疯狂计划”。
  要知道,在设计阶段,“昆仑山”级的造价就是“长江”级的两倍。
  相对造价成倍增长,航母的综合作战能力并没成倍增长。说得直接一点,“昆仑山”级的综合作战能力绝对达不到两艘“长江”级之和,而且在作战灵活性上,更是无法与两艘中型航母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设计阶段只进行造价评估,而实际建造时,造价肯定会有所提高。
  可以说,“昆仑山”级只有综合成本上的优势。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设计的三十五年服役期中,一艘“昆仑山”级的综合开支肯定比两艘“长江”级少得多。别的不说,一艘“昆仑山”级的舰队与航空兵为四千五百人,比两艘“长江”级少了近一千人,三十五年的人员开支就能减少上百亿元,此外维护成本还能节约数百亿元。
  在牧浩洋的积极推动下,“昆仑山”级由图纸变成了实物。
  只是,在建造数量上,牧浩洋与腾耀辉存在巨大分歧。
  前面已经提到,海军最初计划分两批建造八艘“昆仑山”级,将取代“黄帝”号与两艘“长江”级。
  显然,这样的“高标准”,不但得不到牧浩洋支持,连黄峙博那关也过不了。
  原因很简单,按照腾耀辉提交的计划,第二批“昆仑山”级都将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成服役,而“长江”级到此时才服役了不到十五年,没到设计寿命的一半。因为“长江”级是核动力航母,所以不可能出售给其他国家。如果在二零三五年淘汰掉,等于平白无故的损失了几百亿元。
  保留两艘“长江”级的话,就没有必要建造八艘“昆仑山”级。
  从工业生产角度出发,如果分两批建造八艘“昆仑山”级,则每一批的建造数量都将达到四艘。结果就是,大连造船厂与江南造船厂必须修建第二座船台,需要投入数百亿元的巨额资金。作为企业,两家造船厂不可能为了各建造四艘航母进行如此大的投资,因此要么让海军建造更多的航母,要么让海军分担扩建费用。从成本角度出发,这两种解决方法都会增大海军的负担。
  结果就是,牧浩洋坚持先分两批建造四艘。
  至于是否建造第三批,与牧浩洋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了。
  可以说,牧浩洋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非常有远见。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他的提议得到采纳,即便腾耀辉继续坚持主见,也不可能建造第三批“昆仑山”级。原因很简单,等到第二批“昆仑山”级建成,C3项目所需的技术积累基本上完成,海军没有理由建造更多的“昆仑山”级。如果建造C3级,因为采用了大量新技术,特别是采用了新式船体,所以前期最多建造两艘,甚至有可能只建一艘,在取得成功之后再大规模建造。如此一来,即便到二零三五年之后,海军也不会按照腾耀辉的规划大规模建造航母。
  当然,这不是说牧浩洋反对建造航母。
  只是在他看来,短期内,特别是在解决周边问题之前,中国海军不具备与美国海军进行全球对抗的基础,也就没有必要大规模建造航母,更没有必要在一型航母上花费太大的力气与资源。
  按照他的想法,至少在C3级完成之前,中国海军应该保持小步快跑的发展方式。
  通过建造多种航母,熟悉航母的建造方式,增强建造工艺,才能打下坚实基础,在技术成熟之后大规模建造。
  这是海军发展的必要步骤。
  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尽可能的利用新技术,更上技术革命的步伐。
  在“昆仑山”级航母上,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好处体现得非常明确。
  比如在“昆仑山”号与“天山”号上,采用了最新研制的防空与末段拦截系统,综合防空能力比“长江”级提高了三倍,末段反导拦截能力更是提高了十倍以上,是当时世界上综合防御能力最强的航母之一。此外还采用了最新研制的电磁弹射器,能在一分钟内弹射五架战斗机。在“秦岭”号与“太行山”号上,通过调整飞行甲板布局,比如把位于右舷的两座升降机的位置向后挪动,使航空出动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另外还首次配备了最新研制的被动探测雷达。
  如果大批量建造的话,很多新技术就无法应用到航母上。
  从综合作战能力上看,“昆仑山”级超过了前六艘“福特”级,跟后六艘“福特”级旗鼓相当。
  在搭载九十六架舰载机的情况下,“昆仑山”号能在一个波次中出动四十八架,并且在舰队上空保留十二架战斗机。如果降低防空战斗机数量,并且采用“潮汐作业法”,能在一个波次中出动六十架战斗机。如果不考虑出动效率,“昆仑山”级最多能够搭载一百二十架J-22战斗机,或者是八十架J-22与二十四架J-15B、以及其他重型舰载战斗机,而且确保在一个波次中最多出动四十八架战斗机。
  通常情况下,“昆仑山”级的一个舰载航空兵联队拥有九十六架战机。按照海军最初的配制标准,包括四十八架J-22或者是J-22B多用途战斗机、二十四架J-15B重型战斗机、六架ZY-1或者ZY-1D型舰载预警机(其中一架是备用飞机)、四架Y-1C型舰载运输机、八架QY-1D型舰载固定翼反潜巡逻机与六架Z-22多用途直升机(主要执行反潜巡逻任务,也可以执行运输任务)。
  当然,这不是最终配备。
  比如在J-32,也就是J-30的舰载型问世之后,将全部取代J-15B,成为舰载航空兵里最重要的重型战斗机。ZY-1与ZY-1D也会在二零三五年之前,被采用了共型雷达的ZY-2舰载预警机取代,而Y-1C与QY-1D都会被不久之前完成试飞工作的倾斜旋转翼飞机取代,至于舰载直升机,则很有可能全部淘汰。
  按照海军航空兵的规划,到二零三五年之前,“昆仑山”级的舰载机数量将减少到九十架以内。只有在战时,舰载航空兵联队才会得到增强。如果J-32不能按期服役,海军很有可能用J-22M全部替代J-22与J-15B,把舰载战斗机数量提高到九十架以上,从而全面提升作战能力。
  随着“昆仑山”号与“天山”号服役,这两艘航母成为了中国海军的中流砥柱。
  问题是,在牧浩洋眼中,航母并非舰队的核心力量,至少在执行进攻性任务的时候,航母的作战效能已经受到挑战。
  改变,正是那次没有对外公布的模拟演习。
  在演习中,牧浩洋利用新技术打造的舰队,彻底击败了腾耀辉指挥的航母战斗群,不管在海战、还是在对地打击中,都取得了绝对胜利。也正是这次演习,拉开了海军装备技术革命的帷幕。
  按照牧浩洋的判断,在未来海战中,航母仍然无法替代,但是航母的战术用途,必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说得直接一点,舰载航空兵不可否缺,却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在所有战斗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归根结底,还是技术引发的战术革命。
  在未来海战中,航母将回归本色,即主要承担舰队防空与远程打击任务,舰载航空兵将是主要远程打击手段,但是在海战战术变革的大背景下,其他辅助性战舰的地位将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各种新式战舰。只有合理利用舰队里的各种作战力量,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事实上,这也是这几年来,中国海军发展的重点方向。
  正是因为把重点放在了辅助战舰上,所以在外界看来,中国海军有点不思进取,甚至在走回头路。
  至于其中的原因,只有牧浩洋、腾耀辉等少数几位海军高级将领清楚。
第三十五章
支柱
  除了“昆仑山”号航母,中国海军最大的造舰项目就是“台湾”级巡洋舰。
  虽然在中南半岛战争期间,“北京”级巡洋舰与“成都”级大型驱逐舰的对地打击能力才得到全面体现,但是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期间,这两种战舰就在攻打布莱尔港的战斗中有过惊人表现。
  根据陆战队的战报,在攻打布莱尔港期间,舰队提供了百分之八十五的支援,其中由巡洋舰与驱逐舰提供的炮火支援只占百分之二十,但是却承担了所有近距离支援任务,摧毁了百分之六十的敏感目标,并且在最关键的几场战斗中,为陆战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火力掩护。
  在中南半岛战争期间,巡洋舰与驱逐舰发挥的炮火支援作用更加突出。
  只是在此之前,中国海军已经认识到了舰队炮火的重要性。
  当然,有此认识的不止是中国海军,还有美国海军。比如在中国海军大力建造巡洋舰的时候,美国海军重新启动了CG-2000项目,并且冠以CG-X的名称,而该型巡洋舰的设计指标就超过了“北京”级。此外,“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也在第十二艘之后,进入了第二批次阶段。在此之外,美国海军还启动了DG-X项目,在“朱姆沃尔特”级的基础上研制一种以对地打击为主的大型驱逐舰。
  相对而言,中国海军的动作更为迅速。
  虽然“北京”级在实战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但是受基础设计影响,其战斗力与海军的作战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别的不说,在仅配备一门大口径舰炮的情况下,火力支援强度远远达不到要求。在中南半岛战争期间,这个问题暴露得非常明显,大幅度降低了舰队的作战效率。
  结果就是,在“台湾”级的招标阶段,海军把对地打击能力摆在了首位。
  按照海军提出的要求,新式巡洋舰必须配备最大射程达到二百五十公里的舰炮,而且能在一分钟内投掷十吨弹药,或者向一百五十公里处的目标投掷十五吨弹药,或者对一百公里内的目标投掷二十吨弹药。
  仅此一项,就提高了新式巡洋舰的设计门槛。
  显然,能够达到要求的只能是电磁炮。虽然从理论上讲,电热化学炮,特别是采用液体发射药的电热化学炮也能满足海军提出的战术标准,但是电热化学炮没有改进潜力,而且电磁炮的技术已经成熟。
  关键就是,到底配备几门电磁炮,以及电磁炮的口径。
  因为电磁炮的口径标准与传统火炮完全不同,不再以内管直径为准,而是以投掷能力为准,所以在制订设计标准的时候,有很大的灵活性。说得直接一点,电磁炮可以根据作战任务选择多种直径的炮弹。
  只是从习惯上讲,中国海军仍然以传统火炮的方式制定了电磁炮的口径规范。
  比如在海军中,口径为一百五十五毫米的电磁炮,意味着可以发射所有重量在四十五公斤到七十五公斤、直径在一百毫米到一百五十五毫米之间的炮弹。只是在使用直径小于一百五十五毫米的炮弹时,需要安装弹托。
  问题是,一百五十五毫米电磁炮,显然达不到海军的战术标准。
  以在一分钟内,向二百五十公里处的目标投掷十吨弹药计算,如果电磁炮的射速为每分钟二十枚,即便使用七十五公斤炮弹,也需要六门电磁炮。显然,即便采用多联装,也需要占用很大的甲板面积。
  受此影响,从一开始,所有竞标造船厂都把电磁炮的口径设为二百零三毫米。
  这个标准,意味着电磁炮最多能够投掷重量为一百五十公斤的炮弹。如果能够将电磁炮的射速提高到每分钟三十枚,则能用两门电磁炮达到海军提出的作战标准。事实上,电磁炮的射速远不止每分钟三十枚。在测试阶段,两种型号的二百零三毫米电磁炮的最大射速都超过了每分钟六十枚。也就是说,理论上,只需要一门这样的电磁炮,就能满足海军的基本战术要求。
  当然,在设计中,没有哪家造船厂只为排水量两万吨的核动力巡洋舰配备一门主炮。
  青岛造船厂能够脱颖而出,除了在设计阶段就采用两门电磁炮之外,还与巨大的改进余地有关。
  按照最终通过审议的设计方案,“台湾”级将以模块方式进行建造,即战舰的动力、武器、电子等系统,都将做成单独的模块,方便进行进行升级改造。这种设计方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在可控聚变技术成熟之后,可以非常方便的更换动力模块,为战舰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支持。又比如,在执行作战任务之前,可以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整战舰的武器配备方式。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用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台湾”号除了配备两门电磁炮,还能搭载上百枚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与战术弹道导弹,甚至能够搭载执行攻击任务的倾斜旋转翼飞机与武装直升机。如果执行舰队防空任务,则可以减少一门电磁炮,增加一个有一百二十八具垂直发射筒的导弹模块。如果执行的是反导拦截任务,可以在垂直发射系统中携带更多的反导导弹。
  灵活的武器配备,赋予了“台湾”级非常强大的作战能力。
  更重要的是,所有任务模块都可以在港口进行更换。在基础设施齐备的情况下,更换周期仅为二十四小时。
  当然,模块化设计,也并非没有弊病。
  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在和平时期,采购更多的武器与功能模块。
  比如按照海军规划,将为每艘“台湾”级采购两套对应的武器与电子模块,方便在战时迅速根据作战需要进行调整。在战舰的建造成本中,武器与电子模块占了百分之六十,相当于把采购费用提高了百分之六十。正是如此,海军没有严格按照最初的标准为“台湾”级采购功能模块。在第一批八艘“台湾”级中,只有十二套武器模块与十二套电子模块,平均每艘只有一点五套。
  只是,与这些弊病比起来,好处显而易见。
  第一批八艘“台湾”级中,四艘以舰队防空标准建造、四艘以对地打击标准建造,增添的四套武器模块中,两套为防空型、两套为对地打击型。一切顺利的话,这八艘巡洋舰将全部编入以“昆仑山”级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如果让三支航母战斗群组成特混舰队,则能在执行制海作战任务时让六艘巡洋舰采用防空配制,或者在执行打击任务时让六艘巡洋舰采用对地打击配制。
  到二零三二年初,已经有四艘“台湾”级服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2/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