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4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8/1021

  布莱尔港的防空力量已经增强,就不能让攻击机群冒险。
  按照杨禹方的安排,执行攻击任务的十二架J-15B将各携带两枚巡航导弹,在五百五十公里外发射导弹。如果E-3G在布莱尔港上空巡逻,J-15B不会进入预警机的探测区域。如果预警机前出到布莱尔港东面,就得在攻击之前,让J-25驱逐预警机,然后让J-15B从超低空进入。
  关键就是,得尽量避免与印度战斗机进行空战。
  八架J-25,不大可能夺取制空权,也就无法掩护J-15B逼近目标,只能在尽可能远的地方发起攻击。
  重型巡航导弹成为唯一选择,只有J-15B能携带这种导弹。
  这种编号YJ-900的重型巡航导弹在二零二五年才正式装备海军,也是海军的第一种重型超音速巡航导弹。因为性能指标订得非常高,要求巡航速度达到三马赫,突防速度超过四马赫,能够携带多种弹头,执行多种打击任务,还要求具备自主攻击能力,所以YJ-900的发射重量高达二千二百公斤,其中发动机与燃料就占了一千二百公斤,战斗部可以选择五百公斤的高爆弹头、或者是四百四十公斤的子母弹头、或者是其他重量相当的弹头。攻击机场的时候,使用的是子母弹头。
  重量大,也有好处,比如在超低空发射,最大射程都能达到六百公里。
  如果战斗机在一万二千米高空发射,而且全程高空飞行,导弹的最大射程能够达到一千二百公里。只是全程高空飞行,很容易遭到拦截,突防效率不如超低空,因此在作战使用中往往选择超低空突防。
  两艘航母上,各携带了四十枚YJ-900。
  这么重的导弹,航母的弹药库里也装不了多少。
  此外,YJ-900过于昂贵,海军只采购了两百枚,在训练与演习中用掉了几十枚,只剩下了一百多枚。
  如果不是没有别的选择,牧浩洋不会动用YJ-900。
  在他看来,如此昂贵的导弹,应该用来对付更有价值的战略目标,比如印度的战略核设施与战略指挥中心。
  为了确保攻击得手,杨禹方在战术上做了一些独特安排。
  执行护航任务的八架J-25各携带了两枚PL-12E与两枚PL-11C,用余下的挂架携带了八枚电磁火箭弹。
  护航战斗机的任务只是掩护攻击机群发射导弹,而不是夺取制空权,因此没有必要让护航战斗机与印度的防空战斗机争夺制空权,也就没有必要携带太多的对空弹药,用电磁压制就能削弱印度空军的防空能力。
  在杨禹方部署攻击行动时,牧浩洋去了趟航空作战中心。
  因为执行攻击任务的只有二十架战斗机,所以两艘航母不是各派十架,而是由“黄河”号出动护航战斗机,由“长江”号出动攻击机。牧浩洋赶到的时候,晏鹰搏正在向十六名飞行员讲解作战方案。
  经过昨天的战斗,这些高傲的飞行员对四十来岁司令官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最初,没人相信牧浩洋是一位合适的舰队司令官,更谈不上出色了。别说基层官兵,连晏鹰搏这样的中层指挥官都觉得,总参谋长的安排有点草率,应该让经验丰富的腾耀辉司令率领舰队出征。即便让海军司令指挥一支舰队作战有点不大合适,也应该让杨禹方担任舰队司令。
  不管怎么说,杨禹方是货真价实的海航中将,而牧浩洋是半路出家的海军中将。
  舰队以航空作战为主,由海航将领指挥也不为过。
  对此,牧浩洋心里也有数,怀疑他的人不在少数。在很多人眼里,他不但是黄峙博面前的大红人,还是陆风烈的女婿。这两个身份,足以遮盖他的个人能力,也足以让很多人对他另眼相看。
  这不是褒义,而是贬义。
  如果在五年前,牧浩洋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在巴基斯坦工作了五年,让牧浩洋认识到,别人怎么看并不重要,关键得拿实际行动证明自身实力。
  二十六日凌晨的战斗,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
  虽然不是牧浩洋一个人的功劳,但是从一开始,他就是主要决策者,也是整个作战行动的策划者。如果不是他统一了司令部的意见,合理采纳了其他指挥官的建议,肯定无法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
  在舰队里,司令官的主要作用就是甄别与采纳参谋的意见。
  再出色的指挥官也无法完成需要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参谋才能完成的工作,但是出色的指挥官知道在什么时候、采纳哪个参谋的意见,并且调动全部力量加以实施,用实际行动取得胜利。
  说直接一点,司令官必须具备一个能力:用人。
  只有懂得如何用人,以及如何把部下的能力发挥到极限的司令官,才能如臂使指般的指挥军队作战。
  陆战如此、海战也是如此,只要是战争,都是这个道理。
  牧浩洋没有打扰晏鹰搏的工作,只是在一旁听完了航空作战部署。用他的话来说,他不是来下达命令的,而是来学习的,向晏鹰搏这样的航空作战指挥官、以及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学习航空作战。
  这让晏鹰搏有点受宠若惊,毕竟牧浩洋是舰队司令,而他只是一名大校。
  直到马明涛找过来,牧浩洋才离开航空作战中心。
  “什么事?”来到外面的舷桥上,牧浩洋才掏出香烟。通过与晏鹰搏等人接触,他早就知道,大部分飞行员都不抽烟,而且比较讨厌别人抽烟,所以在航空作战中心,牧浩洋一直忍着没有抽烟。
  “老庞快到了。”
  “这么快?”牧浩洋看了眼腕表。
  “还快?已经凌晨两点了。”
  “他们什么时候到?”
  “一个半小时之后,就在东北三十多海里外。”
  “行,我们去找杨禹方,该让机群升空了。”
  两人找过来的时候,杨禹方正在给两位航空作战指挥官做最后的吩咐。按照计划,机群将在登陆舰队到达前一个小时升空。这样就能保证在所有机群升空之后,让直升机把伪装设备运过来。虽然要等到所有战斗机返航后才会进行伪装,但是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不能耽搁时间。
  二十七日凌晨两点三十分,第一架J-25从“黄河”号上升空。
  几乎同时,J-15B也从“长江”号上升空了。
  五分钟内,二十架战斗机全部升空。两点四十五分,第一批执行加油任务的二十架战斗机开始升空。三点十五分,第二批执行加油任务的战斗机开始升空。三点二十分,航空作业完成。
  三点半,登陆舰队出现在东北方向上。
  按照安排,两艘航母与两艘巡洋舰上的大型反潜直升机升空,把两栖攻击舰上的伪装设备运到航母上。
  因为不再需要出动战斗机,所有设备都堆放在前端的起飞甲板上。
  第一批伪装设备送过来的时候,牧浩洋看了眼腕表,已经是凌晨三点四十五分了,攻击机群即将进行第一次空中加油。
  此时,布莱尔港上空,只有四架F-22I与四架Su-30MKI。
  巡逻了八个小时的E-3G正在返航,从印度南部空军基地赶来的E-3G还在三百多公里之外。
  别说印军官兵,连今井利村都没想到,中国舰队会再次轰炸布莱尔港。
第四十章
突袭
  完成第一次空中加油后,八架J-25率先加速,以一点三马赫的最大巡航速度飞往布莱尔港。因为没有预警机随行,所以J-25都启动了火控雷达,不过都是以被动模式工作,即只接收雷达信号。
  J-25的火控雷达也有被动探测模式,与ZY-1的雷达相比,只是探测范围非常狭窄。
  在进行远程探测时,J-25的火控雷达的覆盖区域只有三十度。如果进行广域搜索,探测距离就会降低。
  数量上的优势,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交叉重叠的方式,八架J-25通过调整雷达天线的指向,可以对前方一百五十度区域进行远程探测。在此方式下,能够发现五百公里外的预警机、或者是三百公里外战斗机火控雷达发出的信号。
  最此次作战任务来说,这个探测距离已经足够了。
  三点五十分,J-25机群在距离布莱尔港大约五百五十公里处,首次截获到了E-3G发出的雷达信号,随即利用多普勒原理确定那架预警机正在飞往布莱尔港,而且信号源的高度正在降低。
  显然,E-3G正在返航。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J-25机群的领队机长没有下令发起攻击,而是保持速度与高度,继续为J-15B机群开路。
  因为J-15B在重载情况下,超低空最大巡航速度只有每小时九百公里左右,比J-25慢得多,所以落后了大概六百公里,四点半左右才能到达攻击空域,J-25机群最好能在此之前保持隐蔽。
  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完成攻击,是最好的结果。
  只是,情况并没想像中的那么理想。
  三点五十分,J-25机群距离布莱尔港四百公里时,探测到第二个信号源,仍然是E-3G预警机,而且正在向东飞行。从信号源移动的方向来看,这架预警机来自印度本土,很有可能前往布莱尔港上空巡逻。
  果真如此的话,没有什么好担忧的,因为E-3G对超低空飞行的J-15B的最大探测距离不会超过三百五十公里,只要其巡逻区域没有到达布莱尔港东面两百公里之外,就无法发现J-15B机群。
  锁定第二个信号源后,J-25机群在三点五十五分进行了第一次转向。
  此时,J-25机群离布莱尔港只有三百三十公里,再近一点的话,就有可能被迎面飞来的那架E-3G发现。
  向东飞行一百公里后,J-25机群再次转向,并且把速度降低到零点九马赫。
  四点过三分,那架E-3G到达布莱尔港上空,却没有像领队机长预测的那样在布莱尔港上空巡逻,而是继续向东飞行。
  显然,预警机的巡逻空域在布莱尔港东面。
  至于到底在哪,谁也说不准。
  两分钟后,J-25机群再次转为向东飞行,与E-3G拉开距离。
  虽然E-3G对J-25的迎头探测距离不会超过二百五十公里,但是J-25的尾向雷达反射强度更大。在作战行动中,为了不被E-3G发现,J-25最好呆在三百五十公里之外,不然在转向后就会暴露行踪。
  四点过十分,与E-3G的距离增大到四百五十公里后,J-25才转为向西飞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8/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