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4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1021

  “我也在关注你的军事部署,日本海军反复无常的举动,肯定让你有所顾虑,不然你不会欲擒故纵,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来。”腾耀辉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麻痹与蒙蔽对手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要搞过头。作战时,准确判断对手的战术很重要,但是不要低估对手。”
  牧浩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腾耀辉的意思。
  “虽然很多道理都是一样的,但是海战与陆战有很大的区别。战术应用很重要,兵力同样重要。如果兵力不如对手,你就得采用灵活战术,绝对不要跟敌人硬拼。只有在获得兵力优势之后,再考虑决战。”
  “比如……”
  腾耀辉笑了笑,说道:“有时间,去温习一下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特别是历史上那些经典海战。”
  “现在还来得及吗?”
  “当然,什么时候都来得及。在舰队里,司令官就是灵魂。司令官的表现,足以决定舰队的存亡。图书馆有相关的书籍与资料,回去的时候带上几本,有空就看看。哪怕只有一点帮助,也足够了。”
  牧浩洋点了点头,说道:“行,我去借几本与海战有关的历史文献。”
  “吃过早饭了吗?”
  “吃了,在宾馆吃的。”牧浩洋非常知趣,起身说道,“腾司令,我就不打扰了,舰队回来后再来拜访。”
  “我等你的捷报。”
  牧浩洋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在他去海军司令部图书馆借阅资料的时候,几千公里之外,日本海军也在为即将开始的远征做准备。
  与牧浩洋一样,日本海军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知道中国海军的意图。
  指挥日本舰队的不是别人,正在东海战争后期主宰海上自卫队的今井利村上将。
  东海战争后,今井利村正式出任海上自卫队司令,随后担任防卫省大臣。喜田多一郎进行军事改革,自卫队变成国防军之后,今井利村离开防卫省,成为日本战后的第一位海军司令。
  在这几年里,今井利村过得并不舒坦。
  军事改革的时候,今井利村不顾大局,强烈主张成立陆军部、海军部与空军部,以此取代防卫省。虽然最终迫使喜田多一郎辞职,但是他也因此丢掉了防卫大臣的帽子,被接任的中岛俊夫打回海军。
  不管今井利村的主张有没有道理,在美日关系还没完全破裂,日本还需要依靠美国的军事援助时,军事改革搞三级跳肯定不现实。成立陆军部、海军部与空军部,只能彰显日本的军事野心,破坏美日同盟。
  回到海军,今井利村老实了下来,开始一心一意的壮大海军实力。
  正是在他积极推动下,日本海军建造了“赤城”号航母。
  当然,这并非今井利村想要的航母。按照他的设想,“赤城”号应该是一艘核动力大型航母,而不是常规动力航母。此外,配套战舰中,至少应该包括两艘核动力巡洋舰、两艘核动力大型驱逐舰与四艘多用途驱逐舰。如果有可能,还至少应该为航母战斗群建造两艘攻击核潜艇。
  日本并不缺乏建造核动力战舰的技术,只是没有政治基础。
  喜田多一郎搞军事改革的时候,没有顺带废除宪法中的“无核三原则”,因此建造核动力战舰存在法律限制。
  此外,美国的态度也至关重要。
  所幸的是,除了续航力与持续作战能力,“赤城”号的其他重要战术指标没有缩水。
  今井利村对这艘航母抱有很大的希望,即便没有完全符合他的愿望,但是他仍然希望能够多建造几艘。
  以中国海军为假想敌,至少应该建造两艘。
  只是,“赤城”号服役之后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电磁弹射器不过关、实际续航力低于设计指标、供电系统存在严重缺陷、舰内布局不合理等等,导致防卫省取消了二号舰的建造计划。
  对今井利村来说,这不见得是坏事。
  “赤城”级二号舰下马后,防卫省启动了第二种大型航母的建造计划,而且选择了核动力方案。
  因为在这个时候,仍然没有废出“无核三原则”,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仍然保留了常规动力方案。一切顺利的话,在二零三零年左右,也就是安装动力系统时,将废除“无核三原则”,舰用核反应堆也将研制成功。因为采了模块化设计,只需要更换动力系统模块,所以建造工程不会受到影响。
  为了弥补“赤城”级二号舰下马造成的损失,第二种航母将同时建造两艘。
  最迟二零三三年,日本海军就将拥有三艘大型航母,在二零三五年再获得两艘,达到中国海军同期水准。
  到这个时候,日本海军将获得挑战中国海军的基本实力。
  在今井利村眼里,日本海军的未来一片光明。但是作为日本现代海军奠基人,今井利村非常清楚一个道理:在与中国的战争中,海军并非决定性力量,庞大的航母战斗群很难发挥作用。
  原因很简单:日本与中国靠得太近了。
  东海战争只是局部冲突,如果与中国爆发全面战争,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将是双方的岸基航空兵,也就是空军。
  在双方舰队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东海战场过于狭窄,根本用不上舰队。
  理智一点的话,应该把宝贵的军事资源用来增强其他关键性作战力量,比如航空兵与潜艇部队。
  可是,今井利村不够理智。
  在以打造大舰队为主的前提下,今井利村想出了一种可以让海军发挥作用的战略,即在其他战场上击败中国海军。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能在其他地方消灭中国舰队,日本舰队就能在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哪里消灭中国舰队呢?
  西太平洋上肯定办不到,一是中国海军不会贸然挑战美国海军,二是美国不会轻易跟中国开战。
  只要中美按兵不动,日本就搅不起大风浪。
  这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印度洋了。
  日本需要保护通往中东、非洲与欧洲的生命航线,中国也需要守住必须经过印度洋的战略航线。
  在今井利村看来,印度洋将是中日海军的决战战场。
  由此不难理解,今井利村为什么看不起常规动力的“赤城”号,想方设法让海军建造核动力航母。以“赤城”号的续航力,就算能到达印度洋,也会因为燃油即将用光,无法立即投入战斗。
  结果就是,今井利村成了日本与印度结盟的主要推手。
  在他看来,只有联合印度,日本才能在印度洋上击败中国。
  结盟不只是一句空谈、也不只是增进经贸关系,在今井利村看来,只有共同参与一场战争,才算得上真正的盟友。
  二零二二年,在锡亚琴冰川的大发现,为今井利村创造了这个机会。
第十二章
幕后推手
  今井利村在日本与印度的军事同盟中发挥了多大作用,从他主导与参与的相关事务中就看得出来。
  二零二零年,东海战争结束后不久,今井利村就以海上自卫队司令的身份访问了印度。
  在这次访问中,今井利村首先提到,由日本的造船企业帮助印度建造大型航母。作为交换条件,日本海上自卫队派遣官兵赴印学习,掌握航母的操控与使用技巧,培训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对印度来说,这绝对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如果日本要建造航母,完全可以去美国取经,或者说获得美国的技术支持,因此印度能够间接获益。培训航母官兵与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日本同样可以跟美国合作,没有必要跟印度合作。
  说白了,这是送上门的厚礼,印度没有理由不收下。
  次年,日本海军正式成立,今井利村出任海军司令,再次访问印度,跟印度当局签署了第一份意向协议。
  虽然接来来的合作,主要由造船企业承担,但是今井利村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别忘了,今井利村的老婆来自岩崎家族,他与三菱财团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三菱财团控制着日本最大的造船厂。
  二零二二年,印度与日本签署了正式合同,由日本提供技术支持,在印度建造航母。
  虽然最终的结果与今井利村的预期有所不同,按照他的想法,印度的第一艘大型航母将在日本建造,而且是“赤城”号的姊妹舰,随后在印度国内建造第二艘,取代战术性能存在严重缺陷的“维克拉马迪亚”号与战术指标非常差的“维克兰特”号。但是这个结果,仍然让今井利村较为满意,也让参与建造工作的三菱神户造船厂赚得盆满钵满,变相降低了“赤城”号的造价。
  要知道,日本防卫省在取消“赤城”级二号舰的建造计划时,神户造船厂已经向下游厂商下达了部分设备的订单,舰体用钢材已生产三千五百吨,如果取消订单,神户造船厂要么独自支付违约赔偿,要么状告防卫省。通过帮助印度建造航母,不但解决了这个问题,还为下游厂商提供了更多的订单。
  “维拉特”号能在动工四年后下水,在二零二七年中期完成舾装,与此不无关系。
  用外界的话来说,“维拉特”号就是“赤城”级的二号舰,百分之八十的设备与材料由日本提供,只是在印度完成组装。
  至于印度造船厂从中学到了多少经验,恐怕就不那么理想了。
  与“赤城”号相比,“维拉特”号的最大区别在起飞方式上。因为美国不肯向印度出售电磁弹射器,也没有批准F-35C的出口合同,所以“维拉特”号只能采用跃飞甲板,以及国产的LCA舰载战斗机。
  美国不肯出售电磁弹射器与F-35C战斗机,不是害怕技术泄密,而是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向印度推销F-35B战斗机,让F-35B的生产线能够运转到二零三二年,不然将在二零二九年关闭。美国推销F-35B,而不是F-35C的原因也很简单。F-35C的海军订单就超过了八百架,超过了盈亏平衡点,而F-35B的总产量只有四百五十架,离盈亏平衡点还差一百五十架。
  没有电磁弹射器,即便印度能够获得F-35C,而且能以跃飞方式起飞,因为无法搭载固定翼预警机,“维拉特”号的战斗力都远远比不上“赤城”号。从本质上讲,跟“维克拉马迪亚”号处于同一水准。
  在帮助印度建造航母的时候,以三菱财团为首的日本企业还盯上了印度的资源。
  特别是稀土资源。
  虽然印度探明的稀土资源并不多,但是从地质形成上讲,印度肯定存在没有发现的大型稀土矿,而且最有可能出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印度半岛中部的德干高原,二是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
  几年下来,日本企业在德干高原上已经有所收获。
  只是,找到的几处浅层稀土矿的储量都不是很大,而且以独居石矿为主,日本最需要的却是氟碳铈矿与磷钇矿。虽然在地层更深处,很有可能存在规模更大的稀土矿,但是开采难度太大,没有工业价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