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4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7/1021

  供应量减少,稀土资源的市场价格迅速攀升。
  到二零一九年底,稀土矿与稀有金属的价格已经是二零一四年的二十七倍,而且还在持续上涨,预计在二零二五年左右达到顶峰。
  更重要的是,中国封存稀土矿,迫使美国开始开采稀土资源。
  在“美国产”稀土矿与稀有金属的买家中,肯定有中国企业。
  当然,这些是政府与企业的大战略,也是资源领域的大战略,与丁兆民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毫无关系。
  在朝鲜工作一年后,丁兆民接到了一个极为独特的任务。
  因为在此之前,他在地质研究院工作了十一年,所以成为了与军方进行秘密合作的理想人选。
  这个任务就是:在朝鲜寻找黄金。
  与稀有金属相比,黄金的战略价值更加重大。
  在工业领域,黄金的用途非常广泛。别的不说,电子产业每年要消耗大约一千五百吨黄金。
  当然,黄金的主要价值还是在金融领域。
  二零一四年的时候,中国的战略黄金储备仅有一千四百吨,而且其中八百吨还存放在美联储的地下金库里。
  虽然从二零一五年开始,中国逐年增加黄金储备,但是主要依靠国内开采,增长的速度非常缓慢。
  到二零一九年年底,储存在国内的战略黄金还不到一千六百吨。
  与庞大的经济规模相比,黄金储备明显偏低。要知道,美国的战略黄金储备在二零一九年超过了一万吨,法国有四千多吨,连日本都有近两千吨。如果以经济规模为准,中国的黄金储备至少应该达到三千五百吨。
  这样一来,不但需要加大国内资源的开采力度,还要在国外想办法。
  早在二零一五年,即隆盛集团在朝鲜发现了世界上储量最大的铁矿之后,就有几位地质学家预测,朝鲜肯定有惊人的黄金储量。
  关键就是,这座金山到底在哪?
  一年下来,丁兆民率领的地质勘探队伍跑遍了朝鲜的山山水水,仅是送回国内做深入研究的样本就有几十吨。
  努力不是没有回报,只是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年初的时候,丁兆民就在平安南道的白山附近发现了一座金矿,勘明储量大概有二百五十吨,预测储量最多五百吨。
  这个发现,让丁兆民等勘探工作者领到了一笔极为丰厚的奖金。
  用这笔钱,丁兆民不但买了新房子,还让女儿进了西安最好的高中。
  只是,这点发现,远远解决不了问题。
  随后,丁兆民又找到了两座金矿,不过储量都不大。算上年初的发现,三座矿山的堪明储量不到六百吨,预测储量也只有一千吨左右。
  不过,这些发现坚定了地质学家的判断,即朝鲜肯定有一座没被发现的金山。
  为了鼓励丁兆民这样的地质勘探者,隆盛集团制订了极有诱惑力的奖金制度,如果能够发现一座储量在一千吨以上的金矿,丁兆民作为勘探队队长,能够一次性领到五百万元的奖金,而且在金矿开采期间,每年还有一百万的额外奖励。即便是其他人,丰厚的奖金也极具诱惑力。
  有奖励就有动力,所有中国人都在家里团年的时候,被别人称为“金狗”的几十名地质勘探者还在外忙碌。
  努力,总会有回报。
  吃完权且当着团年饭的方便面,丁兆民顶着风雪去了勘探工地。此时,他并不知道正在走向一座世界级的大金山。
第二十四章
重大发现
  金矿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从根本上讲,所有黄金都是在五十亿年前、太阳形成的时候产生的。正是地球上存在大量重金属,所以天文学家相信,现在的太阳已经是第三次重生,在此之前还有两个更加年轻的太阳。
  当然,那是五十亿年前的事了。
  因为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黄金都在地核里面,所以从地质上讲,金矿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
  勘探金矿的时候,地质年代成为主要指标。
  在金矿的表现形式上,以银金矿、金银矿为主,而且也是主要的工业矿物。只是这些金矿早已被开采,很难有新的发现。
  现代工业开采的金矿更为复杂,主要有砾岩型、绿岩带型、石英脉型、卡林型、韧性剪切带型、斑岩型、浅层低温热液型、火山岩型与新生代砂矿等。在朝鲜,主要就是石英脉型与火山岩型。
  从地质形成的角度看,盖马高原就由火山喷发形成。
  在白山附近发现了金矿后,丁兆民把重点放在了盖马高原上。如果国内那些地质学家提出的金矿形成模型没有错,那么在盖马高原形成初期,肯定有很多深埋在地下的黄金随同岩浆来到地表。
  只是,几亿年之后,这些黄金早就被土壤覆盖了。
  从地质学角度讲,河流将成为搬运金矿的主要力量。即在特定的环境下,河流能使分散的金矿富积在某个地方。
  根据这个理论,丁兆民把勘探重点放在了赴战湖北岸。
  在这里,赴战江有一条支流形成了地下河,总长度超过五十公里。如果能够搞清这掉地下河的流向,就很有可能找到金矿。
  当然,地质勘探者不是探险家,没有必要进入地下河。
  丁兆民采用了最简单的勘探方法:在地面打洞,获取地下河附近的矿藏样本,然后送回国内进行分析。
  只有矿藏样本与地质学家的模型吻合之后,再进行大规模发掘。
  在熔岩上打洞,绝对是一件辛苦事。
  两个月里,丁兆民的队伍在这附近打了一百多个地洞,用掉数千根钻头,每周还有一架直升机送来燃油与生活用品。生活更加艰难,因为离他们最近的村庄都在三十公里外,还没有道路连通。别说在工作之余出去放松一下,就算要给家里写封信,都得让直升机飞行员帮他们带回去。
  只是,大家的热情都很高。
  之前发现的三座小金矿,已经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最大的问题,还是过于寂寞。
  在这支三十七人的勘探队伍中,只有两名女性,一个四十七岁,快到更年期了,年轻点的则腰圆体壮,根本不像女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丁兆民专门搞了个流动电影院。
  吃完年夜饭,轮休队员都在电影院里,看今年上映的几部大片。最受欢迎的是一部描写第二次朝鲜战争的电影。不是国产的,而是来自好莱坞,通过一名美军陆战队军官的视角讲述在朝鲜发生的事情。
  必须承认,美国影视工作者很敬业、也很客观,没有过分夸大美军的战斗力,也没有把志愿军描绘成野蛮人。
  丁兆民对电影没有兴趣,至少对这部电影没有兴趣,因为已经反复播放了十几编。
  他只想早点干完事,不管有没有发现,都要在六天之后,搭上直升机去平壤,向集团总裁汇报勘探情况。
  带上几块像样的样品,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津贴。
  民营企业不是国营企业,干得好就拿得多,干得差就拿得少,一切都靠业绩说话。
  来到工地上,几名队员正在升起钻杆。
  矿石样品就在钻杆里面。
  走过去之前,丁兆民习惯性的看了眼仪表盘上的数字,深度为七百八十六米,已经深入岩心。
  计划钻探深度为一千米,如果没有什么发现,这个洞算是白打了。
  “丁队……”
  “马上过来。”丁兆民大声回了一句,拉了拉极地防寒服帽沿上的绳子,把帽子拉紧了一些。
  朝鲜的冬天绝对不是人过的地方,夜间的最低气温能够达到零下四十度。
  丁兆民有点想不明白,七十年前,那些只有秋装的志愿军将士,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徒步追上了乘汽车逃跑的敌人。
  要让他脱掉防寒服,几分钟就会冻僵。
  丁兆民走过去的时候,队员正把最后一节钻杆升起来。
  “丁队……”
  朝操作设备的队员点了点头,丁兆民又朝前面走了两步。
  最先出来的是干燥的岩芯,没什么价值。随着岩芯一点一点的推出来,丁兆民怀疑是不是看错了,因为有一些星点的反光。看了眼乌云密布的夜空,丁兆民又走近了一点,一名队员拿来了单光电筒。
  没错,确实有反光,而且看上去像石英。
  随着最后一截岩芯落到地面上,丁兆民注意到,这截岩芯有点湿润。
  “拿去做检测。”
  两名队员的动作很快,迅速把最后一截岩芯装入密封桶内,避免岩芯被飘洒下来的雪花浸湿。
  如果丁兆民没有看错,表明地下河就在这附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7/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