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1021

  显然,喜田多一郎也不会答应,因为这关系到了停战谈判的初始条件。
  虽然分歧很大,但是不管怎么说,谈判终于开始了。因为日本已无打下无的资本,中国也不想扩大冲突,所以这次的停战谈判不存在边打边谈的问题,即便双方有分歧,也能在谈判中得到解决。
  最多是悬而未决。
  也就在这一天,牧浩洋搭上了返回北京的运输机。
  名义上是回总参谋部述职,实际上是调离东海舰队,为新的工作做准备。
  因为在五月份才晋升为海军上校,所以黄峙博没给牧浩洋更高的军衔,只是给了他一个需要大校才能获得的职务,从而让他能够领到上校的最高津贴。按照新的津贴制度,上校的最高待遇标准超过了大校的最低标准。
  不管怎么说,黄峙博没有亏待牧浩洋。
  对此,牧浩洋也比较满意。只要职务上去了,获得大校军衔只是迟早的事。如果在新的岗位上干出成绩来,说不定半年之后就能晋升。
卷四
远洋的呼唤
  海军起航,走向远洋。
第一章
新岗位
  回到总参谋部,牧浩洋对黄峙博的安排有了更多的了解。
  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也就是黄峙博当上副总参谋长之后,他就提出整合各军兵种装备发展计划。受当时特别是陆军独大的局面没被打破、反而有所增强的环境影响,整合军兵种装备发展,等于让陆军牵头,海军、空军与二炮只能跟随。一切由陆军做主,其他军兵种的要求很难得到满足。
  受此影响,在最初几年里,整合限制在初级层面上,即各军兵种联合投资进行基础项目开发,比如钱仲泰的高能物理学实验中心。涉及到具体项目时,仍然是各自为阵,比如空军主要搞J-20,海航则投入巨资搞了J-11C与J-10C。把这些战斗机项目合并起来,空军与海航都能获益。
  东海冲突爆发后,局面发生了变化。
  在这场冲突中,陆军再强大,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黄峙博趁此机会,提出进行应用项目层面上的整合。
  虽然陆军独大的局面仍然没被打破,但是随着海军与空军地位提升,陆军肯定无法主导左右装备开发项目。
  这场持续十多天的冲突不但证明整合装备建设很有必要,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战中,中国军队存在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比如在五月二十九日夜间的战斗中,突击的海航机群主要依靠舰队与KJ-200提供的战术信息,空军的KJ-2000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在六月二日与六月八日凌晨的战斗中,虽然空军与海航分工明确,但是限制了战斗机在作战行动中的灵活性,降低了作战效率,抑制了部队的战斗力。
  要想实现多兵种联合作战,首先得在装备建设上下功夫。
  当上志愿军总司令之前,黄峙博就在南京军区大力推进多兵种联合作战,而且收到了显著成效。
  受各种因素限制,黄峙博在南京军区搞的事情没有产生广泛影响。
  当上副总参谋长、执掌总参谋部后,黄峙博获得了全面推广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机会。
  可以说,黄峙博对未来战争有非常清楚的认识。
  只是,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必须从头做起、从基本做起。
  绕过总装备部与总后勤部,召集牧浩洋这些优秀年轻军官,在总参谋部成立“装备建设联合办公室”,正是黄峙博推广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关键一步。只是在很多人看来,黄峙博的目的没有这么简单。
  不可否认,这个最初只有五名高级军官的机构在成立的时候并不显眼。
  同样不可否认,只要这个机构发展壮大,在中国军队中实行三十多年的“四总部”制度就会被打破,最终统一到总参谋部之下,形成总参谋部负责军事、国防部负责人事的现代军事指挥体系。
  从提高军事指挥效率来看,黄峙博的做法没有错。
  如果装备建设与制造、后勤调度与分配与军事行动分开,需要另外请示,肯定对军事行动非常不利。
  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虽然在傅秀波的支持下,陆风烈亲自担任志愿军“后勤总管”,掩盖了后勤保障不力造成的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认为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没有问题,更不能因此而忽视后勤保障不力造成的影响。
  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后勤保障得力,第二次朝鲜战争很有可能在朝鲜海峡北岸结束。
  显然,黄峙博确实有自己的想法,即从整合装备建设着手,建立起完全由总参谋部控制的后勤保障体系。
  后勤保障本来就是军事行动的一部分,由总参谋部统筹管理无可厚非。
  在“装备建设联合办公室”中,仍然是陆军唱主角,戚凯威既负责陆军装备建设,也负责协调各军兵种,空军由母祁铁少将担纲,海军负责人是牧浩洋,二炮则是章玉廷大校,此外还有一名技术顾问。
  仅看人事安排,就能知道黄峙博有多么重视这个机构。
  在此之前,戚凯威少将是总参谋部作战处负责人,母祁铁是空军作战处负责人,章玉廷则是二炮作战处负责人。虽然牧浩洋才回总参谋部,但是参加过东海冲突,还是舰队主要参谋军官。
  让牧浩洋稍感惊讶的是,陆雯担任了技术顾问。
  不管这是不是黄峙博的安排,都更加证明了该机构的重要性。
  技术顾问不参与各军兵种的装备建设规划,只负责技术可行性研究,即在开发新式装备的时候,提供参考意见。
  显然,陆雯的重要性不亚于戚凯威。
  装备建设,特别是新式装备的研制工作,就是利用与应用最新技术成果。新式装备能否研制成功、大规模装备部队,就得看在技术上是否具备可行性。拿J-20来说,虽然性能足够先进,但是在研制过程中忽视了技术可行性,导致服役后难以大规模量产,也没能形成完备战斗力。
  回来的当天下午,牧浩洋就见到了陆雯。
  “实验中心那边的事不用你管了?”
  “大部分科研项目都已步入正轨,钱仲泰教授领头搞的《科技白皮书》也已出炉,暂时没我什么事,所以申请回来做些实质性工作。”陆雯笑了笑,说道,“黄总很给面子,让我跟你们合作。听说,你是自愿回来的。”
  牧浩洋也笑了笑,没有跟着陆雯的话题往下说,转而说道:“刚回来,很多事情都不熟悉,今后还得向你请教。”
  “上校,你也太客气了。”
  “应该的。”
  陆雯看了牧浩洋一眼,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吗?”
  “上午才到,我还没去找老戚呢。”
  “你的工作,与他没有多少关系,找不找他都一样。”陆雯稍微停顿了一下,见到牧浩洋没有开口,又说道,“黄总安排了一次大规模联合演习,月底在舟山那边进行,我们都得过去。”
  “演习!?”牧浩洋皱起了眉头,“才打完,就搞演习,也太急了点吧。”
  “一是政治上的需要,二是检验未来战争环境下的新战术,确定军事装备建设的总体发展方向。”
  “陆军也要参加?”
  “所有军兵种都要参加,谁也不能保证下一场战争就在海洋上进行。”
  牧浩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陆雯的意思。
  “好好准备一下吧,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可以找我。”
  “准备什么?”
  陆雯笑了笑,说道:“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
  “陆工,我刚回来,昨天还在‘海口’号上写作战报告呢。”
  “这么说吧,月底的演习将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实兵实弹对抗演习,二是计算机模拟演习。在前者的数据基础上,黄总会安排你们几个进行模拟对抗。你负责海军事务,肯定代表海军。”
  牧浩洋一惊,说道:“让我们几个?”
  “当然,军队朝什么方向发展,装备起牵头作用,而你们几个将主导装备建设。如果不清楚未来战争的方式,又怎么知道该重点发展哪些装备、该淘汰哪些装备呢?”陆雯笑着摇了摇头,又说道,“当然,不是你们之间的对抗,而是由你们组成一个团队,与黄总亲自率领的一批将领进行对抗。”
  “这……”
  “别担心,这是出人头地的最好机会。黄总不会在乎输赢,或者说你们能胜出,才能证明他现在做的一切是正确的。”
  牧浩洋暗自叹了口气,回来还没喘口气,就领到了这么重要的任务。
  “我只是给你提个醒,见到黄总的时候一定要装着不知道。当然,私下里,你得尽快做好准备。”
  “我明白,陆工……”
  “今后我们在一起共事,没必要这么客气,而且我们的年纪差不多吧。”
  牧浩洋笑了笑,说道:“还是得感谢你,不然仓促上阵,恐怕……”
  “没什么好担心的,你是实战经验最丰富的一个,还懂得技术。从长远来看,至少在未来二十年之内,海军肯定会超越陆军。”陆雯看了牧浩洋一眼,笑着说道,“浩洋,我非常看好你。”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没有答话。
  “好了,时间不早了,晚上还得去见黄总,先去吃晚饭吧。”
  “我请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